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体外培养的人黑素瘤细胞系c-KIT表达及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印迹法检测人黑素瘤M14细胞和鼠黑索瘤B16F10细胞中c-KIT的表达,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分析3种浓度(5、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M14细胞和B16F10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Western印迹法观察M14细胞c-KIT和p-c-KI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M14细胞存在c-KIT表达,B16F10细胞未见表达.3种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导致其形态改变: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B16F10细胞的增生,5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对其无影响.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p-c-KIT蛋白的表达,但对c-KIT蛋白无影响.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机制可能与抑制c-KIT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2.
20101389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人黑素瘤细胞c-KIT表达的影响/高莹(中国医科院北京协和医学院皮研所病理科),陈浩,关杨…∥临床皮肤科杂志.-2010,39(2).-76~79通过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人黑素瘤细胞(M14细胞)和鼠黑素瘤B16F10细胞c-KIT表达和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对黑素瘤的作用。结果,M14细胞存在c-KIT表达,B16F10细胞未见表达。3种浓度的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抑制M14细胞的增殖;10,20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可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5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则对其无影响。不同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可抑制M14细胞p-c-KIT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甲磺酸伊马替尼对体外培养人黑素瘤M1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Annexin-V/PI法和TUNEL法观察5 μmol/L、10 μmol/L和20 μmol/L三种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对M14细胞凋亡的诱导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形态变化,Western印迹分析检测bcl-2、bax蛋白的表达。结果 三种浓度甲磺酸伊马替尼均能不同程度的诱导M14细胞凋亡,细胞周期显示S期细胞和凋亡细胞比例高于和对照组(P < 0.05),G2/M期细胞比例下降(P < 0.01)。Annexin-V/PI法检测示甲磺酸伊马替尼组早期凋亡率(Q4%)的升高(P < 0.01)。TUNEL法检测凋亡阳性细胞的数目高于对照组(P < 0.01)。经20 μmol/L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后DAPI染色示凋亡细胞形态改变,同时Western印迹分析示bcl-2表达上调和bax表达下调。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能影响细胞周期进程,诱导M14细胞凋亡,可能与活化线粒体凋亡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GIST)后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的184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进行随访,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间质瘤发病状况、治疗中的不良反应等。结果 184例患者中,发生皮肤不良反应66例(35.87%),其中严重皮肤不良反应6例(9.09%),6例患者中有4例予停止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改为苏尼替尼治疗后皮损好转,但最终有2例因肝脏、腹腔转移分别于24个月、29个月后死亡,2例因复发胃、直肠间质瘤于18个月、26个月后死亡;另2例暂停甲磺酸伊马替尼7~10d后减量继续原法治疗,并加用糖皮质激素后皮损好转,继续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中。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胃肠道间质瘤所发生的皮肤不良反应大多属于免疫介导的药物反应,轻中型病例无须特殊处理,重型病例可采用短暂停药、减量服药并加用糖皮质激素的方法进行治疗,采用苏尼替尼替代治疗对胃肠道间质瘤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甲磺酸伊马替尼对黑素瘤细胞Hs294T生物学活性及其Wnt/β-连环蛋白通路的的影响。 方法 用甲磺酸伊马替尼作用黑素瘤细胞Hs294T后,用MTT实验、Annexin V-PI双染色法、基质胶侵袭实验分别观察细胞增殖活性、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变化。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中Wnt通路关键性蛋白分子β-连环蛋白定位的改变。用Western印迹和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β-连环蛋白,靶基因细胞周期蛋白D1蛋白的表达变化,及通路转录因子LEF1、靶基因C-myc 的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4 ~ 10 μmol/L浓度药物能使细胞增殖活性呈梯度下降(P < 0.05);用10 ?滋mol/L药物可使细胞增殖能力呈时间梯度下降(P < 0.01);与对照组相比,处理组细胞早期及晚期凋亡比例均明显增加,细胞侵袭能力显著降低约48%(P < 0.05),同时β-连环蛋白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但其胞核定位相对减少,LEF1、C-myc、细胞周期蛋白D1的表达均下调。结论 甲磺酸伊马替尼可能通过下调Wnt/β-连环蛋白通路而抑制黑素瘤细胞增殖、促进凋亡并降低侵袭力。  相似文献   

6.
