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病例摘要患者17岁,因"精神行为异常1 d,发作性抽搐伴意识丧失9 h"于2010年3月27日收入北京友谊医院。患者1 d前突发记忆障碍、行为异常,后间断癫痫,全身肌强直,伴意识丧失,持续时间约1-3 min。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7.4℃,脉膊90次/分,血压120/80 mm Hg(1 mmHg=0.133 kPa),神志恍惚,言语流利,查体合作。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恶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周围平滑肌呈不同程度增生的一种良性病变,是一种发生在子宫肌壁内的特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多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同时发生,其表现与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类似,并且有一定比例的异位子宫内膜发生组织学改变,成为癌瘤。1发病率1925年,Sampson首次报道了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病例,随后国内外相关报道相继出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率,国内报道为1.5%,国外报道为0.7%~1.0%。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最常见的组织学类型为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约占69.1%,包括性腺外病灶的恶变,其次为… 相似文献
3.
<正>1 病例报告患者,46岁,因腹胀10天于2019年6月10日入院。患者10天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腹胀,无其余不适,未予处理,后自觉腹胀加重,于外院行CT检查提示盆腹腔占位,考虑右侧附件来源恶性肿瘤可能性大,遂至我院就诊。患者既往月经规则,周期30天,经期6~7天,末次月经2019年5月31日。自诉曾于外院行左侧卵巢囊肿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提示为良性囊肿(未提供病历资料,具体不详),未予后续治疗。入院查体:精神可,神志清,无明显恶病质表 相似文献
4.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肿瘤特征,如血管生成与侵袭行为,具有恶变潜能。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腺癌居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异常、高雌激素状态、雌孕激素受体、代谢酶的异常、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出血及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临床上漏诊、误诊率较高,术后病理可诊断此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预后尚不清楚,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现就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子宫腺肌病是一种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妇科常见的良性疾病。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肿瘤特征,如血管生成与侵袭行为,具有恶变潜能。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病理类型以子宫内膜腺癌居多。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平滑肌细胞异常、高雌激素状态、雌孕激素受体、代谢酶的异常、基因突变及表观遗传学等有关。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症状为异常阴道出血及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腺肌病术前诊断比较困难,特别是早期诊断更为困难,临床上漏诊、误诊率较高,术后病理可诊断此病。治疗以手术为主,辅以放、化疗。预后尚不清楚,有待更多的病例证实。现就子宫腺肌病恶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早期诊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子宫腺肌病13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34例术后确诊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症状及B型超声检查进行分析。发病年龄35 ̄44岁的占62.69%,经B超确诊85例,占64.43%,腺肌病合并子宫肌瘤42例,占31.34%,单纯腺肌病92例中,痛经88例,占95.65%;月经紊乱52例,占56.62%。提示:临床症状、重要体征、B超检查是临床诊断子宫腺肌病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7,(10)
正子宫腺肌病多发生于30~50岁育龄期妇女,常见症状为月经过多、痛经、盆腔痛、子宫异常出血及宫体增大~([1-3])。子宫腺肌病在某些方面可表现出恶性特征,如血管生成和侵袭行为。子宫腺肌病在子宫内膜癌子宫切除标本中常见~([4])。子宫腺肌病可恶变为子宫内膜癌~([4])。本文就目前子宫腺肌病恶变的高危因素及病理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结合文献进展予以荟萃分析。1子宫腺肌病恶变发病率与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8.
子宫腺肌病42例临床分析魏绍斌子宫腺肌病是由于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层引起的一种良性病变。病理上见子宫肌层肥厚,肌壁间有呈岛状分布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伴平滑肌纤维增生。临床主要表现为痛经,经量增多和子宫增大。子宫腺肌病在妇科临床较为常见,据报道妇科手术... 相似文献
9.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是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侵入子宫肌层,伴随周围肌层细胞代偿性肥大和增生,以往曾称为内在性内异症,多见于40岁以上经产妇[1],近年来,其发病率呈明显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甚至有癌变的可能[2],但其发病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1]。本文回顾性分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妇产科2009年10月至2011年3月231例经病理证实为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发病情况、临床表现以及诊断等情况予以分析,旨在提高对子宫腺肌病的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10.
