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 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 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 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短期效果。方法59例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自膨胀支架进行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59例患者均治疗成功,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各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2例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患者同期连续置入2个支架使血管基本恢复正常管径。支架成形术后颈动脉平均狭窄程度从(79±10)%降低到(11±7)%。结论颅外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方法,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治疗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11年7月,对5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颈动脉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所有病例均使用远端保护装置,全身肝素化下置入自膨支架治疗颈动脉分叉部狭窄。结果52例患者共置入54枚支架,手术成功率100%,术后造影显示支架形态良好;术后6个月采用颈动脉彩超复查,未发现病变血管再狭窄。结论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高危颈动脉硬化狭窄疾病有良好的安全性和确切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中老年人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并发症,提高手术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3月采用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85例。结果:82例支架植入术获得成功(96.47%),围手术期3例患者死亡(3.52%),2例患者出现急性脑缺血(2.35%),3例患者出现卒中(3.52%),8例患者出现脑血管痉挛(9.41%)。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狭窄是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手术过程中联合采用多种方法及术后预防性给药可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回顾性分析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皮血管内支架置入的治疗资料。结果表明,经皮血管内支架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毕玉欣 《现代保健》2010,(25):135-136
目的总结双侧颈动脉狭窄行支架置入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3月以来施行的颈动脉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患者10例,采用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显示有血管狭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结果成功置入支架后临床症状改善,术中、术后均出现并发症,经过积极有效的处理,患者康复出院。结论加强手术前后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积极治疗和处理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保护装置下支架置入术治疗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辽宁省海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00例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试验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于脑保护装置下行支架置入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简明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评估治疗前、后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记录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1周、3个月及6个月,试验组MMSE、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试验组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度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脑保护装置下实施支架置入术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智力状态和认知功能,减轻颈内动脉狭窄程度,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进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60例,以抽签法的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观察组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手术后3个月的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发生并发症,以及3个月后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死亡的概率均无明显差异,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过程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应用均具有有效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预后效果整体良好。  相似文献   

9.
陈群  段瑞 《现代医院》2010,10(11):100-102
目的本研究结合我院脑血管病中心近年来颈动脉支架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探讨颈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案。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我科59例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患者围手术期出现的并发症,总结护理经验,提出合理的护理方案。结果 59例患者共置入颈内动脉支架64枚,颈动脉支架64枚全部放置成功,技术成功率100%,但有4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占6.2%)。1例患者出现术后血压低,心率过慢,给予持续静滴阿托品及多巴胺1 w后恢复正常;1例患者术后肢体乏力加重,复查头颅MR见多发脑梗,考虑小栓子脱落;1例患者术中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尿激酶溶栓后完全恢复正常;1例患者出现术后颅内出血,脑疝死亡。结论对颈动脉狭窄接受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是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保证。术前心理护理、充分准备是手术成功的基础,术中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心理护理安慰和医护配合是支架成功的保证,术后生命体征和神经系统功能的监测以及对患者及其家属的术后防止出现并发症的指导是预防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徐娟娟 《现代保健》2013,(10):63-64
颈动脉狭窄是由于颈动脉的粥样硬化斑块导致的颈动脉管腔狭窄的疾病,是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狭窄大于70%的患者卒中率可高达13%。近年来,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以其创伤小、痛苦少、易于被患者接受,至今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1],笔者所在医院自2009年7月-2010年7月行CAS手术患者12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2012年收治的122例门诊及住院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全部资料,所有患者行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检查后,按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三组,并行认知功能MMSE评分,研究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的关系。结果:81例颈内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38例(31.1%),右侧的有22例(18.0%),双侧的有21例(17.2%);13例颈外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6例(4.9%),右侧的有3例(2.5%),双侧的有4例(3.3%);28例颈总动脉患者中,发生左侧的有15例(12.3%),右侧的有6例(4.9%),双侧的有7例(5.7%),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Ⅰ组的MMSE评分为(28.8±1.5)分,Ⅱ组为(28.2±1.4)分,Ⅲ组为(27.3±1.1)分,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的加重,MMSE评分降低,两者呈正相关(r=0.731,P〈0.05)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MMSE评分呈正相关,颈动脉狭窄超过75%的患者应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或颈动脉内支架成形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伴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AS)的临床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1339例经冠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住院期间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CAS发生率为11.8%(158/1339).CAS组年龄、既往患脑卒中的比率高于非CA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2).CAS的发生率随冠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x2=37.482,P<0.01).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患者其CAS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病变(x2=38.93,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只有年龄、脑卒中史、冠脉左主干病变和多支病变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冠心病患者伴发CAS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相关,年龄增加和脑卒中病史是CA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支架术已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疾病的主要有效手段,并得到了大规模的临床应用。本文对颈动脉支架的治疗方法、产品设计特点、研究现状及展望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4.
