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探讨容积穿梭(VS)80mmCT灌注成像(CTP)并动态CT血管成像(CTA)在肾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24例肾癌患者在64层螺旋CT上行VS80mmCTP检查,获得肿瘤和双肾实质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表面通透性(PS)等灌注功能图像,同时获得80mm扫描覆盖范围内动态CTA图像。结果 24例肾癌患者均获得满意的80mmCTP图像和80mm动态CTA图像。CTP图像清楚显示了肾癌的灌注特征,瘤内高灌注区的BF值、BV值、PS值与同侧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对侧肾皮质显著降低(均P<0.01),MTT值与同侧肾皮质、对侧肾皮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侧肾皮质、对侧肾皮质比较,瘤内低灌注区BF值、BV值、PS值显著降低,MTT值显著增高(均P<0.01)。肿瘤同侧肾皮质BF值、BV值、PS值显著低于对侧肾皮质(均P<0.01),MT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A图像清楚显示双肾动脉和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和血流动态变化。结论容积穿梭80mmCTP并动态CTA一次扫描可同时获得肾癌的血流动力学信息和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学信息,有助于肾癌的诊断,是一种更为合理的扫描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CTP)和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颈内动脉(ICA)及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和(或)闭塞所致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9例经DSA证实为单、双侧ICA或MCA狭窄和(或)闭塞患者(病例组)及10名正常成年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头颅平扫、CTP和CTA检查,观察CTP成像特点,并对各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和达峰时间(TTP)进行定量分析。结果CTA诊断为单侧ICA狭窄和(或)闭塞的患者17例中,5例仅累及分水岭区,10例同时累及MCA供血区和分水岭区。单侧ICA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灌注异常患者12例,非症状侧与症状侧的分水岭区CBF分别为(41±9)和(38±8)ml·100g^-1·min^-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8,P〉0.05);MTT分别为(5.2±1.1)和(10.9±2.6)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4,P〈0.01)。CTA诊断为双侧ICA重度狭窄和(或)闭塞的13例中,双侧CTP均表现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灌注缺损。25例单侧MCA狭窄患者,4例灌注正常;17例脑灌注缺损区为MCA供血区,4例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12例双侧MCA重度狭窄的患者,灌注损伤区均为MCA供血区加分水岭区。结论64层螺旋CT头颈部CTA联合应用脑CTP检查,为ICA和MCA狭窄和(或)闭塞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更为详尽客观的影像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灌注(CTP)联合CT血管造影(CTA)对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病史或临床症状及体征诊断为颈内动脉及其分支的狭窄或闭塞50例患者分别行CTP和CTA扫描,评价CTP参数平均通过时间(MTT)、对比剂峰值时间(TTP)、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以及造影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结果36例TIA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具有显著性意义,rCBF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34例梗死组患者患侧MTT延长较健侧有显著性意义,rCBF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rCBV患侧较健侧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CTP联合CTA可以同时判断颈内动脉狭窄和脑组织局部血流灌注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256层螺旋CT探讨颈内动脉狭窄和闭塞与脑灌注降低的相关性。方法:对76例患者进行CTA和CTP联合检查,根据CTA图像选出颈内动脉无狭窄者为对照组,其余患者进行颈内动脉狭窄分级,分轻、中、重三级,每级独立分析研究。所有患者均选择感兴趣区进行脑灌注成像CBV、CBF、MTT、TTP测量,单侧颈内动脉狭窄者病变侧与健侧对比,进行配对t检验。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者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颈内动脉无狭窄者共15例,CBV CBF MTT TTP值分别为(分水岭区2.5±0.6;38±12;5.4±0.6;21±6。基底节区5.5±0.4;95±15;3.2±1.1;20±5)。单侧颈内动脉狭窄者共33例,其中轻中度狭窄者各为12例,且CBV、CBF、MTT、TTP四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狭窄者9例,分水岭区CBF、MTT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区MTT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CB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V、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颈内动脉狭窄者共28例,重度狭窄者11例,CBF、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受侧枝循环等多种因素影响,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与脑内血流灌注降低有相关性,轻中度狭窄与脑灌注降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成窗变异的发生率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资料与方法 2007年11月至2010年1月本院共有2734例患者行头颈联合64层CTA检查,其中14例确诊为大脑中动脉成窗.回顾性分析大脑中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等CTA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1)14例患者共15个大脑中动脉成窗,发生率为0.51%(14/2734).M1段近端成窗12个,占80%;M1段远端成窗2个,占13.3%,均由一支桥血管与M1段远端及M2段近端构成;M1段中部成窗1个,占6.7%.M1段近端成窗中,9个成窗位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3个成窗由一支桥血管与M1和A1近端三支血管组成.(2)2个"窗"径较小者(<2 mm)呈孔状,13个"窗"径较大者中,10个分支粗细不等呈"OK"手势样,3个分支粗细大致相同呈"凸透镜"样.(3)1例合并基底动脉成窗,1例合并大脑后动脉成窗,1例合并永久三叉动脉,3例合并颅内其他动脉的动脉瘤.结论 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判断大脑中动脉成窗及其合并症,熟悉其CTA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颈内动脉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8例疑为颈内动脉病变患者所做的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造影图像。对扫描数据进行容积再现技术(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仿真内镜(CTVE)等图像后处理。结果58例中17例无明确异常;41例有不同程度的颈内动脉病变,其中颈内动脉瘤9例,动脉狭窄23例,动脉阻塞4例,5例5枚支架有2枚显示通畅,2枚有软斑块形成,1枚支架阻塞。结论16层螺旋CT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成像能很好地显示颈内动脉管腔狭窄及斑块形成情况,很好的评估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情况,是一种有效的无创性颈内动脉疾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与CT血管成像 (CTA)在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 7例颈内动脉狭窄及闭塞的患者 ,14例行单层CT灌注成像 ,对比剂总量为 50ml ,注射流率为 4.5ml s。 13例行 2次CT灌注成像 ,每次对比剂剂量为 3 5ml。随后使用螺旋CT扫描对颈内动脉颅外段和 (或 )颅内段行CTA。由 2名神经影像医生阅片比较 2种CT灌注成像的最大峰值时间 (timetopeak ,PT) ,以及平均通过时间 (meantransittime ,MTT)和相对血流量 (relativeflow ,RF)图像。观察CT血管成像的螺旋横轴面图像以评价管壁斑块。应用Xtension软件实现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projection ,MIP)和表面阴影成像 (thresholdshadedsurfacedisplay ,SSD)以观察血管整体形态 ;使用FlyThrough软件生成CT仿真血管内窥镜图像以观察血管内部形态。结果  2 7例患者常规CT图像检出 2 9个病灶。CT灌注图像共检出 43个病灶 ,其中 8个病灶RF与对侧相比无明显降低 ;其MTT略延长 ,PT明显延长。注射 3 5ml对比剂与注射 50ml对比剂的CT灌注图像的质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χ2 =0 .487,P >0 .0 5)。 13例患者 2 6支颈动脉中 2 1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动脉管壁钙化斑块 ,15支颈动脉可以观察到密度值为 -12~ 15HU的软斑块。SSD、MIP和内窥  相似文献   

