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拔罐疗法对穴位局部组织氧分压改变的影响,探讨其对能量代谢影响的机理。方法该试验运用自制复合式氧分压传感器及智能型四通道氧分压测试仪进行动态连续实时监测,观察健康人体大椎穴拔罐前后对左肺俞及其旁开非经穴的氧分压变化的影响。结果左肺俞的氧分压从起罐5 min开始至20 min各时间点与基础5 min、拔罐5 min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旁开非经穴的氧分压在各时间点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基础5 min与拔罐5 min时,左肺俞的氧分压与旁开非经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拔罐大椎穴5 min后,左肺俞处组织随时间变化氧分压下降,起罐20 min时略有回升。大椎穴拔罐可能致使左肺俞处组织耗氧增多,能量代谢加快。旁开非经穴处组织,氧分压变化随时间变化无明显差异;生理状态下,左肺俞的含氧量可能高于旁开非经穴。拔罐后左肺俞处能量代谢更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膀胱过度活动症( OAB)患者及健康人膀胱俞穴、下合穴与肾俞及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特征,为经穴脏腑相关及穴位特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88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比较86例OAB患者的膀胱俞、肾俞、委中穴、外关穴的红外辐射温度,分析健康人和膀胱过度活动状态下各穴位的差异性;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比较分析膀胱俞与肾俞红外辐射穴位差异性。结果:健康志愿者组与OAB组观察穴位左右两侧红外辐射温度均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P<0.05);两组间外关穴、肾俞、委中穴红外辐射温度比较无差异(P>0.05);健康志愿者组中膀胱俞与肾俞的红外辐射温度无明显差异( P>0.05);OAB组中膀胱俞的红外辐射温度较肾俞低(P<0.05)。结论:在红外辐射温度方面,膀胱的腧穴与膀胱经气相关特异性优于膀胱下合穴、膀胱表里脏腑的背俞穴及与膀胱非直接相关穴位。  相似文献   

3.
捏脊疗法是推拿疗法的一种,古代常用于儿科。因其疗效极佳,被现代人广泛应用于成年人的各种慢性疾病。 脊柱在背部的正中,是经络中的督脉所在,背部属阳,督脉总领一身之阳气。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路线,这条经脉上分布着人体五脏六腑的重要对应穴位,如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肾俞、大肠俞等穴。有风府、大椎、腰俞、至阳、命门、三焦俞、气海俞、关元俞、腰阳关等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穴位结合拔罐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50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被分为治疗组(n=25)和对照组(n=25)。治疗组患者采用针刺大椎、至阳、心俞、膈俞、命门、肾俞、长强等穴,手法平补平泻,每次起针后选用罐口较厚且光滑的玻璃罐,在背部走罐。对照组患者口服中药采力合剂。结果:经3个疗程治疗,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2.0%和64.0%,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x^2=7.29,P〈0.05)。结论:针刺结合拔罐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浅谈背腰部穴位与背俞穴的不同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鲜红  郭现辉 《河南中医》2003,23(12):53-53
背腰部穴位是指分布于人体背腰部的督脉和膀胱经第一、第二侧线上的所有穴位的统称.背俞穴是分布于背腰部穴位之中的一类特定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的地方.背腰部穴位与背俞穴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不同的临床应用.背俞穴是自古有之而沿用至今的特定穴,而背腰部穴位是随着现代针灸临床的发展而逐渐被广泛应用的穴位的组合,是利用督脉、膀胱经左右共五条线上的所有穴位的整体调整作用,是单个穴位作用的有效相加.  相似文献   

6.
1.全身调整疗法:治则:补肝益肾养血。各种类型脱发均以全身调整治疗为主,再并用局部治疗。治法:①艾灸中脘、肓俞、身柱、心俞、脾俞、肾俞、次髎、曲池、足三里、太溪、左阳池穴;按压丹田。②下焦虚弱,治应补阳池和中脘穴。 2.局部治疗:用梅花针行散刺法,脱发处浅刺,或用线状灸。①于风府至完骨穴处施灸多壮,②于督脉及左右膀胱经从前发际  相似文献   

7.
宋如意  庄语  姚鑫 《光明中医》2016,(2):243-244
目的探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 17例患者采用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进行治疗。结果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效率为94.1%。结论少腹部艾灸配合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刺血拔罐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操作简单,疗效显著,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8.
