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予中药汤剂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0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偏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对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2例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配合服用解语丹,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FMA、MBI评分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的改善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解语丹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风痰瘀阻型中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中风胶囊联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我院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住院患者,按照收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60例针刺治疗,取风池、风府、哑门、廉泉为主穴。治疗组60例口服中风胶囊,针刺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采用Barthel指数(BI)、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吞咽功能进行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I评分均增高(P 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BI评分增高更显著(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SSA评分均降低(P 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 0.05)。结论:中风胶囊联合针刺治疗中风恢复期风痰瘀阻型吞咽障碍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董喜敏  王宝亮 《河南中医》2013,33(5):703-704
目的:观察皂贝化痰胶囊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86例和对照组84例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用药:丹红注射液4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胞二磷胆碱0.75 g,静脉滴注,每天1次;拜阿司匹林片,首剂量0.1g,口服.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皂贝化痰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对照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消栓通络胶囊,每日3次,每次6粒.两组均治疗30 d为1个疗程,评价疗效.结果:对照组84例,临床痊愈12例,显效22例,有效31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77.38%;治疗组86例,临床痊愈20例,显效31例,有效28例,无效7例,有效率为91.86%.结论:皂贝化痰胶囊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对中风患者肢体偏瘫的疗效.方法:将120例因中风导致肢体偏瘫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加肢体功能运动;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情志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和康复指导等.结果:通过穴位按摩联合穴位敷贴及肢体的功能锻炼,观察组的肌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中风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在西药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中药健脾化痰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西药银杏达莫注射液和胞二磷胆碱注射液治疗,两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疗效。结果经统计学分析,治疗组疗效(86.7%)优于对照组(73.3%)(P0.05)。结论中医健脾化痰法治疗中风(风痰阻络型)优于单纯常规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在神经外科应用中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我科住院患者的昏迷,需要长期补液及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长期静点尼莫地平防止血管痉挛类药物的患者应用静脉留置针观察其不良反应,总结护理体会及经验。结果:对我科522例静脉留置针患者中,成功率90%以上,本组病例输液3—20d,平均时间为14d。静脉留置时间4—18d,平均静脉留置时间12d。出现导管脱落8例,导管堵塞30例,静脉炎9例。均经采取积极措施未造成严重后果。结论:静脉留置针便于危重患者的抢救,既减轻了患者由于反复操作造成的痛苦,又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皂贝化痰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10例风痰瘀阻型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丹红注射液40 mL加入50 g/L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 d 1次;胞二磷胆碱0.7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 d 1次;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0.1 g,1 d 1次,口服。治疗组106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皂贝化痰胶囊1次4粒,1 d 3次。对照组104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灯盏细辛胶囊,1次3粒,1 d 3次。两组均以3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25例,显效36例,有效35例,无效10例,有效率占90.57%;对照组基本痊愈17例,显效27例,有效36例,无效24例,有效率占76.82%。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皂贝化痰胶囊联合西医常规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疗效显著,且能降低血液黏稠度、血脂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9.
中风先兆是与中风有密切联系的临床综合征,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属神经内科急症,故对其防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根据中医学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在“调节脏腑功能,祛痰化瘀开窍”之法指导下组方,研制出中风皂贝化痰胶囊。2008—04~2009—03,笔者采用中风皂贝化痰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先兆患者60例,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学国 《光明中医》2009,24(7):1340-1342
观察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味;两组疗程均为14天.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治疗后中医证侯积分比较,经统计分析,具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5和P<0.01,显示治疗组疗效优干对照组.结论: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温胆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病例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风痰阻络型中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脱水、抗感染、降血压、纠正血糖、溶栓、降纤、抗凝、降颅压、扩张脑血管及营养神经等缺血性中风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中药平肝益气通络饮(黄芪、归尾、丹参、杜仲、川芎、生杭芍、川楝子、天麻、炙半夏、全蝎、川牛膝、甘草)1 d 1剂。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痊愈11例,显效9例,有效7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0%;对照组痊愈7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肝益气通络饮联合西药治疗风痰阻络型中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筋散温熨配合针刺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的疗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脑血管意外致偏瘫属风痰瘀阻型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双氯芬酸钠50mg外涂患肢,每日4~6次,15天为1个疗程,亦配合局部热敷及针刺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医院研制的舒筋散,水煎取汁,利用外治方法敷于患肢上,每次30min,每日2次,15天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痊愈11例,显效ll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0%;对照组患者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shworth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治疗组Ashworth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筋散温熨配合针刺治疗风痰瘀阻型中风偏瘫能够有效改善中风后痉挛肢体的肌张力和运动功能,其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清痰瘀汤治疗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5例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收治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互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给予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营养脑细胞和必要的对症处理如预防感染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清痰瘀汤(生大黄、全瓜萎、红花、川芎、胆南星、石菖蒲、牛膝、水蛭、地龙、法半夏、生地黄、玄参、炙甘草),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两组均以21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2例,显著进步24例,进步20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 32%;对照组基本治愈4例,显著进步15例,进步25例,无效19例,有效率为69. 84%。两组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0. 01)。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脂指标、血清半胱氨酸(Hcy)水平、中医证候积分、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 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 01)。结论:清痰瘀汤可明显改善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痰瘀互阻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脂和Hcy水平,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生存质量,安全有效,具有良好的临床干预效果,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病死率及致残率均较高,其中风痰阻络型中风是临床较常见的类型之一.1999年3月-2002年3月,笔者共观察治疗12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中风风痰瘀阻型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取中风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1例予临床常规治疗;试验组41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加味化痰通络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水平降低,ADL及FMA评分升高。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和治疗无效率低于对照组,ADL及FMA评分和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化痰通络汤能有效改善中风风痰瘀阻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李娟  李义松  王亚宁 《光明中医》2021,(10):1625-1627
目的 观察小续命汤加减对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NIHSS评分及TNF-α、IL-6、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6例风痰瘀阻型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而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合用小续命汤加减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及TNF-α...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涤痰通络汤联合西药治疗缺血型中风痰瘀互阻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缺血性中风痰瘀互阻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脑保护、控制基础疾病。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服用涤痰通络方(川芎、制南星、天竺黄、赤芍、石斛、淫羊藿、仙鹤草、水蛭、地龙),每日1剂,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11例,显著进步14例,进步8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87.5%;对照组基本治愈5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13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70.0%。两组疗效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NIHSS评分及C反应蛋白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涤痰通络方能够促进脑卒中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滌痰祛瘀汤配合中医针灸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3年1月—2015年6月在本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根据中医诊断标准,确诊为中风(中经络)风痰阻络型中风后遗症的60例患者按序贯试验方法均衡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采用滌痰祛瘀汤配合中医针灸疗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针灸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2组间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3.3%,P0.01。结论采用滌痰祛瘀汤配合针灸治疗该病,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灸治疗,且相对于单纯针灸治疗,缩短了疗程。  相似文献   

20.
贾红英  张慧 《陕西中医》2012,(9):1156-1157
目的:观察化痰通络法联合高压氧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110例中医辨证痰瘀阻络型中风(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和化痰通络法联合高压氧治疗组60例,对2组治疗前后和2组之间的临床疗效、NFD和MBI及血液流变学变化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及组间的临床疗效、NFD和MBI及血液流变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通络法联合高压氧治疗痰瘀阻络型中风(脑梗死)临床疗效明显,可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血液流变学,提高日常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