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黄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应用情况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一山 《山西中医》2003,19(1):48-49
大黄味苦性寒 ,现代《中药学》把它列入泻下药中。其实 ,大黄也是中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药物之一 ,早在明代就有“用单味大黄水泛为丸 ,名将军丸 ,治疗吐血”的记载 ;清唐容川称赞大黄“止血不留瘀 ,尤为妙药”。近 10年来 ,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报道颇多 ,且取得了显著疗效 ,综述如下。1 止血机理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逐瘀通经之效。上消化道出血急性阶段 ,血热瘀滞为其基本病机特点 ,故宜用大黄止血 ,急则治其标 [1 ]。大黄具有缓泻作用 ,主要是大黄内含有蒽醌化合物成分所致 ,这可促进停积在胃肠道的瘀血排出 ,…  相似文献   

2.
大黄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祛瘀、利胆退黄等作用,而且效果显著,一直被用来治疗急危重症。如对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急性胰腺炎、胆囊炎(?)石症、上消化道出血、尿毒症等等,大黄都有独特的显著效果。本人运用大剂量生大黄治疗因进食毒蕈而致急性肾  相似文献   

3.
大黄治病疗效及原理概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大黄是临床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现代科学方法,探索大黄疗效原理,无疑会对今后临床上大胆准确应用大黄,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和适应症范围起到指导作用。本文仅就近些年一些学者研究的结果,作一概述,以求对临床工作者有裨益。 1 大黄止血 祖国医学有“瘀血出血”之说,并指出见血休止血,首当祛瘀,瘀血不去,则血不归经而外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由此确定活血止血的方法和原则。而大黄苦寒,具有下瘀血、降气泻火坚阴之功效。唐容川云:“大黄一味,即是气药,止血不留瘀,尤为妙药”。 1.1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十二指肠出血(肝硬化引起出血者例外),单纯应用大黄不同制剂(汤、散、丸、  相似文献   

4.
大黄又名黄良、大参、将军、绵纹、川军等,在临床上运用甚广。古人云: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如配伍不同,其药效又有专攻,兹浅谈大黄临床配伍运用于下,不当之处,请予指正。 1.大黄配麻黄:清热发汗解表,主治时行头痛壮热。麻黄辛温开腠发汗解表,大黄苦寒,泻中下之热,两药相配,汗下兼行,使时行郁热之邪自内达外而解。代表方:水解敌(《千金方》)。 2.大黄配生地:滋阴泻火,止血,主治虚劳吐血。大黄泻火祛淤止血,生地甘苦凉,滋阴养血,凉血止血,两药相伍,一泻一补,泻火而不伤阴血,养血而不留淤,以达火除血止。代表方:千金  相似文献   

5.
大黄为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有化积、致泻、泻火凉血、活血退黄等功效,此外还可以抗肿瘤、利胆保肝、利尿止血,但其有较强的泻下作用,临床上应正确使用。  相似文献   

6.
1996年度湖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简介(Ⅱ)5平肝熄风汤治疗急性出血性中风肝阳化风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二等奖)该成果由湖南医科大学附属湘雅医院梁清华等完成。该研究拟平肝熄风、凉血泻火、活血行瘀为治则,选用羚羊角、钩藤、天麻、大黄等药组成平肝熄...  相似文献   

7.
陈仓子  钟宝源 《陕西中医》1990,11(5):233-234
<正> 大黄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凡属热属实,大便秘结或瘀血阻滞而成的壮热、谵语、甚至吐血、衄血等疾患,都可配合其它药物而治之。有的认为只注意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功效是不够的,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补益功效。现在,根据临床观察、动物实验、科学研究等有关资料,就大黄的补益功效加以概述。1.大黄可不致泻而补益有人认为,大黄峻猛攻下,药性苦寒,能伤元气,耗损阴血,而不能用于体虚者。事实上大黄攻泻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之。甚至有些久病体虚者(包括消化系统的癌瘤在内),用了大黄根本不泻,反而见到病情好转,体力恢复,体重增加,象服了补  相似文献   

8.
大黄止血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4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自拟大黄止血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2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予西医基础处理,治疗组予大黄止血合剂口服或鼻饲,并予云南白药.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其大便隐血试验转阴时间亦短于对照组.结论自拟大黄止血合剂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9.
王氏保赤丸系根据清代道光年间通州著名中医王胪卿祖传九世秘方配制,并由其嫡孙王绵之教授监制的纯中药制剂。该药由大黄、黄连、制天南星、川贝母等组成。方中大黄苦寒,攻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制天南星苦凉,化痰熄风定惊;川贝母苦寒,化痰止咳,清热散结。王氏  相似文献   

