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弗洛伦斯·南丁格尔报道她的护士遭医生虐待以及护生受到搬运工和醉酒军官的性骚扰以来 ,对护士的性骚扰从未停止过。今天仍然是一种职业性危害。据报道 ,护士遭受性骚扰的发生率最高。来自不同的研究显示 :33%~ 5 0 %的护士在工作场所经历过不同形式的性骚扰 ;1 5 8名护生和职业疗法学生中 40 %遭受过来自病人的性骚扰 ;1 3名护士和 2 2名助理护士中 6 0 %报告遭遇过性骚扰 ,大多发生在给病人洗澡期间 ;对重症监护护士的调查发现 ,46 %遭遇过性骚扰 ,其中来自医生、同事和上司者分别占 82 %、2 0 %和 7%。研究显示 ,大多数性骚扰殃及女…  相似文献   

2.
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性骚扰(sexual harassment against nurses)的现象早在80年代末期就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广泛关注,并逐渐成为国际护理学界研究的热点[1].性骚扰是以性为本质的羞辱和欺凌,或者是不受欢迎的性与利益交换的要求[2].爱尔兰护士协会[3]提出性骚扰可以理解为不受欢迎的性关注,即护士遭受任何非其期待的、带有性内涵的行为,对护士个人尊严带来损害,使其感到威胁、羞辱或尴尬.非意愿性是其区别于调情或其他两性关系的本质特征.骚扰者可能是护士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任何人,如患者、患者的照顾者或探视者、医生、医院管理者及其他同事[4].根据性骚扰对护士造成伤害的严重程度,分为轻、中和重度性骚扰[5].根据行为方式分为语言性骚扰、肢体性骚扰、肢体语言性骚扰、文字图片性骚扰以及心理性骚扰[6.8](表1).近年来性骚扰不仅成为严重侵犯护士权利的职业伤害,更成为影响护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我国关于护士遭受医疗场所性骚扰的研究还未深入,本文主要针对国外护士群体遭受性骚扰的现状及发生原因与对策进行综述,以期为我国开展相关研究、加强护理职业防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对策.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175名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事件的特点及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的总发生率为86.5%;身高在165 cm以下、工作5年内的护士遭受侵害的发生率高;中夜班比白班更易发生暴力侵害;91.3%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的年龄在20 ~ 50岁,女性患者以言语攻击为主,男性患者则以行为攻击为主.71.2%发生在病情的急性期,28.8%与护士对待患者的态度有关.精神科护士遭受暴力侵害后常出现不良的心理反应.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受精神病人暴力侵害的发生率较高,影响精神科病人实施暴力侵害的因素有护士身高、工作年限、工作时段、精神病患者的症状特点、护士的态度等.医院对护士遭受的暴力侵害关注较少.应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并建立针对专科护士的心理服务支持系统以减少暴力侵害的发生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精神科重症监护病房(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底,采用发放量表的形式,对苏州市某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ICU病房护士在过去1年内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现状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总发生率为100%,受到语言攻击的占98.3%,受到身体攻击占79.6%,受到性骚扰的人数占30.6%;印象最深的一次受暴行为多发生在白班有同事在场时,施暴者91.8%为患者,81.6%护士遭受暴力后继续上班;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聘用形式是影响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PICU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以语言暴力和躯体攻击为主,护理管理部门应加强护士培训,护士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可增强暴力防范意识和技能,从而减少暴力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护理队伍中比例逐年增加的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02/05纳入锦州市内4家综合性医院的青年独生子女护士106名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115名非独生子女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比较独生子女护士与非独生子女护士、中国女性常模90项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的差异及独生子女护士年龄、护龄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1份完整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独生子女护士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均高于女性常模(u=1.99~5.17,P<0.01~0.05)。独生子女症状自评量表中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前者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犤(1.66±0.70,1.48±0.45);(1.59±0.62,1.43±0.37);(1.48±0.50,1.34±0.32);(1.64±0.45,1.51±0.49);u=2.06~2.50,P均<0.05犦。②独生子女护士症状自评量表统计指标因子总分>160分者28名(26.41%),阳性项目数>43项者22名(19.81%),且大于2分的因子强迫(2/23.58),人际关系(20/18.86%),抑郁(21/19.8%),敌对(15/14.15%),偏执(14/3.21%)均超过10%。③独生子女护士年龄、护龄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作相关性分析,敌对(0.286)、偏执(0.356)、精神病性(0.199)与年龄呈正相关(r=0.199~0.356,P<0.01~0.05),躯体化(0.197)、强迫(0.192)、敌对(0.269)、偏执(0.300)、精神病性(0.229)与护龄呈正相关(r=0.192~0.300,P<0.01~0.05)。结论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普通人群,以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尤为突出,且与年龄、护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行为矫正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良饮食行为的疗效。