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机是由微机控制部分、配液部分和分装部分构成的全自动化配液分装的机器。适于配制分装各种普通和灭菌的液体制剂。自劝化程度高、速度快、控制灵活、性能稳定,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配液机械。  相似文献   

2.
两种不同配液环境对配液质量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环境对配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配制肠外营养液的情况。1990-1995年为A组,接受配制营养液的病例数10900例,接受肠外营养的时间平均为6天,共配制65400袋营养液。配液环境:单独房间(7平方米)内放有100级洁净台(JJT-2型由中国北京半导体设备二厂生产),属垂直送风,用传统手工配液法进行配制。1995-2000年为B组,接受配制营养液的病例数23700例,接受肠外营养液的时间平均为10天,共配制237000袋营养液。配液环境:外套间为10000级层流房间,内套间为1000级层流房间(共14平方米),放有100级洁净台(SW-CJ-1C型由中国苏州空气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属水平送风。手工及用电脑混合配液机两种形式进行配液。有配制规范(SOP),观察两组液体的污染情况。结果 (1)不同环境配液室内空气细菌培养结果:A组空气培养260次,15%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其中1/3有1至5个菌落,2/3有6至12个菌落为霉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B组空气培养260次,0.77%的培养结果为阳性,只有1至3个菌落,以酶菌、葡萄球菌多见。(2)洁净台内空气培养结果:A组1.92%的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有1至3个菌落,以酶菌、葡萄球菌多见。(2)洁净台内空气培养结果:A组1.92%的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有1至3个菌落,以酶菌、葡萄球菌多见;B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3)营养液用终端0.22μ的滤器,富集3000亳升液体,通过滤器后,在无菌条件下取滤膜电镜检验结果:A组抽样滤膜检验80次,有52次验出杂质为阳性,阳性率为65%;B组抽样滤膜检验46次,有12次验出杂质为阳性,阳性率为26.1%。(4)营养液用终端0.22μ的滤器滤膜培养结果:A组抽样滤膜培养80次,有13个滤器的滤膜霉菌培养阳生;酵母菌阳性4个;占30.8%,硝酸盐阴性杆菌阳性6个,占46.2%,黑曲霉菌阳性3个,占23%。B组抽样滤膜培养46次均无细菌生长。(5)临床输液感染及输液反应:A组B组均无直接输液感染及输液反应。(6)配液方式的改变:A组为手工配液,配液中从未使用过滤器;B组使用电脑配液机,通过直径为1.2μ的滤器进行配制,所以,没有超过1.2μ的大颗粒,增加肠外营养的安全性。结论 A组有微生物及杂质存在,有潜在的感染和输液反应的可能性;B组配制营养液,潜在感染的可能性几乎消失,配液质量得到提高,但仍须密切监测,以免问题偶然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设计一种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置换液配液智能控制装置。方法:该装置主要包括单片机、电磁阀、空气探测器、重力传感器、无线传输装置等,采用单片机智能控制系统通过无线传输装置控制电磁阀进行配液,同时利用空气探测器及重力传感器监控配液过程。结果:该装置能够根据不同患者的需求,精确配置个体化置换液。结论:该装置使用方便,可精确配制各种不同个性化置换液,有效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医疗成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配液环境对配液质量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配制肠外营养液的情况。1990年1月~1995年1月配液为A组,在普通房间,垂直送风的100级洁净台内,使用手工配液法进行配制;1995年2月~2000年2月配液为B组,在1000级层流房间,水平送风的100级洁净台内,使用手工配液法进行配制。两组均按照配制规范(SOP)进行配制,观察两组液体的污染情况。结果 (1)不同环境配液室内空气细菌培养结果:A组空气培养260次,15%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B组空气培养260次,0,77%的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2)洁净台内空气培养结果:A组1.92%的空气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B组细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3)营养液用0,22μ的终端滤器,电镜检验结果:A组阳性率为65%;B组阳性率为26.1%。(4)营养液用0.22μ的终端滤器滤膜培养结果:A组抽样滤膜培养80次,有13个滤器的滤膜霉菌培养阳性,占16.25%;B组抽样滤膜培养46次,均无细菌生长。结论 在层流房间1000级的条件下,100级层流洁净台内进行混合配制较普通配液环境更加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浓缩液的制备是血液透析治疗中的重要环节。本文介绍了一种新型血液透析用自动配液系统,并依据YY 0598-2006《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浓缩物》标准,对该配液系统配制出的浓缩液的若干重要性能参数的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了建设静脉配液中心信息化网络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同时详细阐述了业务流程和开发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解决冬季气温较低时血透中心透析液B粉的溶解速度慢的问题,革新原有的配液设备,提高透析液配液时间的可控性。方法:采用快速加温方式改进原透析液配液设备,提高B粉溶解速度结果:该方法有效地解决了冬季B粉溶解速度慢的问题,透析液B粉的溶解时间由原来的6 h缩短为0.5 h。结论:快加温式配液设备的应用,提高了血透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具有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了(Pharmacy intravenous admixture service,简称PIVAS)信息系统的开发的流程与实际应用效果,着重论述了与现有HIS的衔接过程和系统特色。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静脉药物配置的最佳方法,减少不溶性微粒进入体内.方法 以≥10 μm和≥25μm不溶性微粒数为指标,采用光阻法对注射用氨苄西林钠在不同配液器具下的复配液进行微粒测定.结果 治疗室环境下,加入相同数量的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环境下,≥10 μm的微粒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25 μm的微粒,加入1支和3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加入6支药物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结论 组合式配液装置能明显的减少不溶性微粒的产生,且随着加药数目的增多在减少较大微粒的优越性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10.
