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应用相对欧氏距离(RED)作为分类指标,对内蒙古荒漠草原东段的长爪沙鼠寄生蚤类群落进行了系统聚类研究。初步将16个样地内所获的15种蚤类划分为三个群落类型,阐明了在不同生态地理环境下,长爪沙鼠寄生蚤类群落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鄂尔多斯荒漠草原草原黄鼠的空间分布,作者于1985~1991年在鄂托克前旗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淡棕钙土洪积平原藏锦鸡尔草原化荒漠植被区为其最适生境,沙砾质高平原短花针茅荒漠草原(退化变型)植被区、固定半固定沙丘油蒿半荒漠植被区、盐碱石膏化低凹地盐湿荒漠植被区为其可居生境。  相似文献   

3.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五趾跳鼠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趾跳鼠是鄂尔多斯荒漠草原夜间活动鼠类的优势种,是鼠疫动物病的宿主动物。掌握它在本片疫源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对于鼠疫动物病的预防和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为此,1990-1994年进行了调查。回样地和方法样地位于伊克昭盟西南部,鄂托克前旗境内。位于北纬37"44'一38"44",东经106'26'~108"32'之间。东与乌审旗毗邻,北与鄂托克旗相接,西与宁夏的陶乐、灵武、盐池相连,南与陕西的定边、靖边交界。东西长152km,南北宽slkln,呈西北、东南走向的长方地形。系毛乌素沙漠的西端。本旗地处鄂尔多斯高原相对沉降区,境内平均海拔1300多m.最…  相似文献   

4.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三趾跳鼠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系统掌握三趾跳鼠在鄂尔多斯荒漠草原的空间分布作者旦1990-1994年在鄂克前旗对其进行了调查,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认为三趾跳地栖息环境有明显的选择性,喜居丘间低地周围的沙梁、沙坡及沙丘,不涉足盐碱洼地,湿度较高的滩地,不喜居土壤坚实的各种环境。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狼山北部荒漠草原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空间结构。认为该疫源地在河谷低地流行强度大、传播快、持续时间长,并向过渡带和高平原台地波及,是鼠疫动物病的频发生境,其中5个白刺沙丘生境起着鼠疫保存地点的作用。过渡带和高平原台地,流行强度甚微、持续时间短暂,呈现不明显的间断性,与河谷低地出现小的流行或散发时,尽管在这两类生境反复检索,亦很难发现疫情,仅在过渡带查出少量(<2.75%)血凝阳性个体。  相似文献   

6.
鼠类是动物鼠疫的宿主动物之一,也是鼠疫流行病的主要传染源;蚤类则是鼠疫传播的媒介【')。研究鼠类与蚤类的关系,对探索蚤的空间分布以及鼠疫流行病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有关鼠类与其寄生圣关系的研究报道甚少,为此对二连地区的鼠类与寄生蚤进行了聚类分析。1材料与方法1.l材料用鼠夹在野外不同生境进行24小时捕鼠,每种生境捕鼠数不少于100只。将捕鼠单只装袋,进行鼠种鉴定,并检鼠体蚤,记录每只鼠寄生蚤的种类和数量。豆.2方法1.ZI计算各种鼠体各种蚤的构成比、蚤指数,确定各种鼠寄生蚤的优势种(构成比>10%)。l,2…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北部荒漠草原啮齿类动物的群落演替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根据1973年和1987年在集二铁路沿线地区的现场调查资料,对不同时期的啮齿动物群落构成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日夹法。结果 经过14年的自然变迁,长爪沙鼠种群在啮齿动物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种群优势现象日趋明显。而达乌尔黄鼠种群和曾在部分样地中起主要作用的黄兔尾鼠种群逐渐处于弱势地位,相反曾在群落中不起主要作用的五趾跳鼠种群呈增加趋势。结论 该地区啮齿动物呈明显的群落演替现象。  相似文献   

8.
9.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变动因素。方法 1991-1998年4-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鄂尔多斯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结果 小毛足鼠为该地区优势种,该鼠数量变化季节性明显,年间变化差异较大。经过8年调查,小毛足鼠数量变化经历了低谷(1991—1992年)、高峰(1993年)、下降(1994年)和低谷(1995—1998年)4个时期。结论 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有种群年龄组成中幼年组的百分比、怀孕率、鳖殖指数以及该地区子午沙鼠、三趾跳鼠和黑线仓鼠的数量。  相似文献   

