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奥曲肽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POPF)的预防作用和对胃排空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分为奥曲肽组(n:35)和对照组(,l=32)。奥曲肽组给予术后当日皮下注射奥曲肽1 mL(100μg),q8h,共7 d;对照组给予皮下注射相同体积的氯化钠注射液。研究终点为患者出现胃排空延迟或者出现POPF等并发症。进行胃闪烁显像和氢呼气试验(HBT),并对其他影响胃排空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胃排空延迟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d,奥曲肽组中胃闪烁显像的半衰期为(76.3±15.2)min,对照组为(86.7±18.0)min;奥曲肽组HBT(65.0±6.5)min后达到最大,对照组(67.0±5.7)min后达到最大。两组胰瘘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腹腔感染(OR=0.206,95%CI:0.0510.836,P=0.027)和出血(OR=1.341,95%CI:1.0490.836,P=0.027)和出血(OR=1.341,95%CI:1.0491.715,P=0.019)是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为保护因素(OR=3.828,95%CI:0.9791.715,P=0.019)是术后胃排空延迟危险因素,术前胆道引流为保护因素(OR=3.828,95%CI:0.97914.967,P=0.054),而与应用奥曲肽无相关性(OR=1.047,95%CI:0.32514.967,P=0.054),而与应用奥曲肽无相关性(OR=1.047,95%CI:0.32510.591,P=0.154)。结论预防性使用奥曲肽并不影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胃排空。也不会降低POPF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ctomy,PD)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1997年2月-2006年10月完成的108例PD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胰瘘发生率为13.9%,胰瘘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及围手术期死亡率显著高于无胰瘘组(66.7%vs.20.4%,P=0.001;33.3%vs 7.5%,P=0.012),十二指肠肿瘤及手术时间长是胰瘘发生的高危因素,而胰管引流、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是胰瘘的保护因素.结论 胰瘘仍是目前PD术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PD集中于有经验的外科医师进行,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胰管引流、术后预防性应用奥曲肽可减少胰瘘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14肽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抑制胰液的分泌、预防和治疗胰瘘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2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共42例,全部病例术后常规肠外营养及抗生素治疗,其中24例术后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14肽作为试验组,与18例术后未用者进行对照,比较2组术后并发症和胰瘘的发生率、胰液分泌量及胰周淀粉酶含量。结果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和胰瘘的发生率、胰液分泌量以及胰周淀粉酶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生长抑素14肽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综合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措施。方法: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死亡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肠不同吻合方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胰肠吻合方式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以该院2006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并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结果依据国际胰瘘研究小组(ISGPF)标准,全组患者术后有15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8.29%,如参照 Clavien 标准,全组患者有3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68%,术后死亡2例,病死率为2.44%;两种方法下捆绑式吻合组和常规吻合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不同;各类并发症中发生率最高的是胰漏。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采用捆绑式吻合方式并不能显著减低术后发生胰漏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云南医药》2004,25(1):18-20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 -14肽与生长激素联合应用在胰十二脂肠切除术后预防胰瘘、肠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本文于 1995年 3月~ 2 0 0 3年 3月共行 4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 ,手术方式均为Child术式。其中 1995年 3月~ 1998年 1月的 2 0例作为对照组 ,术后给予常规全肠外营养及预防性抗生素应用。 1998年 2月~ 2 0 0 3年 3月的 2 3例为治疗组 ,术后在对照组常规用药基础上加用生长抑素 -14肽 6mg d (持续微量泵泵入 )及生长激素 8U d (分两次肌注 )。结果 对照组术后发生胰瘘 6例、肠瘘 4例 ;治疗组术后胰瘘、肠瘘各 1例。相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结论 联合应用生长抑素及生长激素能够有效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肠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正>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因其切除范围广泛,手术操作复杂,所以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高达30%~60%。其中最严重和最常见的是胰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一个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在10%左右,其病死率在20%以上。该并发症发生的预防和治疗对降低whipple术的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至关重要。近二十年来我院施行的45例whipple术,术后有5例患者发生了胰瘘,其发生率为11%。现将该5例胰瘘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漏的综合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斌  邢雪  欧坤  周旭 《中国医药指南》2009,7(4):34-34,6
目的采用各种综合措施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方法常规手术组23例,综合措施组61例,观察两组手术后胰瘘的发生率,胰瘘引起的病死率。结果采用综合措施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无病死率。结论采用严格的胰肠吻合,胰液外引流,肠内营养,预防性应用生长抑素,充分的腹腔引流,能明显降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胰胃吻合术与胰肠吻合术应用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胃肠胰腺外科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31例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中胰腺残端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胰肠吻合术和胰胃吻合术两组,其中胰肠吻合术14例,胰胃吻合术17例.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和术后并发症,包括胰瘘、胆瘘、腹腔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胰腺断面质地、胰管直径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胰瘘、胆瘘、腹腔出血、消化道出血、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术后死亡)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胰胃吻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未高于胰肠吻合术,其可以作为胰十二指肠术后消化道重建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胰头及十二指肠、胆总管壶腹恶性及部分良性肿瘤的主要方法。然而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胰瘘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严重的并发症和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是1996年由彭淑墉设计的。经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其可以明显减少术后胰漏的发生率[1]。我科自1998年至2004年共有36例病人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无1例发生胰瘘,疗效满意。临床资料本组共36例,男24例,女12例。年龄37~73岁,平均54.6岁。其中胰头癌21例,壶腹部肿瘤12例,十二指肠癌3例,全部病人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及捆绑式胰肠吻合术。上述诊断术后全部经…  相似文献   

11.
