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体表定位方法,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韩娟  李蓉梅   《护理与康复》2017,16(9):941-944
<正>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等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常应用在静脉输液、肠外营养、肿瘤化疗、新生儿及老年人等领域,其最大的特点是导管留置时间长,减少患者反复穿刺痛苦,耐高渗、高刺激性的药物,且并发症较少,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为了达到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治疗的效果,导管的尖端位置至关重要[1]。目前国内外,对PICC尖端定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早产儿不同穿刺部位PICC 体表定位方法,PICC 导管尖端定位的技术方法及导管尖端位置与并发症的关系。导管尖端最适宜位置存在争议,导管尖端位置与新生儿体位、手臂姿势的变化有一定关系,随着新生儿身长体重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需要医务人员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张丹  王燕  张琴 《全科护理》2022,20(12):1637-1639
对X线片、腔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尖端位置方法的优缺点、准确率、并发症及操作可行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新生儿PICC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在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的波形规律性.方法 选择符合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30例,置管操作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完成.PICC导丝外接心电导线,通过转换器转接监护仪的左腋中线与左肋下缘连接处电极,在推进PICC导管时,记录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A点)、头臂静脉(B点)、上腔静脉上段(C1点)、中段(C2点)、下段(C3点)和右心房入口(D点)、右心房内(E点)7个标志点的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和导管插入深度,并与置管前常规体表心电图(O点)作对照.结果 O、A、B、C1、C2、C3、D、E各点P波振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PICC导管尖端分别位于A、B、C1、C2、C3、D、E点时导管插入平均深度为41.2 cm、43.1 cm、45.0 cm、48.3 cm、51.0 cm、53.4 cm、56.6 cm.结论 新型静脉内心电图法引导PICC置管时出现特征性的宽大负向P波与Q波呈"W"波形,标志导管尖端到达上腔静脉下段,是PICC导管尖端的理想位置.  相似文献   

6.
7.
8.
[目的]探讨理想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体表测量方法,提高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将142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间,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颈静脉切迹右侧加3cm~4cm、左侧加4cm~5cm所得长度为置管长度。置管术后根据其拍摄的胸部X线片,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尖端位置、理想深度与体外测量长度的关系。[结果]A、B两组体外测量值分别为(45.82±5.68)cm、(44.53±5.87)cm,与理想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分别为63.89%和85.71%,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将B组测量方法矫正为在先前测量值的基础上多延长1cm的情况下,尖端位置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提高,B组测量方法体表标志明显、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避免了反折时的人为误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中心静脉导管尖端追踪及定位辅助装置即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sherlock 3CG tip confirmation system)与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21年3月至5月在本院住院采用腔内心电图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21年6月至8月在本院住院采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进行PICC尖端定位的42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一次置管成功率、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的差异及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97.62%(41/42)和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97.62%(41/42)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85.71%(36/42)和69.05%(29/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556、13.915,均P<0.05)。两组患者均无发生误入动脉、损伤神经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应用Sherlock 3CG尖端定位系统可提高PICC尖端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理想的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体表测量方法,提高体外测量的准确性.[方法]将142例置管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2肋间,B组采用从穿刺点至颈静脉切迹右侧加3cm~4cm、左侧加4cm~5cm 所得长度为置管长度.置管术后根据其拍摄的胸部X线片,利用统计软件分析两组尖端位置、理想深度与体外测量长度的关系.[结果]A、B两组体外测量值分别为(45.82±5.68)cm、(44.53±5.87)cm,与理想深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分别为63.89%和85.71%,B组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将B组测量方法矫正为在先前测量值的基础上多延长1cm 的情况下,尖端位置到达理想位置的成功率提高,B组测量方法体表标志明显、操作简便、准确性高,且避免了反折时的人为误差.  相似文献   

