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飞  陈宏雄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7):529-530
目的 探讨Hp感染与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对64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用胃活捡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 慢性浅表性胃炎22例,Hp阳性16例;慢性糜烂性胃炎24例,Hp阳性2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18例,Hp阳性5例.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3种常见慢性胃炎均可伴有不同程度Hp感染,且不同胃炎中Hp感染率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2.
李本华 《吉林医学》2010,31(12):1597-159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124例胃镜检查确诊的慢性胃炎患者,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分别给予胃黏膜组织活检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查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分析炎性反应情况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32例,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90.63%;慢性糜烂性胃炎36例,阳性率69.44%;慢性浅表性胃炎33例,阳性率66.67%;胆汁反流性胃炎23例,阳性率34.78%。慢性萎缩性胃炎阳性率最高,胆汁反流性胃炎阳性率最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几种常见的慢性胃炎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不同胃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65例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病人,男42例,女23例。年龄21~68岁。病程3个月~15年。一平均4.6年。临床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胃脘胀痛、嗳气反酸、食纳减少、体倦乏力、大便不爽等,均经胃镜检查明确诊断。其中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慢性浅表性糜烂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5例。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观察姜术胃康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00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550例(反流性食管炎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8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6例、消化不良86例),10∶1的比例配对分为治疗组500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9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70例、消化不良80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反流性食管炎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例、消化不良6例)。  相似文献   

5.
闫军  塔娜 《包头医学》1997,21(1):31-31
我科从1993年以来,收治85例慢性胃炎,其中经胃镜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者70例,萎缩性胃炎11例.81例中伴十二指肠球炎3例,食道中段溃疡1例,胆汁反流症2例.  相似文献   

6.
361例胆汁反流性胃炎临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内镜特征,以探讨其发病相关因素。方法 对361例内镜检查见黏液糊黄染和黏膜附着胆汁斑患者,进行内镜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分析其与胆汁反流的关系。结果 有65.1%的病例内镜下可诊断为慢性浅表性或萎缩性胃炎;组织学上有4.7%表现为胃小凹增生;25.3%病例存在幽门螺杆菌(Hp)感染。结论 胆汁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内镜下表现,其病理组织学改变并不以胃小凹增生为特征;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偏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铝碳酸镁联合替勃龙 (小剂量雌孕雄激素 )对绝经期妇女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及胃内胆汁的影响。方法 :19例绝经期妇女 ,有烧心、上腹饱胀、恶心、呕吐胆汁等症状 ,均经胃镜证实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胃内 2 4h胆汁监测证实有胆汁反流。随机分为 2组 ,一组服铝碳酸镁 ,1g/次 ,3次 /天 ,另一组服替勃龙 2 .5mg/次 /天 +铝碳酸镁 (剂量同前 ) ,疗程 4周。观察治疗前后上述症状及胃内胆汁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各项症状均有改善 ,并随时间延长改善率提高 ,铝碳酸镁联合替勃龙改善症状优于单用铝碳酸镁。两组治疗前后 2 4h胃内胆汁监测 ,除反流次数无明显减少外 ,长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 (P <0 .0 5 ) ,两组之间治疗后比较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铝碳酸镁联合小剂量雌孕雄激素能有效缓解绝经期妇女胆汁反流性胃炎症状 ,减少胃内胆汁反流 ,为治疗绝经期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良好方案。  相似文献   