余佳文  王增  程斌 《中国药房》2014,(20):1897-1900
目的:系统评价替吉奥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中关于替吉奥联合化疗对比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纳入的RCT采用Cochorane系统评价的方法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合计88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近期疗效有效率[OR=1.02,95%CI(0.57,1.82),P=0.96)]、1年生存率[OR=1.62,95%CI(0.70,3.76),P=0.2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OR=0.23,95%CI(0.16,0.32),P<0.000]、胃肠道反应发生率[OR=0.35,95%CI(0.14,0.88),P=0.03]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替吉奥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并能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但该结论仍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RCT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系统评价棘白菌素类抗真菌药物预防侵袭性念珠菌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检索时限为建库起至2019年7月,收集棘白菌素类药物(试验组)对比常规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对照组)预防侵袭性念珠菌血症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研究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0.2进行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2统计软件对突破性侵袭性真菌感染率、真菌感染死亡率、全因死亡率及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项RCT,合计3 21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突破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OR=0.58,95%CI(0.40,0.85),P=0.004]、真菌感染死亡率[OR=0.68,95%CI(0.51,0.92),P=0.01]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OR=0.52,95%CI(0.40,0.67),P<0.00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全因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84,95%CI(0.67,1.05),P=0.13]。结论:与两性霉素B及三唑类抗真菌药比较,棘白菌素类药物用于预防侵袭性念珠菌血症可降低突破性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生率、真菌感染死亡率和因不良反应停药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s)与华法林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图书馆、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收集NOACs(试验组)对比华法林(对照组)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的...  相似文献   

14.
刘滴  吴辉  杨俊  杨简  丁家望  范致星  杨超君 《中国药房》2020,(10):1260-1265
目的:系统性评价替格瑞洛对比氯吡格雷治疗东亚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旨在为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收集替格瑞洛(试验组)对比氯吡格雷(对照组)治疗东亚ACS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统计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RCT,共计451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OR=0.85,95%CI(0.68,1.04),P=0.12]、心血管原因死亡率[OR=0.76,95%CI(0.57,1.03),P=0.08]、脑卒中发生率[OR=0.77,95%CI(0.48,1.24),P=0.28]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患者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OR=1.54,95%CI(1.19,1.99),P=0.001]、次要出血事件发生率[OR=1.80,95%CI(1.40,2.32),P<0.0000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替格瑞洛在降低东亚ACS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心血管原因死亡以及脑卒中的发生风险等方面的作用与氯吡格雷相当,但该药会增加患者主要出血、次要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无T管外引流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无T管外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和同期20例应用T管外引流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对照,比较不同引流方法在术后恢复中的作用。结果观察组18例患者术后均无胰漏胆瘘发生,2周左右出院。对照组1例术后胰瘘,冲洗引流后治愈,所有患者3~4周出院。术后住院时间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首次肠道排气时间观察组(4.05±1.06)d,对照组(5.10±1.12)d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两组患者术后第6天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无T管外引流胰胃吻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并发症无增加,降低患者炎症反应,并有助于缩短排气时间,缩短住院时间,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研究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OPCAB) 患者合并颈动脉狭窄 (CAS) 的危险因素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3 年 6 月—2015 年 6 月择期行 OPCAB 治疗的 342 例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术前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 CAS 组 71 例(单侧或双侧狭窄≥50%)及对照组 271 例(狭窄<50%或无狭窄), 比较 2 组基本资料, 行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CAS 的危险因素。比较 2 组术中及术后情况, 对术后死亡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2 组患者年龄、 吸烟史、 高血压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 回归显示, 高龄(OR=1.050, 95%CI 1.014~1.086, P<0.01)、 高血压病(OR=2.566, 95%CI 1.299~5.071, P<0.01)、 COPD(OR= 7.573, 95%CI 1.106~51.834, P<0.05) 是 OPCAB 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有 CAS (OR=4.530, 95%CI 1.361~15.078, P< 0.05)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史(OR=7.685, 95%CI 2.289~25.800, P<0.01)是 OPCAB 术后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 高血压病、 COPD 是 OPCAB 术患者合并 CAS 的危险因素, CAS 患者行 OPCAB 术后死亡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7.
