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抽取63例局灶性肝脏病变患者,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63例,实施磁共振扫描.对比局灶性肝脏病变不同类型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及其表现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eint,ADC)值.结果 肝良性病变(肝囊肿、肝血管瘤)ADC值分别为(3.04±0.20)×10-3 mm2/s和(2.07±0.22)×10-3 mm2/s,均明显高于正常肝实质的(1.38±0.13)×10-3 mm2/s,肝恶性病变(肝转移瘤、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及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1.05±0.16)×10-3 mm2/s、(0.86±0.14)×10-3 mm2/s、(0.82±0.13)×10-3 mm2/s,均显著低于正常肝实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局灶性结节增生ADC值为(1.42±0.18)×10-3 mm2/s,与正常肝实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实施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检测ADC值,可对局灶性肝脏病变性质及类型进行诊断与鉴别,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局灶性肝脏病变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在局灶性肝脏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SE-EPI DWI(b=500s/mm2)序列,对局灶性肝脏病变111例(原发性肝细胞癌35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7例,转移瘤25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血管瘤22例,囊肿19例)进行扫描,测量病变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不同疾病ADC值的差异。结果 b值选用500s/mm2时,正常肝脏的ADC值为(1.49±0.14)×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胆管细胞癌、转移瘤、局灶性结节增生、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分别为(0.93±0.14)×10-3m m2/s、(0.9 7±0.1 5)×1 0-3m m2/s、(1.0 6±0.1 7)×1 0-3m m2/s、(1.5 3±0.2 9)×1 0-3m m2/s、(2.1 8±0.2 3)×1 0-3m m2/s和(3.15±0.21)×10-3mm2/s。肝癌和转移瘤的ADC值小于正常肝脏(P0.01),血管瘤和囊肿的ADC值大于肝脏(P0.01)。局灶性结节增生与肝脏的ADC值之间、肝癌与转移瘤的ADC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成像及ADC值测定,能较准确的判断局灶性肝脏病变的性质,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105例164个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22例40个病灶,肝血管瘤37例40个病灶,肝细胞癌23例32个病灶,肝转移瘤15例35个病灶,肝脓肿8例17个病灶)行DWI,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1.42±0.08)×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肝脓肿的ADC值分别为(4.33±0.25)×10-3、(2.43±0.25)×10-3、(1.63±0.08)×10-3、(1.78±0.07)×10-3、(1.18±0.11)×10-3mm2/s,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DWI及测量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但不利于小病灶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MR 扩散加权成像(DWI) 及ADC 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1 例,转移瘤26 例,肝血管瘤11 例,肝囊肿10 例,其他病变8例.进行MRI 平扫及DWI,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信号值,并计算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 值如下:肝囊肿(2.583±0.156)×10-3mm2/s,血管瘤(1.689±0.313)×10-3mm2/s,转移瘤(1.021±0.213)×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031±0.26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 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 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表观扩散系数与T2值诊断肝脏局灶性小病变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表观扩散系数(ADC)及T2值在区分肝脏局灶性小病变性质方面的价值.方法62例(84个病灶)肝脏局灶性占位小病变患者(其中包括原发性肝细胞癌19例23个病灶,肝转移瘤11例18个病灶,肝海绵状血管瘤24例32个病灶,肝囊肿8例11个病灶)分别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快速自旋回波(SE)T2WI,测量、分析、对比各病变的ADC值及T2值.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CT、B超临床确诊.结果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及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35±0.18)×10-3mm2/s、(1.41±0.12)x10-3mm2/s、(2 39±0.21)×10-3mm2/s、(3.44±0.27)×10-3mm2/s,肝脏恶性病变的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P<0.01),其诊断正确率为94.0%;肝脏恶性病变的T2值也低于良性病变(P<0.05),但两者数值重叠较多,其诊断正确率为78.6%.T2值诊断正确率明显低于ADC值(P<0.05).结论ADC值在肝脏局灶性小病变定性诊断方面优于T2值,更具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运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技术 (MRDWI)评估近似弥散系数 (ADC)在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和病理分级中的作用。方法 :术前进行MRI和MRDWI检查且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3 4例星形细胞瘤患者 ,其中Ⅰ~Ⅱ级 (低级别 ) 2 6例 ,Ⅲ~Ⅳ级 (高级别 ) 8例。在MRI上计算瘤体的ADC值 ,运用AdobePhotoshop 7.0软件分析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 ,用SPSS 10 .0软件对资料进行处理。