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MRI和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与非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的180例感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核性脊柱炎72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8例(包括化脓性脊柱炎59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9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和18F-FDG PET/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对照,分析并比较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RI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5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5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2,P<0.05);18F-FDG PET/CT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4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6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931,P<0.05)。在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中,MRI分别为88.89%、89.81%、89.44%,18F-FDG PET/CT分别为97.22%、96.30%、96.67%。18F-FDG PET/CT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诊断。结论: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结核性脊柱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8F-氟代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18F-FDG PET/CT)对患儿神经母细胞瘤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65例患儿神经母细胞瘤患儿,所有患儿均行18F-FDG PET/CT、99锝代亚甲基二膦酸盐(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骨转移诊断准确性,并分析18F-FDG PET/CT检查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及糖酵解总量(TLG)参数对骨转移的诊断价值。结果65例患儿临床诊断为骨转移的患儿39例,18F-FDG PET/CT检出38例(58.46%),准确度为89.23%,灵敏度为89.74%,特异度为88.46%,阳性预测值为92.11%,99mTc-MDP全身骨显像检出41例(63.08%),准确度为87.69%,灵敏度为92.31%,特异度为80.77%,阳性预测值为87.80%;39例患儿骨转移部位分别为四肢长骨干骺端15例、骨盆8例、脊柱8例、颅骨4例、肋骨2例、肩胛骨1例及胸骨1例,溶骨性骨转移61.54%明显高于成骨性、混合型、无变化,溶骨性及混合型骨转移SUVmax值明显高于成骨性、无变化骨转移(P<0.05);骨转移组患儿的SUVmax、TLG及MTV明显高于未骨转移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SUVmax、TLG及MTV诊断骨转移的AUC分别为0.846、0.893及0.92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1.5%,100%)、(82.1%,88.5%)及(87.2%,92.3%)。结论18F-FDG PET/CT诊断神经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转移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通过SUVmax、TLG及MTV参数对患儿骨转移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18F-FDG PET/CT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先实施普通CT检查,随后进行18F-FDG PET/CT检查,比较两组检查耗时及获得结果等待时间;比较两组对淋巴结转移诊断价值;比较两组发现阳性淋巴结的数量与大小。结果:CT组检查耗时为(15.3±2.1)min,短于18F-FDG PET/CT的(49.6±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67,P<0.05),获得结果等待时间为(4.1±0.3)h,短于18F-FDG PET/CT组的(20.6±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93,P<0.05),18F-FDG PET/CT组胃周及远隔脏器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39例(97.5%)和39例(97.5%)高于CT组的28例(70.0%)和10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85和41.290,P<0.05),18F-FDG PET/CT组所检测出的阳性淋巴结总量为(5.6±0.2)个,多于CT组的(3.3±0.1)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054,P<0.05),大小为(0.9±0.1)cm2则小于CT组的(2.0±0.1)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193,P<0.05)。结论:针对中晚期胃癌可疑淋巴结转移患者,实施18F-FDG PET/CT检查,虽然诊断耗时及获得结果时间长,但可更清晰地显露胃周及远隔淋巴结情况,提高诊断阳性率,且利于微小病灶的检出。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检查(PET/CT)对淋巴瘤预后的评估价值,为提高淋巴瘤患者的预后评估效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注射用盐酸多柔比星+注射用盐酸博来霉素+注射用硫酸长春新碱+注射用达卡巴嗪化疗。1个治疗周期为28d,化疗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均定期随访1个月。治疗后行18F-FDG PET/CT和单纯CT扫描,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定治疗效果。