李捷  吕益忠  钱进军 《现代保健》2010,(28):103-10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颈动脉狭窄的应用价值。方法30例患者经彩超或CTA筛查发现共42支血管有病变,再进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评价其价值。结果颈动脉狭窄≥70%者26支,占61.9%;颈动脉狭窄≤70%者13支,占31.0%;无狭窄3支,占7.1%。结论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对于颈动脉狭窄病变是一种安全、可靠、准确的检查方法,可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基于三维重建方法模拟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为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方法:选取颈动脉狭窄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图像,使用Mimics、Geomagic和Solidworks软件进行处理,重建患者颈动脉狭窄分支模型,再对模型进行修正和编辑,模拟去狭窄手术治疗,建立狭窄消除模型,并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方法 静吸复合麻醉下对32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中行全程经颅超声多普勒监测.结果 本组3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17例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入院患者未再出现TIA发作,其他患者原有症状有不同程度好转或消失.患者术后72 h内发生TIA,24 h多次CT血管造影(CTA)检查无梗死灶出现,经小剂量尿激酶治疗后恢复.2例因切口肿胀出现严重气管移位,经鼻气管插管后,患者顺利渡过水肿期.4例患者出现头痛,经脱水药物治疗后均在术后2~3 d缓解.7例患者术后出现不同程度声音嘶哑,神经营养药物治疗1个月后恢复.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个月,CTA复查无一例颈动脉再狭窄出现.结论 外翻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是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治疗方法,可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狭窄(CAS)的发生率,并探讨影响其发生CAS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西安市某医院内分泌门诊首次就诊的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资料收集、体格检查、血生化指标检测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T2DM患者CAS检出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并对CAS检出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 2 679例T2DM患者中检出CAS 328例,检出率12.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越大(OR=1.039)、糖尿病病程越长(OR=1.115)、血糖控制不达标(OR=1.387)、血脂异常(OR=1.970)和高血压(OR=3.725)是T2DM患者合并CAS的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合并CAS情况突出,应重视对糖尿病病程较长和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监测,针对T2DM患者合并CAS的危险因素,应尽早进行控制及预防,避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黄莹  张森  薛淑恒 《中国校医》2021,35(12):929
目的 探究经颅多普勒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侧支循环建立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进行检查的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患者175例,所有患者均行DSA及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以DSA检查为诊断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金标准”,分析DSA及经颅超声检查结果,另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颈内外侧支开放诊断价值及颅外段病变程度及侧支循环情况。结果 DSA共检出前交通动脉开放125例,后交通动脉开放88例,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76例;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共检出前交通动脉开放86例,后交通动脉开放98例,颈内外侧支开放74例。经颅多普勒超声在前交通动脉诊断中灵敏度为64.80%、特异度为90.00%、准确度为72.00%、假阳性率为10.00%、假阴性率为35.20%;后交通动脉诊断中灵敏度为89.77%、特异度为78.16%、准确度为84.00%、假阳性率为21.84%、假阴性率为10.23%;颈内外动脉侧支开放诊断中灵敏度为88.16%、特异度为92.93%、准确度为90.86%、假阳性率为7.07%、假阴性率为11.84%;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有侧支循环开放率高于轻中度狭窄者,而轻中度狭窄者无侧支循环开放率高于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26,P=0.002)。结论 经颅多普勒在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侧支循环建立评估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将其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适应证选择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2例颈动脉狭窄(≥50%)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患者颈动脉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检查结果。结果:以70%狭窄为切分点。颈动脉超声/DSA对中度狭窄(50%-69%)诊断的吻合比例(32/29),对重度狭窄(≥70%)诊断的吻合比例(30/33)。颈动脉超声与DSA两种方法的检出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以用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的筛查并指导临床医生进一步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0.
王松林 《现代保健》2012,(28):16-17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对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都采用支架成形术,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结果:经过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0.0%和62.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治疗组CRP的下降幅度比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应用于颈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能有效提高治疗疗效,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