方法对2003-01/12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的住院患者40例应用阳性强化法予以矫正4周,于治疗前、治疗的第2周末和第4周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和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分别进行评定疗效。结果有不良饮食行为者男性多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性(χ2=4.42,P<0.05);女性不良饮食行为年龄大于男性,差异无显著性穴t=1.99,P>0.05雪;有78%(29/37)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经阳性强化矫正后,简明精神病量表和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均较治疗前有明显进步,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与性别及社会因素有关,采用阳性强化治疗对患者的不良饮食行为有较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陈汝兰  陈露艳 《护理学报》2009,16(22):56-58
目的掌握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特点,提出护理对策。方法回顾分析9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发生意外事件的种类、原因与方式。结果主要有暴力伤人29例,占30%;自杀自伤24例,占25%;出走行为38例,占39%;噎食、窒息6例,占6%。发生意外事件时患者住院时间:<1周45例,占46%。发生意外事件的时间分布:61例发生在日间上、下午班,占63%。当值护士的工作年限:<5年49例,占51%。结论住院2周内、在工龄小于5年的护士值班时,患者易发生意外事件,以出走和暴力伤人为主,其中自杀自伤者多采取吞服异物、自缢方式。提示应加强病情观察,做好症状护理;重视护士专科知识培训,推行护士层级管理,建立护理安全评估制度和强化安全检查,以避免或减少精神病患者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护理队伍中比例逐年增加的独生子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04-02/05纳入锦州市内4家综合性医院的青年独生子女护士106名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115名非独生子女护士作为对照组.采用90项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比较独生子女护士与非独生子女护士、中国女性常模90项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分及总均分的差异及独生子女护士年龄、护龄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221份完整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独生子女护士各因子分及总均分均高于女性常模(u=1.99~5.17,P<0.01~0.05).独生子女症状自评量表中敌对、偏执、精神病性、总均分前者明显高于非独生子女护士[(1.66±0.70,1.48±0.45);(1.59±0.62,1.43±0.37);(1.48±0.50,1.34±0.32);(1.64±0.45,1.51±0.49);u=2.06~2.50,P均<0.05].②独生子女护士症状自评量表统计指标因子总分>160分者28名(26.41%),阳性项目数>43项者22名(19.81%),且大于2分的因子强迫(2/23.58),人际关系(20/18.86%),抑郁(21/19.8%),敌对(15/14.15%),偏执(14/3.21%)均超过10%.③独生子女护士年龄、护龄与症状自评量表各因子之间作相关性分析,敌对(0.286)、偏执(0.356)、精神病性(0.199)与年龄呈正相关(r=0.199~0.356,P<0.01~0.05),躯体化(0.197)、强迫(0.192)、敌对(0.269)、偏执(0.300)、精神病性(0.229)与护龄呈正相关(r=0.192~0.300,P<0.01~0.05).结论独生子女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非独生子女护士及普通人群,以强迫、抑郁、人际关系敏感尤为突出,且与年龄、护龄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张黎  毛挺挺  郑允宜   《护理与康复》2020,19(10):72-75
目的分析低年资护士遭受职场欺凌的现况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整群抽样方法对3所三级甲等医院161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负性行为问卷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结果 161名护士负性行为问卷得分(27.01±6.23)分,其中68.32%护士遭受过职场欺凌,19.88%的护士遭受中重度欺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独生子女护士是低年资护士遭受职场欺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一半以上低年资护士遭受过职场欺凌,独生子女更易遭受职场欺凌,建议主管部门构建健康、安全的执业环境,减少职场欺凌,提高护士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精神科护士与住院患者朝夕相处,每天不但要完成日常护理工作,还要随时防范精神病患者的攻击。据有关文献报道,精神科护士遭受的攻击率为98.47%,严重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队伍的稳定性[1]。国内资料报道[2],6 895例住院精神患者中148例有攻击医护人员行为,发生率为2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情况,探讨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过程中的应对方式。方法方便性抽样选取3所综合性医院工作至少1年的1 020名在职护士,采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表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调查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发生情况和护士在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所采取的应对方式。结果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总体发生率为64.3%,其中心理暴力86.0%、身体暴力20.9%、性暴力11.5%。护士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主要应对措施包括与对方讲道理(71.0%)、求助上级与同事(55.9%)、委曲求全或躲避(43.2%)、不理睬(37.6%)、报警(20.9%)等;医院暴力发生后护理人员的情感支持来自同事(76.2%)、家人/亲属(50.1%)、朋友(36.7%)以及网络倾诉对象(11.3%)。对工作生活事件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护士遭受医院暴力的风险较采用消极应对者为小(P<0.01)。结论护士遭受医院工作场所暴力的总体发生率较高;护士面对医院工作场所暴力时,恰当运用不同的应对方式和情感支持,能够减少医院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的身心损害。  相似文献   

12.
