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酵米面黄杆菌(又名臭米面黄杆菌、产毒黄杆菌)食物中毒是由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所致的一种生物性食物中毒. 1984年8月我省西畴县新乡村徐××等10人同餐食入以酵米面制作之品(当地群众称人之为吊浆粑)及被该品污染之食物致10人中毒9人丧生.病因流行病学调查提出了关于酵米面黄杆菌外毒素食物中毒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1982年7月我省承德地区平泉县发生了一起酵米面中毒,4人食用均死亡。我们对这起中毒病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从酵米面中首次分离到“酵米面黄杆菌”并检出毒素,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般资料该县某社员全家3口人,1982年7月10日与一客人同餐,用自制并储存10多天的酵米面  相似文献   

3.
1977年7月,黑龙江省卫生防疫站从通河、巴彦两起臭米面食物中毒的样品中分离出产生黄色素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实验证明,此菌为臭米面食物中毒的病因。分类鉴定结果,定名产毒黄杆菌。1979年10月,改称为酵米面黄杆菌。但是,根据我们对黑龙江省的17株菌的生物学性状的追加实验观察,发现其鞭毛数目和着生位置、  相似文献   

4.
<正> 1982年8月7日我省长子县发生一起因食用霉变小粉面引起的食物中毒。经流行病学、细菌学,血清学调查,证实为酵米面黄杆菌中毒。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引起本次中毒的小粉面,系用水浸泡玉米,磨浆、滤渣、沉淀、淋干而制得。当时正值雨季,制得的湿粉面未能及时做成粉条。于是在天晴时,将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流行特征。方法对中毒现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调查和动物实验。结果从可疑银耳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从52例患者血液中检出椰毒假单孢菌及米酵菌酸,实验小鼠染毒死亡后解剖见肝脏广泛性出血,从其血液中检出此菌和米酵菌酸。结论此次食物中毒是由因食用变质银耳而引起的椰毒假单孢菌酵米面亚种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6.
酵米面中毒是由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严重的细菌性食物中毒,对健康危害极大,病死率高达40~60%,我们曾抢救1起6例全部死亡,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酵米面是我国东北地区(特别是农村)的一种传统粗粮食品.一般用水将玉米、高粱米等浸泡10~30天,使其发酵、变软,再磨浆、过滤、晾晒成粉,然后制成面条、饼、饺子等.酵米面通常是家庭制作的,若存在环境污染或储存不当,容易被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污染而发生食物中毒.  相似文献   

8.
2000年10月31日,佛冈县机关幼儿园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经现场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分析以及实验室检验,确认为一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近年来,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在全国多个省份均有报道。为了掌握本病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现将我院2000年10月31日收治的116例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9.
黄月娟  李萍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18):2524-2525
酵玉米面中毒是属于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中毒中一种病死率较高的细菌性食物中毒[1]。2000年8月~2004年9月我地区发生5起酵玉米面中毒事件,中毒人数多达43人。我院ICU共收治26例酵玉米面中毒患者,经积极抢救与护理,治疗效果满意。现将急救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为了了解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特点,增强学生食堂操作人员卫生意识,减少类似中毒事件发生.方法 采用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根据GB/T4789.28-2003《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标准》.结果 经实验室检验,在剩米饭和患者呕吐物同时检出一种优势菌,该菌为G+粗大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生长混浊,在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为不透明菌落,表面粗糙似融蜡状,边缘不齐;过氧化氢酶试验阳性,半固体表面有动力,甘露醇细菌计数为1.08 &#215;106个/g.结论 通过实验室检验,表明该次食物中毒为蜡样芽胞杆菌所致.监督部门应该加强食品卫生知识的培训,加强卫生工作的经常性监督,督促操作人员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类似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新氨基糖苷类抗生素89—07体外抗菌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用琼脂二倍稀释法研究了抗生素89-07的体外抗菌作用。共测定临床分离菌110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780株,革兰氏阳性球菌326株。6种氨基糖苷类、2种β-内酰胺类与1种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用作对照。  相似文献   

12.
放线菌作为抗生素、维生素和酶的产生菌具有重大经济意义.大多数放线菌来源于土镶.为了从混杂的土壤微生物群体中选择分离放线菌,曾研究使用各种不同的分离培养基.分离土壤放线菌一般采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利用诸如甘油-天冬酰胺琼脂,无机盐-淀粉琼脂和燕麦粉琼脂之类含选择性营养物的培养基.但这些培养基均尤法分离出大量放线菌,还会长满许多生长更丰富或生长更快的微生物.为克服这些问题,业已设计出许多培养基,其中尤以腐殖酸-维生素琼脂(HV琼脂)培养基获最广泛应用.介进一步改进分离放线菌的培养基过程中,Kyung等发现以煤作营养物比腐殖酸更有效,并设计出一种  相似文献   

