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CT诊断肾细胞癌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的CT表现 ,评价CT对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4 2例肾细胞癌的CT表现特征 :大小、密度、边缘部特征、多期强化特点、分期、病理特点等 ,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 ,其中4 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果 肿瘤直径小于 3cm者 8例 ,介于 3~ 6cm者 15例 ,6~ 9cm者 9例 ,大于 9cm者 10例。平扫肿瘤为高密度者 7例 ,等密度者 9例 ,低密度者 2 6例。 2 4例肿瘤边缘不清 ,8例肿瘤边缘清晰无分叶 ;10例肿瘤边缘清晰有分叶。皮质期强化方式多样 ,皮质后期及实质期强化均减弱。本组中 9例发生转移 ,Robson分期 :Ⅰ期 15例 ;Ⅱ期 8例 ;Ⅲa期 6例 ;Ⅲb期 4例 ;Ⅲc期 6例 ;Ⅳ期 3例。结论 肾细胞癌具有特征性的CT表现 ,CT对肾癌的诊断及术前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鉴别肾癌常见病理类型的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确诊的肾癌患者52例,术前均行动态增强扫描检查,综合分析常见肾癌亚型的CT特征及强化特点。结果 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癌多呈混杂密度,不均匀强化;嫌色细胞癌多低密度,均匀强化。透明细胞癌以坏死最常见,乳头状癌以囊变最常见,透明细胞癌血管丰富,恶性度高,较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更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和假包膜。平扫时CT值表现为乳头状癌>嫌色细胞癌>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时透明细胞癌在三期扫描中CT值最高,嫌色细胞癌次之,乳头状细胞癌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多层CT动态增强扫描在鉴别肾癌常见亚型中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作为诊断肾癌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朱光源 《现代医院》2012,12(1):56-57
目的探讨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诊断价值及其与病理临床的联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08~2011年期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CT及临床资料。结果 20例肝内胆管细胞癌病人的CT平扫均为不规则低密度灶,病灶密度不均匀,轮廓不清,其中16例病人的病变区可见胆管扩张,8例见肝包膜回缩征,3例见病灶内不规则钙化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环形强化16例,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病灶不规则强化9例,延迟期呈向心性增强16例,误诊2例。结论肝内胆管细胞癌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特别是动态增强扫描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有较特征性的强化特点,有利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诊断。  相似文献   

4.
丁伯平 《现代养生》2014,(22):37-3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时期我院治疗的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囊变与扫描CT值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中8例囊变,囊变率26.7%,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18例囊变,囊变率60%,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三期强化时的CT值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中的囊变较少,且平扫和皮质期所用的CT值差别不明显,延迟期强化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诊治。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影像学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均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总结本组11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表现。胆管细胞癌CT特点:①肿瘤以单发为主,大多位于肝左叶。②肿瘤内或周围可见到扩张的胆管,其中以延迟强化区内见到扩张的胆管为其典型表现。③增强扫描,大部分肿瘤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脉期及延迟期可见到肿瘤不均匀强化,其中坏死区无强化。小部分肿瘤动脉期有强化。结论 CT检查对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具有重要诊断价值。动脉期肿瘤强化不明显,至平衡期肿瘤对比增强逐渐明显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肿瘤周围扩张胆管、肿瘤包埋胆管、附近肝叶萎缩和门静脉分支闭塞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术前CT多数能诊断,疑难者可MRI检查或穿刺活检,多种检查联合可做出正确诊断。胆管细胞癌需与肝细胞癌、肝脓肿、血管瘤鉴别。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肾脏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乏脂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at-poor angiomyolipoma,fp-AML)的动态增强CT表现以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2019年3月~2021年11月就诊并术后病理证实的23例ccRCC患者和7例fp-AML患者,对其术前平扫及动态增强CT图像进行分析,评价肿瘤影像特征如囊变、假包膜、坏死出血、钙化,测量肿瘤实性部分在扫描各期CT值,计算皮质期强化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ccRCC患者CT影像上更易观察到假包膜、囊变坏死及钙化。平扫时ccRCC肿瘤平均CT值为(31.04±9.63)Hu,fp-AML肿瘤平均CT值为(37.57±2.99)Hu,两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扫描皮质期强化率ccRCC高于fp-AML肿瘤,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期、实质期、排泄期各期CT值,ccRCC患者与fp-AML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假包膜、囊变坏死及钙化的出现对肾透明细胞癌有诊断价值,而平扫时肿瘤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扫描对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我院在2009年1月—2013年12月治疗的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为观察组,再抽取同时期我院治疗的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囊变与扫描CT值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30例乳头状肾细胞癌中8例囊变,囊变率26.7%,30例肾透明细胞癌患者中18例囊变,囊变率60%,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三期强化时的CT值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中的囊变较少,且平扫和皮质期所用的CT值差别不明显,延迟期强化有利于医护人员的诊治。保证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提高乳头状肾细胞癌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及鉴别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CT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诊断价值和鉴别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10例患者的CT资料,全部患者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表现为圆形、类圆形低密度或混杂密度团块影,增强后肿瘤包膜强化明显,动脉期实性部分略有强化,门静脉期明显强化,但仍低于正常胰腺组织,囊性部分无强化.结论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综合分析其CT特征并注意其与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黏液性囊腺瘤(癌)、浆液性囊腺瘤(癌)、胰腺癌囊变、胰腺假囊肿等进行鉴别,术前一般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许银实  赵志梅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520-4524
