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3月于佛山市南海区第五人民医院的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外科手术治疗,研究组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果 研究组出血、腹痛、穿孔、腹胀、消化道狭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疼痛分级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住院费用和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对病变直径<2cm的完全切除率比较,观察组完全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VAS及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及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消化道早期癌和癌前病变应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效果较好,可以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长、手术时长和住院费用,降低患者的疼痛度和术中出血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能明显减轻患者的疼痛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将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进行比较,评价ESD治疗食管黏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分析25例经ESD治疗(ESD组)和45例经EMR治疗(EMR组)的食管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种方法病灶整块切除率、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情况及局部复发率.结果 ESD组病灶整块切除率为60.0%(15/25),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48.0%(12/25),均优于EMR组的48.9%(22/45)和40.0%(1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局部复发率为4.0%(1/25),明显低于EMR组的20.0%(9/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迟发性出血、穿孔、狭窄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SD组手术时间(64.3±27.1) min,明显长于EMR组的(27.6±14.1)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SD和EMR相比,病灶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高,局部复发率低,是治疗食管黏膜病变更为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是指发生在食管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占所有恶性肿瘤的2%.全世界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食管癌,中国食管癌发生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死亡率占50%以上.该文主要对近年来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治疗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和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间来我院就诊并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的食管平滑肌瘤患者54例,通过术后随访调查,观察所有患者的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结果超声内镜检查对于食管平滑肌瘤的诊断效果良好;通过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实施,54例患者的食管平滑肌瘤得以有效切除,所有患者跟踪随访6个月,术后1个月患者的手术创面均出现瘢痕样改变,提示创面的愈合状况良好,至6个月后,所有患者均得以治愈,无复发病例出现;仅6例患者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均为创面出血,经内镜下处理均得以治愈,未出现食管狭窄、粘连、穿孔、创面感染等并发症。结论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于食管平滑肌瘤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同时并发症较少,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孟芸 《智慧健康》2023,(14):22-25
目的分析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自2020年1月-2022年8月诊治的73例肠息肉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内镜下电凝切除术,观察组37例给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对比两组治疗有效率,观察组明显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为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息肉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可在短时间内恢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70例消化道息肉患者纳入本组研究,遵从随机双盲分组法将其分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镜下高频电切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内镜下粘膜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  相似文献   

7.
常廷民  李贞娟  张利利  李秀敏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895-2896,2898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下切除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治疗价值。方法比较120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采取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食管黏膜下隆起性病变以平滑肌瘤多见,而胃底、胃体部间质瘤多见,胃窦病变性质较为多样化。患者超声内镜检查结果与病理活检结果相比较,食管部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高,但胃窦部隆起病变的诊断符合率较低。表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作用。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不仅能为食管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提供有效的病理诊断,而且还能较好地切除病变组织,对食管胃黏膜下病变有较高的诊疗价值。  相似文献   

