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的治疗经验。方法: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2010年1月~2015年5月收治伴有下肢灌注不良的主动脉夹层患者13例,回顾分析其治疗方法及近中期随访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7例B型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其中4例植入裸支架。6例支架释放后造影见原发破口隔绝,真腔扩张,受累髂动脉显影良好。1例术后右下肢缺血坏死行截肢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6例A型夹层患者,2例术前评估下肢缺血症状明显,急诊行内膜开窗恢复髂动脉血流,二期行杂交手术。其余4例一期行升主动脉、主动脉弓置换 降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术后造影见下肢动脉恢复真腔供血。术后患者存活12例,下肢缺血症状明显缓解。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患者无胸背部剧痛及下肢缺血表现,髂动脉显影良好。结论: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灌注不良应尽早干预,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消除原发破口,恢复真腔血流,改善大部分患者的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PBSC)和骨髓干细胞(BMSC)移植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中血管新生和改善缺血状态方面的疗效。方法2004年9月至2006年10月对解放军第463医院细胞治疗中心的170例自愿接受自体干细胞移植的下肢缺血性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PBSC移植组(94例)和BMSC移植组(76例)。第1,4,12,24周对移植前后临床症状主观指标和仪器检测客观指标结果进行综合评估,比较两组患者血管新生及下肢缺血改善情况。结果PBSC组单个核细胞(MNC)、CD34 、CD133 细胞总数明显多于BMSC组(P<0.01);干细胞移植前后疼痛、冷感、行走间距、溃疡、坏疽等临床症状对照研究表明,PBSC组缺血症状改善较BM-SC组出现早,症状缓解程度较BMSC组更明显,但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移植前后的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足底深感觉、皮温仪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自体PBSC和BMSC移植技术在下肢缺血性疾病治疗中均可建立新生血管,有效改善下肢缺血状态,治疗缺血性下肢血管疾病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干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病人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临床处理方式及优化腔内干预、外科干预选择及操作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该科自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112例65岁以上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患者(共计133条患肢),该组患者年龄中位数为71岁(年龄范围:66~92岁),根据临床处理方式分为外科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随访观察两组病例术后近、远期通畅率、再狭窄率、TASC分型、踝肱指数、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等,讨论分析腔内干预、外科干预二者的适应证及优化方向。结果 112例患者共计133支病变血管,术后绝大部分患者下肢缺血情况获得明显缓解,其中介入干预64例(77条患肢),无严重并发症;外科干预48例(56条患肢),3例发生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例发生移植人工血管内血栓形成。术后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分别为4.7%和12.1%。结论介入手术治疗与外科开放手术治疗均为处理老年病人股浅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但介入治疗组病人的心脑血管重大事件发生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1].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诊治共识,即TASCⅡ的PAD治疗指南[2],腔内治疗已与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具有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的股腘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以来,TASCⅡA、B型患者中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注射液(Lipo-PGE1)对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2004年10月至2005年6月住院的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患者36例,采用Lipo-PGE1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径和血流量。结果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经Lipo-PGE1治疗后,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均增加,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内径在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及P<0.01)。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血流量在治疗后均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Lipo-PGE1治疗后,36例受试者均自我感觉行走有力,有间歇性跛行的18例患者无瘤行走距离和最大耐受行走距离均明显增加。结论Lipo-PGE1对糖尿病下肢动脉血管病变具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可以扩张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的内径,增加其血流量,但是其最主要的靶向部位在胫后动脉和足背动脉,扩张这些较小的肢端动脉,可有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人造血管(其中间置自体大隐静脉1倒)对27例ASO患者实施血管旁路转流术,其中腹-双股动脉旁路术8例,股-股动脉旁路术14例,股-胭-胫后(内踝后)动脉旁路术1例,腋-股动脉旁路术4例。术后应用抗生素、抗凝、祛聚治疗,监测凝血四项指标;观察缺血症状及踝肱指数(ABI)变化以判定疗效。结果本组缺血症状均得以改善,显效率100%。结论血管旁路转流术治疗ASO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安全性高;严格选择适应证并加强围术期处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不同介入方法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近期疗效。