9.
CT血管成像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Met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用Meta分析方法评价CTA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检索Pubmed、EBSCO、Springer、Ovid和中国期刊网(CNKI)以及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文献检索起止时间均从建库至2009年10月,同时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纳入探讨以DSA为诊断金标准的关于CTA诊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文献,并逐个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采用Meta Disc 1.4软件检验研究间的异质性、对诊断准确度指标进行Meta分析,绘制森林图,并进行综合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SROC)分析.结果 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共24篇,各研究之间存在异质性,按照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汇总敏感度、特异度与诊断优势比及其95%可信区间分别为95%(95%可信区间:94%~95%)、96%(95%可信区间:95%~96%)、471.13(95%可信区间:242.92~913.71).SROC下面积为为0.9888,Q指数为0.9555.亚组分析显示:CT层数所致诊断准确度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CTA是一项切实可行的影像检查方式,拥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然而对于下肢严重缺血的患者,尚需慎重对待CTA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10.
徐天才  高凌云  朱志平  熊强  张冰  杨运俊   《放射学实践》2013,(10):1002-1005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在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中的诊断价值,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搜集2008年1月-2012年2月的3778例患者的CTA资料,将所有原始图像经容积重建(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大脑中动脉开窗影像学特点。结果:3778例中发现大脑中动脉开窗6例(男5例,女1例),检出率为0.16%。所有开窗均位于M1段,其中M1段近段5例(4例呈裂隙型,1例呈凸透镜型),中段1例呈凸透镜型。左、右大脑中动脉开窗各3例,且有1例同时合并基底动脉开窗。1例由1支桥血管与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近端围成,1例伴有早期颞极动脉的分支起源于开窗的下支血管。6例中1例同时合并左侧大脑中动脉瘤、前交通动脉瘤及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1例伴有动静脉畸形(AVM);1例伴有静脉畸形。结论:CTA能快速、直观地显示大脑中动脉开窗变异及其合并的血管性病变,可作为其诊断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大脑中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7例患者的50个大脑中动脉瘤纳入本研究,全部患者行16层螺旋CTA检查。CTA技术扫描和重建参数:120kV、250mAs、准直0.75mm、重建层厚0.75mm和间隔0.4mm。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神经放射医师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动脉瘤与周围颅骨及血管的三维空间关系。结果:有22个动脉瘤基本上根据CTA的结果行外科夹闭,术中依据CTA提供的信息顺利找到动脉瘤,并成功夹闭了这些动脉瘤,术中所见与CTA所提供的图像非常吻合。另外28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治疗,CTA图像清晰显示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载瘤动脉和瘤颈体比,辅助确定投射角度和是否需要支架植入。结论:16层螺旋CTA在大脑中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大脑中动脉瘤诊断的首选影像检查,并在指导其治疗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与正常人数字工作记忆的激活脑区差异及其记忆障碍的脑加工机制。方法:对12例左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其中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2例,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1例,24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数字记忆任务的功能磁共振成像,采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脑功能区活动图像。结果:左侧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和闭塞患者的反应时间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5),正确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脑激活图显示数字工作记忆的编码期、保持期、提取期患者组的脑激活明显少于正常对照组,而且脑激活的左侧半球优势减弱,右侧半球出现代偿性激活,其中提取期最为明显。结论:左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数字记忆任务的脑激活区存在损害,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能为早期诊断认知障碍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内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发生症状性脑缺血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搜集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重度病变患者96例,依据头颅磁共振液体衰减恢复信号(FLAIR)结果判断HVS,按照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mASPECTS)标准对HVS进行评分(HVS-mAS...  相似文献   

