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1 毫秒
1.
益气养阴方抗肿瘤诱导CAM血管生成及分子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静 《中医药信息》2009,26(5):118-121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方抗肿瘤诱导CAM血管生成及对CAM移植瘤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表达的效应。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其组织形态学定量分析方法对VEGF和MMP2在CAM移植瘤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益气养阴方组VEGF和MMP2的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益气养阴方对肿瘤诱导的CAM血管生成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VEGF和MMP2的表达可能是其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宁Ⅱ号对乳腺癌MA-891 TA2小鼠移植瘤生长转移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建立乳腺癌MA-891细胞株TA2小鼠移植瘤肺转移模型,观察药物对移植瘤生长转移的影响,结合免疫组化法、图像分析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微血管数(MVC)、微血管面积(MVA)的水平.结果 乳宁Ⅱ号组瘤重抑制率、肺转移抑制率分别为37.3%,65.4%,肿瘤的生长和肺转移受到明显的抑制;乳宁Ⅱ号组VEGF、VEGFR、MVC、MVA的水平较荷瘤对照组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 乳宁Ⅱ号能通过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发挥抑瘤抗转移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通过下调VEGF、VEGFR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针灸临床实践和基础研究都支持针灸治疗有特异性的组织和细胞靶点。除了已知的神经和血管等固定组织外,笔者通过分析皮肤其他常驻细胞的生物学特征,提出皮肤肥大细胞较符合针灸的移动靶点,并提出针刺的仿生原理假说,以解释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和愈合系统对针刺反应的生物学原理。皮肤肥大细胞在人体分布呈"行于端,聚于窍"的特征,其密度与穴位密度及微针系统高度相关。这些证据都支持肥大细胞是针灸的移动靶细胞,可解释针灸的部分现象及原理,还可作为穴位组织标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下血管球瘤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手术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2000年1月-2011年12月,对51例甲下血管球瘤进行诊断和治疗,术前51例均以局部慢性自发性疼痛为主要表现,Love氏试验均为阳性,48例Hildreth氏试验阳性,43例冷敏感试验阳性,23例X线拍片可见甲床下指骨有弧形压迹,全部病例均采用手术切除肿瘤。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至11年,术后疼痛症状全部消失,1例于术后半年复发,除术前即有指甲畸形的2例外,其余指甲生长良好,无明显畸形。结论:提高对甲下血管球瘤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完整、彻底切除肿瘤是提高临床疗效、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辛保安 《中医正骨》1995,7(6):43-43
5例血管球瘤误诊分析湖北省黄石市中医医院(435000)辛保安主题词血管球瘤/诊断,病例报告血管球瘤可生长在体表任何部位,但以指、趾末节为多见。该病临床以局部刺痛或间歇性烧的样疼痛为特征,容易与神经痛相混淆。笔者自1987年12月~1993年4月先后...  相似文献   

6.
方坚  胡年宏  刘铭柏  林勇  向前锟 《新中医》2011,(10):164-164
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主要发生于四肢,由于临床少见,许多临床医师多认识不足,常误诊为神经瘤、神经纤维瘤、血管瘤、表皮囊肿、慢性骨髓炎、指骨内生软骨瘤、雷诺病、末梢神经炎、甲沟炎等。患者往往因为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而遭受肉体和精神的折磨,有的患者甚至因为不堪忍受长期的痛楚而要求截肢。仅2005年至今,本院共收治了类似病例4例,现将临床诊治体会结合文献作一回顾浅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蜂毒素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裸鼠骨肉瘤原位移植瘤模型,裸鼠18只,随机分3组:生理盐水组,蜂毒素组,顺铂组。观察各组裸鼠骨肉瘤体积和瘤体质量抑制率;应用免疫组化CD34与PAS双重染色法检测各组裸鼠瘤体血管生成拟态密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增值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表达;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运用相关性分析法研究蜂毒素抑制骨肉瘤血管生成拟态与影响肿瘤细胞增殖、凋亡的关系。结果:蜂毒素组瘤体积和瘤体质量抑制率分别为42.98%、39.03%,蜂毒素能明显抑制CD34与PAS双重染色法标记的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密度,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且蜂毒素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密度与肿瘤细胞增殖呈正相关、与细胞凋亡呈负相关。结论:蜂毒素具有抑制骨肉瘤裸鼠移植瘤生长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拟态、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有关  相似文献   

8.
