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川崎病患儿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总结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KD患儿治疗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32例中年龄4岁内29例(90.63%),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典型KD25例,不典型KD7例。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8%,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71.43%,不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典型KD(P〈0.05)。典型组10d内丙球治疗与10d后丙球治疗发生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与不典型组均不同(均P〈0.05)。结论川崎病4岁内好发,临床表现较典型,不典型、病程大于10d的冠脉血管损害率高,KD发病10d内使用丙种球蛋自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川崎病1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方法对住院KD125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典型及不完全性KD各种临床表现;(2)冠状动脉病变表现。结果125例中男78例、女47例,男女比例为1.7:1,年龄4岁内114例(91.2%),发病季节四季均可发病,以4~6月发病最高。KD中典型KD87例(69.6%),不完全性KD38例(30.4%),典型KD组的各种临床表现出现率高于不完全性KD组(P〈0.01),而实验室检出阳性率则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治疗前曾做UCG115例,检出冠脉病变36例,占31.3%(36/115),冠脉瘤7例,占6.1%(7/115)。结论UCG及ECG检查能及时发现KD并发心血管病变,特别是UCG能及早发现KD并发冠脉病变。重视实验室检查有助于不完全性KD诊断,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丙种球蛋自治疗川崎病(K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8例患儿分为3组:A组46例,单服阿司匹林;B组32例,静脉滴注丙种球蛋白400mg/(kg·d)连用3天,C组30例,予丙种球蛋白mg/kg单剂静脉滴注。B、C两组均同时联用阿斯司林,方法同A组。3组患儿其他用药基本一致。观察其退热时间、冠状动脉病变(CAD)发生率及其恢复时间。结果:A组517均退热时间(4.6±1.4)天,C曲的发生率为39.1%(18/46),CAD平均恢复时间为(149.7±16.5)天;B组平均退热时间(2.0±0.4)天,CAD发生率为18.8%(6/32),CAD平均恢复时间(81.5±22.5)天;C组病例平均退热时间(1.0±1.2)天,CAD的发生率为20.0%(6/30),CAD平均恢复时间为(60.3±13.8)天。结论:静脉滴注丙种球蛋自治疗KD能减少CAD的发生率,减少CAD的恢复时间,同时能减少KD的退热时间,且1g/kg单剂静脉滴注较400mg/(kg·d)连用3天更有效。  相似文献   

4.
周格 《现代医药卫生》2014,(16):2462-2463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川崎病发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0年5月66例收治的川崎病患儿为川崎病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40例扁桃体炎患儿为对照组。对两组患儿采用被动疑集法检测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川崎病组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冠状动脉。结果川崎病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42.42%(28/66)]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97,P=0.003)。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42.86%(12/28)]高于未发生支原体感染的患儿[36.84%(14/3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4,P=0.620)。川崎病在治疗中使用静脉注射丙种免疫球蛋白的次数与是否感染肺炎支原体无关。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川崎病的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朱美君  宋磊 《现代医药卫生》2014,(14):2152-2153
目的:分析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71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MP感染率为19.72%(14/71)。合并MP感染组的患儿冠状动脉异常发生率高于无MP感染组;合并MP感染组患儿的C-反应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高于无MP感染组;平均住院时间高于无MP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D患儿应注意合并MP感染可能,必要时进行相关抗体检测及相应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与疾病进展的关系,为指导临床诊治、减少后天性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监测KD组和对照组患儿不同时期凝血功能及与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的关系。结果①KD组患儿D-二聚体升高者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动态观察KD组与对照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7d组、7—14d组差异均极显著(P〈0.01),〉14d组无差异(P〉0.05);③CAD组与NCAD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无差异(P〉0.05);④动态观察CAD组与NCAD组D-二聚体升高比较〈7d组无差异(P〉0.05),7~14d组差异极显著(P〈0.01),〉14d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D-二聚体可作为KD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动态观察D-二聚体具有预测冠状动脉损伤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王丽 《河南医药信息》2011,(11):100-101
