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苯酮尿症(phenlketonuria,PKU)主要是由于编码苯丙氨酸羟化酶(PAH)的基因突变,导致肝脏PAH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各国应用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对PAH基因突变进行了广泛研究,到目前为止,有498突变基因被确定,其中致病性的突变有460余种;研究者们应用体外表达预测酶活性和测定体内苯丙氨酸氧化率等方法研究基因型-表型的相关性,希望通过基因型来预测未知的表型,以便指导PKU的分类和治疗。该文综述了PAH基因突变在不同地区、人种和民族的特点,同时对基因型-生化代谢表型以及基因型-智能表型的相关关系的研究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四氢生物蝶呤(BH4)反应性苯酮尿症是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且患者服用BH4后24h内血苯丙氨酸(Vhe)浓度较服药前下降30%或以上的一种特殊类型。该文探讨了BH4反应性PAH缺乏症的基因型及其与表型的关系、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BH4可部分或完全替代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为苯酮尿症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四氢生物蝶呤(BH4)反应性苯酮尿症是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导致PAH活性降低,且患者服用BH4后24h内血苯丙氨酸(Phe)浓度较服药前下降30%或以上的一种特殊类型。该文探讨了BH4反应性PAH缺乏症的基因型及其与表型的关系、发生机制、诊断和治疗研究进展。BH4可部分或完全替代低苯丙氨酸饮食治疗,为苯酮尿症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苯酮尿症患者血中高浓度的苯丙氨酸(Phe)与其他大分子中性氨基酸竞争血脑屏障氨基酸转运体进入脑内,影响脑发育。通过氢磁共振波谱分析可测定脑Phe浓度,通常血,脑Phe的浓度比例约为3:1。研究发现,脑Phe浓度较血Phe浓度与临床表型的相关性更大。个体血脑屏障对Phe的转运与脑Phe浓度相关,高表观转运米氏常数、低最大转运速率,脑内消耗率者的脑Phe浓度较低,对脑白质的损伤及智能发育的影响均较小;采用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制剂可降低患者脑内Phe浓度,改善脑内神经递质合成,成为苯酮尿症治疗方面的又一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苯丙酮尿症生化学异常与脑神经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苯丙酮尿症是以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多认为与高苯丙氨酸血症引起的酪氨酸及其他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在脑内摄入减少所造成的一系列相关重要神经递质及酶蛋白代谢障碍及合成减少有关,这些生化学改变影响着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发育,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6.
苯丙酮尿症生化学异常与脑神经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苯丙酮尿症是以神经系统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遗传性氨基酸代谢性疾病 ,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多认为与高苯丙氨酸血症引起的酪氨酸及其他大分子中性氨基酸在脑内摄入减少所造成的一系列相关重要神经递质及酶蛋白代谢障碍及合成减少有关 ,这些生化学改变影响着脑神经细胞的正常代谢与发育 ,从而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的损伤。  相似文献   

7.
苯酮尿症患儿的智力发育主要与饮食治疗开始的时间有关,早期治疗的苯酮尿症患儿其智商值可在正常范围,同时,也受到血苯丙氨酸浓度及治疗终止年龄的影响。苯酮尿症患儿认知功能方面的缺陷可能与前额叶皮质功能的损伤有关,主要有执行功能、注意力、工作记忆、运动功能等异常。苯酮尿症患儿还存在孤独、焦虑、冲动、过度活跃等内向型和外向型的行为问题,未经治疗和早期治疗者以及不同性别患儿在行为问题的模式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苯丙酮尿症(PKU)患儿及其父母苯丙氨酸羟化酶(PAH)基因突变谱,并探讨 PAH 基因突变与临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为本地区 PKU 患儿的早期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基础数据。方法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江苏省无锡和宿迁的32例 PKU 患儿及其父母的 PAH 基因13个外显子及其附近内含子区域进行测序分析。结果32例 PKU 共检测出61个突变位点,33种突变基因,突变检出率为95.31%(61/64个)。本地区 PKU 患儿常见致病突变位点为 c.721C ﹥ T、c.1068C ﹥ A、c.611A ﹥ G、c.1197A ﹥ T、c.728G ﹥ A、c.331C ﹥ T 和 c.442-1G ﹥ A,其突变频率均在5%以上。首次报道1个新的突变基因位点 c.699C ﹥ G 和3个汉族人口中新的突变基因位点 c.265C ﹥ T、c.722G ﹥ A 和 c.1194A ﹥ G。Guldberg AV 系统分析显示38.0%(8/21例)的 PKU 患者基因型与实际生化表型相一致,其中预测表型为中重度的与实际生化表型的一致率为92.3%(12/13例),轻度的与实际生化表型的一致率为50.0%(4/8例)。结论江苏地区 PKU 患儿的 PAH 基因突变集中在外显子7上,其中频率最高的基因位点是 c.721C ﹥ T,并首次发现1个新的基因突变位点 c.699C ﹥ G;PKU 患者基因型与生化表型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母源性苯丙酮尿症是由于苯丙酮尿症孕妇在孕前及孕中苯丙氨酸水平持续升高导致的综合征,其表现为小头及面部畸形、先天性心脏病、智力低下和行为及情感异常.合理控制苯丙酮尿症孕妇血苯丙氨酸水平并保持在120~360μmol/L,能够降低和避免胎儿畸形不良结局的发生.母源性苯丙酮尿症应倡导三级干预.  相似文献   

10.
