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峥  林紫燕  王海燕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5):82-85+89+169
目的观察安氏Ⅱ~1错患者接受Twin-Block矫治器治疗前后下颌骨及颞下颌关节区域的三维变化,分析Twin-Block矫治器对下颌骨生长发育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2月间生长发育高峰期安氏Ⅱ~1错患者20例,拍摄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前后的CBCT,导入Dolphin软件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后定点测量,运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下颌骨以及颞下颌关节的变化。结果治疗后双侧下颌升支长、喙突长以及下颌骨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长、冠状向的髁突宽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其余关于颞下颌关节以及下颌骨的测量项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win-Block矫治器能刺激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升支高度以及下颌综合长度、髁突内外径、冠状位的髁突宽度增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矫治替牙期安氏Ⅱ类错的效果。方法:在临床随机选择18名安氏Ⅱ类错病例,年龄8.5~10岁平均9.8岁,男6例,女12例,全部病例用Twinblock矫治器进行矫治,以X线头影测量分析法评价疗效。结果:Twinblock矫治器可促进下颌生长。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可产生明显的生长改良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Twinblock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一同使用以矫治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AngleⅡ类)错牙合。方法本实验使用改良Twinblock矫治器,即改变固位装置,去除上颌唇弓,使能与固定矫正器一同使用,在临床上矫治了12例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和6例成人AngleⅡ类错牙合。结果患者治疗后的正、侧貌明显改善;前牙覆合、覆盖正常,磨牙关系为AngleⅠ类,双侧颞下颌关节无异常。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固定矫治器一同使用能迅速、有效地矫正AngleⅡ类错牙合。  相似文献   

4.
王鹏  惠英  苏哲君  刘锐 《疑难病杂志》2009,8(7):406-408
目的评价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的临床效果。方法21例11~15岁下颌发育不足为主的恒牙早期骨性安氏II1类错患者,经改良Twinblock矫治器结合多曲方丝弓技术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均拍摄头颅X线侧位片,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过双期治疗,II类磨牙关系矫治为I类关系,覆覆盖减小,咬合关系较好,头影测量下颌骨的变化显著,SNB角增大,下颌升支高度、下颌体长度增加,ANB角减小,矢状关系改善,侧貌协调。结论改良Twinblock矫治器与多曲方丝弓技术结合矫治骨性安氏II1类错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正畸矫正伴有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观察治疗前后髁突位置变化。方法:伴单侧后牙正锁安氏Ⅱ类错畸形15例患者为实验组,安氏Ⅰ类错畸形20例患者为对照组,通过正畸矫正后,利用颞下颌关节的CT图像分别测量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和上间隙,以及计算髁突在关节中的前后位置,同时比较治疗前后有无差异。结果:实验组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均大于对照组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双侧的后间隙值均小于对照组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比较,治疗后双侧的关节前间隙值小于治疗前的前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关节后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后间隙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的上间隙值大于治疗前的上间隙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实验组髁突位置后位居多(占66.7%),正畸治疗后大部分位于中位(占73.4%),后位仅占13.3%.对照组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中位居多。结论:正畸治疗在解除了单侧后牙正锁的干扰后,更有利于调节上下颌的咬合关系,使处于后移位的髁突向前下方移动,这有助于颞下颌关节的平衡与稳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对24例安氏Ⅱ类错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男11例,女13例。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矫治后SNA、ANB、OJ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SNB角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度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安氏Ⅱ类患者在应用Twinblock后,覆覆盖减小,关系改善,改变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顾春明 《海南医学》2009,(S6):193-193
目的观察Twinblock矫治器矫治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5例处于恒牙列早期的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类错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每位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测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SNB角、前下面高、后面高、下颌体长等在治疗后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B角、OJ等在治疗后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inblock治疗后覆盖、覆减少,下颌后缩的面型、关系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8.
