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两种路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非心脏性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特点。方法 随机将160例患者分成经桡动脉途径PCI80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8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3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胃肠道反应、迷走神经反射、尿潴留、血管并发症和肺栓塞少,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需沙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者痛苦小,患者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穿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差别.方法 将156例行PCI术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两组,对比观察其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桡动脉组在术后卧床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均低于股动脉组(P<0.01).结论 经桡动脉穿刺行PCI术并发症少、卧床时间短、舒适度高、住院时间短,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3.
将130例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桡动脉途径组62例和股动脉途径组68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经桡动脉途径治疗的患者在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的发生、身体舒适及心理状态、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股动脉途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提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安全可行,具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行冠脉造影的患者62例,应用随机分配表随机分为两组(桡动脉组30例,股动脉组32例),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结果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组住院时间(5.9±1.3)天,住院费用(7363.8±1124.9)元,无腰背痛、排尿障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穿刺成功率、造影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股动脉途径相比,经桡动脉途径冠脉造影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无需卧床,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5.
李惠 《当代护士》2010,(1):20-21
目的比较经不同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115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桡动脉组59例,即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股动脉组56例,即经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患者的血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较股动脉组患者低(p〈0.05)。结论经桡动脉穿刺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股动脉穿刺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的优缺点。方法:2006年7月至2006年9月疑诊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287例,随机分成经桡动脉组(185例)和经股动脉组(102例)。对比观察其穿刺成功率、手术操作时间、X线曝光时间、止血包扎时间、肢体制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桡动脉组的平均X线曝光时间、穿刺成功率分别为(5.13±3.72)min和98.92%。经股动脉组为(4.78士3.51)min和1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操作时阿分别为(19.62±3.58)min和(16.57±4.30)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止血包扎时间和肢体制动时间分别是(0.72±1.15)min和4—6h,经股动脉组为(20±7.32)min和20—24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的术后住院天数为(3.06±1.42)d,少于经股动脉组(4.97±3.07)d,P〈0.01;两组局部血肿发生率分别为0和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动脉痉挛发牛率为2.16%。经股动脉组无动脉痉挛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径路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具有止血容易、不需卧床、痛苦小、并发症少和住院时间短的优点。患者更易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介绍经桡动脉途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方法采用日本Terumo公司的桡动脉穿刺鞘和5F.TIG共用造影导管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的解剖特点和病变采用与股动脉相似的器械和术式进行PCI。结果采用经桡动脉途径完成了CAG和PCI共842例病人,经与经股动脉途径完成的410例CAG和PCI回顾性对比,在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外周血管并发症明显低于经股动脉途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PCI患者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贾永胜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9):7068-706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桡动脉入路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7-01-2009-01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组,桡动脉介入组和股动脉介入组各为40例。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介入时间及并发症。结果桡动脉组和股动脉组PCI成功率及介入治疗时间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桡动脉入路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安辰鸿  梁涛 《现代护理》2006,12(2):115-11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经股动脉行PCI患者术前焦虑状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患者一般情况调查表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对30例经桡动脉行PCI患者和30例经股动脉行PCI患者的焦虑状况进行测评。结果两种途径行PCI患者SAS得分均值与常模总分均值比较,明显高于正常人常模(P〈0.01);两种途径行PCI患者SAS得分均值之间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结论两种途径行PCI患者术前都有焦虑,经股动脉行PCI患者比经桡动脉行PCI患者焦虑程度更高,对2组患者应根据其焦虑的不同程度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发生率、发生原因及护理特点。方法对380例70岁以上的老年冠心病行介入治疗,患者按动脉穿刺途径分成桡动脉组(n=190)和股动脉组(n=190),观察2组间局部及全身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桡动脉组并发症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较股动脉并发症发生少,术后观察、护理方便,无需卧床及严格制动,去除患者术后长时间卧床的痛苦,尤其对患有腰部疾病,伴有多系统疾病,心功能较差者更有益。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可行性、近期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方法选择年龄70岁以上因ACS住院接受PCI术的老年患者,术前经检查桡动脉搏动良好,Allen试验阳性,适宜行桡动脉置管,并选择经桡动脉穿刺PCI者51例为桡动脉组,对照组97例为同时期年龄70岁以上采取经股动脉穿刺PCI的ACS者(股动脉组)。观察两组PCI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以及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记录和统计患者术后绝对卧床时间和住院天数。结果两组血管病变特征基本相同。桡动脉组PCI的成功率为94.1%,股动脉组为96.9%,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造影剂用量和X线曝光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心功能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桡动脉组(2.0%)显著低于股动脉组(21.7%)(P<0.01)。桡动脉组术后平均绝对卧床时间和平均住院天数均明显短于股动脉组(分别P<0.01和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老年ACS患者经桡动脉穿刺途径PCI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术后患者卧床时间短,恢复快,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不同入径行冠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216例AMI患者分为两组,经桡动脉介入治疗(TRA-pPCI)组110例,经股动脉介入治疗(TFA-pPCI)组106例,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症状自测量表(SCL-90)为心理健康状况测试工具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测试.结果:两组患者发病年龄、AMI类型、Killip分级、病变相关血管、穿刺路径成功率、手术成功率、手术效果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TRA-pPCI组术后穿刺部位并发症比TFA-pPCI组明显减少(P<0.01),平均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术前两组SAS、SDS症状分无显著差异,术后TRA-pPCI组比TFA-pPCI组显著降低(P<0.01);两组患者介入前SCL-90各项因子均高于中国常模,介入后TRA-pPCI组躯体化、抑郁、焦虑各因子分显著低于TFA-pPCI组(P<0.05).结论:在有条件的心脏介入中心选择经桡动脉入径行血管重建治疗可以减少AMI患者心理问题发生率,减轻住院患者的焦虑及抑郁.  相似文献   

13.