8.
胆汁反流性胃炎(BRG)是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或胃肠吻合术后使含胆汁酸的十二指肠液反流入胃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等炎性病变。BRG是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占慢性胃炎的16.03%,胆汁反流是导致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尤其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引起胃黏膜癌前变化的原因之一,有效治疗本病对防止胃黏膜萎缩并阻断其癌变有积极的临床意义。近年来随着胃镜工作的普遍开展,BRG的诊断逐渐增多。我院自2001~2004年以来以加斯清合用思密达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并用24小时胃内胆汁连续监测法研究其对胃内胆汁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慢性胃炎是以胃黏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为主要病理变化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与免疫因素或幽门括约肌舒缩功能紊乱及胆汁反流有关。急性胃炎反复发作,可以发展为慢性胃炎。可分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及肥厚性胃炎3型。以浅表性胃炎多见,浅表性胃炎可以转变成萎缩性胃炎或与萎缩性胃炎并存。本病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据统计青年人发病率为20%,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则为52%~8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性胃炎的病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172例接受胃镜检查的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与同样接受胃镜检查的172例非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患者的检查结果,对因治疗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接受胃镜检查的172例胆汁返流性胃炎患者的检查结果,对症治疗结果与同样接受胃镜检查的非特殊型慢性胃炎(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检查结果,对因治疗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附有三张图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胆汁返流性胃炎主要是由于幽门结构的破坏及胃、幽门、十二指肠运动功能失调引起的,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无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免疫系统的变化,从而提供临床诊断与治疗的依据。方法12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胃镜检查选出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各40例,分别和40例正常人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CD3 、CD4 、CD8 、CD4 /CD8 比值。结果浅表性胃炎和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萎缩性胃炎和对照组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肥厚性胃炎和对照组比,CD3、CD4值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D8、CD4/CD8比值有差异(P<0.05)。结论检测结果表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和正常人比均有差异,这表明慢性胃炎发病和机体免疫功能有关。在治疗慢性胃炎的过程中,辅以提高免疫功能的治疗方法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作者报导46例复合型慢性胃炎,其特点是胃窦体部粘膜同时存在浅表及萎缩病变或伴有十二指肠球炎。分三组观察:①浅表伴萎缩(窦、体部);②萎缩伴浅表(窦、体部);③浅表及萎缩(窦部)伴十二指肠球炎。采用Kay法测定胃酸分泌量并与正常人比较如下: 前两组胃酸量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别;第三组较正常人升高[MAO=29.74±8.49(0.05>P>0.01),PAO=33.50±12.36(0.05>P>0.01)]。其机制可能是由于胆汁返流窦部,D细胞受损害导致生长抑素(somatostatin)分泌减少,G细胞的活力增强,因此胃泌素及胃酸的分泌也增加。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测定血浆胃泌素17( G-17)﹑胃蛋白酶原Ⅰ( 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和H.pylori IgG (Hp)抗体来探讨其在胃部疾病中的联合诊断价值。方法整群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2月在南平市第一医院216例住院患者,根据胃镜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受检者分为胃癌组(7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组(70例)﹑正常对照组(50例)。每一例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定量测定空腹血浆PGⅠ﹑PGⅡ和G17水平,定性测定H.pylori IgG抗体。结果①PGⅠ﹑PGⅡ和G-17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176.50±128.55)μg/L﹑17.77±15.75)μg/L﹑(12.54±16.39)pmol/L]明显高于正常组[(107.78±25.48)μg/L﹑(8.13±2.79)μg/L﹑(4.34±3.33)pmol/L]和胃癌组[(79.59±83.37)μg/L﹑(9.42±10.83)μg/L﹑(5.20±9.91)pmol/L],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PGR (PGⅠ/PGⅡ比值)水平在慢性浅表性胃炎(12.90±6.50)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9.29±5.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PGⅠ水平在胃癌(79.59±83.37)μg/L明显低于正常组(107.78±25.48)μg/L,组间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GⅠ和PGⅡ水平在胃癌[(79.59±83.37)μg/L﹑(9.42±10.83)μg/L]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165.40±144.77)μg/L﹑(23.40±28.89)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PGⅠ﹑PGⅡ与胃黏膜炎性病变密切相关,可作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初步筛查和动态疗效评价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PGR可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PGⅠ水平显著低下可做胃镜进行胃癌筛查,有助于提高胃癌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14.
翁方宇 《中外医疗》2016,(30):183-185
目的:探究益气养阴活血方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1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给于常规护理,其中对照组55例给予维酶素、胃蛋白酶口服液等常规西医治疗,实验组55例患者给予益气养阴活血方进行治疗。1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有28例治愈,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6.4%,明显高出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7.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据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程进展、体质状况进行系统的把握,辨证论治,给予益气养阴活血方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愈率,缓解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进展,对减轻患者胃痛、胃酸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测定不同胃疾病的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水平和二者比值(PGR)以及胃泌素-17(G-17)水平,探讨PG、G-17作为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筛查指标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3年10月行胃镜检查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8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4组,包括非萎缩性胃炎组105例,萎缩性胃炎组42例,胃癌组64例和胃溃疡组67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每例血清PGⅠ、PGⅡ和G-17水平,并计算PGR值.结果: 萎缩性胃炎组及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非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明显升高(P< 0.01);胃癌组PGⅠ水平和PGR均较萎缩性胃炎组明显降低(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胃癌组中,进展期胃癌血清PGⅠ水平、PGR明显低于早期胃癌(P< 0.01),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血清PGⅠ、PGR降低及G-17升高提示了萎缩性胃炎和胃癌的高危风险,联合检测血清PG和G-17可以作为胃萎缩及胃癌的筛查手段,为是否需行进一步胃镜检查提供积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王国庆 《中外医疗》2016,(2):174-175
目的 探讨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整群选取的该院2014年8月—2015年5月收治的1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70例. 观察组给予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总积分分别为(13.5±2.8)分、(19.1±3.1)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但观察组下降更显著(P<0.01). 结论 中药益中和胃汤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胆汁返流对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特征的影响。方法采用 2 4h胃腔内胆红素吸光度和pH值联合监测方法 ,检测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 ,并将其分为胆汁返流阳性组和阴性组。观察胃体、胃角和胃窦黏膜活动性感染等各项病理改变 ,并分析胃内胆汁返流时间与胃黏膜病变特征和胃内pH >4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4 9例慢性胃炎患者中 ,38例胃内存在胆汁返流 ,11例不存在胃内胆汁返流。胆汁返流组全胃黏膜病变均较无胆汁返流组严重 ;胆汁返流时间与近端胃黏膜病变呈正相关 ,与pH >4时间无明显相关。结论胆汁返流是慢性胃炎患者全胃黏膜病变的重要病因之一 ,可能会促进H .pylori定植范围向胃体蔓延 ,从而加重近端胃黏膜损伤 ,对胃黏膜酸暴露情况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隆起糜烂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胃泌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隆起糜烂性胃炎 (EGP)与幽门螺杆菌 (Hp)及胃泌素 (Gas)的关系。方法 对胃镜检查确诊为EGP(EGP组 )和慢性浅表性胃炎 (CSG组 )患者各 2 0 0例进行Hp、Gas测定 ,并分析其相互关系。结果 EGP组Hp感染率较CSG组高 (P <0 .0 1) ,血清Gas浓度和增高率也较CSG组高 (P <0 .0 5或 0 .0 1)。EGP组Gas浓度与Hp感染情况有关 (P <0 .0 1)。结论 Hp是EGP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 ,EGP患者Gas浓度升高与Hp感染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179例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及经胃粘膜活检证实伴有慢性糜烂性胃炎者作幽门螺旋杆菌(HP)检测(1分钟尿素酶法),以了解HP感染与慢性糜烂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另以30例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者为对照组。179例NUD伴慢性糜烂性胃炎者有75例(41.89%)HP阳性,对照组仅3例(10%)HP阳性(P<0.05),说明NUD伴HP感染与胃粘膜的炎症程度有关,但与胃粘膜有无萎缩、肠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