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及社会偏见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剖宫产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其并发症也相应增多。脂肪液化是剖宫产术后创口愈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一种并发症,一旦发生脂肪液化,创口不易愈合,且容易继发感染,故应引起医生重视。我院1999年1月~2002年1月共有4654例产妇分娩,其中剖宫产1926例,剖宫产率41.4%,剖宫产腹壁脂肪切口发生液化28例,占手术总数的1.45%。经大黄粉醋外敷、庆大霉素加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局部封闭、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均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 1 998年以来开展了以色列新式剖宫产术。在实践中观察到此术式皮肤缝合 3针 ,对于肥胖或皮下脂肪丰富的产妇偶有脂肪液化 ,造成切口愈合不良 ,甚至非感染性裂开的现象 ,发生率为 4 .1 %。我们在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9月间采用放置乳胶片引流条预防脂肪液化的方法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2 0 0 1年 5月至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行新式剖宫产者 ,腹壁脂肪层厚≥ 4 cm,年龄 2 2~ 38岁 ,共 80例 ,对手术指征无选择性。1 .2 手术方法 取 Joel- Cohen切口 ,长 1 3~ 1 5 cm,以下步骤同新式剖宫产术式 …  相似文献   

3.
脂肪液化易造成剖宫产术后刀口愈合不良 ,是一种术后常见并发症 ,发生率较高 ,笔者遇到 4 0例产科的脂肪液化 ,现分析如下 ,以提高对此并发症的认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6年至 2 0 0 1年 ,在我院住院分娩孕妇共 112 30例 ,行剖宫产者 2 0 2 1例 ,占分娩总数 18%。其中发生脂肪液化 4 0例 ,占剖宫产的1.98% ,年龄 2 4~ 36岁 ,平均 30 .0岁 ;孕周 35~4 3+6周 ,平均 39+3 周 ;初产妇 31例 ,经产妇 9例 ;孕妇体重 76~ 110kg ,平均 93kg。1.2 诊断标准 排除刀口有感染情况 ,多数于术后2~ 4d腹部刀口可见油样渗出 ,亦有少数在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预防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液化的方法。方法 :选择具有剖宫产指征的孕产妇 2 0 3例 ,随机分改进组98例与对照组 10 5例 ,改进组 :切皮时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采用钝性分离 ,缝合前修出部分游离脂肪 ,缝合时三针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对照组 :完全按以色列Start教授推荐的改良式剖宫产术式进行。结果 :改进组与对照组在总手术时间、拆线时间等方面对比无显著差异 (P >0 .0 5) ,而在术后第四天切口状况及拆线后脂肪液化发生等方面对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剖宫产腹部横切口皮下脂肪层处理的改进对预防皮下脂肪液化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李运莲 《中外医疗》2011,30(21):103-10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防治措施及处理体会,提高对切口脂肪液化的认识和处理能力,降低发生率。方法对我院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发生切口脂肪液化5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经处理后全部痊愈,其中5例于局麻下行二次缝合7~9d后痊愈。结论熟悉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做到早预防、早发现并及时正确处理,可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少患者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6.
剖宫产术后腹部横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及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增多加之孕期营养过剩,使得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日趋增多。本文分析了42例产妇剖宫产术后腹部横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并提出处理原则及预防措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并总结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根本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本院在2008年10月至2013年9月期间收治的34例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后,切口脂肪液化得到有效治疗,均痊愈出院.结论 肥胖是导致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主要原因,与咳嗽、糖尿病、滞产、贫血、妊娠期水肿、羊水污染及高频电刀的使用也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8.