报告了S90—制液车的工艺布局及配灌间洁净环境的设计,讨论了高效空气过滤器的合理使用及安装,确定了适于S90—制液车的净化设备,通过测试实验证明,我们设计的洁净工作间符合GMP洁净级别标准。  相似文献   

11.
医院门诊药房取药是患者排队和等候时间最长、人流量较多的地方。通过对门诊药房后台摆药系统程序设计,改变了传统的先收处方后发药的工作模式。系统能够实现患者取药不排队,井能减少拿错药、发错药的几率,从而提高医疗质量、效率、服务和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通过全自动片剂摆药机在住院药房调剂工作中的应用,介绍分包机工作原理、调剂流程及流程改善环节。实现住院患者口服药单剂量摆药自动化,提高摆药效率及准确性,从而转变药学服务模式,提高医院药学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中药调配的目的和意义,进一步阐述《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设立中药调配服务价格项目的必要性,并总结中药调配项目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及项目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自行设计的医用自动配药系统,展望了医用全自动配药系统前景并指出其研究和推广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实现“军卫一号”医院信息系统中病区住院处方请领信息的自动生成,完成病区药柜及中心摆药室对住院处方请领信息的自动发放。方法:设计住院处方请领信息生成系统及对应的病区药柜及中心摆药室处方发药系统的方案,根据国家卫生部2007年颁布的《处方管理办法》的要求,完善对住院处方药品的申请与发放的自动处理。结果:从运行的结果表明,在多家军队医院和武警医院的应用达到了设计要求。结论:该系统不但严格了对药品的控制和管理,而且减轻了病区药柜及中心摆药室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6.
自动摆药机差错风险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自动口服药品摆药机在医院使用时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加强管理降低发生差错的方法。方法对本院自动摆药机的使用情况、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建立有效的管理模式可以降低自动摆药机发生差错的风险。结论自动化操作是医院药局发展的必然趋势,自动摆药机适合医院药局发展应用,通过有效管理可降低发生差错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药学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解决核医学检查工作流程不顺畅以及核医学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简称HIS)、影像归档传输系统(简称PACS)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问题。方法:首先详细梳理核医学信息系统的建设需求,围绕科室业务流程优化、影像数据处理,以及与HIS、PACS的集成等重点问题设计了核医学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然后,通过应用基于DICOM的影像数据处理,PET/CT图像的三维融合与重建,"语音录入&听写"的报告录入模式,以及放射药物剂量的自动计算等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该系统。结果:系统至今已在核医学科成功运行近2.5 a时间,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结论:该系统实现了与HIS、PACS的信息集成,提高了工作效率,优化了检查流程,受到核医学科和临床科室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19.
全国的医药分开改革至2017年已基本完成。但城市之间、城市与县级公立医院间改革路径与内容差异较大,不同的改革路径和评价模式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有必要建立概念性的评价框架,展示改革中的逻辑关系和因果链条,为诊断问题和规范研究提供基础。本研究以北京的医药分开改革内容为主体,植入政策评价模型的基本要素,结合卫生系统绩效评价指标,构建了医药分开改革评价的逻辑模型,为评价改革提供了系统的分析框架,为后续医耗联动改革提供评价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