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AMI)急性期白细胞计数升高和近期预后不良有关,但白细胞计数在预测AMI后稳定期患者心脏事件长期预后的资料有限。本研究旨在观察AMI后稳定期患者白细胞升高是否与再发心脏病事件有关,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外周血中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肌钙蛋白含量变化与冠心病病理变化过程、病情进展和转归的关系。方法:对80例AMI发病后24小时外周血中CRP和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含量分别进行检测,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AMI血清申CRP和白细胞计数以及肌钙蛋白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AMI发病后外周血申CRP和白细胞计数、肌钙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其测定对于预测AMI病情有一定价值,也说明心肌梗死和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 AMI)患者血白细胞计数的升高可反映患者预后。从 AMI 患者白细胞计 数升高的机制、白细胞计数与 AMI 再灌注治疗、白细胞计数与 AMI 梗死面积、中性粒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中 性粒细胞 / 淋巴细胞比值与 AMI 预后的关系、淋巴细胞计数的变化与 AMI 预后的关系、单核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关系 几方面对白细胞计数与 AMI 预后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在 AMI 早期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早设法降低白细胞 数量及功能,对防止梗死面积扩大、减少合并症的发生、降低病死率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治疗目前已经取得很大进展,患者短期及长期预后不断改善,但仍是临床常见的危急重症,发病率日渐增高,死亡率仍然很高。多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循环血中白细胞计数与冠心病之间有着  相似文献   