司霞  陈月  李英  冯婉玉 《中国药房》2013,(44):4163-4167
目的:系统评价普拉克索添加治疗帕金森病(PD)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收集普拉克索添加治疗PD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 Man 5.1统计软件对纳入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4项RCT,合计1 85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与多巴脱羧酶抑制药治疗PD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总有效率[OR=3.45,95%CI(2.46,4.85),P<0.01],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总评分(UPDRSⅡ)[MD=-1.38,95%CI(-2.05,-0.71),P<0.01]和运动检查总评分(UPDRSⅢ)[MD=-5.71,95%CI(-9.25,-2.17),P<0.01],减少患者每日服用左旋多巴的剂量[MD=-167.42,95%CI(-207.94,-126.90),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普拉克索不增加患者恶心、呕吐、体位性低血压、眩晕和嗜睡的发生率,但可能增加异动症[OR=2.21,95%CI(1.66,2.95),P<0.01]、幻觉[OR=3.22,95%CI(2.04,5.09),P<0.01]和失眠[OR=1.52,95%CI(1.00,2.32),P=0.05]的发生率。结论:普拉克索添加治疗PD疗效显著,但部分不良反应发生率亦会增加。由于纳入研究的质量不统一,该结论需谨慎对待,尚需高质量、大样本的RCT进一步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保守治疗联合水溶性造影剂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有效性,为该疾病的临床用药提供循证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检索时限为各数据库自建库起至2020年9月。收集在保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水溶性造影剂用于粘连性小肠梗阻有效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后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5.1.0和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和Stata 16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5项研究,合计142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水溶性造影剂的使用显著减少了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手术需求[OR=0.64,95%CI(0.50,0.81),P<0.001],缩短了非手术患者的缓解时间[MD=-23.37,95%CI(-32.17,-14.57),P<0.001]、住院天数[MD=-2.21,95%CI(-2.52,-1.90),P<0.001]和所有患者的总住院时间[MD=-2.43,95%CI(-3.93,-0.92),P=0.002],且不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OR=1.15,95%CI(0.63,2.10),P=0.65],但无法降低病死率[OR=1.26,95%CI(0.94,3.24),P=0.63]或肠切除率[OR=0.93,95%CI(0.57,1.52),P=0.78]。结论:对粘连性小肠梗阻的患者联合使用水溶性造影剂是安全、有效的,能够减少其手术需求、缩短住院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  相似文献   

19.
吴耐  任泽强  张蓬波  张秀忠  张冲  龚帅  张易 《安徽医药》2019,23(7):1380-1383
目的 参照2016年国际胰瘘小组更新的胰瘘分级,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危险因素,并尝试建立胰瘘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6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以此建立术后胰瘘的风险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其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本组病人胰瘘发生率17.39%(28/161),其中B级胰瘘16.15%(26/161),C级胰瘘1.24%(2/16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P<0.05)、胰腺质地(P<0.01)和胰管直径(P<0.05)为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据此建立术后胰瘘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0.750(95% CI:0.658~0.841),曲线拐点对应的计算概率为15.36%,对应的灵敏度为0.786,特异度为0.639。结论 BMI、胰腺质地及胰管直径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的术后胰瘘预测模型灵敏度、特异度较高,可为术后胰瘘的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