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新突变位点与临床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新发现的两种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型的关系,对其中一个位点进行基因表达的研究。方法 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突变检测和固相DNA直接序列分析等方法。对58例苯丙酮尿症(PKU)患儿进行突变检测,对新突变进行体外寡革酸定点诱变和在COS细胞中PAH活性表达研究,研究 共发现有IVS6nt-1的G→A突变和Arg252Gln突变的患儿7例,均有典型的PKU临床表现,并有不同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定量观测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病程前后经头颅CT所测脑室容积的动态变化,以明确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2002年1月-2006年12月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中重度)新生儿病例105例。根据有无神经系统后遗症分组,A组为有后遗症组,B组为无后遗症组。病例均于住院24h内完成头颅CT检查,根据恢复情况,部分病例于1个月、3个月行头颅CT复查。由专人测量CT指标值(哈氏值、三脑室宽度),取得A、B二组急性期、1个月、3个月时各值范围,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A、B二组各指标前后变化及变化量与预后的相关性作出评价。结果随病程好转,A、B二组哈氏值均渐增大,较前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哈氏值变化程度显著大于B组(P<0.05);A、B二组三脑室宽度值随病程变化,在二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患儿经头颅CT测量出的脑室容积变化在预后不良与痊愈组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经头颅CT测量脑室容积变化对预测围生期缺氧性脑损伤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构型一氧化氮合酶 (cNOS)mRNA表达在新生鼠缺氧性脑损伤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取新生SD大鼠 2 5只随机分组制作模型并行病理鉴定 ;采用RT -PCR测定脑缺氧 1h ,4h和对照组脑组织细胞内cNOSmRNA表达的变化 ,辉度扫描获取数值。结果 鼠缺氧 1h后脑组织中cNOSmRNA表达显著上升 (P <0 .0 1 ) ,4h组较 1h组下降 (P <0 .0 1 ) ,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脑缺氧早期cNOSmRNA表达增加 ,由其合成的NO对受损脑组织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新生大鼠缺血侧脑组织存活素表达的影响及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健康7日龄SD新生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24)、对照组(n=24)及EPO治疗组(n=24).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并吸入80 mL·L-1氧气2 h制作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造模后1 d、3 d、7 d和14 d取其脑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原位末端标记法分别对存活素的表达和细胞凋亡指数(AI)进行检测.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对照组1 d、3 d、7 d和14 d缺血侧脑皮质存活素表达的吸光度值[(1.43±0.68) vs (0.13±0.03);(3.68±1.04) vs (1.69±0.19);(4.29±1.50) vs (0.36±0.05);(3.70±1.16) vs (0.98±0.26),Pa<0.01]及细胞AI值[(14.2±2.7)% vs (8.4±1.6)%;(16.5±3.5)% vs (1.4±1.1) %;(18.8±4.7)% vs (1.6±0.8)%;(8.2±3.1) % vs (2.2±1.7)%,Pa<0.01]均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EPO治疗组1 d、3 d的存活素表达明显升高[( 3.38±1.30) vs (1.43±0.68);( 7.52±1.94) vs (3.68±1.04),Pa<0.05],细胞AI值1 d、3 d、7 d明显降低[( 9.8±2.1)% vs (14.2±2.7)%;( 9.6±2.9)% vs (16.5±3.5)%;(10.6±2.8)% vs (18.8±4.7)%,Pa<0.05].结论 EPO可通过促进抗凋亡因子存活素的表达而减少HIBD后的细胞凋亡,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Bid基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中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探讨Bid基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中的动态变化。方法 通过建立新生大鼠HIBD动物模型 ,采用RT PCR技术检测缺氧缺血后不同时间点缺血侧脑组织中Bid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 正常组中无Bid基因表达 ,缺氧缺血组Bid基因表达明显上调 ,且随着缺氧缺血后时间的延长 ,Bid基因表达呈动态变化缺氧缺血后 6h其表达开始增加 ,2 4h达高峰 ,48~ 72h有所回落。