5.
蔡春梅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7,20(12):1399-1401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在急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病种分为脑出血组(172例)及脑梗死组(203例)。脑出血组按血肿体积分组,血肿体积在20ml以内组80例,21~50ml组71例,50ml以上组21例。脑梗死组按梗死再分小组,梗死体积在6cm3以内组77例,梗死体积6~10cm3组88例,梗死体积大于10cm338例。比较各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并通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析白细胞计数与近期预后的关系。结果:3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118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占31.5%,188例中性粒细胞增多,占50.1%;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相比,前者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均更明显;在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各分组中,血肿体积越大、梗死体积越大则白细胞计数越多。脑出血组及脑梗死组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者的预后较正常者差,病死率也相对较高。结论:白细胞计数可作为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判断及预后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计数对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BC计数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择AMI早期就诊患者47例(胸痛时间<2h,肌红蛋白阴性,无其他炎症相关疾病),分别于入院即刻和胸痛发生后4~8h、12~24h采集静脉血,分别检测WBC、C反应蛋白(CRP)、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与肌红蛋白(Mb)。并于出院后3~12个月,跟踪监测WBC 3次,取其平均值作为自身对照。同时检测健康人群WBC和CRP作正常对照。结果:AMI胸痛发作2h内,在Mb阴性时,WBC即开始升高(9.12±2.18)×109/L,显著高于自身对照(6.49±1.09)×109/L和正常对照组(5.97±1.24)×109/L(P<0.01)。但中性粒细胞与自身对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b和cTNI阳性后WBC和CRP显著升高(P<0.01),在12~24h达峰值,分别为(12.46±5.28)×109/L和(50.9±21.3)×109/L,同时中性粒细胞也显著升高(P<0.01)。结论:AMI发作早期,Mb和cTNI阴性时,WBC即显著升高,因此WBC计数对早期AMI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段玉柱 《河北医学》2003,9(7):601-603
目的 :探讨血白细胞 (WBC)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根据WBC计数水平将 90例AMI患者分为A组 (WBC计数≥ 10× 10 9/L)和B组 (WBC计数 <10× 10 9/L) ,对照观察两组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并发症及死亡率变化。结果 :A组并发症如严重心力衰竭 (KillipⅢ~Ⅳ )、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 (P分别为 <0 .0 1、<0 .0 5和 <0 .0 0 5 )。结论 :WBC计数能够评估AMI的近期预后 ,可作为AMI危险分层的简便而可靠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脑出血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临床意义的研究周家毅吕维善杜珙(深圳市人民医院)急性脑卒中常伴有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本研究旨在了解急性脑出血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的变化及在判断病情和估计预后中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实践。1对象与方法1.1对象发...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早期血白细胞计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外围血白细胞 (WBC)与脑梗死发生发展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 2 81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 ,以WBC计数 10× 10 9·L-1为分组标准 ,大于者此数患者归入异常组 ,小于则属于正常组 ,分别就两组的WBC在 1~ 3、4~ 6、7~ 10d三个阶段进行WBC计数 ,同时统计病死率和意识 ,并作死亡与生存患者的WBC分析。结果 :WBC异常 (升高 )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WBC计数逐步升高时病死率也随着递增 ,死亡组患者的WBC计数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 ,WBC计数递增与意识状态的障碍变化严重程度存在着相关性 ,同级意识状态在不同时段的白细胞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脑梗死早期出现WBC计数升高的机制是脑损伤达到一定的严重程度后产生的应激反应 ,是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与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WBC计数与结果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WBC数增加可作为判断脑血管病预后简便易行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和住院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993年~2005年初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资料,1056例患者按照白细胞计数>10×109/L和≤10×109/L分为2组,对2组临床特点、并发症和住院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白细胞升高组平均年龄(61.3±12.7)岁较对照组〔(64.3±11.3)岁〕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MB(肌酸激酶MB同工酶)峰值〔分别为(2137.6±1543.4)IU/L和(1410.1±1183.9)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源性休克(分别为6.0%和2.3%,P<0.01)和心律失常(分别为41.5%和29.4%,P<0.001)的发生率更高;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36.%和7.6%,P<0.01)。Logistic回归显示WBC计数增高与住院死亡率相关。结论白细胞计数是预测心肌梗死短期预后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白细胞计数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疗效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51例具备溶栓适应证的AMI患者,男32例,女19例,分为两组:白细胞计数升高组(A组):27例;白细胞计数正常组(B组):24例.所有患者均于3~6h内行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4h病死率和出院存活率.结果:两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出院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的24小时病死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AMI尿激酶静脉溶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白细胞计数 (WBC)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  35 8例AMI患者 ,男 1 6 8例 ,女 1 90例 ,年龄 35~ 80岁 ,按WBC水平分为 6组 ,分别统计并比较各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MB(CK MB)值 ,并确定其与不同WBC水平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各组间CK MB水平差别显著 (P <0 .0 5 ) ,各组不同的CK MB水平与其WB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r=0 .89,P =0 .0 1 8)。结论 AMI急性期WBC与梗死范围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罗莘 《医学综述》2014,20(21):3994-399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5月株洲市恺德心血管病医院收治的203例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白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45例,B组(白细胞计数8.0×109L-116.0×109L-1)109例,C组(白细胞计数>16.0×109L-1)49例。分析上述三组患者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MB同工酶(CK-MB)的检测结果,以及各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 C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血清cTnI、CK-MB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C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患者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且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上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AMI患者白细胞计数与多数类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呈正相关,临床应重视AMI患者白细胞升高的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说明白细胞参与阻塞血管及产生自由基的病理机制,以利于更好地有重点地观察高危患者,降低心梗的死亡率。方法对60例AMI患者入院后48h近期内的外周血WBC计数进行检测。结果WBC计数〉10.0&#215;10^9/L患者的死亡率(23.08%)与WBC计数〈10.0&#215;10^9/I.患者的近期死亡率(3.8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24)。结论大量白细胞导致Ca^2+超负荷,加速心肌死亡,因此在急性心梗早期应设法降低白细胞数量及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学广 《中外医疗》2011,30(19):100-100
目的探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治疗及护理方案。方法本院2006年12月至2010年4月间所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治疗及护理情况进行了回溯式整理与研究分析。结果 56例患者经临床治疗后,再通45例,再通率为80.4%;患者中共计5例死亡,死亡率为8.9%,死因分别为由于室颤与心脏骤停。患者治疗后通过尿检镜发现血尿2例、牙龈与皮肤黏膜出血各3例,但临床未发现过敏反应或脑出血等严重副作用。结论静脉溶栓方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方法具备简单易行、经济有效的显著优点,可以在基层医院中作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氧饱和度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基立  蓝映霞 《广东医学》2001,22(12):1157-115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及预后关系。方法 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连续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动态变化,并与治疗后及心绞痛患者对照分析。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氧饱和度明显低于治疗后和冠心病心绞痛组,并与梗死面积及预后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可及时了解心肌缺氧程度及正确估计病情。  相似文献   

18.
脑外伤时白细胞计数变化的临床意义甘肃省武威市医院张兆奎本文对245例急性脑外伤患者的外周白细胞进行了测定,试探讨白细胞在脑外伤时的变化规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本组男173例,女72例,平均年龄33岁,根据病情轻重程度分为三度,即;头皮裂伤...  相似文献   

19.
白细胞是一类有核的血细胞.白细胞不是一个均一的细胞群,根据其形态、功能和来源部位可以分为三大类: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白细胞与红细胞和血小板一样都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细胞发育过程中又都是经历定向祖细胞、前体细胞,而后成为具有各种细胞功能的成熟白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关系,以便明确血糖对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入院静脉血空腹血糖水平,将7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以下两组:血糖正常组,血糖≤6.0 mmol/L;血糖升高组,血糖>6.0 mmol/L.记录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血糖升高组患者中,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糖,则容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应注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