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献血护理中对降低献血反应的影响。方法:对采血点1的献血人数5430人进行针对性护理,对采血点2的献血人数5664人进行一般护理,观察两个采血点献血反应的发生率。结果:采血点1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采血点2的献血反应发生率(P〈0.05)。结论:对无偿献血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即加强心理护理,能明显降低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无偿献血者献血反应预防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因生理、心理、采血环境以及采血护士、巡视医生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献血反应,不仅关系无偿献血者的健康,而且关系到无偿献血事业的发展。笔者分析12240名无偿献血者中92人次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探讨献血反应预防和护理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献血反应的观察及心理护理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中的作用。方法通过严密观察 ,根据献血反应判断标准对献血者出现的献血反应程度 ,进行对症处理和必要心理护理。结果 在所观察的 9737名无偿献血者中 ,发生献血反应的有32例 ,1 5例完成了采血。结论针对性地心理护理可以减少或有效处置献血反应 ,保护献血者 ,使他们建立信心 ,再次参加无偿献血  相似文献   

5.
随着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已延伸到无偿献血的献血过程中。对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是依据献血者的不同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以达到每一位献血者顺利、愉快地完成献血。为再次献血奠定良好基础,对扩大、稳定献血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强化首次献血者心理护理减少献血反应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9668例首次献血者强化了心理护理,措施主要有:营造和谐的献血氛围和环境,大力开展献血健康教育,积极主动与献血者进行有效的双向交流,纠正其不良认知,消除不良情绪,调节心理平衡。本组发生献血反应66例,发生率0.68%,与前2年同期发生率1.48%(116/7863)相比,有所下降。在无偿献血过程中,绝大部分献血反应发生于首次献血者身上,而精神心理因素导致的神经功能紊乱是引起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对首次献血者加强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促进无偿献血工作的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7.
于良 《当代护士》2015,(12):16-18
综述了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应用进展。内容包括无偿献血心理护理的机制、献血者心理特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心理护理的实施。认为在献血过程中,针对献血者的心理特点给予针对性的、合理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或避免献血中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心理护理在街头无偿献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无偿献血的广泛宣传,越来越多的适龄健康公民参与其中。然而当他们鼓足勇气走进街头献血屋时,心里仍不免有恐惧感,怕出现疼痛、头晕等身体不适,这种恐惧心理会影响其情绪,继而引发献血反应而中断采血。笔者结合街头无偿献血者的心理特征,分析导致其不良反应的心理因素并探讨相应的护理对策。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本中心2004年10月~2005年3月街头献血屋采血22264人,包括军人、干部、学生、工人、农民和自由职业者,年龄18~55岁;男13759人(61.80%),女8505人(38.20%);初次献血者14175人(63.67%),2次以上献血者8089人(36.33%)。发生献血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献血反应的原因,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以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上海市区无偿献血人群中发生献血反应的资料进行汇总、统计和分析。结果:献血反应的发生同献血者性别、年龄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同献血场所环境、献血次数、献血类型、献血量、采集护士工作年限等无统计学显著相关性。结论:献血前应加强对年轻的,特别是女性献血者无偿献血知识的宣传,选择适合的献血量,献血过程中加强对他们的沟通交流等心理护理,可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随着机采血小板的开展和推广,机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节约血源的优点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机采血小板由于采集时间长一般需要1h左右,容易发生献血反应。笔者对本站自2004年7月~2007年5月,用CS-3000 P1us采集的455例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献血反应原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血站护理较医院护理的明显不同是护理对象不是患者而是健康人,对他们实施护理需要生理、心理、社会的整体渗入。如若有一点不恰当或缺失,都会从生理或心理上发生角色的转换-健康者转换为患者。为提高护理质量,就需要护士由过去单一的平面型的知识结构,向多层次的立体交叉型的知识结构转变。除必须掌握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知识的掌握,提高自身素质。  相似文献   

12.
岑美珍 《护理学报》2002,9(4):29-30
笔报道在采血15593人次中发生重度献血反应15例的诱因及预防护理,分析其原因有:精神紧张,空腹,疲劳,饥饿,重复采血间隔时间短,阐述其发生的预防护理措施有;加强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献血环境,做好对意识障碍,肌肉痉挛或抽搐,饥饿发生反应的护理。  相似文献   

13.
献血全身反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献血全身反应的护理体会321000浙江省金华市红十字血站宋晓华献血全身反应是由于献血者的生理、心理、采血环境及采血护士的工作态度和操作技术等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血容量降低及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本站自1993年1月至1994年12月,共接待献血4...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本站2018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接待的124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2例与观察组6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全程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献血者的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献血反应发生率.结果 机采后,两组献血者的SDS、SAS评分均有所降低,但观察组降低程度比对照组明显;且献血反应发生率(6.45%)明显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护理全程中始终贯穿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调节患者的不良情绪及降低献血反应发生率,应用价值较高,具有一定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5.
黄巧琴 《疾病监测》1998,13(9):343-345
健康成年人献血的耐受性大多数都很好,但也时有献血全身反应的发生。本站自1994年6月至1996年12月,共接待献血者20332人次,发生献血全身反应38人次,占献血人次的0.19%,其中男性1例,女性37例;献血过程中发生反应4例,献血后发生反应34...  相似文献   

16.
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探讨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机器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及其护理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机器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及其护理215500江苏省常熟市血站邹建芬1995年6月~1996年7月,本站使用CS-3000PLUS和MCS血液成分分离机采集血小板达3000人次(CS-3000PLUS机采550人次,MCS机采2450人次),期间发生献血...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探讨献血员发生献血反应的临床表现及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在苏州市中心血站采血时发生献血反应的38名无偿献血员的临床表现,总结紧急处理与护理的方法。结果16名发生轻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稍作休息后恢复;7名发生中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给予平卧、头低脚高位,休息5~15rain后恢复正常;15名发生重度献血反应的献血员给予平卧、头低脚高位10~20min后,也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并发症。结论发生献血反应的无偿献血员经密切的观察、及时的处理,均能完全恢复正常,无任何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心理干预对初次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次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显著高于2次及以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率[1],而心理因素是发生献血反应最重要的因素.据报道,在献血不良反应当中,绝大多数是由于献血者精神过于紧张造成的,其中的多数又发生在初次献血者[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