养生保健穴位按摩法(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腰背部穴位按摩法 腰背部常用穴,主要分布在督脉及膀胱经上。五脏六腑在背部皆有相应的俞穴,如肝有肝俞穴、胆有胆俞穴、肺有肺俞穴、肾有肾俞穴,脾有脾俞穴,胃有胃俞穴,心有心俞穴,小肠有小肠俞穴等,统称背俞穴(图6),按摩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析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选穴规律,为临床应用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提供依据。方法:以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为资源库,筛选199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有关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文献,最终纳入文献66篇。应用Excel 2016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应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和聚类分析,应用Clementine 12.0软件对主穴的应用进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穴位埋线治疗失眠选用频次最高的腧穴为心俞、肾俞、三阴交、脾俞、肝俞。应用频次最高的经脉为膀胱经、胃经。埋线最集中部位为背部和下肢。聚类分析得到的有效聚类为脾俞—三阴交、神门—安眠、丰隆—神庭及气海—厥阴俞。关联规则分析得到:(1)背俞穴之间关联性较强的腧穴为:肝俞—肾俞;肝俞、心俞—肾俞;肝俞、脾俞—肾俞;肝俞、脾俞、心俞—肾俞。(2)常用穴中关联性较强的腧穴为: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内关、神门—三阴交。(3)背俞穴与常用穴之间关联性较强的穴位组合为:肝俞、三阴交—肾俞;内关、肾俞—三阴交;足三里、内关、心俞—三阴交;肝俞、心俞、三阴交—肾俞。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疗效显著,穴位选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0.
撞墙健身     
背部撞墙,能够健身。人的背部有很多穴位,如心俞、肺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小肠俞、膀胱俞等。人体中有12条经络,其中足太阳膀胱经是在背部,膀胱经起点在眼角的晴明穴,从头顶至颈后通过背部经大腿外侧至小脚趾外侧的至阴穴止。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温针灸结合背部膀胱经游走罐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温针灸治疗,每日1次,同时结合背部膀胱经走罐,每周1次;对照组43例仅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10mg,1次/天,治疗4周一疗程;根据评分标准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8.37%,对照组为72.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复发率13.04%,明显低于对照组(4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温针灸结合背部膀胱经游走罐治疗原发性获得性寒冷荨麻疹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出口梗阻型便秘(outlet obstruction constipation,OOC)不同证型患者治疗前后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的变化特点,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将OOC患者82例分为肠胃积热证、气机郁滞证、脾胃气虚证、肾阳虚证、阴虚肠燥证,分析比较各证型及正常人任督二脉穴位皮温情况。结果:不同证型患者任督二脉皮温变化不同:①胃肠积热证:任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而督脉主要穴位皮温略微升高。②气机郁滞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③脾胃气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前与治疗第7天及第14天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但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经络轨迹明显。④肾阳虚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升高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⑤阴虚肠燥证:任、督二脉主要穴位皮温治疗第7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14天与治疗前比较下降显著(P<0.01)。结论:①背俞指针疗法可双向调节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在热邪或虚火情况下,可通过泻火或降火的作用,使穴位皮温降低;在阳虚及寒凝经脉时,可通过温阳散寒而激发经络经气,使穴位皮温升高;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变化不明显者,经治疗后任督二脉红外辐射轨迹变得更加连续、清晰;亦可使没有显示任督经脉红外辐射轨迹者激发出沿该经脉的循经红外辐射轨迹。②通过背俞指针疗法激发膀胱经经气,进而影响任督二脉经气交会,达到调节肺与大肠表里之枢、肝肺升降之枢及脾胃升降之枢的作用,从而起到“穴位-经络-脏腑功能改善”的治疗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百会穴及其配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运用规律。方法:对以百会穴为主要刺激点、针灸或针灸为主作为治疗方法的现代临床文献进行收集、整理,统计百会穴单穴及配伍腧穴治疗卒中后抑郁的频次,分析百会穴及其配伍治疗卒中后抑郁的运用规律。结果:常用的配穴依次为神门、印堂、太冲、内关、神庭、三阴交、四神聪、足三里;配穴以督脉、肝经、心经为主,其中头面颈项最多,下、上肢部其次;不同穴位配伍存在临床效应特异性。结论:针灸治疗卒中后抑郁,主要采用百会配伍督脉、肝经、心经穴位,并根据症状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4.