目的总结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表现、冠状动脉病变,正确诊治KD。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8例KD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临床表现出现频率依次是:发热、黏膜改变、颈淋巴结肿大,球结膜充血、皮疹、四肢变化。②大剂量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1g/kg单剂、曲剂及2g/kg单剂3组在冠状动脉病变恢复率及新病变发生率间无明显差异(P〉0.05)。⑧治疗后4同冠状动脉扩张恢复情况:轻度18例完全恢复8例(44.4%),中度20例完全恢复5例(25.%),重度3例均未恢复。结论KD是儿童获得性心血管病的重要病因,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要重视其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也要重视远期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了解小儿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oneumonia,MP)的检测对儿童MP感染提供依据并分析MP感染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日本富士瑞必欧株式会社MP抗体检测试剂盒(SERODIA—MYCOII),对2011年7月至2011年12月就诊的1824例患儿进行检测。结果在1824例患儿中,MP抗体检测阳性者850例,阳性率为46.60%。性别比较,女性MP抗体阳性率(70.64%)高于男性(49.25%)性别间阳性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x^2=10.13,P〈0.05)。各年龄组阳性率为:〈1岁组59.84%,1~3岁组47.03%,4~6岁组40.68%,7~13岁组30-27%,年龄组闻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x^2=24.88,P〈0.05)。结论小儿呼吸道感染患者中MP感染率很高,女性儿童MP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对有呼吸道感染的患儿应尽早进行MP抗体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延迟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对川崎病(K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9月我院延迟使用IVIG治疗的KD患儿78例记为观察组,同时选择7d内接受IVIG治疗且在性别、年龄、体重与之匹配的患儿7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WBC、NEUT、HGb、PLT、AI用、AST、TB和CRP等,并计算改变分数(Fractionalchanges,FC);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急性期及恢复期发生冠状动脉病变(CALs)的例数,CALs包括冠状动脉扩张(CAD)和冠状动脉瘤(CAA)。结果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典型川崎病(IKD)的例数、发病至IVIG的时间、NEUT、ALT及CRP明显增高,PIJr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WBC、NEUT、ALT和CRP的F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前、急性期和恢复期,观察组CALs总例数(CAD与CAA之和)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延迟IVIG治疗与早期IVIG治疗对KD患者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相当,但延迟IVIG治疗与CALs的发生率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川崎病(K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2006-2010年,我院采用肺炎支原体快速培养法检测47例KD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及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47例KD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12例,阳性率25.5%,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年龄相近的2000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患儿中肺炎支原体培养阳性患儿212例,阳性率1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KD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有可能是导致KD发病的诱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川崎病(KD)患儿不同时期血清内皮素1(ET-1)、CRP、PL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4例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恢复期进行进行ET-1、CRP、PLT检测,并与2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对照。同时用心脏彩超检测KD患儿冠状动脉的情况。结果KD患儿不同时期ET-1、CRP、PLT水平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D患儿急性期ET-1、CRP、PLT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冠状动脉扩张(CAE)组CRP、PLT水平与非CAE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AE组ET-1水平与非CAE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RP、PLT、ET-1均参与了KD的血管组织损伤,ET—I可作为预测KD并发cAE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366例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儿病原中肺炎支原体感染状况,为临床经验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66例住院的CAP患儿按年龄分4组,0~1岁组128例;2—3岁组108例;4~6岁组55例;7~14岁组75例。抽取4组患儿急性期血清标本进行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检测,对不同年龄及不同季节的肺炎支原体感染率进行比较。结果366例CAP患儿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87例(23.8%),其中7~14岁组阳性率最高,为58.7%(44/75);其次为4~6岁组,为40.0%(22/55);2~3岁组感染率为13.0%(14/108),0~1岁组感染率为5.5%(7/128),各年龄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不同,自4~6月份开始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明显增加,且逐渐增高,以10~12月份最高。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年龄分布上以学龄期儿童多见,季节特点为秋冬季节高发。  相似文献   

13.