结论 脑缺氧缺血引起的神经细胞凋亡可能与Bid基因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苯丙酮尿症(PKU)并癫(癎)患儿腩髓鞘延迟的情况,探讨PKU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方法 PKU患儿42例,年龄3~72个月.经高压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其血苯丙氨酸(PHE)水平>1.2 mmol/L,确诊为经典型PKU.其中21例根据脑电图及临床表现诊断为癫(癎)(癫(癎)组),余21例PKU患儿未并癫(癎)(对照组).42例患儿治疗前均行MRI检查,确诊后开始行低PHE饮食治疗.脑髓鞘发育评估采用Staudt评估标准.观察2组患儿10个区域(小脑、桥脑、中脑、内囊后肢、内囊前肢、枕叶、额叶、顶叶、颞叶、胼胝体)脑髓鞘延迟情况.结果 癫(癎)组患儿头颅MRI显示10个脑区脑髓鞘均有不同程度的延迟存在,其胼胝体延迟发生率为80.9%,10个脑区平均髓鞘延迟发生率为44.8%;对照组胼胝体髓鞘延迟发牛率为52.4%,10个脑区平均延迟发生率为30.9%,2组脑髓鞘延迟发生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脑电图轻度异常与中重度异常患儿治疗前后髓鞘延迟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并癫(癎)的晚治PKU患者脑髓鞘延迟病变发牛率明显高于未并癫(癎)患者,低PHE饮食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癫(癎)症状的改善,脑髓鞘发育延迟可能是导致PKU患者癫(癎)发作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HIBD新生大鼠活性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后24h内脑组织活性Caspase-3表达的动态变化。方法:7d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HIBD组 ,HIBD组分别观察到缺血缺氧后3h,6h,12h,24h。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各组活性Caspase-3的表达。结果:随时间推移缺血缺氧后24h内活性Caspase-3阳性染色由细胞质性转向细胞核性,活性Caspase-3阳性染色细胞明显皱缩。HIBD组受损侧枕部皮质区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于缺血缺氧3h增多,6h有所下降,12h再次增多,并于24h达高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或 0.01);海马回CA1区 活性Caspase-3阳性细胞数则随时间延长而增多,并于24h达高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 <0.01 或 0.05)。Western Blot方法亦示HI后3h开始损伤侧脑组织中出现Caspase-3表达,6h时表达减弱、12h再次增高。结论:以活性Caspase-3作为HIBD导致脑细胞凋亡的指标,可观察到HIBD后24h内凋亡二次增多的动态变化现象,为掌握 抗凋亡制剂治疗HIE 的时机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早期不同时间点肾上腺髓质素(ADM)及其受体基因表达的改变。方法取80只新生7dWistar大鼠,随机分为10组:对照组,HIBD0、2、4、6、8、10、12、24、48h组,每组8只,对照组不结扎也不缺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各组脑皮质ADMmRNA的表达。结果HIBD后2~4hADMmRNA有明显上升,HIBD8~10h后表达达最高峰,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后下降,于HIBD48h显著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新生大鼠发生HIBD后ADM系统可能参与新生儿HIBD后的病理生理过程,且能早期判断HIBD。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观察缺氧缺血(HI)后新生大鼠海马CAI区脑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表达,探讨HI后新生大鼠内源性因素激发海马神经发生上调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144只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C组)、单纯缺氧组(H组)、单纯缺血组(Ⅰ组)、缺氧缺血组(HI组),每组又分为1 h、6 h、16 h、1 d、3 d和7 d共6个时间点.分别对其行HE染色和EPO免疫组织化学法CAl区脑源性EFO表达.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C组各时间点CAI区EPO表达无明显差异(F=1.185 P>0.1),其余各组各时间点差异显著[F(H组)=33.57.F(Ⅰ组)=133.6,F(HI组)=69.75 P.<0.001];HI后16 h,海马CA1区脑源性EPO表达达到较高水平,与该组总体比较差异显著(t=13.08 P<0.001),以后随时间延长逐渐下调;H组、Ⅰ组、Hl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q=32.06,23.84,47.12 Pa<0.001).结论 脑源性EPO表达在新生大鼠HI后增加,受低氧影响最明显;EPO表达高峰在缺氧早期,推测低氧、EPO早期高表达可能是参与海马神经发生的内源性冈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