鲜壁虎冻干粉抑制H22肿瘤血管生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探讨鲜壁虎冻干粉对H22肝细胞癌血管生成的机制。方法 建立移植瘤小鼠H22肝细胞癌模型。将30只小鼠随机分为顺铂治疗组、壁虎治疗组以及对照组,分别给予顺铂腹腔注射(1mg/g),口服鲜壁虎冻干粉(1.2g/kg)及口服等量生理盐水。给药20次后,用肿瘤组织称重法评价抗肿瘤活性,用TUNEL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率。采用Weidne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的微血管密度,S-P免疫组化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因子(bFGF)的蛋白表达。结果 鲜壁虎冻干粉可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可降低肿瘤组织VEGF、bFGF蛋白的表达,使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下降。结论 鲜壁虎冻干粉可抑制H22小鼠肿瘤生长及血管生成,其机制可能与下调VEGF、bFGF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血管新生是肿瘤生长、侵袭、转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以肿瘤新生血管为靶向的肿瘤治疗策略已成为目前肿瘤学研究的热点。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途径、交叉的网络系统,针对某一个单一靶点往往不足以遏制或扭转其结构的高度异质及形态异常。因此,不同作用通路和机制的药物多靶点联合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信号通路,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大量实验研究发现,许多补气活血药配伍在肿瘤新生血管生成中能发挥多靶点、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作用于肿瘤血管生成的不同环节而发挥抗肿瘤侵袭、转移作用,在治疗肿瘤及新生血管方面具有广阔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沙苑子黄酮( FAC )对肿瘤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 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蓝( MTT )法观察正常条件培养基和肿瘤条件培养基下 FAC 对细胞 ECV304 增殖的作用;采用鸡胚绒毛尿囊膜( CAM )模型和裸鼠移植瘤组织微血管密度( MVD )分析,观察 FAC 对肿瘤新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 FAC 对裸鼠肿瘤组织血管生成因子 (VEGF) 及其受体 Flt-1 、 Flk-1/KDR 、 Flt-4 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内皮抑素 (ES) 蛋白表达的影响。 结果 FAC 对经人肝癌 SMMC-7721 细胞上清液处理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正常状态下的血管内皮细胞毒性较低; FAC 明显抑制 CAM 新生血管生成, FAC-a ( 400 mg·L-1 )组的血管指数为 67.5% ;裸鼠移植瘤 MVD 和 VEGF 及其受体 Flt-1 和 Flk-1/KDR 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 ES 的蛋白表达显著增强。 结论 FAC 可抑制肿瘤组织血管形成,其作用机制与下调 VEGF 及其受体的表达和上调 ES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1.
穴位的起源     
探讨穴位的起源,认为穴位的起源与古人鬼神邪祟致病的理念有关.鬼神邪祟所藏之处即为穴位,在病变局部直接驱除鬼神邪祟便成为最主要的治病思路.《黄帝内经》中记载的“以痛为腧”形象地说明了早期穴位的确定方法和应用要点,而《黄帝内经》时代毫针刺法的广泛应用则促进了穴位理论和经脉理论的融合,使得穴位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深化,穴位也因此成为人体气血运行的关键部位.从穴位概念的产生到定型实际上展现了由巫术到医学的历史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2.
The data concerning the treatment of diarrhea by acupuncture in 62 ancient books are computerized and thus show that the ancient acupuncturists primarily used the acupoints of the conception vessel, stomach meridian, bladder meridian, and the foot yin meridians.As to the location, the acupoints on the abdomen, back,exterior side of leg and the hands and feet are used. The common techniques are moxibustion, hot compression,needling, blood letting, navel application and so on.  相似文献   

13.