认知行为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物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阳性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有持续幻觉和/或妄想等阳性症状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8例,对照组52例。两组均维持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联合认知行为治疗,对照组联合普通心理治疗。观察3mo。于治疗前及治疗3mo末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3mo末,研究组有效率91.7%,对照组为76.9%,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χ^2=4.04,P〈0.05);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治疗3mo末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性下降(P〈0.01),对照组总分有显著性下降(P〈0.01),但研究组总分、幻觉和思维障碍因子分均较对照组下降显著。结论认知行为治疗有助于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精神科临床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受暴力伤害的情况,旨在为提高精神科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某精神病专科医院护士62名,回顾性分析在2009年1月~2012年1月工作期间受暴力伤害的情况。结果 85.48%的护理人员不同程度受到过暴力伤害,暴力伤害事件多发生在白天、集中在病房和走廊,伤害程度多为II度,年龄及工龄的不同在护士应对暴力事件的能力上有显著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面临不同程度暴力伤害的威胁,要严密观察患者暴力伤害先兆,预先做好防护措施;创造安全环境、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助于减少暴力伤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工作场所暴力与离职意愿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方法采用离职意愿量表、医院工作场所暴力调查问卷对北京市13所医院的38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离职意愿均分为(2.74±0.58)分,处于较高水平。385名护士在过去12个月中,遭受语言攻击(89.87%)、威胁(70.65%)的发生率较高,其次是躯体攻击(20.52%),性骚扰最少(3.90%)。语言攻击、威胁分别与离职意愿Ⅰ(辞去目前工作的可能性)、离职意愿Ⅱ(寻找其他工作的动机)呈正相关(P0.01)。结论管理人员应考虑语言攻击和威胁的发生,以降低急诊科护士的离职意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调查精神专科医院护士遭受患者或家属暴力行为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参照国际研究问卷内容,征询专家意见后自制调查问卷,对137名精神科护士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记录随访期间发生的躯体伤害、言语漫骂、威胁恐吓或聚众闹事、性骚扰等暴力行为,采用人年计算方法表示暴力行为总发生率及不同类型的暴力行为发生率,采用泊松回归方法计算不同类型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粗比值比及校正比值比来表示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程度.结果 随访1年中,暴力行为发生1123次,总发生率为8.36/人年.其中躯体暴力行为发生率为2.07/人年,言语漫骂发生率为5.06/人年,威胁恐吓或聚众闹事发生率为1.15/人年,性骚扰发生率为0.07/人年.泊松回归显示,男性护士、护龄短、对暴力行为的预期焦虑水平偏低;男性患者、发病年龄较早、病程短、既往对家属存在暴力行为;男性家属、年龄<45岁及高中以下文化是多数类型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精神科护士遭遇暴力攻击行为发生率较高,护理管理部门应重视对护士进行预防暴力行为技巧的培训,根据暴力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制订相应的预防性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有助于提高暴力行为防范技巧,减少护士遭受暴力攻击行为,维护护士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心身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诊护士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的心身健康状况。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广州市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290名急诊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并将6个月内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的遭受组护士SCL-90各因子得分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进行比较。结果:有效问卷264份,遭受工作场所暴力者107名(40.5%),在年龄、工作时间上均小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P〈0.01),施暴者多数为病人家属(54.2%);遭受的暴力大多数为言语的辱骂、污辱、折磨和骚扰(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护士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方面的因子分高于未遭受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护士在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后其心身健康严重受到影响,因此管理者在处理各种工作场所暴力的同时,应注意护士的心理反应并对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7.