结果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为 ( 7.3 4± 2 .95 )× 10 -4mm2 /s ,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ADC ( 13 76± 3 3 1)× 10 -4mm2 /s ,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t =4 913 ,P <0 .0 0 1) ;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为 ( 19 81± 9 73 ) % ,明显大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 4 74± 2 96) % (t =4 3 2 ,P <0 .0 0 3 ) ;星形细胞瘤的ADC值与细胞密度呈显著负相关 (r =-0 5 3 5 ,P =0 .0 0 1)。结论 :星形细胸瘤的细胞密度对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中的ADC值贡献很大 ;MRDWI对星形细胞瘤的细胞密度的预测和评价很有价值 ;MRDWI磁共振散加权成像具有对星形细胞瘤的良、恶性程度进行预测的潜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在鉴别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SFLL)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GE公司Signa 1.5T磁共振扫描机(MR)对142例共158个SFLL进行屏气磁共振加权成像(DWI),b=500s/mm2,所有病灶包括未成熟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12例,肝细胞肝癌(HCC)74例,胆管细胞癌26例,肝转移癌39例。分析各类病灶的DWI信号强度、ADC值及其差异。结果 24个病灶表现为高信号,132个病灶表现为稍高信号,2个病灶表现为等信号。未成熟肝脓肿、FNH、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细胞癌、肝转移癌的ADC值(×10-3 mm2/s)分别为(1.48±0.23)、(1.75±0.26)、(1.23±0.43)、(1.47±0.35)、(1.36±0.33)。FNH与其他SFLL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成熟肝脓肿与肝细胞性肝癌、胆管癌、转移癌的ADC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WI信号强度及ADC值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实性肝脏局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颅脑肿瘤瘤周水肿的弥散张量成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技术定量评价颅脑肿瘤瘤周水肿的弥散改变特点。【方法】43例颅脑肿瘤患者(包括12例Ⅲ~Ⅳ级脑星形细胞瘤、15例脑膜瘤及16例脑转移瘤)被分为3个研究小组,每组研究对象均进行DTI,在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图及部分各向异性(fractionalanisotropy,FA)图上定量测定每位研究对象瘤周水肿区及对侧正常脑白质区的ADC值及FA值,分别对瘤周水肿区与对侧正常脑白质区以及不同肿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FA值进行比较。【结果】3种不同肿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和FA值分别显著高于和低于对侧正常脑白质,(P<0.05);脑转移瘤瘤周水肿区的ADC值(1.61×10-3mm2/s)显著高于脑膜瘤(1.34×10-3mm2/s),P<0.05;脑星形细胞瘤瘤周水肿区的FA值(0.16)显著低于脑膜瘤(0.24),P<0.05。【结论】弥散张量成像可定量评价颅脑肿瘤瘤周水肿区的水分子弥散改变状态,为临床颅脑肿瘤的功能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b值800s/mm2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占位性病变者(肝囊肿14例,肝血管瘤1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6例,肝细胞癌35例,肝转移瘤11例,胆管细胞癌6例)在常规T2WI、T1WI及动态增强扫描(应用LAVA3D序列)外,加做b值800s/mm2DWI检查,观察肝占位性病变在DWI图像影像特征,测量病变及与病变同一层面正常肝组织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组织平均ADC值为(1.39±0.13)×10-3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胆管细胞癌平均ADC值分别为(2.47±0.25)×10-3mm2/s、(1.63±0.12)×10-3mm2/s、(1.47±0.07)×10-3mm2/s、(1.07±0.15)×10-3mm2/s、(1.19±0.13)×10-3mm2/s、(1.11±0.08)×10-3mm2/s;恶性肿瘤组、良性肿瘤组正常肝组织与肿瘤组织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ADC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与正常肝组织ADC值之间差异p=0.923,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MRI、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有不同特点,综合量化分析病灶ADC值与正常肝组织ADC值,能更好地显示肝脏占位性病变特征,在鉴别诊断及临床治疗、预后方面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肝囊肿、30例肝脏海绵状血管瘤、37例原发性肝癌、14例转移瘤患者行T1WI、.TR2WI、动态增强扫描和弥散加权扫描,分别进行病变实性区域及正常区域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的测量并进行分析.结果 肝囊肿、肝血管瘤与肝癌及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分别为(2.87±0.57)×10-3mm2/s、(1.99±0.31)×10-3mm2/s、(1.28±0.23)×10-3mm2/s、(1.17±0.13)×10-3mm2/s、肝癌与肝囊肿、肝血管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癌与转移瘤患者病变区域的实性部位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6).结论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对肝脏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实性恶性肿瘤的鉴别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夏军  刘鹏飞 《黑龙江医学》2008,32(4):241-242
