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马国平 《现代保健》2009,(16):19-20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32例经CT、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颅外段进行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颈动脉壁的病变性质和颈动脉管腔的狭窄率,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33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243例(73.28%)颈动脉颅外段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其次为颈总动脉(CCA);梗死灶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较对侧严重。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颈动脉彩超是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简单、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50例于2014年3月到2016年6月来我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的1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使用颈动脉彩超检查分析患者颈动脉斑块分布及性质。结果:观察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宽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明显多于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处(P0.05),双侧颈总动脉处斑块明显多于颈内动脉处(P0.05),观察组患者稳定斑块明显少于不稳定斑块(P0.05),对照组稳定斑块明显多于不稳定斑块(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使用动脉彩超检查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彩超检测颈动脉硬化斑块在脑梗死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蒋殿虎  杨恺 《现代医院》2010,10(6):92-9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组患者及1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其斑块分布、性质及动脉管腔狭窄情况。结果脑梗死患者中,粥样斑块形成124例(77.5%),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29例(2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梗死侧与粥样斑块具有同侧相关性(p〈0.01);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有显著性(p〈0.01);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狭窄发生基本相似,但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对临床上脑梗死患者的预防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中的价值。方法对110例经CT、MRI检查确诊的脑梗死患者及110例相应年龄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双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斑块的发生部位及性质,血流充盈缺损及管腔狭窄及闭塞程度。结果脑梗死患者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02例(92.72%),对照组中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18例(1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中软斑、混合斑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颈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脑梗死组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明显多于对照组,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斑块均多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及颈总动脉主干,两组对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尤其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混合斑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原因;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研究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52例老年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在医院治疗的52例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对照组,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两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及其类型以及动脉狭窄程度。结果试验组左右两侧颈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PSV)、颈动脉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血管阻力指数(R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斑块检出率、软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硬斑、混合斑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了解患者动脉狭窄情况与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超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对118例首次发病的脑梗死患者进行了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非脑梗死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8例脑梗死患者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89例,检出率75.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脑梗死患者常伴有颈动脉软斑、溃疡斑的存在。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存在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利于早期发现颈动脉斑块并判断类型,对脑梗死的防治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晋红勤 《现代保健》2011,(25):52-5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结果脑梗死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75/96)。对照组为18.6%(8/43),脑梗死组软斑块检出率为67.3%,对照组软斑块检出率46.1%,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粥样斑块对预防缺血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方法:纳入2017年3月~2019年3月入院的44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然后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44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比较两组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结果:观察组颈部动脉软斑、扁平斑和溃疡斑检出率要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内径和颈内动脉颅外段内径显著窄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定期对患者颈部血管的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查可以有效预防缺血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彩超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于评价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8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硬化斑块的部位、形状、大小、回声、是否多发。结果 85例患者颈动脉IMT均不同程度增厚,90%的患者可见硬化斑块、常发生于颈总动脉窦部,斑块可分为3型:软斑、硬斑及混合斑,其中硬斑较多见。结论颈动脉彩超检查快速、无创、可重复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特异性强,可为脑梗死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提供可靠资料,而且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可提示临床及早给予预防和治疗,这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和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在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本科的住院病人264例,分为132例脑梗死组和132例其他病人组,均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IMT)及有无颈动脉斑块.结果 132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71%,CIMT增厚发生率为79%,其他病人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为30.3% CIMT增厚发生率为39 %,脑梗死组C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 CIMT增厚和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对45岁以上健康人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发现动脉粥样硬化,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讨论彩色超声多普勒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相关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观察组)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颈部超声多普勒图像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部位,斑块特点与斑块类型。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96.23%,对照组检出率为16%,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仅。=67.673,P〈0.05);观察组中49.5%的斑块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对照组中50%发生在颈动脉分叉处,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6.973,P〈0.05);观察组以软斑为主,对照组以硬斑为主,两组相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X^2=10.028,P〈0.05)。结论:在脑梗死检测中,超声能准确对斑块进行检测和定位,并对性质判定,可区分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为临床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关系,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经CT、MRI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超声检查并与32例健康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58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斑块形成,检出率为86.2%。对照组斑块检出率为19.7%(P〈0.01)。缺血侧颈动脉斑块发生率(65.49%),其中软斑发生率(32.78%),均高于非缺血侧34.51%(其中软斑19.61%,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有密切的相关性,且在各型斑块中软斑是脑梗死的主要栓子来源之一。超声检查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并给予及时的治疗,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胡记妹  郑定容 《职业与健康》2009,25(10):1104-1106
目的研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的关系。方法应用VOIUSON 730彩色超声诊断仪对2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比较脑梗死组和非脑梗死组斑块发生情况,并将患者的病史、个人史及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数较非脑梗死组多,且软斑比率较非脑梗死组高(P〈0.05),分析显示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是影响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着密切关系,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水平可能反映预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联合常规超声评价颈动脉硬化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正常颈动脉、颈动脉硬化斑块、颈动脉斑块伴50%以上狭窄患者各30例,分别行常规超声以及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联合常规超声检查,比较两种成像的结果。结果: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正常颈动脉内壁均匀、光滑,呈整齐环状结构;颈动脉斑块显示大小不等的团块向腔内突出,表面光滑、完整,管腔不规则变窄。常规超声显示颈动脉正常组30例中,内镜导航成像显示其中2例可见侧壁小斑块;颈动脉斑块组30例患者中,常规超声检出54个斑块,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检出68个斑块。常规超声显示颈动脉斑块伴50%以上狭窄30例,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显示其中5例狭窄不足50%。结论:内镜导航超声成像技术能够动态、直观地显示颈动脉管腔内的结构,提高前壁及侧壁的斑块显示率,更准确地确定颈动脉狭窄程度,弥补了常规超声的不足,是常规超声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6.
周雪萍 《实用预防医学》2007,14(4):1189-1190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探讨高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患者的相关性。方法对118例高血脂患者双侧颈动脉彩超检测结果与对照组126例健康人群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高血脂组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78.2%)明显高于对照组(17.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脂患者颈动脉病变以粥样斑块形成、血流减速、血管阻力增高为主要特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塞有显著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可直观反映病变的分期、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扫查无名动脉分叉处的临床意义。方法对85例经CT或MRI检查后,临床确诊的缺血性脑中风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并与对照组134例同年龄组非缺血性脑中风患者的颈动脉及无名动脉扫查结果相比较。结果缺血性脑中风组的颈总动脉分叉处及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无名动脉的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检出阳性率明显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此外两组均发现了无名动脉扩张疾病,且缺血性脑中风组的无名动脉扩张检出率高于非缺血性脑中风组,P〈0.05。结论颈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动脉硬化及粥样斑块与缺血性脑中风密切相关,且无名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更为紧密,无名动脉分叉处的动脉硬化及斑块发生率高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其检查更有助于发现动脉硬化和粥样斑块的存在,从而减少漏诊,并有助于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其临床意义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