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康复组实施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观察6mo。于康复训练前后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阳性症状量表、阴性症状量表、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评定临床效果。结果康复训练6mo末,康复组简明精神病量表总分及思维障碍、缺乏活力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阳性症状量表怪异行为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阴性症状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住院病人护士观察量表总分,总积极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消极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医院内陪护式康复训练是改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阴性症状、阳性症状及其怪异行为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工作场所暴力和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现状,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工作场所暴力问卷和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评价量表对544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比较暴力组和非暴力组、不同暴力形式组、不同暴力频次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差别,并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法探讨工作场所暴力对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结果:护士1年内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为66.18%,其中心理暴力占75.28%、身体暴力占18.06%、性暴力占6.76%;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组士的行为目标达成度总分低于未遭受过工作场所暴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遭受不同形式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遭受1次工作场所暴力护士的行为目标达成度总分高于遭受暴力≥2次的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是否遭受工作场所暴力、工作年限和职称是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的影响因素。结论:护士工作场所暴力发生率较高,遭受工作场所暴力的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下降,遭受暴力程度越严重、频次越多,护士行为目标达成度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比分析城市流浪与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住院的行为特点差异。方法:选择深圳市精神卫生研究所2000-01/2003-12住院治疗的105例城市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9例,女66例;选择同期在本院首次住院治疗的100例非流浪精神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男39例,女61例。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两组患者入院时精神状况、入出院方式、送住院原因、住院期间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情况和出院诊断结果。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进入结果分析两组精神病患者205例,无脱落者。①入院时精神状况:观察组入院时行为紊乱、配合治疗、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能交谈和部分交谈的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χ2=11.507~19.305,P<0.01),而有明显幻觉、妄想的患者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5.377,32.9,P<0.05,0.01);在自语、自笑,伤人,毁物,自杀、自伤方面两组相似(P>0.05)。②入院方式:对照组全部由家属或单位送入院,而观察组患者由急救中心、警察及其他医院转入入院分别占39.0%(41/105),48.6%(51/105),12.4%(13/105)。③出院方式:对照组全部患者均由家属接出院,观察组46.1%(48/105)自行出院,49.0%(51/105)在入院后通过与家属联系,由家属接出院。两组出院方式有明显差异(χ2=68.849,P<0.01)。④入院原因:两组患者有明显差别(χ2=71.811,P<0.01)。⑤住院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对护士心理、工作意愿及接受相关处理方法与技巧培训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于2005年7月~2011年6月,选择在本院急诊、内科、外科及妇产儿科工作,亲身或未亲身经历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的54名护士。了解不同科室护士经历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的频率,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对不同科室护士心理及继续从事护理工作意愿的影响,不同年龄、工作年限、职称护士对接受相关处理方法与技巧培训的意愿。结果急诊科护士经历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频率最高,占64.8%(35/54),其次分别为妇产儿科37.0%(20/54)、内科25.9%(14/54)、外科13.0%(7/54)。发生1周内,急诊科护士心理反应最大,占81.5%(44/54),其次分别为妇产儿科70.4%(38/54)、外科50.0%(27/54)、内科38.9%(21/54)。对心理影响时间以内科护士最长,占59.3%(32/54),其次分别为外科50.0%(27/54)、妇产儿科29.6%(16/54)、急诊科20.4%(11/54)。在经历过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的护士中,曾经有不干临床护理工作想法的护士中,内科、外科、妇产儿科、急诊科室护士分别占81.5%(44/54)、70.4%(38/54)、29.6%(16/54)及9.3%(5/54)。对接受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相关处理方法与技巧培训中,年龄小、工作年限低、职称低的护士表现学习意愿更强烈(均P<0.05)。结论医患关系不协调事件影响着护士心理健康及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意愿,直接影响着护理队伍的稳定性,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护士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及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