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称之为蛛网膜下隙出血(SAH)。颅内动脉瘤破裂是最常见的原因。SAH总体预后较差,致残率和病死率高[1]。其预后与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有无并发症及是否得到适当治疗有关。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的蛛网膜下隙出血未经外科治疗的病人约20%死于再出血,动脉瘤再次破裂导致出血即使病人不死亡也会使病人留下严重的残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多在首次出血后最初数日发生。为了减少病人再次发生动脉瘤破裂,临床上一般尽早行手术治疗。由于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的特点,临床已经广泛开展[2]。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病情一般较重,术前有再出血的危险,术后有较多并发症发生的可能,所以围术期的护理较为重要。2012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收治蛛网膜下隙出血并进行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的病人95例,现将围术期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58例颅内动脉瘤致密栓塞病人的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8):702-703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1]。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2]。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27岁~79岁,平均48岁。58例均行头颅CT检查,并证实有蛛网膜下隙出血,均行…  相似文献   

3.
赵璇 《全科护理》2016,(24):2537-253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颅内动脉瘤栓塞术42例病人的临床护理。[结果]术后1例因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余均栓塞成功,2例出现小脑梗死。[结论]加强围术期护理对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病人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魏乐  王艳梅  王彩虹 《全科护理》2014,(21):1979-1980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急性期介入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方法]回顾分析介入栓塞治疗动脉瘤破裂出血72h内42例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急性期动脉瘤护理方法,及时安排手术及处理并发症等护理重点。[结果]42例病人发现动脉瘤44枚,42个动脉瘤全部栓塞成功,其中完全栓塞30例,次全栓塞9例,不全栓塞3例,支架辅助7例。[结论]围术期心理、血压监测、水电解质的观察都是护理的重点,做好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必不可少的环节,也可以及时发现处理并发症,减少病死率和致残率,改善病人预后与转归。  相似文献   

5.
梁琼 《全科护理》2014,(5):447-44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围术期的护理措施。[方法]对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的46例病人实施全程护理,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46例病人中43例治愈出院,2例因家庭经济原因放弃治疗自动出院,1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出血死亡。[结论]对颅内动脉瘤病人围术期实施细致的护理措施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栓塞成功率为100%;其中栓塞达100%者73例,栓塞达95%者23例,栓塞90%者2例;术后半年复发6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7.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云 《全科护理》2010,8(4):319-321
[目的]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98例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人栓塞后即刻行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腔填塞满意,栓塞成功率为100%;其中栓塞达100%者73例,栓塞达95%者23例,栓塞90%者2例;术后半年复发6例,死亡2例。[结论]加强颅内动脉瘤病人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围术期护理有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措施.[方法]对28例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行手术治疗,术后做好病情观察、呼吸道护理,预防并处理相关并发症等.[结果]本组病人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2例,颅内血肿1例,经积极治疗或急诊开颅血肿清除术后恢复良好;无一例死亡.[结论]加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病人的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蒋和娣 《全科护理》2016,(15):1536-1537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通过对39例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病人的护理,对其并发症的观察护理方法进行总结。[结果]本组病例4例出现脑血管痉挛,1例并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脑积水、颅内感染,3例穿刺局部血肿,经积极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38例治愈,1例并发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家属放弃抢救出院。[结论]颅内动脉瘤病人介入治疗术后细致的观察护理,及早发现和处理并发症,实施良好的护理措施是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柏慧华 《护理研究》2006,20(3):702-703
颅内动脉瘤(AN)是由于颅内动脉管腔局部异常扩张而形成的。临床症状隐匿,绝大多数病人以动脉瘤破裂,自发性蛛网膜下隙出血就诊。首次出血病死率高达37%,反复出血者病死率达70%以上。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颅内动脉瘤是目前广泛应用的栓塞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我科1999年12月-2004年7月共对58例颅内动脉瘤施行了GDC;栓塞术。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梁素琴  常云萍  耿霞 《护理研究》2011,25(32):2981-2982
蛛网膜下隙出血是神经内科的危重病,其主要病因是颅内动脉瘤再次出血的风险很大,有40%~65%病人会因再次出血死亡[1]。目前,血管介入栓塞动脉瘤是治疗蛛网膜下隙出血的主要手段,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特点。现将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0月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21例护理体会总结  相似文献   