方法对该院2010年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治疗的65例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65例老年患者中溶栓治疗5例,行PTA 25例,行PTA+支架置入术35例,术后1 w,三种术式ABI均比手术前提高(P<0.01),而术后1个月和术后6个月与术后1 w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年,有9例患者复发,复发率15.00%,其中3例支架阻塞,2例为非治疗部位血管病变所致,1例为溶栓治疗发生治疗部位血管再狭窄,3例为PTA治疗部位发生血管再狭窄,三种治疗方法术后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介入治疗老年下肢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根据病变部位病理特点和病变程度、结合临床实际,选择合适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准分子激光斑块消蚀术(excimer laser atherectomy,EL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以及膝下动脉慢性闭塞病变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我们率先在华南地区采用ELA治疗下肢动脉慢性闭塞所致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2例,1例为股浅动脉原发闭塞性病变,采用ELA联合紫杉醇涂层球囊处理;1例为胫后动脉原发闭塞病变,采用ELA联合普通球囊扩张处理。结果 2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前向血流通畅,下肢缺血明显改善,无需补救性植入支架,无手术并发症。术后1个月跛行距离延长,足部溃疡愈合,复查超声显示股浅动脉及胫后动脉血流通畅。结论 ELA治疗下肢股浅及膝下动脉慢性闭塞病变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以Rotarex装置行经皮机械血栓清除术(PMT)治疗急性下肢缺血(ALI)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自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ALI患者23例,年龄(71.0±12.1)岁。患者均表现为突发下肢凉、麻、疼痛或间歇性跛行等症状突然加重,经CT血管成像(CTA)及数字减影动脉造影(DSA)证实为动脉硬化基础上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肢体缺血Rutherford分级Ⅰ级2例(8.70%),Ⅱa级15例(65.22%),Ⅱb级6例(26.09%)。均以Rotarex装置行PMT。结果 23例患者中联合球囊扩张18例(其中9例为药物涂层球囊),联合支架植入5例,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5例。术后血栓完全清除17例,大部分清除4例,未能清除2例,技术成功率91.3%(21/23)。症状完全消失19例,症状缓解2例,无效2例,临床有效率91.3%(21/23)。23例患者中8例为支架内闭塞,术后缺血症状均完全消失,术中发生远端动脉栓塞3例,术中血管破裂1例,随访期间同侧下肢动脉血栓复发2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使用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装置治疗ALI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下肢缺血性足坏疽较非糖尿病高19倍,5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可高达40倍。大多数下肢血管狭窄患者没有症状,33%的患者为间歇性跛行,而仅有10%有严重肢体缺血性疼痛。近20年来我院救治的300余例糖尿病肢端坏疽中,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占40%,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占32%,动脉硬化闭塞占38%。动脉供血不足是影响糖尿病足溃疡愈合的最重要因素,重新恢复下肢正常血供是贯穿治疗始终的关键。早检查、早治疗的干预措施能使糖尿病足患者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因“缺血”而“失足”的伤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并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经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膜肺氧合(ECMO)支持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临床特点和防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辅助治疗的41例患者,总结其临床特点,探讨严重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病因及对ECMO治疗预后的影响以及防治措施。结果:41例患者中,18例完成ECMO脱机并顺利出院(43.9%),另23例患者病情危重,在ECMO辅助支持过程中或脱机后循环衰竭死亡(56.1%),全体患者发生重度下肢缺血者18例(43.9%)。病情好转出院的患者中,2例在术后出现显著的下肢缺血表现(11.1%),但在ECMO脱机拔管后缺血情况均得以恢复(100%)。围手术期死亡的23例患者,ECMO支持过程中循环衰竭时间长且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大,16例患者出现了重度下肢缺血表现(69.6%),其中2例(12.5%)ECMO脱机者在动脉插管拔除后末梢血运得到改善,但因脱机后脏器功能逐渐衰退,家属放弃治疗。结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经股动脉插管建立ECMO后发生严重下肢缺血的风险较高,对于这类高危人群,术前应优先评估、积极干预双髂动脉及双下肢动脉病变,旨在优化ECMO插管方式的选择。经股动脉插管ECMO建立后,应严密监测肢体缺血的征兆,及时进行相关处理从而降低下肢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ECMO的整体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髂动脉通畅的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治疗方式,比较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与股深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2例TASC D型下肢缺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股浅动脉治疗组(行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6例和股深动脉治疗组16例,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手术后3年截肢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ABI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股浅动脉治疗组术后ABI高于股深动脉治疗组(P<0.05)。