上脘、中脘、下脘穴为任脉上的三个重要腧穴,但历代医家对其体表定位的描述并不统一.现经查阅、比较古今文献记载的三穴的体表定位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腧穴深层解剖结构的研究,明确了该三穴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及其体内投影的脏腑器官,旨在为三穴的临床应用和针刺安全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刺效应的产生与神经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正常密切相关,神经递质是针刺效应产生的物质基础。本文在梳理针刺效应神经生物学机制的基础上,就不同机体状态下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机制作一总结。神经递质在腧穴局部参与针刺信号的启动,在中枢层次参与针刺信息的传导与整合,在效应器官参与疾病的调控。针刺对神经递质的调控与机体状态密切相关,具有趋正常化调节效应特点。神经递质在穴位局部产生的针刺效应是非特异性作用;在特定机体状态下,神经递质参与靶器官、效应器官的功能调控,体现了针刺的特异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缺血性中风半身不遂的最佳方法和介入时机。方法:将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针手足阳明经穴法。同时用简化Fugl-meger(FMA)运动量表作为疗效评定标准进行偏瘫功能针刺效应评定。结果,两组患者在入组时,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疗程(3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头穴久留针加电针的方法治疗早期中风上下肢瘫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Previous work from our team and others has shown that manual acupuncture at LI4 (hegu), ST36 (zusanli), and LV3 (taichong) deactivates a limbic-paralimbic-neocortical brain network, and at the same time activates somatosensory regions of the brain.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specificity and commonality of the brain response to manual acupuncture at LI4, ST36, and LV3, acupoints that are located on different meridians and are used to treat pain disorders. We used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 to monitor the brain responses to acupuncture at three different acupoints; we examined 46 healthy subjects who, according to their psychophysical responses, experienced deqi sensation during acupuncture. Brain responses to stimulation at each of the acupoints were displayed in conjunction with one another to show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We found clusters of deactivation in the medial prefrontal, medial parietal and medial temporal lobes showing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of two or all three of the acupoints. The largest regions showing common responses to all three acupoints were the right subgenual BA25, right subgenual cingulate, right isthmus of the cingulum bundle, and right BA31. We also noted differences in major sections of the medial prefrontal and medial temporal lobes, with LI4 predominating in the pregenual cingulate and hippocampal formation, ST36 predominating in the subgenual cingulate, and LV3 predominating in the posterior hippocampus and posterior cingulate.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lthough these acupoints are commonly used for anti-pain and modulatory effects, they may mobilize the same intrinsic global networks, with substantial overlap of common brain regions to mediate their actions. Our findings showing preferential response of certain limbic-paralimbic structures suggests acupoints may also exhibit relative specificity.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针灸大成》针刺处方运用腧穴部位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针灸大成》所载医案之针刺处方,比照中药处方研究,运用方剂计量学方法比较各部位所用腧穴之频数、用穴比率、运用强度和穴均强度。结果 (1)针刺处方用穴以四肢部腧穴最多112穴(2 324次),其次为躯干部位腧穴61穴(748穴次),头面颈项部53穴(547穴次)最少。(2)四肢中手、足、前臂、上臂部、胫踝、股膝选穴最多;躯干部脘腹、腰尻选穴最多,肩背次之,胸膺、腋胁侧腹最少;头面颈项部中头面部选穴较多,而颈项极少。(3)四肢部合谷、三阴交运用最多,曲池、委中次之;躯干部肾俞(56穴次)、中脘(55穴次)、膻中(47穴次)、气海(46穴次)最多;头面颈项部百会(72穴次)最高,其次人中(47穴次)、风池(42穴次)、上星(36穴次),颈项(4穴)最少。(4)四肢部选穴不仅范围广,且总体腧穴及单个腧穴运用频度均较高;躯干部选穴虽较广,但单个穴位使用频次不高;头面颈项部腧穴中偏重使用百会、人中、风池等穴。结论 《针灸大成》针刺处方选穴以四肢部腧穴运用为主,躯干次之,头颈部相对较少,具体选穴以四肢肘膝以下的特定穴居多,躯干区选穴较广,...  相似文献   

18.
基于VOXEL-MAN针灸学三维影像浏览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腧穴解剖研究成果为基础,将临床常用的18个危险穴位的解剖结构数据融入汉堡大学VOXEL-MAN三维数字化虚拟人体中,开发一套VOXEL—MAN 3D Navigator:Acupuncture运行软件(针灸学三维影像浏览器),动态、三维显示腧穴的层次解剖结构和不同角度针刺所经过的断面解剖结构,并建立相关的知识库体系,能够加深对图像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提高临床针刺疗效和避免针刺意外事故的发生,并为针灸提供一种理想直观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大量的临床及实验文献表明针灸能够治疗小肠动力失调性疾病。本文综述相关文献,探讨了针灸效应与手法、刺激量、选穴、机体状态的关系及其相应的机制,结果提示:四肢部位腧穴对小肠动力的效应以兴奋为主,而腹部腧穴以抑制为主,其机制和自主神经系统密切相关。这一结论提示我们在临床中治疗小肠动力不足疾病可以优先选择四肢部腧穴,而治疗小肠运动亢进疾病优先选用腹部腧穴。小肠动力检测工具的进步将推动针灸调节小肠动力的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