非典型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娣 《中国医药》2007,2(11):650-651
目的探讨非典型川崎病(KD)的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6年至2006年住院的43例川崎病患儿,并根据诊断标准将其分为典型川崎病组(25例)和非典型川崎病组(18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的损害情况。结果典型川崎病组皮疹、结膜充血、口唇皲裂、颈淋巴结肿大、指趾端脱皮均达80%-90%;非典型川崎病组最常见为皮疹,其次为唇红皲裂及手足硬肿脱皮,球结膜充血相对少见,颈淋巴结肿大最少见,主要症状中具备4项有9例(50%),3项有6例(30%);冠状动脉损害7例,其中典型川崎病组5例,非典型川崎病组2例。结论非典型川崎病与典型川崎病有不完全相同的临床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川崎病(KD)的临床、治疗及预后等,以提高对儿童川崎病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1日至2010年6月30日于我院住院并确诊为川崎病的59例患儿的临床特点、相关辅助检查、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典型川崎病52例(88.14%),不典型川崎病7例(11.86%),男女之比为1.7:1,出现冠脉损害15例(25.42%),其中一过性冠脉扩张13例(22.03%),冠状动脉瘤形成2例(3.39%),合并非心血管系统并发症37例,包括下呼吸道感染25例(42.37%),肝功能损害30例(so.85%),泌尿系损害4例(6.78%)。(2)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有显著疗效。结论(1)KD好发于5岁以下儿童,男多于女;(2)KD冠脉并发症多以一过性冠脉扩张为主;(3)早期应用丙种球蛋白加阿司匹林治疗及预后好;(4)对丙种球蛋白耐药者加用甲强龙冲击疗效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斑块特点与药物支架置人术后斑块脱垂的关系。方法对106例冠心病患者行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超声检查,根据支架置入后是否发生斑块脱垂分为斑块脱垂组(44例)和无斑块脱垂组(62例)。结果44例患者的51处斑块脱垂病变和62例患者的89处无斑块脱垂病变纳入分析。斑块脱垂组支架置人数目[(1.5±0.6)比(1.1±0.3),P〈0.001]、长度[(31±13)mm比(21±8)mm,P〈0.001]以及扩张压力[(15.3±2.6)atm比(14.1±2.1)atm,P〈0.001]明显高于无斑块脱垂组,斑块面积明显大于无斑块脱垂组[(13±4)mm。比(11±3)mm^2,P=0.024],正性重构[(76.5%(39/57)比56.2%(50/89),P=0.016]、斑块破裂[33.3%(17/51)比18.0%(16/89),P=0.039]和超声衰减斑块[84.3%(43/51)比42.7%(38/89),P〈0.01]的比例也均高于无斑块脱垂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超声衰减斑块[比值比(OR)=2.361,95%置信区间(CI):1.107~4.375,P=0.003]和支架长度(OR=1.722,95%CI:1.025~2.973,P=0.015)是斑块脱垂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药物支架置人后斑块脱垂发生率约为36.4%(51/140),超声衰减斑块和支架长度是斑块脱垂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地区儿童肺炎支原体(MP)的感染状况。方法采用被动凝集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MP)抗体。结果1159例患儿中肺炎支原体阳性248例,阳性率占21%,男、女阳性率分别为19.8%和23.7%,无统计学差异;0—1岁、2—4岁、5~7岁、8—10岁年龄组肺炎支原体阳性率分别为7.2%、29.1%、34.3%、19.4%,2~4岁组与5~7岁组无统计学差异,2~4岁、5~7岁组与0—1岁、8~10岁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全年1—3月、4—6月、7~9月、10—12月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1.7%、17.5%、17.1%、29.6%,10~12月组与其他各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本地区儿童各年龄组都可发生肺炎支原体感染,无性别差异,以2~4岁和5~7岁年龄组高发,同时,具有季节性,以10~12月感染率升高。  相似文献   

17.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CVA患儿作为观察组.9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为37.21%,对照组MP-IgM阳性率为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均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探讨KD患儿治疗的方法,为KD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46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KD发病男性多于女性,四季均可发病,年龄以4岁内为主;典型KD37例,不完全性KD9例。典型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2.70%,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为44.44%,不完全性KD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典型KD(P0.05)。静注丙种球≤10d和10d治疗典型和不完全性KD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6,P0.05)。结论重视川崎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有助于KD诊断,早诊断,早治疗能降低冠脉病变的发生率,改善川崎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多态性与川崎病(KD)的关系。方法:收集50例KD患儿(KD组)和50例健康儿童(正常组)资料,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浆和有核细胞,用SSP-PCR法检测IL-18基因-607位点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IL-18含量以及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浆CRP含量。结果:KD组患儿-607C/A位CC基因型频率为42.0%,高于正常组儿童(Jp〈0.05);CC基因型KD患儿血浆IL-18含量显著高于CA基因型患者(P〈0.01),前者血浆CRP含量也高于后者(P〈0.05)。结论:IL-18基因启动子-607C/A位点多态性参与KD发病,IL-18基因-607位点基因型的检测可用于预测KD发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细菌感染性疾病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诊治及转归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住院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为研究对象,KD患儿共299例符合纳入标准,按照入院后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分为无感染组(150例)及感染组(149例),统计分析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热程、冠状动脉瘤、血液及生化指标等。结果:两组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6,P<0.05),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使用前热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9,P<0.05);两组患儿不完全川崎病百分比、冠状动脉瘤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53,P<0.05);两组患儿实验室指标比较,感染组患儿WBC计数明显较高(t=2.663,P<0.05)、CRP明显升高(t=2.059,P<0.05)、无菌性脓尿比例明显升高(χ2=33.173,P<0.05),两组间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N末端前体脑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D患儿中存在部分合并细菌感染灶,婴幼儿较多见,细菌感染可能与IVIG无反应性川崎病发生率相关,但对KD患儿冠状动脉瘤发生率无明显影响。对于这部分患儿,在大剂量IVIG治疗同时,亦应早期给予足疗程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