对20例采用改良式activator矫治的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病例进行矫治前、后及追踪的薛式位片的测量分析.旨在说明改良式的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各个时期颞颌关节的改变.结果发现矫治前、后及追踪复查的比较,关节前后间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矫治初与后期追踪复查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替牙早期主要为功能性Ⅱ类错 ,改良式的activator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对于矫治安氏Ⅱ类错 ,防止复发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季洪超  徐巍巍  邓旭霞  刘兰  李薇 《广西医学》2023,(9):1034-1037+1047
目的 探讨隐形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70例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青少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隐形组,各35例。常规组给予传统固定矫治器治疗,隐形组给予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测量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颞下颌关节相关指标(关节结节倾斜角、关节窝深度、髁突短轴长度、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髁突上部高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以及颞下颌关节间隙(颞下颌关节前间隙、颞下颌关节后间隙、颞下颌关节上间隙),并计算关节间隙指数(R值)。结果 (1)两组内治疗前后的关节结节倾斜角、髁突长轴长度、髁突-正中面距、下颌骨升支高度、下颌骨长度、下颌骨升支高度与下颌骨长度比值及常规组治疗前后的关节窝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隐形组治疗后的关节窝深度较治疗前变小,两组治疗后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治疗前增加,且隐形组的髁突短轴长度、髁突上部高度均较常规组增加(均P<0.05)。(2)常规组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及关节后间隙,以及两组内治疗前后的颞下颌关节上间隙比较,差异...  相似文献   

10.
对20例采用改良式activator矫治的替牙早期安氏Ⅱ类错He病例进行矫治前、后及追踪的薛式位片的测量分析。旨在说明改良式的activator矫治安氏Ⅱ类错He各个时期颞颌关节的改变。结果发现:矫治前、后及追踪复查的比较,关节前后间隙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矫治初与后期追踪复查的比较无显著性变化(P>0.05)。提示:替牙早期主要为功能性Ⅱ类错He,改良式的activator可引导后缩的下颌及髁突前移,并稳定于正常关节位。对于矫治安氏Ⅱ类错He,防止复发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讨论正畸治疗前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方法  选取2015年10月至2019年10月在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大学附属医院)要求正畸治疗的10~40岁患者175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年龄分为3组:10~20岁组(84例),21~30岁组(68例),31~40岁组(23例)。常规拍摄头颅正侧位片,口腔全景片及双侧颞下颌关节开、闭口位核磁共振片,分析这些患者的年龄、性别,错类别及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的发生率,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75例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结构异常者114例(65.14%),其中10~20岁组71例(84.52%);21~30岁组32例(47.06%);31~40岁组11例(47.83%)。10~20岁组的关节结构异常率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错的类型分析安氏Ⅱ类的异常率为92.68%,安氏Ⅰ类的异常率为37.25%,安氏Ⅲ类的异常率为40.48%,其中安氏Ⅱ类的异常率明显高于安氏Ⅰ类及Ⅲ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从性别分析:女性异常率为90.27%,男性异常率为19.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175例正畸前的求治患者中,颞下颌关节紊乱患者的占比很高,而且该类患者中往往临床表现不明显,易被忽略。特别是10~20岁的安氏Ⅱ类畸形的女性患者,应该引起正畸医师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应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1分类错下颌后缩患者所引起的软组织的变化。方法对20例处于生长发育期且以下颌后缩为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患者进行Twin-block功能矫治,分别对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HoldawayX线头影测量分析,对其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治疗后软组织面角增大明显(P〈0.01);鼻下点至H线距增加(P〈0.05);上唇厚度、H角、下唇凸点至H线距以及下唇凹点至H线距(Si-H)均减少(P〈0.05)。结论使用Twin-block矫治器可以令安氏Ⅱ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下颌前移的同时减少上、下唇软组织的突度及厚度,改善前突面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Frog磨牙远移器和经典Cetlin推磨牙向后两种方法治疗安氏Ⅱ类牙源性错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安氏Ⅱ类错伴上颌牙列轻中度拥挤的病例,采用Frog磨牙远移器和Cetlin推磨牙向后各15例,结合X线头影测量,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①治疗前后两组平面OP-SN(o)的变化:Frog矫治器组减少0.38o,Cetlin矫治器组增加1.76o(P<0.01);②切牙突度U1-NA(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矫治器组分别增加2.16mm、0.94mm(P<0.05);③切牙距腭平面垂直高度U1-PP(mm)的变化:Cetlin矫治器组、Frog矫治器组分别为0.47mm、-0.7mm(P<0.01)。