<正>甲磺酸伊马替尼能有效抑制人类肿瘤发病机制中的酪氨酸激酶c-abl、c-Kit及血小板生长因子a(PDGFRa),被广泛应用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胃肠道间质瘤(GIST)等多种肿瘤及非肿瘤性疾病。1与传统的细胞毒性药物相比,甲磺酸伊马替尼相对安全,副作用以皮肤不良反应多见,形态多样,2大多数表现为周身浮肿、瘙痒、红皮症、皮肤干燥及脱发,苔藓样皮疹较少见,现报道2例。临床资料病例1,男,57岁。2011年7月诊断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开始口服甲磺酸伊马  相似文献   

7.
报道1例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癣样药疹。患者女,56岁,面部、前胸及双前臂暗紫色斑块反复发作伴瘙痒18个月余。发疹前2周,患者因"小肠间质瘤"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诊断: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癣样药疹。治疗上予抗组胺药及中药煎剂口服,并配合润肤剂外用,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甲磺酸伊马替尼为酪氨酸激酶Bcr-Abl、c-Kit、血小板生长因子受体的抑制剂,在肿瘤治疗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用药后皮肤不良反应事件的报道,其安全性及毒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甲磺酸伊马替尼可引起剥脱性皮炎、玫瑰糠疹、重症多形红斑等皮肤反应,但大部分可在停药或加用糖皮质激素后缓解,仍然可以作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胃肠间质瘤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57岁。1年前确诊胃间质瘤合并肝脏转移,手术治疗后3个月开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服用13 d后,患者双上肢出现红斑、丘疹伴痒痛,外院皮肤科就诊考虑药物过敏,停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并予相关治疗后皮损逐渐消退,症状缓解。因复查时出现肝脏转移,再次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后,躯干、四肢再次出现红斑,并迅速泛发全身,出现面部及四肢水肿。诊断红皮病型药疹,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皮损逐渐消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76岁,全身多处紫红色扁平丘疹伴瘙痒5个月。周身泛发扁平紫红色丘疹、斑块,表面蜡样薄膜,暴露部位为重。发疹前2周因"小肠间质瘤"术后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诊断:甲磺酸伊马替尼致扁平苔藓样药疹。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及抗组胺药治疗,瘙痒减轻,皮疹部分消退。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探讨姜黄素对人表皮黑素细胞活性、黑素细胞迁移及c-kit 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方法 不同浓度(5、10、20、30 μmol/L)姜黄素对人表皮黑素细胞活性影响实验,分为阴性对照组(添加MelM-2完全培养基 + 细胞)、药物对照组(MelM-2完全培养基 + 姜黄素)、空白对照组(仅添加MelM-2完全培养基)及实验组(MelM-2完全培养基 + 姜黄素 + 细胞),用MTS法分别检测培养24 h、48 h后细胞活性。划痕实验检测黑素细胞迁移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黑素细胞c-kit mRNA相对表达量。实验分为对照组(仅添加MelM-2完全培养基 + 细胞)及3个浓度(5、10、20 μmol/L)实验组。 结果 不同浓度(5、10、20、30 μmol/L)姜黄素培养基培养黑素细胞24 h、48 h时,与对照组相比,30 μmol/L组均可明显抑制黑素细胞的增殖(P < 0.05),其他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划痕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在培养48 h时,5、10、20 μmol/L姜黄素均能显著抑制黑素细胞迁移(均P < 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经各浓度(5、10、20 μmol/L)姜黄素作用48 h后,均可明显抑制黑素细胞c-kit mRNA相对表达量(均P < 0.05)。 结论 低浓度的姜黄素(≤ 20 μmol/L)对黑素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30 μmol/L的姜黄素能够促进黑素细胞的凋亡。姜黄素(≤ 20 μmol/L)可抑制黑素细胞的迁移,并下调人表皮黑素细胞c-kit mRNA的相对表达量。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Imatinib mesylate has specific activity in inhibiting select tyrosine kinase receptors, including 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s (PDGFRs) and c-kit. In general, melanomas widely express PDGFR and c-kit, and their in vivo resistance to chemotherapy is attributable to high tumor interstitial fluid pressure (IFP). Recent studies have suggested that PDGFR-beta inhibition reduces tumor IFP, and thus increases the uptake of concomitantly administered drugs.