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病例摘要患者20岁,半年前发现外阴有一蚕豆大小肿物,因孕中期未行任何诊治,剖宫产术后3个月,发现外阴肿物较以前明显增大,呈囊性,无压痛,门诊以"前庭大腺囊肿"收住入甘肃省武威凉州医院。患者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及类似疾病。15岁初潮,孕1产1。入院查体:体温36.7℃,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  相似文献   

2.
卵黄囊瘤是来源于胚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肿瘤.原发于外阴部位的卵黄囊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绝经后妇女原发性外阴卵黄囊瘤病例,并将既往病例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3.
卵黄囊瘤是来源于胚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肿瘤.原发于外阴部位的卵黄囊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绝经后妇女原发性外阴卵黄囊瘤病例,并将既往病例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4.
卵黄囊瘤是来源于胚胎性腺原始生殖细胞的一种肿瘤.原发于外阴部位的卵黄囊瘤极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绝经后妇女原发性外阴卵黄囊瘤病例,并将既往病例进行复习.  相似文献   

5.
6.
卵黄囊瘤术后正常分娩一例郭淑娇患者21岁,因下腹部疼痛伴腹胀1月余,发现盆腔肿物1天,于1990年2月16日入院。患者于1989年5月结婚,婚后用工具避孕。近4~5年来常感下腹闷痛不适,未就诊。患者于1个月前天明显诱因下腹部疼痛加剧,无畏冷、发热、腹...  相似文献   

7.
阴道卵黄囊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2岁。因啼哭、大小便等用力后阴道点滴状少量出血1年,阴道掉出米粒大小葡萄样物1个月于2002年5月28日收入我院。住院号12118。我院妇产科拟诊为葡萄状肉瘤,于2002年5月30日行活检术。术中见阴道内充满半透明小葡萄状、小息肉状肿物,表面光滑,可见出血点,已突出阴道口。病理大体见:肿物呈小息肉状,小葡萄状或  相似文献   

8.
患者43岁。因腹胀伴尿量减少1个月,于2001年7月30日入院。患者1个月前开始感腹胀,逐渐加重伴尿量减少,去当地医院检查,诊断卵巢癌转入本院。既往有高血压史。月经规则,经量中等。患者孕3产3,绝育12年。其父4年前死于胰腺癌。身体检查:一般情况可,体温37.3℃,脉搏92次,呼吸18次,血压155/95mmHg(1mmHg=0.133kPa),  相似文献   

9.
命名:1939年Schiller认为卵巢卵黄囊瘤是胚胎期中肾组织迷入邻近的性腺发育而成,命名为“卵巢中肾瘤”(mesonephroma ovarii);Kazancigil认为起源于生殖嵴,称为“卵巢乳头样内皮瘤”(papilloendothelioma ovarii)。1946年Teilum提出生殖细胞起源的理论,在组织学上找到了支持此瘤的胚外中胚叶的特征,名命为“胚外中胚叶瘤”(extra-embryonic mesoblastoma);1959年,他发现“肾小球样结构”与鼠胎盘的内胚窦结构明显相似,又  相似文献   

10.
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也称内胚窦瘤,是一种生殖细胞源性的高度恶性肿瘤,80%发生于生殖腺内,10%~20%发生在性腺外[1].卵黄囊瘤好发于卵巢等生殖腺部位,子宫原发者极为罕见,本文报道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子宫卵黄囊瘤复发的患者,并结合国内外文献复习,探讨子宫原发部位卵黄囊瘤的诊治及预后.  相似文献   

11.
卵巢卵黄囊瘤(OYST)又称卵巢内胚窦瘤(OEST),属卵巢生殖细胞恶性肿瘤(MOGCT),发生率低,多见于儿童及青年女性,恶性程度高,生长迅速,易早期转移,预后差。甲胎蛋白(AFP)及磷脂酰肌醇3(glypican-3)是OYST重要的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铂类为基础的化疗药物显著提高了患者预后生存。因OYST对化疗药物敏感,保留生育功能是其手术原则,即使是对于分期较高的患者也可保留生育功能。手术+术后3~4周期辅助化疗(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铂类)系OYST的标准治疗方法。妊娠期合并OYST者少见,术后可以继续妊娠,孕期需要辅助化疗,但会增加胎儿畸形概率及孕妇死亡风险。肿瘤的组织类型、化疗方案种类的选择、肿瘤的分期、非满意的肿瘤细胞减灭术、术前血清AFP值及术后AFP下降值可对预后有影响,但手术方式的选择对患者预后影响不大。微创技术、辅助生殖技术及化疗期间卵巢功能的保护可使MOGCT患者获得益处。  相似文献   