14.
目的优化椎、颈动脉螺旋cT血管成像(SCTA)增强时相,研究增强扫描最佳触发时间和扫描方法,提高椎、颈动脉的三维显示率。方法在对比剂密度监控智能扫描(SmartPrep)组133例椎、颈动脉(87例椎动脉、46例颈动脉)SCTA检查中,于足背静脉团注350mgL/m1的碘海醇后,应用SmartPrep技术优化扫描时相、触发扫描序列完成数据采集,对照组113例同样采用足背静脉团注对比剂,以经验估计延迟18~22s后触发扫描,经图像重建和三维重组显示靶血管。结果所有SmartPrep组SCTA(133例,100%)均获成功,其增强时相处于最佳(130例)和较佳(3例)的扫描时期内,靶血管密度阈值在整个扫描周期[(18±4)s]内持续在100HU以上,而实际增强扫描的启动时间个体差异明显(15-43s),误差达28s。靶血管平均密度[(161.4±2.0)HU]明显高于对照组[(133.3±2.2)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56,P〈0.01)。SmartPrep组显示满意率为97.74%(130/133),不满意率为2.26%(3/133),失败率为0。对照组显示满意率为76.11%(86/113),不满意率为22.12%(25/113)和失败率为1.77%(2/113)。结论智能扫描技术应用于对比剂密度的实时监控并及时触发增强扫描,能获得满意的增强时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诊断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ARAS)的必要性和可靠性.方法 选取82例曾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ARAS患者行肾动脉MSCTA,将所获得的图像数据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法重建、容积重建和表面阴影遮盖法重建,将结果与DSA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MSCTA发现狭...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1H‐MRSI) in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ICA) / 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

Materials and Methods:

Fifty noninfarcted patients with stenosis or occlusion of unilateral ICA/MCA were included in our study. In the meantime, 25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25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were enrolled. All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underwent 1H‐MRSI. Cerebral metabolic changes were studied in the noninfarcted patients and compared with the infarcted patients as well as healthy control subjects.

Results:

In 50 noninfarcted patients N‐acetylaspartate (NAA) decreased and choline increased in the ischemic hemisph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alateral side and control subjects. Lactate peaks were observed in 12 patients. The metabolic changes were relatively slight but were associated with metabolic disruption in infarcted patients. There were relationships between metabolic abnormalities and neurological status of the noninfarcted patients.

Conclusion:

1H‐MRSI can demonstrate abnormal metabolic changes in cerebral tissues with no infarction, while with ICA/MCA may show stenosis or occlusion at an early stage, which may help guide treatment decisions and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J. Magn. Reson. Imaging 2011;. © 2011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7.
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成像评价筛前动脉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对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及其与邻近结构关系的价值,为FESS准确识别筛前动脉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临床怀疑脑血管疾病患者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先后行选择性颈内动脉血管造影术(DSA)及320排CTA成像,利用原始数据重组出筛前动脉,并分别测量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前颅底的距离,对两种方法筛前动脉显示率及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在CTA三维VR图像上测量筛前动脉与Dacryon点的距离。结果:两种方法筛前动脉显示率无统计学差别,两种方法测量筛前动脉与额隐窝后壁、前颅底的距离无显著差异。结论:DSA Innova CT重组与320排CTA均可以识别筛前动脉的走行,320排CTA基本可以代替有创性DSA检查对筛前动脉进行术前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