目的应用目前惟一可检测活体组织内水分子扩散运动的影像技术——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分析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特点,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84例MRI检查发现的肝脏病变的病例行磁共振扩散成像,计算病变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及肝细胞癌和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的比值。结果肝脏病变的ADC值均值为:原发性肝癌(1.20±0.32)×10^-3mm^2/s,转移瘤(1.57±0.42)×10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肝硬化(1.66±0.31)×10-3mm^2/s;原发性肝癌的瘤/肝ADC值比值是0.74±0.19,肝转移瘤的瘤/肝ADC值比值是1.31±0.20,两者有显著差异。结论通过分析肝脏病变的ADC值及瘤/肝ADC值比值的变化规律,可较准确地判断肝脏有关的病变性质,对肝脏原发性肝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结合病理结果探讨3.0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结合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结果回顾性分析53例乳腺癌患者及34例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的3.0 T磁共振成像图像。评估两组病灶的形态学征象、动态增强表现、及扩散加权成像表现,并作统计学分析。形态学征象包括:病灶的形状和边缘、病灶周围组织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动态增强包括病灶强化特征及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TIC)表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包括良恶性病灶的ADC值,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及相对ADC(relative ADC,r ADC)值。结果: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形状及边缘等征象存在统计学差异,病灶周围水肿、皮肤增厚、乳头受累、腋窝淋巴结肿大等征象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的强化方式及TIC分型存在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与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DWI信号表现无统计学差异。乳腺癌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042±0.019)×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12±0.017)×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乳腺良性疾病患者组病灶侧ADC值为[(1.558±0.022)×10-3mm2/s],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为[(1.806±0.018)×10-3mm2/s],病灶与对侧正常组织的ADC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病灶侧ADC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对侧正常组织间的ADC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良恶性组相对ADC(r ADC)值分别为(0.865±0.014)、(0.580±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良恶性肿瘤的MRI的形态学征象有一定重叠,动态增强扫描及扩散加权成像的定量参数有助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以及ADC值的测量,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DwI图像表现以及ADc值范围,探讨其成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肝脏占位性病变(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及肝脓肿)患者153例,共296个病灶。每位患者均在3.OT磁共振扫描仪上行肝脏常规成像、选取不同b值(b=500S/illm2、b=1000S/mm2、b=1500S/mm0)DWI成像及高分辨T2加权成像.另外,对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患者每一病灶及病灶对侧正常肝组织分别取三个感兴趣区(ROI),尽量避开血管及液化坏死区测量ADC值,取其平均值使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幂使用低b值(b=500S/him。)时,肝脏各种占位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b值(b=l000S/mm2)及高b值(b=l500S/mm2)时,肝脏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O5);另外,高b值时肝癌和肝转移瘤的ADC值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之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比较肝脏占位性痛变的DWI图像特点及ADC值的不同范围,可准确的判断病变的性质,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判断有较大的价值,瘤/肝比对原发性肝癌及肝转移瘤的鉴别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择10例正常乳腺、20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2例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3.0TMRI扫描仪,行SE序列和DWI。b值分别取0,50,200,500,800,1200S/mm2。比较正常组、良性和恶性病变组的磁共振表现,测量其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乳腺占位性病变在DWI上大多为高信号(48/60,80%),随着b值升高病灶DWI信号下降,恶性病变的下降程度低于良性病变。(2)b值不同时,各组所取得的ADC值因b值不同而不同,且之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3)当b=1200~0S/mm2时,恶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0.94±0.09)×10—3mm2/S,良性病变组平均ADC值为(1.57±0.14)×10—3mm2/S,正常组平均AI)C值为(1.77±0.17)×10—3mm2/S。同一b值,正常组、艮性组和恶性组分别对应的ADC值间差异具显著性意义。(4)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取ADC值≤0.97×10—3mm2/S(b=1200~0s/mm2)作为诊断乳腺恶性病变的阈值,其诊断敏感性83.78%,特异性91.30%,准确性86.96%,与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3,P〈0.001)。结论DWI结合ADC值测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Liu YB  Liang CH  Wang QS  Xie SF  Yu YX  Zhang ZL  Liu ZY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41):2922-2926
