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徐晓明 《陕西中医》2011,32(4):510-511
<正>1源流与发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高士宗在《素问直解》释为:"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  相似文献   

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为顺应四时阴阳之气变动而采取的养生方法。基于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春夏不知养阳,秋冬不知养阴"的情况,结合对中医经典古籍的初步领悟和传统养生方法的切身体会,阐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机理及其在中医临床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下称"《内经》")从天人关系角度提出的著名命题之一。本文拟对近30年国内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述评。1文献研究1.1句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载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  相似文献   

4.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阴阳之气随着四时季节的变化而消长,这也是万物生、长、化、收、藏的根本原因所在,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以养阳  相似文献   

5.
张晓平 《中医杂志》2011,52(2):175-17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预防思想,王冰解释为应制四气养生,马莳解释为应顺四气养生,张介宾解释为应补四气养生,张志聪解释为应补四时阴阳内虚养生。分析了五脏的相对阴阳属性、四时和五脏的五行属性,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本义应为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  相似文献   

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指导四时养生的重要法则,历代医家各抒己见,莫衷一是。综观文献,概括而言,对其认识的主要观点有如下几种。1.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宜食寒凉以制其阳亢,秋冬阴盛,宜食温热以抑其阴盛。此系从饮食上顺其阳热阴寒的一种方法;2.张介宾提出阳为阴之根,阴为阳之基。春夏养阳是为了养秋冬之阴,秋冬养阴是为了养春夏之阳;3.高世栻注释的精神,是以春夏顺其生成之气即为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为养阴;4.张志聪解析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当养其内虚之阴。笔者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此“养”字应作“顺”解。“养阳”、“养阴”,即顺阳、顺  相似文献   

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现实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黄帝内经》中提出的关于四时养生的指导原则,本文参考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养生上的见解,从情志、饮食、起居阐述笔者的观点,认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应以顺应阳气的生长收藏为本,注重修养心性,要有恬淡之性,饮食起居要效法天地、顺应四时。  相似文献   

8.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曰:“夫阴阳四时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  相似文献   

9.
罗致强教授防治冠心病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琼  金明华  罗致强 《新中医》2000,32(10):9-10
罗致强教授根据自己数10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运用《素问》中“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论,提出对冠心病的中医防治方法。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蕴意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首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倡导以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调摄阴阳,养生防病,即以预防为主的思想。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一年四季中的同步相应,伴随四季的寒暑变化,人体的阴阳之气有盛衰、升降的区别。如李 《医学入门》有“人之气血,春升、夏浮、秋降、冬沉,应周天之定序,配四时之常度”,《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有“春生夏长,秋收冬…  相似文献   

10.
范占民  路现平  田勇 《河北中医》2009,31(3):454-45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顺应四时调神养生的重要原则。然而对于该语句的认识,后世医者有不同见解。主要观点有:①马莳、高世械等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②王冰认为养即制也,春夏阳盛,故宜食寒凉以制其阳;秋冬阴盛,故宜食温热以抑其盛阴。③张志聪认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阳;秋冬阴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虚之阴。  相似文献   

11.
魏勇军 《河北中医》2015,(2):265-267
<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源于《素问·四气调神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两千年来,作为重要的治未病思想原则,被人们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对指导正确养生、治疗起着积极作用,浅析如下。1如何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1.1历代医家不同解释1.1.1以阴阳生长收藏而论明代医家马莳及清代医家高士宗均从四时阴阳变化规律,顺养生  相似文献   

12.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我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吴伟 《河南中医》2004,24(9):16-16
《素问·四气调神论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对于“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这一四时养生的重要原则 ,历代医家认识尚不一致 ,其主要观点有五 :一是以马莳、高世木式为代表 ,高世木式注曰 :“圣人春夏养阳 ,使少阳之气生 ,太阳之气长 ,秋冬养阴 ,使太阴 (当作“少阴”)之气收 ,少阴 (当作“太阳”)之气藏”。认为春夏顺其生长之气即养阳 ,秋冬顺其收藏之气即养阴。一般认为这种说法最合经旨。二是以王冰为代表 ,认为养 ,即制也 ,春夏阳盛 ,故宜食…  相似文献   

13.
缪晨韵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10):747-74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内经》重要的调神养生原则,对临床治疗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就此观点对针灸临床的指导作用探讨如下. 1 历代医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不同见解 1.1 顺时为养:主张这一观点的代表医家主要有马莳、高士拭等人.明代马莳《素问注证发微》中日:"圣人于春夏而有养生长之道者,养阳气也;于秋冬而有养收藏之道者,养阴气也."高士拭《素问直解》中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使少阳之气生,太阳之气长;秋冬养阴,使太阴之气收,少阴之气藏."认为春夏宜顺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顺其生长之气;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变化的规律,顺其收藏之气.  相似文献   

14.
从扶阳理论及内阳外阴的本体结构角度出发,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句意及内涵进行新的阐述与探讨.笔者认为,人体阴阳二气中阳气起主导作用,且阴阳二气在人体的结构为阳在内,阴在外.因此,"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深层含义应是春夏之时,要顺自然阳气生长之势,养护人体阳气;秋冬则顺自然阴气收藏之性,调护人体阴气.但笔者认为秋冬调养人体阴气的真正目的 是固藏人体阳气,"藏阳"就是"秋冬养阴"的进一步明确,重视调护阳气才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真实含义,也是《内经》重阳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 ,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此思想的提出受到古今医家的高度重视 ,然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解 ,众说纷纭。笔者拟从各家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见解。从《内经》的历代注家来看 ,主要观点有以下几种。 (1)认为春夏之际要适应少阳、太阳之自然界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生长 (升浮 )之气 ,宜生宜长 ,养生养长 ,即“春夏养阳” ;秋冬要适应太阴、少阴之自然气候的变化规律 ,顺其收藏 (沉降 )之气 ,宜收宜藏、养收养藏 ,即“秋冬养阴”。如高士宗…  相似文献   

16.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中提出的指导养生的重要法则。对它的理解,历代医家众说纷纭。现代人经过整理,将其概括为三种含义:一是适应四时的养生方法,生长属阳,收藏属阴,所以春夏养生长之气,即为养阳;秋冬养收藏之气,即为养阴。二是养阳指养心、肝二阳脏;养阴指养肺、肾二阴脏。三是养阳要顺从阳气生长的特点,使阳气发泄;而养阴要顺从阴气收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原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根据该篇的主题思想及其内容来分析,这里养阳养阴的阳和阴,显然是指四时气候变化促使生物一年中生长发展过程的生、长、收、藏之气而言的。《四气调  相似文献   

18.
浅谈"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强  代强 《河南中医》2006,26(6):9-10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原文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1注解纷纭,各有理据王冰从阴阳互制立论,在自然界,春夏之阳盛,继之以秋冬之阴;秋冬之阴盛,继之以春夏之阳,以  相似文献   

19.
邹晓明  谷松 《中医杂志》2008,49(5):474-475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内经>所论的四时调摄阴阳之法则,对平素养生与临床治疗均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认识,历代医家立足点不同而论述不一,将我们的学习体会略陈于下.  相似文献   

20.
历代对<内经>"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解释众多.笔者从如何"养"的角度出发,梳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系统理论,提出春夏要利于生长之气,秋冬要利于收藏之气.如何"利于",具体的方法很多,须因时、因地、因人而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