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designed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of imatinib mesylate as a therapy for melanoma or as an adjuvant to chemotherapeutics. METHODS: Using in vivo mouse models, the effect of imatinib mesylate on the growth of melanoma with or without dacarbazine was studied. RESULTS: Imatinib mesylate enhanced the antitumor effect of dacarbazine on in vivo growth and lung metastases of melanoma cells, although treatment with only imatinib mesylate had no effect. We could detect perivascular expression of PDGF beta-receptor in melanoma tumors. Interestingly, dacarbazine uptake in melanoma was more than three-times increased by treatment with imatinib mesylate, while its uptake in serum or bone marrow was not affected by imatinib mesylate. CONCLUSIONS: These data suggest interference with PDGF receptors, or their ligands, as a novel strategy to increase drug uptake and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of chemotherapy for melanoma.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甘草次酸对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GF)诱导的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相关研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EGF (0、1、5、10、25、50、100 ?滋g/L) 以及不同浓度甘草次酸(0、0.1、1、10、25、50、100 ?滋mol/L)对HaCaT细胞增殖的影响,25 ?滋mol/L甘草次酸、10 ?滋mol/L MEK1/2抑制剂 (U0126) 对25 ?滋g/L EGF促HaCaT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25 ?滋g/L EGF对ERK1/2磷酸化的促进作用,25 ?滋mol/L甘草次酸、10 ?滋mol/L U0126对ERK1/2磷酸化的抑制作用,25 ?滋g/L EGF、25 ?滋mol/L甘草次酸、10 ?滋mol/L U0126分别或同时作用下HaCaT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Notch-1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 EGF在0 ~ 100 ?滋g/L范围内促进HaCaT细胞增殖(r = 0.798,P < 0.05),在0 ~ 50 ?滋g/L 范围内与HaCaT细胞增殖呈线性相关(r = 0.859,P < 0.05)。甘草次酸在10 ~ 100 ?滋mol/L范围内浓度依赖性地抑制HaCaT细胞增殖(r = -0.945,P < 0.01);25 ?滋mol/L甘草次酸明显抑制25 ?滋g/L EGF对HaCaT细胞的促增殖作用以及对ERK1/2的促磷酸化作用。同时,25 ?滋mol/L甘草次酸、10 ?滋mol/L U0126均抑制25 ?滋g/L EGF对HaCaT细胞PCNA、Notch-1蛋白的促表达作用。结论 甘草次酸可抑制EGF对HaCaT细胞的促增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甘草次酸抑制EGF对HaCaT细胞ERK1/2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d,ATRA)对内皮细胞迁移能力及明胶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应用迁移实验研究了全反式维A酸对内皮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蛋白印迹检测了全反式维A酸对明胶酶表达的影响,同时应用明胶酶谱法观测了全反式维A酸对明胶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0.1μmol/L、1.0μmol/L、10.0μmol/L浓度的全反式维A酸可明显抑制佛波酯(PMA)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抑制率分别为(44.68±7.79)%、(65.20±4.59)%及(78.37±2.58)%.同时全反式维A酸可影响明胶酶mRNA的转录进而下调其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此作用随浓度增高而增强,10.0μmol/L浓度的全反式维A酸对明胶酶AmRNA、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59.39±7.98)%、(78.40±3.23)%及(53.02±7.23)%,对明胶酶BmRNA、蛋白表达量及酶活性的抑制率分别为(65.23±3.62)%、(82.49±2.88)%及(47.32±7.72)%.结论 全反式维A酸可在体外抑制佛波酯诱导的内皮细胞迁移,此作用可能是通过其对明胶酶表达及活性的抑制来实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明确大黄素对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迁移及凋亡的影响。方法:10、20、40、60、80 μmol/L的大黄素作用于B16F10细胞24 h后,Cell Counting Kit-8 (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及数目变化;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划痕愈合率和细胞迁移数目;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 blot测定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不同浓度(10、20、40、60、80 μmol/L)的大黄素均可抑制B16F10细胞的增殖(P<0.05),其抑制率呈浓度依赖和时间依赖关系,并且将细胞阻滞于G2/M期。在显微镜观察下细胞呈现出凋亡状态,不同浓度的大黄素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表达水平升高。结论:大黄素可有效抑制黑素瘤B16F10细胞增殖,抑制细胞迁移能力,并能促进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雷公藤内酯醇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信号刺激HaCaT细胞后EGF受体磷酸化以及下游MEK途径的影响.方法 在HaCaT细胞培养体系中,用外源性重组人EGF为刺激信号,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总EGF受体及其磷酸化受体,以及总MEK及其磷酸化激酶的表达.结果 雷公藤内酯醇对rhEGF引起的细胞总EGF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但抑制磷酸化EGF受体表达,抑制作用呈剂量依赖性,IC50值为2.38×10-10mol/L.对细胞总MEK1/2表达也不影响,但明显下调磷酸化MEK,抑制作用的IC50值约为6.03×10-11mol/L.结论 雷公藤内酯醇对EGF信号引起的EGF受体磷酸化及下游MEK激酶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