8.
严晓飞 《现代养生》2022,(18):1536-1538
目的 探究老年胃肠道息肉患者治疗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2年1月在医院接受胃肠道息肉手术治疗的66例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组间性别、年龄、息肉类型等基本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电刀切除术,观察组患者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分析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手术临床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相比对照组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临床指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切除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胃肠道息肉的治疗中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患者机体创伤较小,可优化手术相关指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2月于我院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治疗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拔除胃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1年的复发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采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效果明显,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与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直径为2~3e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内镜下治疗的77例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临床资料。采用EMR治疗37例(EMR组)42处病灶,采用ESD治疗40例(ESD组)41个病灶。观察两组术中出血、穿孔发生情况,术后食管狭窄、复发情况。结果EMR组出血、穿孔发生率分别为7.1%(3/42)、0,均显著低于ESD组的24.4%(10/41)、17.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食管狭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R组复发率为14.3%(6/42),显著高于ESD组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直径为2.3cm的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有效性方面ESD优于EMR,但ESD发生出血和穿孔的风险较高,二者在术后食管狭窄方面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内镜下黏膜剥切术(EMR)联合氩离子血浆凝固术(APC)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应用透明帽法对内镜下发现的食管早期癌或癌前病变的43例患者进行EMR治疗,并在窄带内镜(NBI)或碘染观察下对残留可疑病灶进行APC的灭活。术后1个月、2个月、半年、1年应用NBI技术进行内镜下随访。结果:42例行成功EMR或分次黏膜剥切术(EMRC);1例患者因病灶行黏膜下注射时无法隆起,转外科手术;并发术中出血2例,均成功内镜下止血;2例食管狭窄,行内镜下扩张治疗;无一例出现穿孔。术后病理检查,9例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31例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例示原位癌,1例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1例患者切除病灶病理示食管癌侵及黏膜下层而再行外科手术;随访1例患者2个月胃镜复查活检示中度不典型增生,再行内镜下APC治疗;1例患者半年胃镜复查活检示重度不典型增生,再次行内镜下EMR;余40例患者随访至今,最长已5年未出现复发。结论:EMR联合APC是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贾超  郑权  方立峰 《现代保健》2014,(7):120-122
目的:观察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重度胃黏膜脱垂症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53例经胃镜确诊的重度胃黏膜脱垂症患者采用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并分别于术后4周、8周行临床症状随访和胃镜复查。结果:53例患者治疗成功率100%,4周有效率98.1%,8周有效率100%,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钛夹联合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重度胃黏膜脱垂症疗效确切,安全性高,是目前比较先进的微创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了掌握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并发急性胃粘膜病变的规律.方法 应用纤维内窥镜对11例本症患儿进行检查.结果 有9例发现不同程度胃粘膜病变.结论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分度与急性胃粘膜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底折叠术在近端胃癌根治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40例胃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观察组在近端胃癌根治术中应用胃底折叠术治疗,对照组单纯行近端胃癌根治术治疗.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体质量变化评分、反流严重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TP、Hb水平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及其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肾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肾脏损害的发生率为39.1%(18/46),以慢性肾功能不全最常见.骨髓浆细胞数量和尿BJP与肾功能损害之间有显著相关关系(P<0.005;P<0.01),贫血及多发性骨损害与肾脏损害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骨髓浆细胞增殖及尿链蛋白产生可能是多发性骨髓瘤肾脏损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主要因素,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的1 02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复发率,对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借助统计学软件(SPSS 19.0版本)行单因素描述,并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 025例患者中有277例复发,复发率为27.02%。大肠腺瘤息肉复发中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乙状结肠及直肠处、腺瘤基底部无蒂、肠道清洁为Ⅱ级、高级别瘤变、整块切除和绒毛状腺瘤等患者的复发率相比年龄<65岁、腺瘤个数<3个、腺瘤直径<6㎜、腺瘤位于升横结肠、基底部有蒂及亚蒂、肠道清洁为Ⅰ级、低级别瘤变、部分切除和管状腺瘤患者较高,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大肠腺瘤息肉内镜切除术患者复发的因素为腺瘤类型(OR=3.531)、瘤变程度(OR=1.258)、腺瘤基底部(OR=2.331)、年龄(OR=1.282)、腺瘤直径(OR=6.298)、肠道清洁度(OR=1.295)和腺瘤个数(OR=3.386)。 结论 影响大肠腺瘤息肉经内镜切除后复发的因素较多,临床上应依据患者具体条件制定个性化随访方案。  相似文献   

17.
张琳 《现代保健》2013,(19):114-116
目的:通过用替吉奥来治疗老年胃癌患者,观察治疗结果的疗效以及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统计。方法:选取入住本院的老年胃癌患者9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治疗组采用替吉奥胶囊来治疗,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联合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方案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主要的不良反应体现在肝功能损伤、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三个方面,治疗组的患者出现Ⅲ-IV级毒副作用的有7例(14.5%),而对照组为13例(27.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满意情况统计显示,治疗组患者的满意度为66.7%,对照组为5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吉奥用于治疗老年胃癌患者的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