两组3年后跛行距离<200米和行截肢手术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动脉通畅的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患者,无论腔内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还是股深动脉成形术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肢体血供;股浅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近期远端肢体血供改善优于股深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围术期发生肝素或替罗非班诱导血小板减少后的临床变化、干预效果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月1日—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118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PCI围术期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患者,根据纳入与排除,纳入78例患者,分为替罗非班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缺血后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 )后再灌注心律失常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取58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的患者,30例为缺血后适应组,其梗死血管再通后1min内应用低压力充盈球囊,持续阻塞30s后球囊抽负压,血流持续再灌注60s ,反复4次;28例为对照组(单纯PCI组),梗死血管再通后未施加缺血后适应干预。观察两组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检测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血浆氨基酸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 )水平和测量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结果术中缺血后适应组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后药物转复或除颤例数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缺血后适应组血浆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时采用缺血后适应治疗有助于终止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能改善患者术后3个月后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的诊断、不同术式治疗和预后。方法获得随访的38例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多表现为急性腹痛,术前均经CT血管造影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闭塞。综合分析患者病因、病情和辅助检查,采用置管溶栓、导管取栓、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球囊扩张支架植入等个体化的外科治疗方案进行肠系膜上动脉的血运重建术。伴肠坏死的患者行肠切除术。结果术后患者均随访半年。30例患者术后血运重建良好,彩超复查见肠系膜上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出现短肠综合征4例,3例死亡;肠瘘2例,1例死亡;多器官衰竭/脓毒症3例,2例死亡;再灌注损伤6例;原伴发疾病加重6例,2例死于急性心功能衰竭。术后并发症总出现率为55.2%,术后总死亡率为21.1%。结论术前选择合适手段及早明确诊断,并尽快应用个体化的血运重建术能显著改善急性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1996年至 2 0 0 2年对 4 9例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病人行动脉重建术 ,解剖性旁路术 4 1例 ,解剖外旁路术 8例。结果 :术后大多数病人临床症状减轻或消失 ,肢体溃疡愈合或截肢平面降低 ,有效率 87 8%。本组中有 6例病人术后 2~ 3个月行截肢术 ,其中 5例伴有糖尿病。结论 :应提高临床医师对动脉硬化性下肢缺血的认识 ,早期诊断 ,采用适当的手术方式 ,多数能取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中覆盖左锁骨下动脉(LSA)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心血管外科2010年1 月— 2016年6月99例行急性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 E V A R) 患者资料。其中L S A 未封堵53例,部分封堵19例,完全封堵27例。分析比较L S A 封堵与未封堵及完全封堵患者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截瘫发生率;随访患者术后远期左上肢缺血症状及脑卒中发生率。 结果: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无左上肢缺血性疼痛; 3 例(3%)术后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一过性黑曚,其中2 例(2%)LSA 未封堵,1 例(1%)LSA 封堵;围手术期无截瘫病例。平均随访37.7(2~73)个月,随访结果及统计分析显示,LSA 封堵可能增加中期脑卒中发生率,患者双上肢血压差及左上肢缺血症状有差异。 结论: LSA封堵不增加TEVAR术围手术期脑卒中及截瘫风险,可能增加术后远期脑卒中风险;为缓解左上肢远期缺血症状,可能需要择期行LSA血运重建。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8.4)岁,分析其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人工支架象鼻手术;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外科术后第4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TEVAR后次日因急性肾衰竭死亡;余5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3例均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患侧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截瘫等事件发生。1例右下肢活动仍受限,1例虽病情相对平稳,但活动后仍存在下肢疼痛症状,于术后6个月植入微创腹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右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活动后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动脉夹层愈合良好,双髂动脉及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可见一小破口。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病情危重,围术期病死率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TEVAR后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手术期缺血综合征及术后并发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预后,甚至增加死亡风险,因此需要寻找一种全身的治疗方案、调整引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靶点的生物特性及如何改善PCI术后患者围手术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