11.
贾怡  刘琼芳  张晓霞  何苗  付岚 《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514-1516
目的探讨正确的PICC尖端位置,确保导管功能和患者安全。方法以气管隆突为标识的导管尖端“中心静脉”定位,包括上腔静脉和卡沃-心房交接处两部分。上腔静脉和卡沃一心房交接处在标准后前位胸片上,界定为气管隆突之上3cm和气管隆突之下5cm的区域。导管尖端位于这一区域内判定为“中心静脉”,导管尖端未在这一区域内判定为“非中心静脉”。置管护士和放射科主治医师同时、独立评价所有导管尖端,两人评价不一致的导管尖端,由放射科副主任医师进行第三方评价,并以第三方评价结果为准。导管尖端定位情况采用百分率描述。结果位于中心静脉的导管占76.8%(229例),位于非中心静脉的导管占23.2%(69例)。异位部位由高到低分别为:无名静脉23例,颈内静脉21例,右房16例,锁骨下静脉5例,腋静脉4例。结论以气管隆突为评价标识的导管尖端评价结果显示,床旁盲穿PICC中心静脉定位率不甚满意。建议开展设计严谨的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干预方面的研究,尽量提高导管中心静脉定位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简易心电连接器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方法]对行PICC置管的30例病人使用简易心电连接器,采取静脉内心电图定位PICC尖端方法确定导管尖端位置。[结果]简易心电连接器在30例PICC置管病人中,在即将进入右心房全部显示高峰P波,有效帮助置管护士判断PICC尖端位置。[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P波变化可以判断PICC尖端位置,简易心电连接器可以有效地帮助护士在置管过程中确定导管尖端位置,降低导管异位率,提高置管的成功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电连接器的改进及其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针对改进前心电连接器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改进型心电连接器并应用于临床。比较改进前后心电连接器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到位率。结果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组的耗损率、心电图波形稳定性、PICC尖端最佳位置的到位率均显著优于改进前心电连接器组(P 0. 05或P 0. 01)。结论改进型心电连接器结构设计更合理,性能更稳定,PICC尖端定位效果更优,经久耐用,且其一器多用的特点实现了与多种心电设备的连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方法应用的准确性和安全性,为临床上PICC定位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00例恶性肿瘤且需要行化学药物治疗、经血管评分合格的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即X-线组在体表定位方法确定导管拟到达长度后送至放射科做X-线定位,实验组在应用心房内心电图即时定位技术后再送放射科做胸部X-线透视,双重确认PICC的位置,对比其定位方法的准确性.[结果]两种不同的PICC尖端定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ICC置管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方法同传统X-线定位一样准确有效、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秦伟伟 《全科护理》2016,(33):3532-3533
正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输液工具,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推荐PICC头端应位于病人的上腔静脉内,理想位置是上腔静脉的中下1/3、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上方3cm~4cm。要有效地发挥PICC导管的作用,PICC尖端位置至关重要,不正确的导管位置,若未能及时发现,会延误病人的治疗,甚至会引起血栓形成、导管移位、静脉炎、心律失常甚至心包填塞等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中心房颤动波(f波)的变化对心房颤动患者PICC尖端定位的指导作用.方法 选取合并心房颤动且需行PICC置管的221例患者,在PICC置管过程中行腔内心电图,通过观察f波平均波幅的变化,判断导管尖端位置,置管后行胸部X线摄片定位,分析f波平均波幅改变与导管尖端位置的关联性.结果 203例患者出现f波...  相似文献   

18.
刘胤佃  何金爱  宋燕伶 《护理研究》2017,(12):4646-4652
[目的]评价腔内心电图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定位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Science Direct、EBSCO、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期刊数据库(WANFANG DATA)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随机/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5.2软件对结局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共纳入文献1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病人先后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与X线胸片定位法,两种方法在确认导管尖端位置的准确性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10,95%CI(0.36,3.35),P=0.87];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81.3%(n=1 294),使用体外测量法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为67.6%(n=1 1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14,95%CI(2.10,8.17),P<0.000 1];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导管尖端异位率为4.4%(n=122),使用体外测量法为13.6%(n=37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4,95%CI(0.16,0.37),P<0.000 01]。[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确认导管尖端是否到位的准确性方面能达到X线胸片定位法的效果,能提高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降低导管尖端异位率。建议使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法的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特征性P波病人可考虑免除X线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早产儿科实施PICC置管的60例患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PICC置管时,对照组应用X线进行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尖端定位,比较两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早产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予以定位,可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置管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长度体外预测量方法的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9月某院需行PICC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45°,采用从穿刺点至肩峰再由肩峰至右侧锁骨头的体外测量法。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体外测量法,即患者平卧位,外展手臂90°,采用从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反折至第三肋间的体外测量法。比较两种体外测量方法的偏差率及不同测量方法对PICC置管位置的影响。结果应用改良法测量的偏差次数较少,观察组的偏差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7%vs41.7%,χ2=5.55,P〈0.05)。观察组患者PICC导管末端位置的准确率(95%)高于对照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5)。结论改良的PICC体外测量方法可降低PICC置管体外预测量的客观和主观误差,有效提高PICC管置入上腔静脉的准确率,提高置管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