结论: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和Frog磨牙远移器在支抗控制方面均较好,远移磨牙的形式接近于整体移动。对前牙覆合浅的患者,Cetlin推磨牙向后法将更为有效;Frog磨牙远移器较为舒适,不依赖患者配合,是一种新的有效远移磨牙的矫治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Twinblock矫治器对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矫治效果.方法 对24例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应用Twinblock进行矫治.男11例,女13例.通过分析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评价其矫治效果.结果 矫治后SNA、ANB、OJ等减少,差异有显著性;SNB角增大、下颌升支、下颌体长度均有增长,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安氏Ⅱ类患者在应用Twinblock后,覆(牙合)覆盖减小,(牙合)关系改善,改变患者下颌后缩的面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winBlock技术和"2×4"技术联合矫正治疗安氏Ⅱ2错的效果。方法选择2009~2012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安氏Ⅱ2错患者26例,对患者的口腔内部进行细致了解,然后采用TwinBlock技术,并结合使用"2×4"技术矫正治疗患者的口腔牙齿,同时测量矫正治疗之前和之后口腔内的各个数据,并对测量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结果此26例患者通过矫正治疗,上颌和下颌齿轴角恢复正常,口腔内牙齿的每个高度、倾斜度都得到了很好的矫正,患者的口腔生长恢复正常、面部也随之更加美观。结论 TwinBlock技术和"2×4"技术的有效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治疗安氏Ⅱ2错,在这方面有明显的疗效,同时也有利于口腔医学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小平导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30倒,男17例,女13例,年龄12~14岁.均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结合上颌小平导打开咬合。矫治前拍摄X线头颅定位僻位片,待咬合打开,后牙有接触时拍阶段头颅定位侧位片。选择头影测量指标22项,对测量结果进行t检验。结果MP—SN、PP—MP、S—Ar—Go三项指标在戴小平导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下颌平面角增大,并且主要是下颌骨后旋的结果。S—Go、N—Me、ANS—Me在戴用后也有豆著增大。这均有利于改善低角患者的面形。L1-MP(mm)、Overbite(mm)戴小平导后显著减小。而U6-PP(mm)、L6-MP(mm)显著增大,说明下前牙明显压低,上下后牙明显升高。结论小平导配合直丝弓矫治器在安氏Ⅱ类错[牙合]是一种快速有效解除前牙深覆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宁振娟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8,21(11):1267-1269
目的:研究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采用上颌单颌拔牙正畸治疗前后牙颌面硬软组织变化,评价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胎正畸患者,男11例,女14例,年龄16-28岁,平均18.08岁,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和上颌强支抗进行矫治,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对矫治前后硬软组织的变化进行测量,分析其测量结果。结果:25例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成人患者,治疗完成后均达到理想的侧貌外形,磨牙为远中尖窝锁结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上切牙明显内收,下切牙位置基本不变或轻微唇倾,上下唇突度明显减小,鼻唇角增大。结论:成人AngleⅡ类1分类错骀患者经过单颌拔牙掩饰性治疗,面型明显改善,取得理想的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的关节结构特征,为正畸临床评估颞下颌 关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成人颞下颌关节正常及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锥形束CT ( CBCT)资料中各选取20例,将研究对象分2组,采用Invivo5 软件将CBCT 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别 测量关节窝、关节间隙、髁突等关节结构。结果:同颞下颌关节正常组相比,20例成人骨性II类高角颞 下颌关节骨关节CBCT样本中,关节窝前后径显著增加、高度显著减低(P<0.01);关节窝顶骨质显著增 厚(P<0.01);关节结节高度降低、后斜面角减小(P<0.05);矢状向关节后间隙减小,而关节上间隙 及前间隙都增加(P<0.05);髁突前后径、高度减小(P<0.05);水平角、髁突前斜面宽度及后斜面 角增加(P<0.05)。结论:成人骨性Ⅱ类高角型颞下颌关节骨关节病在关节窝改变最明显,其次是关节 间隙和髁突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修复治疗,治疗组给予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SNA角和SNB角、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以及术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患者面型得到明显改善,上下牙咬合关系良好且稳。手术前后两组的SNA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SNB角明显大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的菌斑指数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探诊深度低于术前(P<0.05),但两组的菌斑指数及探诊深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治疗组的功能限制、躯体疼痛、生理障碍、心理不适、心理障碍、社交障碍及身体残障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口腔正畸结合修复治疗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能有效调整咬合功能,改善侧貌形态,从而提高术后总体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