分析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CT平扫与18F-FDG PET/CT对患者化疗效果的评估结果及评估价值;比较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同一部位病灶感兴趣区最大标准摄取(SUVmax)值,以及化疗后随访1个月时不同预后患者的SUVmax值。结果 60例患者经过治疗,其中20例完全缓解,11例部分缓解,29例进展,总缓解率为51.67%(31/60)。60例淋巴瘤患者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与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代谢参数预测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遗传学分级的价值。方法:收集在医院初次诊断为MM且影像和临床资料完备的86例MM患者资料。所有患者行骨髓穿刺后根据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结果分为高危细胞遗传学组(高危组,56例)和标危组(30例)。两组均于接受骨髓穿刺前或骨髓穿刺1周后行18F-FDG PET/CT检查;根据多维尔评分法选取椎体、髂骨大于肝脏代谢参数40%、50%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40、SUVmax50)、40%、50%平均瘦体重标准化摄取值(SULmean40、SULmean50)及40%、50%标准化摄取值峰值(SUVpeak40、SUVpeak50)的所有病灶为总阳性病灶,分析总阳性病灶平均值、总阳性病灶平均值与肝脏对应类型代谢参数的比值(T/N)预测高危...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估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束后,对周围人群的辐射安全影响。方法 66例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束后,分别在其正、侧面前胸水平测量0.5 m、1 m处辐射剂量率。结果 在相同时间段内,距离患者越近,辐射剂量率越大;距离一定时,正面测量值高于侧面,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测量值与性别、身高、体重无关(P> 0.05),与剂量、年龄呈正相关(P < 0.05),与时间呈负相关(P< 0.05)。结论 患者18F-FDG PET/CT显像结束后,其正面辐射高于侧面,正面0.5 m测量结果最高约为6 μSv/h,而侧面1 m测量结果最低约为0.9 μSv/h,均远低于国家标准(年有效剂量限值平均不超过1 mSv)。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99Tcm-MIBI SPECT/CT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为诊断PHPT而行99Tcm-MIBI SPECT/CT显像检查的5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诊断为金标准,与高频超声、CT结果对比,分别统计三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将三种检查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加以对比分析。结果 57例病人经手术及病理检查共确诊76个PHPT病灶。99Tcm-MIBI SPECT/CT显像、高频超声、CT敏感度分别为75%、69.73%、50.94%;特异度分别为93.75%、96.07%、95.08%;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3.57%、80.31%、74.56%。99Tcm-MIBI SPECT/CT显像敏感度、诊断符合率高于CT (P<0.05),99Tcm-MIBI SPECT/CT显像对异位PHPT病灶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结论 99Tcm-MIBI SPECT/CT显像在PHPT病灶的定位中有较高的价值,是术前定位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胆管细胞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9月—2020年10月山东省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PET/CT检查的44例胆管细胞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行上腹部CT、MRI及全身PET/CT检查。比较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复发灶、区域淋巴结的诊断价值。结果 CT、MRI、PET/CT 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3种检查对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PET/CT检查在胆管细胞癌复发灶的诊断方面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而3种检查方法在胆管细胞癌原发灶、区域淋巴结转移方面的诊断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索PET/CT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周围辐射剂量水平,为保证周围人员辐射安全提供数据支持。方法 选取33例行18F-FDG PET/CT心肌代谢显像患者,在受检者胸部等高位置按照不同体位方向、时间和距离处对其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测量,探索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分布规律。结果 在相同测量时间和距离下,受检者身体两侧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相比正、背面更低。受检者注射18F-FDG显像剂后,距离体表1 m处正面的周围剂量当量率为13~21 μSv/h,检查结束后降至5~14 μSv/h,平均降低46%。受检者周围剂量当量率随距离(10~300 cm)的增加呈幂函数趋势降低,其幂指数均值为−1.2。结论 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注射药物后周围辐射水平较高,周围剂量当量率随时间和距离增加快速降低,建议心肌代谢显像受检者检查当天避免与他人长时间、近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18F-FDG SPECT/CT)与GE 64排CT异机融合前后图像质量,探讨异机融合18F-FDG SPECT/CT(简称异机融合)诊断结直肠癌及TNM分期的优势。