电针配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25例取风池和C3~C7夹脊穴常规针刺,治疗组加大椎、百会等督脉穴电针并配合推拿。结果:治疗组治愈率52%、总有效率96%,对照组治愈率36%、总有效率84%,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电针加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及海马区神经可塑性相关基因15(CPG15)表达影响的情况。方法 60只SD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经穴组、电针非经穴组、西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经穴组电针百会、风府穴,电针非经穴组电针大鼠臀部非经非穴位置,电针以疏波2Hz,强度3mA~5mA,持续电针30min,每天1次,连续治疗2周。西药对照组以尼莫地平20mg/(kg.d)灌胃,每日2次,连续灌胃2周。2周后Longa5分法对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取材,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电针经穴组与西药治疗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区CPG15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经穴组与西药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及海马区CPG15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针非经穴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缺血侧海马区CPG15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可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功能,并提高海马区CPG15的表达,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细胞的神经可塑性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选穴规律。方法:对CNKI、VIP及WANFANG DATA临床研究文献中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腧穴、经络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符合研究标准的文献共389篇,涉及117个穴位、1739频次,平均每个穴位使用14.86次;选用穴位累积频率50%以上且相对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关元、中极、三阴交、肾俞、秩边、气海、阴陵泉、次髎;应用频次最多的经络为任脉(35.02%)、膀胱经(28.00%)、脾经(12.08%)。结论:针灸治疗前列腺常见疾病所选穴位以关元、中极、三阴交最为常见,经络主要集中在任脉、膀胱经、脾经。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统计近5年来文献中有关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选穴、归经,总结选穴用经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纳入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公开发表的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统计并整理其针灸处方,运用现代统计方法分析针灸处方的选穴用经规律。结果:共纳入临床文献178篇,共涉及75个穴位,总频数为1021。选用频数前12位的穴位依次是迎香(112次)、印堂(93次)、肺俞(84次)、合谷(78次)、足三里(66次)、大椎(56次)、鼻通(49次)、风池(43次)、肾俞(38次)、上星(36次)、风门(35次)、脾俞(33次)。特定穴共34个,总频数574,非特定穴41个,总频数576。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用经主要集中在膀胱经、督脉、大肠经、任脉、胃经。关联分析结果显示,鼻通-印堂-迎香、鼻通-合谷-迎香、上星-迎香、合谷-肺俞-迎香、鼻通-迎香、上星-印堂-迎香、风池-合谷-迎香、风池-印堂-迎香、合谷-印堂-迎香为常用穴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主要选穴可以分为3类,肾俞、脾俞、肺俞、大椎、风门属一类,迎香、印堂、合谷、鼻通、风池、上星归第二类,足三里自成一小类。结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特点为:"主穴固定-随证加减-标本兼治""突出脏腑辨证-辨证归经""循经取穴-远近结合"。核心选穴为迎香、印堂、肺俞、合谷、足三里、大椎、鼻通、风池、肾俞、上星、风门、脾俞,临床治疗时可以从12个核心腧穴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穴位。  相似文献   

18.
陈婷  余小夏  刘旭光 《中医药学刊》2010,(10):2054-2057
目的:观察针刺不同经穴对健康人胃电面积的影响,探讨经脉穴位与脏腑的相关性。方法:针刺健康人胃经、脾经、胆经的不同穴位及非经非穴,观察针刺前后胃电面积的变化,比较分析针刺不同经脉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差异。结果:(1)不同经穴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2)不同经脉(穴位)与非经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3)胃经不同穴位之间比较,针刺对健康人胃电面积变化率的影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对健康人胃功能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经脉穴位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单纯针刺治疗与急性期加刺络放血,配合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将76例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组均本着急性期着重远端取穴,针刺面部穴采用浅刺法,留针时间短,禁止加电针;后期着重局部取穴留针时间长的原则,施以相同的取穴。但治疗组于急性期加取大椎、肺俞(双侧)穴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每日1次,连续使用7天。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92.1%和100%,临床治愈率分别为50%和71.1%,组间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针刺同时加大椎、肺俞(双侧)穴刺络放血,配合拔罐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健康人肾经及膀胱经循经微循环的影响,探讨体感音乐治疗疾病的经络生物物理机制。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肾经及膀胱经附近,按顺序播放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同时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变化。结果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对肾经及膀胱经有不同影响,差异显著。同一频率对同一经络上的不同穴位影响相似。其中G1音(49.00 Hz)对肾经影响最显著(P0.01),G2音(98.00 Hz)对膀胱经影响最显著(P0.01)。结论肾经及膀胱经对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特性,特定频率声波可引起肾经及膀胱经谐频共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