[目的]探讨肾细胞癌中细胞增殖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肾癌中的表达以及MVD与CT征象的关系. [方法]选择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且CT资料完整的肾细胞癌41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PCNA、VEGF的表达水平和MVD.螺旋CT检查用东芝AsteionMSCT机.观察CT图像上肿瘤大小,有无坏死、液化、囊变,强化峰值,肿瘤边界,有无肾周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静脉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或/和远处转移等,并与免疫组化结果相比较. [结果]①MSCT双期增强扫描对41例肾细胞癌的检出率为100%,定性诊断率为100%,分期准确度为94%;②41例肾细胞癌中PCNA、VEGF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75.6%;MVD为87.80±38.91条/视野.③ PCNA、VEGF的阳性表达与℃T图像上肿瘤直径,瘤体坏死、液化、囊变,增强程度,肿瘤边界,肾周脂肪浸润,淋巴结肿大,静脉侵犯,邻近器官侵犯或/和远处转移有关,同时与MVD有关(P<0.05);④肾细胞癌的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497,P<0.01). [结论]①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可以对肾细胞癌进行较准确的术前诊断,是肾细胞癌可靠的检查方法.②肾细胞癌的部分CT征象与PCNA、VEGF的表达和MVD有关,提示肾细胞癌的部分CT征象可间接反映肾细胞癌的生物学行为与恶性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期增强扫描对肝小细胞癌确诊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8月~2021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肝小细胞癌患者,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根据检查方法不同分为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CT平扫组,对比两组扫描效果。结果: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检出38个病灶(95.00%);门静脉期检出27个病灶(67.50%);延迟期共检出36个病灶(90.00%)。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延迟期病灶检出率高于门静脉期、平扫组(P<0.05);两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MSCT扫描的高密度、低密度强化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三期增强扫描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的肝脏、肿瘤及肿瘤与肝脏密度差值均高于平扫组(P<0.05)。结论:MSCT三期增强扫描可准确反映肝小细胞癌病灶强化特征,确诊率较高,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对肝小细胞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志明  冉强  邹习忠  黄微 《临床医学工程》2012,19(10):1650-1652
目的探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良性肿瘤CT平扫及增强扫描资料,其中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基底细胞瘤5例,分析内容包括肿瘤部位、边界、CT平扫及增强特征等。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18例,位于腮腺浅叶12例,后下象限5例;腮腺腺淋巴瘤9例位于腮腺浅叶后下象限8例,3例多发;基底细胞瘤5例,均位于浅叶,3例位于前下,2例位于后下。所有肿瘤边界均清晰。腮腺多形性腺瘤、腮腺腺淋巴瘤、基底细胞瘤动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54.8±6.6,84.6±13.7,109.5±12.5)HU,多形性腺瘤与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者静脉期强化CT值分别为(49.3±6.4,71.7±14.8,92.5±11.9)HU,腮腺基底细胞瘤与前两者静脉期强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常见良性肿瘤的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性,CT平扫及增强扫描对于腮腺良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CT诊断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要点,提高与其他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与病理证实的3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平扫与增强后的表现。结果共检出36个病灶,28例为单发病灶,4例2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的均匀强化,其中19个病灶中心或周边见增粗、扭曲的供血动脉;门脉期病灶呈稍高密度,延时期病灶呈等密度;17个病灶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CT正确诊断28例,诊断符合率87.5%。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对大部分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可在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可明显提高与血管丰富的肝细胞癌及肝血管瘤等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肾平滑肌肉瘤的CT表现。方法:对9例经病理证实的肾平滑肌肉瘤的CT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均匀高密度肿块2例,高、低、等混杂密度,其内有坏死、囊变6例,表现为均匀等密度肿块1例。CT增强扫描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液化、坏死征象。结论:肿块较大,坏死、囊变明显及肿块内出血为肾平滑肌肉瘤的主要CT表现,但其影像学表现于肾癌相似,术前难以鉴别,最终确诊依靠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不典型肝脓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经临床证实26例肝脓肿病人的CT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表现,分析其CT特点。结果不典型细菌性肝脓肿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增强动脉期病灶周围一过性肝段性强化,病灶分隔轻度强化;门脉期持续性强化,延迟期病灶范围缩小。结论 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肝脓肿的诊断具有特征性,对提高肝脓肿的诊断率和鉴别诊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6.