13.
米酵菌酸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三十年代始对米酵菌酸(BA)的理化性质、化学结构及毒作用机理已进行了研究,但缺乏毒性的详细资料。为此,我们对米酵菌酸的毒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报道如  相似文献   

14.
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鲍曼不动杆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变迁情况,为指导临床用药、控制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2002年1月~2006年12月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分布情况;琼脂扩散法和VITEK-AMS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头孢曲松、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5年间分离的865株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呼吸道标本,占75.7%(655/865),且主要集中在监护病房和神经外科等科室;VITEK-AMS和琼脂稀释法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的药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鲍曼不动杆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上升,亚胺培南敏感株的MIC值也呈上升趋势。结论VITEK-AMS用于检测鲍曼不动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性存在假耐药;近年来,鲍曼不动杆菌的感染率和耐药性明显升高,且有继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夏建朴  宋素景 《河北医药》2007,29(10):1048-1049
目的 揭示临床分离的JK棒状杆菌耐药现状,并做其耐药基因的分析.方法 常规鉴定并采用API Coryne鉴定临床标本中分离的棒状杆菌,分离的JK棒状杆菌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根据美国NCCLS判断"敏感"、"耐药"和"中介".采用PCR方法进行基因扩增.结果 共分离出6株JK棒状杆菌,对临床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头孢唑啉、头孢美唑、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克林霉素、环丙沙星、红霉素、米诺环素均表现高的最低抑菌浓度(MICs)值,对糖肽类的替考拉宁、万古霉素表现低的MICs值.采用自动测序仪对临床分离的多耐菌株进行基因测序(applied biosystems califo,USA).结论 临床分离的JK棒状杆菌呈现出多耐现象并存在耐药基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突变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其防耐药突变能力。方法用环丙沙星琼脂平板筛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突变株,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各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MPC。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临床分离株及其突变株的MPC低于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株的MPC,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为0.25μg/mL,环丙沙星为2μg/mL;对突变株的MPC,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为1~8μg/mL,环丙沙星为4~32μg/mL。结论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的突变株,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限制其耐药突变株的选择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的临床治疗,建议要避免这3种氟喹诺酮类的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及加替沙星(均为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的突变株的防耐药突变浓度(MPC),比较防耐药突变能力。方法用环丙沙星琼脂平板,筛选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突变株;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各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和MPC。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对临床分离株及其突变株的MPC低于环丙沙星;对临床分离株的MPC,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均为0.25μg·mL-1,环丙沙星为2μg·mL-1;对突变株,前者为1~8μg·mL-1,后者为4~32μg·mL-1。结论对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株及其环丙沙星诱导的突变株,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限制其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建议临床对环丙沙星敏感的鲍曼不动杆菌,要避免这3种氟喹诺酮的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介绍一种抗百日咳杆菌脂多糖(LPS)和丝状血凝素(FHA)单克隆抗体菌落印迹ELISA,检测百日咳杆菌和副百日咳杆菌,取得很好结果.将细菌在包姜氏琼脂平皿上培养48小时,把剪成圆形的硝化纤维素膜放在琼脂表面上,于22℃粘附10分钟.取下该膜,浸泡在15ml三氯甲烷的平皿中10分钟,使细菌溶解.取出膜沥干15分钟,浸泡于含3%明胶的20mM Tris HCl-0.5M缓冲盐水(TBS)(pH7.5)溶液45分钟.将膜与百日咳杆菌  相似文献   

19.
关于青霉素酰化酶的研究,国内外报道的大多是大肠杆菌、青霉菌和克柔氏柠檬酸菌等。本文报道环状芽孢杆菌15(Bacillius cirulans No.15)产生青霉素酰化酶的初步研究。 环状芽孢杆菌15是四川制药厂从土壤中分离获得。斜面培养基:淀粉2%,蛋白胨0.6%,酵母膏0.3%,牛肉膏0.3%、琼脂2%;pH7.2~7.4,接种后37℃培养三天。种  相似文献   

20.
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AdeABC、AdeIJK与多重耐药相关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了解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分布并探讨其在介导细菌多重耐药中的作用.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检测20种抗菌药物对鲍曼不动杆菌l临床分离株的MIC;PCR扩增AdeABC-AdeRS、AdeIJK两种RND主动外排系统的结构和调节基因.结果 112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和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0.9%和1.8%,对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大于60%,但对多黏菌素B和米诺环素均敏感.75.9%的菌株同时检出adeABC-adeRS和adeIJK主动外排基因,6.3%仅检出adeIJK.同时检出adeABC-adeRS和adeIJK的菌株耐药率较高.结论 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情况严重.adeABC和adeIJK在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有较高检出率.AdeABC主动外排系统在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