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目的]探寻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希冀后学领会仲师针灸立法之精微,以供临证参考。[方法]从《伤寒论》针灸条文中总结其针灸治疗的特点与规律。[结果]《伤寒论》中对针灸疗法的记载简要,其中论述针刺者10条,论火灸法者7条,论火逆证者18条,体现出针与灸的使用范围、针药并用、灸药并用、针法治未病,治病求本等思想。[结论]仲景针灸学术思想对指导后世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不无裨益,其在针灸史上作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2.
程宾  董晓斌 《中医学报》2011,(7):794-795
目的:探讨《伤寒论》针灸禁忌的临床意义.方法:对《伤寒论》中涉及针灸禁忌的条文进行分类探讨.结果:《伤寒论》中针灸禁忌内容涉及各种误治导致变证、产生机理、调治方法和预后.结论:从历史的角度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针灸禁忌,至今仍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发黄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黄,亦即黄疽。《伤寒论》论及发黄虽十余条,但病因病机证治详尽,为后世治黄之法门。 1、湿热发黄 1.l 湿热两重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刘颈而还,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意汤主之。”(236条)阳明病发热汗  相似文献   

4.
浅论《伤寒论》的针灸应用特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伤寒论》中涉及针灸学的条,总结归纳《伤寒论》中针灸应用特色,主要有:阳证宜针,阴证宜灸;知常达变,随证制宜;因势防范,针灸防变;汤药并用,针灸兼施;阳热实证,忌用火灸。腧穴选用则偏置于循径取穴、特定穴和局部穴。  相似文献   

5.
6.
《伤寒论》针灸疗法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汉代著名医家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体系,以理法方药相结合为形式,开创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先河。针灸疗法作为中医的重要学术内容和治疗手段,虽然在《伤寒论》中论述不多,但作为研习《伤寒论》及指导临床疾病的诊治,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兹就《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疗法的应用作一粗浅地探析,以供同道在学习应用中参考。  相似文献   

7.
仲景论治身重一证,首辨虚实表里,虚则补之,实则泄之,郁者畅之,滞者通之,标本兼顾,治法随机应变,用药环环相扣,值得临床效仿。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三百九十七法之说最早出自宋代治平年间,宋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人奉诏校正医书之宋本《份寒论·序》。以后金之成无己、元之程德斋及王安道、明代黄仲理及李中梓、清代钱天来及陈修园均有所论述,看法大相径庭。到陈修园始得确解。现《伤寒论》教材基本上采用“三百九十七法”为主编写。作者认为:若以数计,按宋版本编排,一条便是一法;若不以数计,则仲景之书论中有方,方中有论,方中有方,法外有法,处处可以取法,教学者又不可以三百九十七法为拘也。  相似文献   

9.
小便是人体内水液代谢后的产物,对于其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说明水液代谢与人体的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医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小便属水液代谢的产物,从小便的情况可以察知人体内肺、脾、肾等脏腑的生理状态,反之,人体各脏腑在出现病理状态时,小便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通过观察小便量、色、质及利与不利等情况对辨证疾病有着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0.
<正>辨证论治是中医的诊疗特点,但对于辨证论治的内涵,各医家颇有争议[1,2],在第一部辨证论治专著《伤寒论》第16条,关于太阳病变证的治则中提出“:观其脉證,知犯何逆,随證治之”学界公认此十二个字为辨证论治的具体描述[3]。下面将这十二个字做以下分析。观其脉證一般认为是通过四诊搜集疾病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26条,本文分析了其临床价值,即针灸对伤寒外感热病也可起到主要治疗与辅助治疗作用,并讨论了仲景三阳经病宜针,三阴经病宜灸,热病禁灸,异病同治,针(灸)药并施及治未病等学术观点及其对针灸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末著名医家雷丰在外感时令病诊治中,很重视对伏气病证的研究。伏气学说最早即起源于《黄帝内经》,历代医家不断发挥,形成多种不同观点。雷丰代表著作《时病论》中阐述了伏气的发病机理、形成条件等问题。他对伏气学说的主要贡献在于对六淫伏邪发病规律的总结。  相似文献   

13.
14.
《伤寒论》方临床运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如何正确使用《伤寒论》方进行了讨论 ,围绕方证相应、方证病机、方药性能以及剂量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认为方证相应中特别要善于处理抓主证、一方多证、知常达变 ;分析病机和深谙方药功能是加深对原文理解和拓展方剂应用范围的关键 ;剂量是方剂的组成部分 ,衡器虽然发生了变化 ,但其药物间的剂量比例不可变  相似文献   

15.
金东明教授在中医经典《伤寒论》博、硕、本教学、临床与研究经验中,对如何讲好课,从开头与结尾、内容与时间、教材与己见、讲课与讲演、板书与 PPT、集中与展开、安稳与热烈、掌控与应激、传授与演练、直叙与出彩、教师与导师、医技与医德、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等方面,首次从中医药高校教学角度系统探讨《伤寒论》教学针对各专业、博硕本三级讲课;目前国内外尚无同类研究报道。  相似文献   

16.
姜既有药用价值,也有食用价值,古今医家爱姜之人颇多,医圣张仲景尤其对姜情有独钟,而且在姜的应用及配伍方面甚是精妙。通过总结《伤寒论》太阳病篇涉及姜的条文,分析姜在太阳病篇的不同应用,归纳姜的功效及配伍特点,探究其在《伤寒论》中的运用和配伍规律,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伤寒论》中附子的应用分析,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安全应用附子的方法,为常用中药,为临床安全有效的应用有毒中药提供借鉴。方法:对《伤寒论》认真阅读学习分析用药方法、总结用药规律,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加以印证。结果:发现仲景应用附子时配伍精当、炮制合理、煎煮时间较长,同时根据患者体质选择服药方法等环节,有效的控制了附子的毒性,发挥附子最大的药效,这些方法与现代关于附子的一些研究均不谋而合。结论:通过学习、归纳仲景关于含附子复方的用法经验,可为当今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桂枝味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围绕《伤寒论》中有关条文从桂枝配芍药,桂枝配麻黄,桂枝配甘草,桂枝配茯苓4个方面对桂枝的配伍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