经桡动脉或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优缺点,以提供给医护人员及患者更好的选择.方法 随机选择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的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经桡动脉穿刺组)80例,对照组(经股动脉穿刺组)8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术中和术后局部疼痛情况、术后并发症、患者术后舒适度及住院时间.结果 经桡动脉穿刺与经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相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患者即可下床活动,术后疼痛轻于对照组,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结论 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有效,疼痛小,更加舒适,术后不需卧床,并发症发生率低,可以作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与股动脉穿刺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护理的优缺点。方法行急诊PCI治疗103例AMT,其中经桡动脉(TRI)介入组53例,经股动脉介入(TFI)49例。对比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住院天数,护理量,术后患者心理躯体舒适度等进行统计学数据与分析。结果 2组病例基本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并发症则经桡动脉组低于股动脉组,分别为3.8%和8.2%(P<0.05),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5),护理人员工作量也明显少于股动脉组(P<0.05),术后患者的心理躯体舒适度评估明显高于股动脉组。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与股动脉途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天数,患者恢复快,减轻护理工作量,节约护理资源,不但有益于患者,亦有益于护理人员。  相似文献   

15.
经桡动脉与股动脉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对比的体会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途径与经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PCI)的护理特点。方法:随机将98例患分成两组经桡动脉途径PCI48例,经股动脉途径PCI50例,比较两种径路PCI操作的疗效及观察桡动脉痉挛时,用药物预防及解痉的效果,术后卧床、体位、肝素应用及出血、血肿、肺栓塞和桡动脉血管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及采取的护理措施。结果:经桡动脉途径解痉治疗有效,术后1例穿刺部位轻微渗血。经桡动脉途径比股动脉途径PCI术后局部出血、血肿、肺栓塞和血管并发症少。结论:两种不同径路术后效果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PCI血管、出血、血肿、肺栓塞并发症少且无须中断肝素抗凝,无砂袋压迫,无需卧床,无体位限制,患痛苦小,患舒适感增加而且住院时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桡动脉途径行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脉介入(PCI)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6年2月至2008年2月确诊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有急诊PCI指征共60例患者入选,随机分为经桡动脉组32例(TRA组)、经股动脉组(TFA组)28例,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后随访3月,评估术侧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两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以及在PCI术操作时间、疗效和成功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术后TFA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TRA组(P〈0.05)。术后三个月随访TRA组仅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无明显差异。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PCI是安全和可行的,且有显著优点,可在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经股动脉与桡动脉两种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广东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分为桡动脉组60例和股动脉组60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3.33%,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00%。两组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与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率相似,但经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两种穿刺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即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并发症以及近期疗效。方法选择因冠心病心绞痛入院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结果显示明确的冠状动脉病变,并选择即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者。其中经桡动脉穿刺途径即桡动脉组134例,经股动脉穿刺途径即股动脉组427例。分析和比较两组靶血管病变特征、介入治疗成功率、疗效和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月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桡动脉组男性患者和吸烟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股动脉组(P<0.01)。桡动脉组PCI成功率为93.3%,与股动脉组(94.8%)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桡动脉组病变血管的血运重建率为81.8%,低于股动脉组(93.4%),P<0.01。而且桡动脉组成功PCI者中慢性闭塞病变所占的比例(9.5%)也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7.3%),P<0.05。但桡动脉组术后与穿刺有关的总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股动脉组,且术后平均卧床时间也明显短于股动脉组(P<0.01)。术后1个月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与经股动脉穿刺相比,经桡动脉穿刺冠状动脉造影后即刻行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近期临床疗效基本相同,但术后与穿刺有关的并发症较少。对于复杂病变选择经股动脉PCI可能优于经桡动脉途径。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a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CNP) on the clinical outcomes of the transradial approach for emergency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 A total of 118 subjects diagnosed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receiving conventional nursing and a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group. The differences in door-to-balloon time, length of hospital stay, hospitalization cost,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nursing car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statistically.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s a more cost-effective care strategy for transradial PCI in the setting of AMI resulting in a reduced door-to-balloon time, less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d patient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和整体护理在手术室护理应用中的临床效果和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手术室手术的360例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术后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和整体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的疼痛评分和舒适评分、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后锻炼依从性、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心理状态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疼痛评分和舒适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和整体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改善患者疼痛状况和舒适度,减少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