李冬梅 《中外医疗》2021,40(11):83-85
目的 分析对行剖宫产后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开展针对性治疗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方便选取该院进行剖宫产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进行针对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及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寻切口脂肪液化后最简便、有效的处理方法。方法从2007年1月-2008年12月对在我科行新式剖宫产腹壁横切口皮肤、皮下脂肪一起间断缝合3针发生脂肪液化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例。观察组不拆除切口缝线,仅扩开切口液化处,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艾利斯钳钳夹该处皮缘5min,TDP在距液化处30cm照射15min,继而每日TDP照射2次,每次15min。对照组则拆除切口缝线,去除无生机的脂肪组织,放纱条引流、换药。结果观察组换药次数明显减少,切口完全愈合时间显著缩短,住院天数明显缩短,住院花费明显减少。结论间断缝合横切口脂肪液化后不拆除缝线应用TDP治疗较传统方法为优,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剖宫产手术后腹壁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7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我院剖宫产术960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产妇17例,发生率1.77%,纵切口1例,横切口16例,其中3例为二次剖宫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危险因素,总结切口脂肪液化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并总结我院2010-07~2014-06间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与体重指数( BMI)、应用高频电刀、手术时间、术后是否应用红外线理疗等因素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切口长度及手术切口类别无关(P>0.05)。结论对腹部切口脂肪液化危险因素的分析总结,有助于降低术后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王璎  荆红珊 《河北医学》2012,18(4):484-486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2003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进行妇产科腹部手术出现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73例患者,其中35例患者采取的是常规治疗方法作为对照组,38例患者采取微波治疗法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切口愈合时间为7.32±8.24d,总有效率为92.11%;对照组分别为10.84±13.34d,总有效率为74.29%,两组数据P<0.05均具有显著差异.结论:相对于常规治疗方法,微波疗法可以降低切口脂肪液化的愈合时间,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李凯霞 《中外医疗》2013,(36):10-11
目的 研究观察妇产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该院2011-2013年妇产科接收治疗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10例.一组给予常规治疗方法,即为常规组;一组给予微波治疗方法,即为微波组.结果 通过该组研究可知,微波组10例患者中,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其总疗效率90.0%.常规组10例患者中,显效3例,有效3例,无效4例,其总疗效率60.0%.微波组总疗效率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波组的治疗时间、切口术后愈合时间也明显优于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微波治疗方法,能够加速切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长,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减少了治疗费用,使临床疗效得到显著提高,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中医护场理论指导下的痈疽仙方油剂对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腹部手术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换药法,观察组在其基础上外敷痈疽仙方油剂,比较两组患者切口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程度、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讨论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的优越性。方法 通过 398例剖宫产病例介绍手术方法 ,总结手术过程 ,历经手术时间 ,对母婴影响及对产后情况进行总结。结果 手术时间平均 35min ,住院时间缩短 ,术后病率低。结论 横切口施腹膜外剖宫产优越性较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红河州第一人民医院2000年6月至2011年6月1 711例妇产科腹部手术,其中切口脂肪液化患者165作为病例组,无切口脂肪液化者1 546例作为对照组,分析患者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总结治疗经验及预防措施.结果年龄>60岁(χ2=12.44,P=0.0004)、肥胖(身体指数BMI>24)(χ2=6.59,P=0.01)、糖尿病(χ2=7.69,P=0.005)和Ⅲ类切口(χ2=25.94,P<0.0001)是术后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糖尿病年龄大于60岁且超重的Ⅲ类切口患者是术后脂肪液化的危险人群.  相似文献   

17.
徐静娟 《中国医药导刊》2009,11(11):1950-195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诊治的22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经采用积极治疗措施后切口在术后8-25天愈合,无1例继发感染。结论:切口脂肪液化的早期发现,及时有效的处理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临床因素与防治。方法:对586例腹部大中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86例患者共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56例,本组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与电刀使用、腹壁脂肪厚度、切口清洗、合并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结论: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相关因素较多,使用电刀、腹壁脂肪厚度、不注意切口清洗、合并基础疾病是其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02年1月-2007年6月期间收治的914例腹部手术患者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的53例进行临床分析总结。结果肥胖、使用电刀、营养不良及糖尿病患者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率明显增高。结论重视和加强术前、术中、术后的处理是防治切口脂肪液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对瘢痕子宫行再次剖宫产时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的利弊。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需要二次剖宫产的孕妇110例,所有孕妇及家属均知情并同意,把第一次剖宫产横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对照组,第一次剖宫产纵切口的55例孕妇作为治疗组。两组均按照原腹壁旧切口手术。观察两组盆腹腔粘连、胎儿娩出的时间、总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治疗组胎儿娩出时间、总手术时间比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及胎儿窒息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少,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粘连率为23.63%(13/55),对照组为54.50%(30/5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有再次剖宫产手术可能的产妇切口应首选腹壁纵切口,以利于再次手术操作,同时减少手术创伤,对二次剖宫产的产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