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方法包括采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以及他汀类药物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使用氯吡格雷。治疗12周之后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的疗效。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5%,而实验组的总有效率为95.0%,实验组治疗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时采用氯吡格雷效果和安全性都比较好,可以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10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30d为一疗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和7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无严重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方法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断剂、钙离子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类药物等,观察组同时还给予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评定治疗效果,观察两组患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等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0%大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在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中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降低严重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常规给予吸氧、心电监护、应用硝酸脂类、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低分子肝素钙、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β阻滞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10μg前列地尔(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加0.9%氯化钠100 ml静脉滴注,1次/d,疗程10 d,比较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心电图改善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0%),明显优于对照组(72%)(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疗效确切,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张艳霞  李琳 《医药世界》2010,(6):490-49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的疗效。方法将70例确诊为UA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5例,给予常规治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或钙离子拮抗剂、抗凝剂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和曲美他嗪。观察患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变化、硝酸甘油停减情况及血脂变化,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心绞痛患者的缺血心电图(P〈0.05),减少硝酸酯类与降低血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王欢  安峡 《临床医药实践》2009,18(10):728-730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玻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7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常规使用阿司匹林、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6%,对照组总有效率75.6%,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常规口服硝酸脂类制剂、他汀类药物,视血压、心率给予受体阻滞剂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联合治疗。两组疗程均为10~14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副作用小,可作为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一种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观察组37例。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阿司匹林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00IU/kg体重,1次/12h皮下注射,睡前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14d为1个疗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4.2%,治疗组为91.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分子肝素钙、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9.
蔡莉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10-1612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方法:65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阿斯匹林、β-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疗程2周。分别在治疗前后观察和记录心绞痛发生的次数、心电图的改变,同时检测血脂和血清hs—CRP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生次数减少,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明显改善;治疗组血脂和hs—CRP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11年2月至2012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8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治疗后显效35例(83.4%),有效4例(9.5%),无效3例(7.1%),治疗总有效率为9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出现腹胀、恶心、食欲减退等轻微肠道反应,均不影响继续治疗,此外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有效改善凝血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血脂及血清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如皋市人民医院2009年8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治疗,如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及抗凝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20mg/d,口服,连用8周。测定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hs-CRP和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结果两组患者在入院时炎症因子hs-CRP及TC、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4周、8周后hs-CRP及TC、TG、LDL-C两组均呈下降趋势,但治疗组下降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但能降低血脂还可减轻其炎症反应,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对UAP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5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例,对照组给予受体阻滞剂、硝酸酯类、他汀类药物以及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75 mg/次,1次/d,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72.4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血管事件总发生率20.69%明显低于对照组48.28%,两组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氯吡格雷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显著,能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心力衰竭合并心绞痛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消心痛、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及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类、β受体阻滞剂(β-RB)、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间断服利尿剂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益气复脉注射液静滴5.2 g.d-1,共10 d。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36%优于对照组(75.00%,P<0.05);心电图疗效亦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均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复脉注射液养阴生津,可改善心功能、提高活动耐量并缓解心绞痛,对缺血的心肌细胞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灯盏花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4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照组40例给予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拜阿斯匹林;治疗组42例在前者基础上给予灯盏花素50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结果观察用药前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症状缓解及心电图变化情况,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灯盏花素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5.
崔玉秋 《海峡药学》2008,20(5):93-94
目的观察高位硬膜外阻滞(TEA)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9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抗凝剂、抗血小板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位硬膜外阻滞(TEA)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心电图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位硬膜外阻滞(TEA)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国丽 《中国药业》2012,21(7):76-77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治疗组(51例).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疗程8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临床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辛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评价他汀类药物在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肌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性的选择2015年2月~2016年2月来某院就诊的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其知情的情况下对其进行分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均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心肌缺血事件发生率、心肌缺血总负荷值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9.1%明显低于对照组25%,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血脂正常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他汀类药物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同时还可降低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值,因此,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效果。方法 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糖尿病患者给予二甲双胍、诺和灵30R降糖,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二甲双胍和阿托伐他汀联合用药,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变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内膜中膜厚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MT由治疗前(1.63±0.15)mm缩小为(1.39±0.22)mm,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MT差异不明显(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TC、TG、LDL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除LDL指标治疗前后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几项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二甲双胍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比使用二甲双胍和其他将糖类药物在控制血糖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更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与氟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80例,随机分为两组,瑞舒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基础上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用药8周;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硝酸酯类药物、钙离子拮抗剂等)基础上给予氟伐他汀40 mg,每晚1次,共用药8周,分别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中的LDL-C、HDL-C和CRP水平及患者心绞痛症状变化情况。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前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瑞舒伐他汀组和氟伐他汀组治疗后疗效和各项指标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氟伐他汀都能够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但是瑞舒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效果明显优于氟伐他汀。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裕 《中国药业》2012,21(4):81-82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及其副作用.方法 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65例.对照组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物及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低分子肝素钙和麝香保心丸.监测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和治疗效果以及对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心电图缺血性ST段下移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77%,对照组为76.92%,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分子肝素钙联合麝香保心丸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临床疗效,且副作用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