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螺旋CT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螺旋CT双期扫描表现。结果58例共发现病灶89个。其中肝左叶35个,肝右叶64个。肿瘤大小0.5~17.9cm,平均4.2cm。平扫发现病灶53个,27个表现为低密度,密度均匀者19个,7个不均匀密度病灶中可见到更低密度的坏死区或脂肪变性。肝动脉期扫描发现病灶82个,高密度均匀性强化75个,不均匀性强化6个,有1个无明显强化仍为低密度。门静脉期扫描发现病灶73个,均转化为稍高密度或等低密度影。结论螺旋CT能充分反映肝癌的血供特点,可为原发性肝癌的诊断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及病变特征。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探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征象。方法CT增强扫描25例自身免疫性胰腺炎患者,评价自身免疫性胰腺炎胶囊样环,胰周线征,胰腺钙化,胰腺假囊肿,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胰管扩张与突然截断出现频率,确定在自身免疫性胰腺炎中诊断价值。结果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后胰腺呈弥漫性低密度17例(68%),胰腺局限性肿块且增强后呈低密度10例(40%),胶囊样环16例(64%),胰周线征15例(60%),胰周血管受累11例(44%),胰腺病灶钙化8例(32%),胰腺假囊肿3例(12%),胰管扩张5例(20%),胰管截断4例(16%),胆管扩张14例(56%),胆管壁增强19例(76%),腹膜后纤维化4例(16%),肾脏损害12例(48%)。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增强呈现弥漫性肿大且呈低密度,胶囊样环,胆管壁增强,肾脏损害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胰腺炎重要CT征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在孤立性肺结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入住我院的49例SPN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常规平扫与双能增强扫描。经软件处理后得到虚拟平扫图、碘分布图和单能量图。比较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图像的CT值、噪声、信噪比、SPN直径、钙化检出率、增强强化值、碘图CT值、准确度、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碘基值比率及辐射剂量。结果真实平扫与虚拟平扫的CT值、图像噪声、图像信噪比及SPN直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强化值与碘图CT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真实平扫为标准,虚拟平扫图像钙化检出率为93.02%;以虚拟平扫为基线诊断SPN的特异性最高,为92.86%,以碘图CT值诊断SPN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最高,分别为77.14%及71.43%;良恶性能谱衰竭曲线图斜率分别为(0.72±0.34)、(1.02±0.59),碘基值比率分别为(0.27±0.11)、(0.22±0.08),二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平扫与增强扫描的辐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双源CT双能虚拟平扫技术对良恶性SPN的临床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及后处理技术在甲状腺良恶性结节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22例甲状腺结节,均做CT平扫、增强及三维后处理,并对其CT值变化和后重建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CT检查与病理学检查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中两者吻合度有较强统计学意义( P<0.001), CT平扫值、动脉期值和静脉期值在不同性质的甲状腺结节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螺旋CT在甲状腺结节的诊断上, 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探讨采用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进行诊断的CT表现与相关病理特征。方法对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3月期间收治的30例通过病理检查证实为小肝癌的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采用平扫与三期扫描的方式,分别将扫描时间设定为动脉期25秒,门脉期75秒,延迟期为5分钟。对于增强扫描患者使用高压注射器对其进行静脉注射,注射剂量为1.5ml/kg,注射速率为2.5ml/s。将螺旋CT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并分析64排螺旋CT对小肝癌的诊断意义。结果 92.3%的患者其动脉期CT扫描结果显示肿瘤部位为高密度,而门静脉期则有65.2%的患者肿瘤部位呈现低密度,24.4%的患者呈现高密度。结论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与三期扫描,能够有效地反映出小肝癌患者肿瘤部位的血供与其他临床特点,对小肝癌的早期诊断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