目的 探讨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内化疗栓塞(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3.0T MR弥散加权成像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特征,评价3.0T MRI及ADC值在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监测肿瘤变化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广东省人民医院28例肝细胞癌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先行TACE治疗,TACE治疗后对局部肿瘤复发或残留者行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后1~4个月行MRI常规及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b值选择600 s/mm2.分析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不同区域ADC值特征.评价增强扫描序列、DWI评价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的差别.结果 28例肝细胞癌经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病灶中,局部肿瘤残留或复发14例.b值为600 s/mm2时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正常肝组织ADC值分别为(1.905±0.487)、(0.726±0.116)、(1.449±0.054)、(1. 777±0.094)×10-mm2/s.含碘油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间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15),含碘油坏死组织、不含碘油坏死组织、活性肿瘤组织间ADC值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活性肿瘤组织病灶位于TACE、消融灶周边,呈结节状突向TACE、消融灶内.不含碘油坏死组织位于含碘油坏死组织周围,增强扫描各期均无强化.增强扫描序列、DWI判断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 后活性残留或复发肿瘤敏感性、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0T MR弥散加权成像ADC值可用于鉴别肝细胞癌TACE联合射频消融治疗后坏死组织与复发或残留肿瘤组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 T MRI表观扩散系数(ADC)诊断中度肝纤维化的价值。方法采用猪血清腹腔注射复制肝纤维化大鼠模型。采用3.0 T MRI 行DWI检查,计算b值=800 s/mm2时ADC 值。DWI 检查后快速处死大鼠,行病理检查,对照组(12 只)、轻度肝纤维化组(S1期18 只)和中度肝纤维化组(S2、S3期共22 只)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SNK 法多重比较。采用ROC 曲线分析ADC 值区分中度和轻度肝纤维化的效能。结果中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为(1.47±0.39)×10-3 mm2/s,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为(1.78±0.67)×10-3 mm2/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轻度肝纤维化组大鼠肝脏ADC 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中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DC 值区分中度肝纤维化和轻度肝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9,以ADC 值=1.68×10-3 mm2/s为界值时,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1%和100%。结论3.0 T MRI 功能弥散加权成像能反映早期肝纤维化微观改变,肝脏ADC值有助于中度肝纤维化的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肝细胞癌诊断(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8例HCC进行DWI成像,测量肿瘤及瘤周正常肝组织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eoefficient,ADC)值,并行统计分析.结果 HCC病灶在DWI图像上呈高信号或中高信号;HCC组织ADC值为(1.15±0.51)×10-3 mm2/s,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61±0.73)×10-3 mm2/s,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 HCC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ADC值有显著差异;DWI在肝内病灶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DWI、ADC值、动态增强MRI(DCE-MRI)、时间-信号强度曲线类型等在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乳腺肿瘤患者(112个病灶)进行MRI常规检查与DWI扫描(b=800 s/mm2)及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内病灶的形态、强化特征及弥散特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乳腺恶性肿瘤形态学上多呈分叶状、不规则状,边缘不规则或毛刺征,良性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滑,以肿瘤形态学特征评价良、恶性肿瘤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75个恶性病灶中,9个呈Ⅰ型曲线,48个呈Ⅱ型曲线,18个呈Ⅲ型曲线;37个良性病灶中19个呈Ⅰ型曲线,17个呈Ⅱ型曲线,1个呈Ⅲ型曲线;以Ⅰ、Ⅱ型曲线诊断良性病变,Ⅱ、Ⅲ型曲线诊断恶性病变,以肿瘤边缘特征评价良、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以ADC值=1.195×10-3 mm2/s作为界值,75个恶性病灶中,61个病灶的ADC值<1.195×10-3 mm2/s;37个良性病灶中25个病灶的ADC值>1.195×10-3 mm2/s,良、恶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DWI、DCE-MRI联合应用对评价乳腺病变性质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imaging,DW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68例肝局灶性病变(其中肝细胞癌17例,肝囊肿25例、肝血管瘤26例)行MRI平扫、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病变弥散成像的信号特点,并测量正常肝脏和病变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b值)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值。结果肝局灶性病变在DWI上为高信号,随b值的增加信号有不同程度下降;当b值为400s/mm2时,肝细胞癌、肝囊肿、肝血管瘤的ADC值分别为(1.20±0.50)×10-3mm2/s、(3.10±0.41)×10-3mm2/s、(2.18±0.32)×10-3mm2/s,三者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结论弥散加权成像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