12.
李娜  童孜蓉  赵倩 《全科护理》2016,(30):3168-3169
[目的]回顾分析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的重症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再出血、脑血管痉挛、栓塞等并发症,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收集接受颅内动脉瘤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的47例病人的重症护理,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本组共47例病人,2例动脉瘤破裂死亡(其中1例为术中破裂),2例脑梗死(1例病人浅昏迷状态,1例为肢体功能障碍),其余病人经过精心护理术后均恢复良好,家属满意。[结论]加强栓塞术后病人的重症护理,特别注意血压和给予抗凝剂治疗后病人的凝血功能的动态监测和及时的干预治疗,能有效预防和减少术后并发症,对降低致残、致死率,提高治疗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谢玉芹  张文玲 《家庭护士》2009,7(12):1092-1093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血管的异常改变而产生的血管瘤样突起,是蛛网膜下隙出血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死残率高[1].我科2005年1月-2007年2月开展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54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探讨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经验.对23例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脑血管造影与颅内弹簧圈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总结,主要护理措施是:对患者加强术前术后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教育、舒适护理、心理疏导、出院指导等.认为及时周到的护理措施能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是保证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乔万静 《全科护理》2016,(27):2863-2865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有效护理。[方法]选取35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后并发脑血管瘤的病人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严密的护理监管,观察其行动脉栓塞术围术期并发脑血管痉挛的护理要点。[结果]经过精心护理后,28例痊愈出院,7例病情严重死亡。[结论]术后采取积极合理有效的护理方法可以减少病人病死率,从而有助于病人恢复。  相似文献   

16.
蒋小丽 《全科护理》2014,(13):1215-121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结构发育不良或因脑外伤、动脉硬化造成动脉壁损伤或硬化,使局部血管向外膨大形成囊状瘤体。颅内动脉瘤形成后易在突发的紧张、用力、疲劳等血压升高的过程中突然破裂,引起颅内蛛网膜下隙出血,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首次出血后的幸存者,若未得到及时而正确的处理,可在血压增高的情况下发生再出血,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术前实施有效的血压控制是预防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及再出血的重要措施。脑血管痉挛(CVS)是颅内动脉瘤破裂发生蛛网膜下隙出血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35%~60%[2]。“三高”疗法目前是动脉瘤术后预防和治疗 CVS 比较公认的方法之一[3],“三高”疗法即高血压、高血容量、高血液稀释度,做好颅内动脉瘤术后病人的血压管理是保证“三高”治疗顺利实施的关键措施之一。2012年8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50例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病人,通过实施术前、术后的血压管理,病人无一例发生再出血,脑血管痉挛的症状也由于有效的“三高”治疗而得到控制和缓解,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脑血管痉挛病人护理措施。方法:选取近3年来在我院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80例为研究对象,且均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后均认真细致地做好病人围术期观察护理。结果:本组围术期出现并发症45例,经过精心治疗护理,43例好转出院,2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围术期于病人精心治疗护理,对于减少并发症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颅内动脉瘤是指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部分,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或分叉部,由于这些动脉位于脑底的脑池中,直至自发性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时方被发现[1].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死亡率高达25%~60%[2].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具有手术简便、安全、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势,正逐渐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首选方法,特别对于合并心、肾功能异常且不能耐受麻醉的老年患者,或后循环、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来说,是首选的介入栓塞治疗方法[3].2009年4月,我们对1例多发颅内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血管内栓塞治疗,在围术期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电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104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①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 ,由于其体积较小 ,在未破裂之前多数无症状 ,主要症状多由动脉瘤破裂出血引起。电解脱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效果好的新技术 ,可达到近似手术夹闭的效果[1] 。这项技术进入国内不久就得到迅速发展[2 ] 。我科应用这一技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10 4例 ,效果满意 ,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4例均表现为突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脑膜刺激症、神经功能障碍以及癫痫样发作。 15例伴有颅内血肿 ,18例出血破入脑室 ,3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应用MicroPlex热能电解弹簧圈超早期(24 h内)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探讨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瘤的技巧、效果及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1例microPlex热能电解弹簧圈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至2 年均无复发,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15个动脉瘤100%栓塞,4个动脉瘤95%栓塞,2个动脉瘤90%栓塞.[结论]MicroPlex热能电解弹簧圈超早期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