方法 36例经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患者接受18F-FDG SPECT/CT和异机64排CT检查,图像传输至后处理工作站,完成18F-FDG SPECT图像分别与同机低能量CT及异机64排CT图像融合。36例患者中,共65枚病灶,其中原发灶36枚,淋巴结转移灶19枚,远处转移灶10枚,并依此分为三组;分别对三组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中病灶边界是否清晰、与邻近脏器关系是否清晰、是否有伪影进行主观评分,同机融合及异机融合图像质量得分的比较采用Wilcoxon检验。结果 三组图像质量得分异机融合均高于同机融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303和-3.858和-2.844,均P<0.01)。结论 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远处转移灶异机融合图像均优于同机融合图像,异机融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原发及52例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全身PET/CT显像结果。原发灶皆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手术或内窥镜活检术取得病理组织),确诊肿瘤复发、转移的依据为再次手术后病理、胃镜、结直肠镜、多种影像学检查及临床随访,本组随访6-32个月,平均17个月。结果25例原发胃肠道肿瘤患者,PET/CT对肿瘤原发病灶诊断准确率96%(24/25)。PET/CT分期诊断的灵敏度83.3%(10/12),特异度92.3%(12/13),阳性预测值90.9%(10/11),阴性预测值85.7%(12/14),准确度88%(22/25)。PET/CT再分期诊断的灵敏度97.1%(34/35),特异度82.4%(14/17),阳性预测值91.9%(34/37),阴性预测值93.3%(14/15),准确度92.3%(48/52)。治疗方案改变28.6%(22/77)。结论PET/CT能准确、灵敏地检测胃肠道肿瘤原发病灶、转移以及复发病灶,对临床治疗决策有重要影响。18F-FDGPET/CT显像对胃肠道恶性肿瘤的分期、术后再分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18F-FDG PET-CT在甲状腺肿瘤原发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45例经术前B超检查,共50个病灶怀疑甲状腺恶性肿瘤纳入研究,术前行18F-FDG PET/CT检查评价良恶性,术后病理诊断作为"金标准",对比、评价18F-FDG PET/CT的诊断价值及探讨SUVmax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50个病灶,病理诊断26例为恶性肿瘤,24例为良性肿物。18F-FDG PET/CT诊断的敏感度为88.5%,特异度为79.2%。恶性组SUVmax高于良性组。SUVmax最佳诊断界值为1.810。结论对于B超怀疑的甲状腺恶性肿瘤,18F-FDG PET/CT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寻找合适的SUVmax界值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孙晓伟  梁艳  高燕  张华  陈艳霞  郭建 《职业与健康》2014,(13):1764-1766,1775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18F)氟-2-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与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尘肺合并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3例肺部病灶性质待定的尘肺患者,全部行18F-FDGPET/CT显像检查,并在1周内检测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EA、NSE、CYFRA211、CA199、CA125),分析2种检查之间的差异和相互关系。结果18F-FDGPET/CT及血清中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100%,81%,特异性分别为53.1%,68.8%,约登指数分别为0.531,0.466。PET—CT显像联合血清中肿瘤标志物检测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可达100%,特异性为53.1%,约登指数为0.531。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与CYFRA21—1有弱的相关性(r=0.209,P=0.042);在鳞癌患者中SUVmax与CYFRA21—1呈显著相关(r=0.551,P=0.041);在小细胞肺癌中,SUVmax与NSE显著相关(r=0.453,P=0.038)。结论PET/CT诊断尘肺合并肺癌的敏感性较肿瘤标志物高,肿瘤标志物对PET/CT诊断具有补充作用,两者联合应用对于尘肺合并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PET-CT在肺癌诊断与临床分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成像(^18F-FDG PET-CT)在肺癌诊断及其在临床分期方面的价值。方法:75例患者进行了PET-CT检查诊断为肺癌,分析其PET-CT代谢情况与影像学检查结果(薄层增强CT和HIK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5例患者通过^18F-FDGPET-CT检查,均诊断为肺癌,其中经纤维支气管检查或者穿刺检查有明确病理的49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18F-FDGPET-CT75例均表现为放射性摄取异常增高,最大SUV值在1.5-18.8之间;30例CT增强扫描病例中,病灶边缘毛糙,明显强化,CT值升高在20-46Hu之间;45例HRCT检查中病灶有明显分叶、毛刺征、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截断现象等。结论:^18F-FDGPET-CT与诊断性CT联合应用,可以对肺癌进行明确诊断与分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肺部结节患者的PET/CT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及病理检查判断PET/CT对肺癌诊断符合率。结果:PET/CT诊断结果,恶性病变79例,其中48例有病理诊断,鳞癌18例,腺癌15例,小细胞肺癌14例,类癌1例。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34例,肺内转移10例,胸膜转移12例,多发骨转移18例,脑部转移1例,确诊为良性病变19例。PET/CT对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8.7%、94.7%、98.0%。