12.
卵巢卵黄囊瘤45岁患者1例张长业颜景云于洪波(淄博市周村区人民医院)患者45y,因下腹部包块伴下腹坠胀感20d,于1995年10月31日收住院。既往身体健康,月经规律,LMP1995年10月16日,G1P1。体检一般情况良好,心、肺正常。于下腹正中扪...  相似文献   

13.
患者48岁,因发现外阴肿物10年,近3个月增长迅速,于1997年8月30日入院。患者于1976年4月因患子宫肌瘤行腹式子宫全切术,术后恢复好。于1987年8月,偶然发现外阴左侧有一豌豆大小肿物,无疼痛及其它不适感。之后自觉肿物逐渐长大,近3个月肿物增...  相似文献   

14.
患者31岁,住院号87—113432。16年前发现右侧外阴有一鸡蛋大肿物,无疼痛,婚后不影响性生活及分娩。近半年来肿物增长较迅速且有压痛,无红肿及畏寒发热。于1987年4月17日来院。体检:营养发育中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和腹部检查均正常。妇检:右侧外阴部隆起,皮肤颜色正常,近大阴唇处有12×12×10cm 肿物,质实,上端约2×2cm 为囊性感,其内侧有明显压痛。肿瘤与皮肤无粘连,基底移动性差。阴道通畅,子宫及双侧附件无异常。B超提示:外阴实质性肿瘤,包膜完整。手术所见:骶麻下行肿物切除术,肿瘤表面血管丰富,极易出血,钝性分离至肿瘤基底部,完整摘除。肿瘤呈灰白色,椭圆形11×8×3.5cm,有包膜,包膜内有许多小血  相似文献   

15.
卵黄囊瘤(YST)是生殖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常发生于性腺。性腺外YST最常见于儿童的阴道,罕见于宫颈、外阴和子宫内膜。起源于子宫内膜的YST是极少见的恶性肿瘤,与卵巢YST的病理特点相似。子宫内膜原发YST可作为单独成分,也可伴恶性上皮性肿瘤。手术病理是诊断的金标准,多采取根治性手术联合全身化疗和(或)放疗的综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与超声特点,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卵巢卵黄囊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为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表现。结果:①12例患者年龄14~44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中下腹胀、盆腔包块、下腹痛等。病程在1月之内10例。术前10例患者行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其水平均高于正常;12例中8例患者血清CA125增高。卵巢卵黄囊瘤均为单发,其中7例为单纯卵巢卵黄囊瘤,5例为含有卵黄囊成分的卵巢恶性混合型生殖细胞肿瘤。FIGO分期:ⅠA期4例,ⅠC期5例,ⅡC期1例,ⅢC期2例。②超声检查见12例患者的肿块最大径线为71~185mm,其中实性肿块4例,囊实性肿块7例,囊性肿块1例。超声图像显示包块边界清晰,大部分呈椭圆形;实性部分彩色血流信号丰富,其中2例甚至见动静脉瘘;7例含有大量的盆腹腔积液,其中2例伴胸腔积液。结论:卵巢卵黄囊瘤主要发生于青春期及育龄期女性,病程快,伴有血清AFP水平明显增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有助于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  相似文献   

17.
正患者女,48岁,因"外阴肿物进行性增长1年"于2013年12月收入院。患者于2013年发现左侧大阴唇1cm×1cm无痛肿物,肿物进行性生长,摩擦感明显,无红肿及溃疡。查体:左侧大阴唇下1/3近会阴后联合处肿物,大小8cm×5cm×5cm,实性,质软,边界清,无压痛,局部皮肤无红肿、溃疡及色素减退。盆腔MRI:左侧大阴唇见一梭形占位,大小2cm 5×5.8cm×3.1cm,T1W1为稍低信号,T2W1为高信号,表面弥散系数(ADC)值1.895~1.978×10~(-3) mm~2/s,考虑为前庭大腺囊肿。患者2010年因"子宫肌瘤"在外院行开腹次全子宫切除术。足  相似文献   

18.
患者23岁,已婚,住院号27890。因下腹隐痛1个月于1996年2月13日入院。既往健康,月经正常。查体:一般情况可,全身未触及淋巴结,心肺正常,肝脾无肿大。妇科检查:宫颈光滑无糜烂,宫体后位,大小触不清,右侧附件未触及,左侧附件区可触及一个14cm...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 患者,31岁,产后1月,发现盆腔包块7天入院.自述足月妊娠于2006年8月28日在家中顺产1胎,产后恶露28天干净.产后半月始下腹持续性疼痛伴腹部明显增大,于9月30日到我院检查发现盆腔巨大包块伴大量腹水,于10月6日以盆腔巨大包块收入院.  相似文献   

20.
<正>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年轻女性,其中性腺母细胞瘤多发生于性腺发育不全患者。引起患者性腺发育不全的遗传学病因有:性染色体异常,如Turner综合征及其嵌合型[1-4],还有Y染色体性别决定基因(SRY)或性分化相关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