一、病例摘要患者 ,女 ,5 7岁 ,孕 3产 1 ,主因绝经 5年 ,反复腰腹痛 4 5d ,发现盆腔包块 1个月于 2 0 0 2年 9月 1 7日入院。患者平素月经规律 ,绝经前 5年月经明显增多伴血块及痛经 ,月经经期正常 ,但未诊治。绝经后无阴道不规则出血及排液 ,从未查体。 4 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腹及腰部疼痛 ,呈间歇性坠痛 ,无放射 ,多以夜间加重 ,无恶心呕吐 ,大小便无异常 ,曾在多家医院就诊未明确诊断。既往患高血压史 2 9年 ,服降压药控制满意。查体 :血压 1 30 / 80mmHg,心率 72次 /分 ,心肺 (- ) ,腹膨隆 ,肝脾未及。妇科检查 :外阴阴道无异常 ,宫… 相似文献
11.
12.
子宫腺肌病42例分析杨柳娜子宫腺肌病又称子宫肌腺病,是指子宫内膜间质及腺体同时出现在子宫肌壁而言,此种子宫内膜,应属异位的子宫内膜,故应属于子宫内膜异位的范畴[1]。因其发病机理、症状、体征及病理变化与其他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所不同,故称之为子宫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对74例子宫腺肌病患者行腹腔镜下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术后定期随访患者,观察临床疗效,包括痛经程度、月经情况(周期、经期、经量)、贫血及子宫体积的变化。结果:术后1、3、6、12、24个月痛经消失和明显缓解的患者分别为64例(86.5%)、68例(91.9%)、60例(81.1%)、51例(68.9%)和31例(41.9%);术前53例月经过多患者中45例术后月经量明显减少(P0.05);术前45例贫血患者,术后血红蛋白明显升高(P0.05);术后患者子宫体积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术后患者月经周期和经期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近期疗效明确,对年轻希望生育或要求保留子宫的子宫腺肌病患者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微创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4.
子宫腺肌病临床病理特点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病灶多为弥漫型,常合并子宫肌瘤、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息肉等.患者有渐进性加重的痛经以及月经改变等特点,目前除子宫切除术外,尚无根治的方法.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可选择药物治疗,如口服达那唑、孕三烯酮,注射GnRH-a以及宫腔放置左旋18甲基炔诺酮宫内节育器(LNG-IUS)等.无生育要求且病变广泛、症状重、保守治疗无效者可选全子宫切除术.痛经症状突出者可行腹腔镜子宫神经去除术(LUNA)和骶前神经阻断术(PSN).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术(UAB)也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子宫腺肌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M)以痛经、月经量增多、慢性盆腔痛及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有囊性子宫腺肌病及子宫腺肌病恶变等少见特殊情况,易导致临床误诊。治疗方法由患者年龄、症状、有无生育要求、病变部位及范围决定,常需要以手术为主的多种治疗方式结合运用,才能达到缓解症状和延缓复发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子宫腺肌病45例治疗分析吴淑玲吴丽慧(福建省晋江市医院)1994至1996年我们对经B超、CT及病理学检查证实的子宫腺肌病45例,按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手段,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发病情况子宫腺肌病45例中经手术证实25例;经B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比较合并子宫肌瘤或(和)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与单纯子宫内膜癌的高危因素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2010年8月—2012年3月收治的29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合并子宫肌瘤者106例(35.6%,A组),合并子宫腺肌病者37例(12.4%,B组),同时合并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病者48例(16.1%,C组),单纯子宫内膜癌者107例(35.9%,D组)。结果:A组、C组比D组的手术-病理分期早(Zc分别为2.10和2.06),肌层浸润浅(Zc分别为1.99和2.23),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阳性检测率高(χ2分别为10.83、5.78;7.75、4.1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B组比D组的组织分化好(Zc分别为2.18和2.01),B组PR阳性检出率高于D组(χ2=3.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他指标与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B组和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组间的腹水细胞学阳性、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子宫内膜癌合并子宫肌瘤多属雌激素依赖性肿瘤,组织分化好,肌层浸润浅,高危因素较少。单纯性子宫内膜癌高危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18.
19.
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腺肌病30例临床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腺肌病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原因与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以进行性痛经、月经量过多、子宫增大、不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我院妇产科对2003年3月~2005年10月入院的30名患者,应用米非司酮口服治疗子宫腺肌病,取得了显著的近期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