结论:PET/CT能够较准确的诊断肺部疾病,在肺部病灶的良、恶性鉴别和疾病分期有突出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05年8月-2011年8月收治的鼻咽癌患者中,放疗后疑出现复发的患者37例,均分别行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检查,对比两种检测方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以及检测费用。结果:MRI检测敏感性93.8%,特异性95.5%,准确性94.9%;PET/CT检测敏感性87.5%,特异性91.3%,准确性90.2%;MRI检测敏感性更高(P〈0.05);在特异性和准确性上差别不显著,且在检测费用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动态增强与18F-FDG-PET/CT在鼻咽癌放疗后早期鉴别诊断复发以及纤维化中均有一定价值,但同时均有局限性;联合应用利于诊断价值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18F-氟代脱氧葡萄糖(fluorodeoxyglucose,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X射线计算机体层扫描(PET/CT)作为一种功能显像技术,能更有效地诊断宫颈癌病变,减少漏诊,可用于宫颈癌的早期发现、诊断及疗效和复发监测.现就其在宫颈癌诊断、治疗的最新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比实体瘤治疗疗效PET评价标准(PERCIST)与目前广泛应用的传统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在评估体部伽玛刀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疗效上的差异,探讨18F-FDG PET/CT在评估体部伽玛刀治疗NSCLC中的价值.方法:82例NSCLC患者伽玛刀治疗后未行任何抗肿瘤治疗,于伽玛刀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行CT及18F-FDG PET/CT检查,分别用RECIST1.1和PERCIST1.0评价标准进行近期疗效评价,并分析两者与总生存期(OS)的相关性.结果:应用RECIST1.1和PERCIST1.0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存在显著差异(P=0.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TNM分期、△SUL及PERCIST是体部伽玛刀治疗NSCLC过程中与OS显著相关的因素,而AV、RECIST、肿瘤位置、年龄、KPS评分以及病理学类型则与OS不相关;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PERCIST1.0(CMR与非CMR)是预测OS最显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应用18F-FDG PET/CT对进行体部伽玛刀治疗的NSCLC患者进行近期及远期疗效评价可能较CT更准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在胃癌分期鉴别及预后评估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53例胃癌患者,均行CT增强和18F-FDGPET/CT显像检查,将CT图像资料纳入对照组,18F-FDGPET/CT显像资料纳入观察组。以病理组织学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显像方法对胃癌分期鉴别和预后评估的准确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性比较。结果:临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53例患者中胃癌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分别为5例(占9.43%)、12例(占22.64%)、20例(占37.74%)和16例(占30.19%)。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分期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47.17%(25/53)和71.70%(3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13,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81.13%(43/53)和94.34%(50/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296,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对胃癌患者肿瘤转移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66.04%(35/53)和90.57%(48/5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384,P<0.05)。结论:18F-FDGPET/CT能够较准确地检测胃癌病灶浸润胃壁深度和识别胃周淋巴结转移程度,并对其他器官组织的转移情况诊断效果好,在胃癌的诊疗中表现出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杨洪 《现代保健》2011,(2):128-129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乳腺癌诊断及术后疗效监测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6年1月~2009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的76例病理类型最终确诊为乳腺癌的病例行”F—FDGPET/CT显像和胸部诊断CT扫描,检查范围包括乳房原发肿瘤、淋巴结及全身器官,并将18F—FDG PET/CT和胸部CT检查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8F—FDG PET/CT检查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为91.3%,特异性为53.1%,准确性为85.3%;而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检查为62.1%,特异性为29.8%,准确性为55.6%。在对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上,18F—FDG PET/CT的灵敏度(99.8%)高于胸部诊断CT的灵敏度(53.1%)。而在对肺部转移灶检测上胸部CT的灵敏度(989%)高于18F—FDG PET/CT(42.9%)。结论18F—FDG PET/CT在对乳房原发肿瘤、淋巴结转移和术后诊断复发的发现和判断上显示出明显优势;但胸部CT在发现肺部转移灶的作用不容忽视,其地位不可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