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中谈到用粥的有33条7方(其中桂枝汤18条,白虎汤4条,白虎加入参汤5条,竹叶石膏汤1条,十枣汤1条,三物小白散1条,理中丸3条),为中医食品作药用的特殊治疗方法奠定了基础。一、用粥方法先用与后用:《伤寒论》中直接用粥作为治疗药物的有白虎汤、白虎加入参汤、竹叶石膏汤三方。此三方均用粥养胃和中。具体方法,如26条:“白虎加入参汤,……知母、石膏、石膏、甘草、粳米、人参、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就是将其他药与米放在一起煮熟,去渣后温服。三方用粥法基本相同,是先用粥法。后用法有理中丸(汤),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四方。其中理中丸(汤)用粥法是“服(理中丸)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微自温,勿发揭衣被”(386条)。所谓“食顷”,是指服理中丸(汤)后极短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竹叶石膏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的一首著名方剂。《伤寒论》396条云:“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方由“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斤,麦冬一升,人参三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组成。“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纳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临床常用于治疗热病后余热未清,气阴两伤证。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且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易招致外邪,罹患感冒发热,易耗气伤阴,竹叶石膏汤切合病机,在儿科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3.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方: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洗)半升,甘草(炙)三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本方是治疗少阳病主方.笔者临床上用本方治疗顽固性失眠,疗效显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少阳病之主方,其原方为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洗)、炙甘草(三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组成,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柴胡气质轻清,苦味最薄,能疏少阳之郁滞。黄芩苦寒,气味较重,能清胸腹蕴热以除烦渴,柴芩合用,可解半表半里之邪;生姜,半夏调理胃气,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  相似文献   

7.
大承气汤,此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其原方组成:大黄12g(四两,酒洗),枳实12g(五枚),厚朴24g(八两,去皮,炙),芒硝6g(三合)。用法: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 14 7条 ,“伤寒五六日 ,已发汗而复下之 ,胸胁满微结 ,小便不利 ,渴而不呕 ,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 ,心烦者 ,此为未解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主要论述了少阳病兼水饮内结的症状和处方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在当今临床的应用范围较广 ,笔者试从理论方面探讨其作用机理。1 药物解析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 :“柴胡半斤 ,桂枝三两(去皮 ) ,干姜二两 ,栝蒌根四两 ,黄芩三两 ,牡蛎二两 (熬 ) ,甘草二两 (炙 )。上七味 ,以水一斗二升 ,煮取六升 ,去滓 ,再煎取三升 ,温服一升 ,日三服。初服微烦 ,复服 ,汗出便愈”。方解 :柴胡配黄芩 ,取小…  相似文献   

9.
正柴胡桂枝干姜汤见于《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组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全方和解散寒,生津敛阴,笔者应用本方加减治疗瘾疹,效  相似文献   

10.
治热结在内,心下急呕不止,郁郁微烦,柴胡证仍在者,与大柴胡汤下之。组成柴胡半升,黄芩三两,半夏半升,芍药半两,枳实四枚,大黄二两,生姜五两,大枣十二枚擘以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1.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组成半夏(洗)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甘草(炙)6g,黄连3g,大枣(劈)4枚,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上7味以水1200ml煎取600m L,分2次服),半夏泻心汤主治胃气不和,寒热错杂之虚痞~([1]),笔者在临床通过辨证论治,应用于皮肤病多种疾病的  相似文献   

12.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351条:"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细辛三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相似文献   

13.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  相似文献   

14.
正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方由柴胡半斤、黄芩三两、白芍三两、半夏半斤(洗)、枳实四枚(炙)、生姜五两(切)、大枣十二枚(擘)、大黄二两组成,以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大柴胡汤方具有和解少阳、内泄热结的作用,主治少阳阳明合病。牛俐主任系济南市章丘区中医医院脑病科主任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学验俱丰,对《伤寒论》有深入的研究,擅用经方,现选取其大柴胡汤验案3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煮散”初见《金匮要略》,例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右剉麻豆大,每服四钱七,水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唐宋时期更为盛行,虽有其历史因素,但在防病治病中充分发挥其一技之长,明清时一些医药名家仍然使用煮散方。“煮散”应是浸出制剂的一种剂型,即将药物加工粉碎  相似文献   

16.
正半夏泻心汤系张仲景首创辛开苦降法,出自《伤寒论》,临床上主寒热虚实错杂之心下痞,在上之呕吐,于中之痞满,在下之肠鸣或泄泻,乃斡旋中焦代表方剂。方药: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1-2],其药味精简,配伍严谨,有的放矢;寒热并用以调和阴阳,辛开苦降以调畅气机,清上温下以和胃肠,攻补兼施以顾虚实,可谓经方之经典[3]。其临床上多用于消化系统疾病,近年来该方涉及面较广[4],现将  相似文献   

17.
大承气汤的气味配伍规律与临床应用浅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大承气汤来源《伤寒论》,其方药组成为:大黄12g(四两,酒洗),厚朴24g(八两,去皮,炙),枳实12g(五枚),芒硝6g(三合)。其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两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其功用与主治为:峻下热结、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日晡潮热,神昏谵语,  相似文献   

18.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相似文献   

19.
小柴胡汤     
治伤寒五六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耳聋,脉弦数者。此是少阳经半表半里之证。宜此汤以和解之。 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升甘草三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以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栝蒌根。若腹中痛,去黄芩加芍药。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温覆取微似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  相似文献   

20.
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由半夏二升、人参三两、白蜜一升组成。耐人寻味的是,仲景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6条中,除了明示“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之外,还在方后注中特别注明该方的煎服法为“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这种将溶媒反复扬之后煎药的方法有何意义?其临床作用如何?兹就此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