10.
11.
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及预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沙地草场小毛足鼠种群数量动态,并对其种群数量进行预测。方法:1991~1996年每年4~10月的每月中旬在沙地草场的6种生境内,采用直线夹日法调查,以捕获率(%)表示种群密度,并利用捕获率和繁殖指数为指标建立预测模型。结果:6年中该鼠平均季节消长曲线呈单峰型,7月为最高峰,4月为最低峰,相差最多的1993年,最高峰是最低峰的10.5倍。6年中该鼠数量年度变化经历了低谷-高峰-下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小毛足鼠繁殖生态。方法1991—1998年每年的4—10月中旬在鄂尔多斯沙地草场的不同生境内,利用直线夹日法调查,捕获鼠全部称重、测量后解剖,记录繁殖情况。结果1991—1998年在该地共捕鼠10种,小毛足鼠是优势种之一,占捕获鼠的30.93%。共捕获小毛足鼠2562只,其中雌性1258只,雌性比为(49.10±1.94)%,性比年度和季节变化不明显。雄鼠年平均睾丸下降率为(70.55±2.47)%,睾丸下降2月开始10月结束。雌性年平均怀孕率和胎盘斑率分别为(26.39±2.43)%和(21.38±2.27)%,平均胚仔数和胎盘斑数分别为(6.23±0.18)个和(5.38±0.49)个,年平均繁殖2次的占雌鼠的(4.13±1.10)%。平均繁殖指数为1.062±0.162,雌性繁殖3月开始11月结束。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和繁殖指数的年际与季节变化明显。结论小毛足鼠性比、雄性睾丸下降率、雌性怀孕率及胎仔数等年度间和季节均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本底资料、制定适宜的监测方案,为政府部门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沙漠沿线区域,采集啮齿动物、蚤类和指示动物标本,进行鼠密度、种类、血清学、病原学检测。结果八师石河子荒漠区域内啮齿动物九类,鼠密度6.7只/公顷、蚤指数3.97、染蚤率100%;体外寄生蚤十二种。仅动物及人间血清有阳性标本检出,镜检、培养、噬菌体试验均为阴性。结论大沙鼠和子午沙鼠是荒漠区域内主要鼠种,臀突客蚤、粗鬃客蚤、簇鬃客蚤为主要寄生蚤。  相似文献   

14.
鄂尔多斯荒漠草原30多年来鼠类的群落组成,由以草原黄鼠为主、长爪沙鼠次之,渐变为以长爪沙鼠为主,子午沙鼠和草原黄鼠次之。引起鼠类群落演替主要是人类经济活动的结果。动物鼠疫流行亦引起群落组成的变化,致使对鼠疫抗性较高的子午沙鼠数量渐增。动物鼠疫流行前的调查表明,4类生境中以长爪沙鼠的数量最多。鼠疫流行,引起长爪沙鼠数量从多到少急剧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探讨了赤峰市巴林草原啮齿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及种类组成,将调查地区划为中心森林草原、低山丘陵草原、平原草原及沙丘草原。在调查区共发现啮齿动物16种,隶属2目6科15属。中山森林草原和低山丘陵草原各分布8种,分别占总数的50.00%,平原草原分布种类最多,发现11种,占68.75%;沙丘草原最少,仅7种,占43.75%。  相似文献   

16.
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啮齿动物种类及其分布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目的 :了解我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啮齿动物及其他有关动物的种类、构成与分布。方法 :主要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在不同生境随机抽取样方 ,按洞布夹的方法 ;小型鼠调查在不同生境采用 5m夹线法 ;家鼠调查在农村居民住房中布放板夹。结果 :共发现啮齿目动物 4科 9属 13种 ,兔形目动物 2种 ,食肉目动物 3种 ,食虫目动物 1种。结论 :长爪沙鼠占捕鼠总数的 5 8.9% ,为主要宿主动物 ,分布广泛 ,数量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了解河北省草原鼢鼠寄生蚤种类、组成及其染疫情况,及时掌握其在鼠间鼠疫流行时的地位和参与程度,为更好地控制鼠间鼠疫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挖掘法捕获草原鼢鼠,采集其体外寄生蚤进行分类,分离鼠疫菌。结果共发现蚤类3科7属9种;细菌学检验草原鼢鼠111只,蚤细菌培养68组715匹,未分离到鼠疫菌;血清学检验血清88份,未发现鼠疫菌特异抗体。结论凶双蚤为草原鼢鼠的主要寄生蚤,同时携带多种自然染疫的蚤种,有可能参与鼠疫流行。  相似文献   

18.
《保健医苑》2013,(8):32-33
<正>从北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到西南部的鄂尔多斯草原,从东部的科尔沁草原到西部的阿拉善荒漠草原,内蒙古大草原鲜碧如画。行走在草原上,"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景无处不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到处盛开着艳丽的鲜花,一座座蒙古包像珍珠般撒落在绿浪起伏的草原上,景色特别迷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黑龙江东部7个口岸开展鼠疫宿主动物调查,了解口岸鼠疫宿主动物种群构成及是否存在鼠间鼠疫疫情.方法 鼠疫宿主动物调查采用夹日法;鼠血清F1抗体采用微量间接血凝法检测.结果 捕获鼠形动物772只,捕获率为11.2%,隶属于2目4科10属13种,黑线姬鼠占46.2%,为口岸优势种,大林姬鼠占22.2%,棕背鼠平占14.2%;检测鼠疫F1抗体772份,未检出阳性血清.结论 基本查清黑龙江东部7个口岸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7个口岸均未发现鼠间鼠疫疫情.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掌握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的生态学特征。方法在不同生境内逐月捕获夜行鼠,并梳检鼠体蚤、解剖观察、细菌培养以及血清学检测。结果捕获夜行鼠类8种192只,以黑线仓鼠为优势种;夜行鼠密度春夏季高于秋冬季;黑线仓鼠主要栖息于成年林地,子午沙鼠主要栖息于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采集夜行鼠鼠体蚤188匹,隶属于4科8属8种,以二齿新蚤和同型客蚤为优势种;夜行鼠繁殖高峰在夏季;主要夜行鼠能自然感染鼠疫。结论陕西省鼠疫疫区夜行鼠生态学指征有别于邻省(自治区),开展连续系统的夜行鼠密度及血清学监测对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