10.
大黄在慢性肾功能不全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红娅 《光明中医》2007,22(10):45-46
医学研究自古多重视大黄的消积导滞,泻火凉血,行瘀通经的作用,而忽视了它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的补益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单味生、熟大黄治疗二种消化道急症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生、熟大黄及西药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性菌痢进行了临床观察比较,结果表明:生、熟大黄对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较好的止血作用,相同剂量下生大黄的止血作用更明显,但熟大黄胃肠道反应小,可大剂量应用。对急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结果提示:生、熟大黄与西药组疗效一致,但熟大黄组副作用小,患者康复快。  相似文献   

12.
【歌诀】荡涤肠胃王大黄,攻积泻下解毒藏。火燥便秘痈肿疮,破积行瘀虚勿尝。【释义】大黄号称将军之药,其性沉而不浮,走而不守,下走胃与大肠,涤荡有形之积滞,大泻无形之实热。因其苦降,能使上炎之火下泻,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之功,用于治疗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  相似文献   

13.
总结10年间以清胃泻火、凉血止血和健脾益气、温中止血为治法,均佐以活血化瘀,分别应用三黄泻心汤加味和归脾汤加减纯中医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257例,结果有效199例,无效58例,有效率为77.4%。  相似文献   

14.
大黄白及三草止血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大黄白及三草止血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5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大黄白及三草止血汤组50例为治疗组,西药法莫替丁组50例为对照Ⅰ组,单纯口服云南白药组50例为对照Ⅱ组.结果 愈显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86%、94%.对照Ⅰ组分别为86.00%、96.00%,对照Ⅱ组分别为20.00%、48.00%.治疗组较对照Ⅰ组愈显率、总有效率稍低,但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Ⅱ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大黄白及三草止血汤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大黄的炮制和应用如东县马塘中心医院(226401)葛福麟大黄素有“将军”之称,历代医家对它推崇备至。其性味苦寒,功效为泻火凉血,攻积导滞,逐瘀通经。据药理研究,大黄还有消炎镇痛、抗菌、抗病毒、收敛止血、利尿降压、利胆排石、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等作用。大...  相似文献   

16.
程学添 《新中医》2004,36(8):28-29
目的:观察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确诊为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以清热凉血、收敛止血的中药治疗。结果:治愈28例,显效5例,有效2例,无效3例,临床治愈率73.7%,总有效率92.1%。结论:清热凉血、收敛止血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7.
从泻心汤看大黄的止血效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有“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指出心经阴气不足,阳热亢盛,血为热迫而妄行致吐血,衄血,以泻心汤治之。后经临床验证,泻心汤治疗各种出血证疗效肯定,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泻心汤由大黄、黄芩、黄连组成,其效验之处,主要在于大黄一味,其不仅清热凉血以止血,且凉血散血、收敛降逆以止血。  相似文献   

18.
作者用单味大黄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引起者除外)、急性胰腺炎(水肿型)与急性胆囊炎100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一、急性上消化道出血890例,其中大量出血75例,用单味大黄粉(片或糖浆)止血,每次3克,每日3次,直至大便隐血试验转为阴性或弱阳性,不用其他止血药。结果868例止血,有  相似文献   

19.
辨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18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辨证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胃热伤络(包括肝火犯冒)证明清胃泻火、祛瘀止血法,脾虚不摄证用健脾益气、化瘀止血法,气随血脱证用益气固脱法。总结180例,止血成功者169例,占93.9%。本病应以止血为第一要义,化瘀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寒热夹杂者当兼顾治之,血脱亡气者当采用中西医结合抢救措施。  相似文献   

20.
大黄临床应用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能人脾、心、肝、三焦及小肠诸经,具有泻下通便、攻积导滞、泻火凉血、破血逐瘀、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等功能。其性味苦寒,药力峻猛,有斩关攻坚之力,不愧为药中“将军”。《本经》谓其“主百病,除寒热邪气,逐五脏积聚……荡涤肠胃,推陈致新”。《日华子本草》称其有“苦能泻火,苦能补虚”之功。笔者临证用之,常获补泻兼备之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