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输注浓缩血小板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已十分广泛,但血小板细菌污染问题并未彻底解决;目前由输注污染血小板等血液成分导致的菌血症一直保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并且时常有死亡病例发生;污染的病原菌包括革兰阳性菌与阴性菌两类,现阶段临床上使用多种方法检测被污染的血小板,如培养法、血小板pH值、葡萄糖含量检测及云雾状旋涡观察法、间接标记法、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等;对污染的预防侧重于筛选献血者、应用皮肤消毒与无菌采血术、选择合适的制备方法、分离一定量的初采血、深低温保存血小板等;同时,由于血小板资源有限,应用光化学技术对微量污染的浓缩血小板进行消毒处理已成为目前血液消毒领域最为热门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自主研发的针对细菌16 S r DNA基因的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对浓缩血小板制品中细菌污染检测的效果。方法设计16S r DNA基因保守区引物,构建SYBR Green Real-time PCR反应体系;然后分别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以初始浓度为1CFU/m L、10 CFU/m L和100 CFU/m L接种到浓缩血小板中,经22℃保存7 d后,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方法进行细菌检测。结果细菌污染后的血小板在常规保存条件下,最长保存期7 d,不同接种浓度的细菌生长情况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所有种类的细菌均在d 1、2表现出迅猛的增殖高峰,d 3以后增殖趋于平缓。结论该Real-time PCR检测体系可定量地检测出血小板的细菌污染的情况,可适用于血小板输注前的快速细菌污染检测。 相似文献
4.
王军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3,26(1)
背景 免疫抑制或免疫低下者输注含有细菌的血液成份会引发医源性感染,导致严重后果。作者使用便宜的试纸条检测pH和葡萄糖,以筛检浓缩血小板(PC)中细菌,该方法有实用价值。研究方法和设计 应用试纸条(Multistix,Bayer Corp.)对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过去的几年里,随着病毒灭活及检测方法的进步,血液制品的病毒污染率已明显下降(HIV 1/1×106, HCV1/3×105),远低于细菌的污染率[1/(2×103-3×103)][1,2].血液制品的细菌污染尤其是血小板中的细菌污染问题已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7.
贺冶冰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2,(5)
背景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输血致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估计占输血致死率的10%。具保守估计,在美国超过1/3,000份血小板浓缩物有细菌污染,由输血引起的败血症每年导致至少20~40例死亡,目前仍无筛选试验。根据特殊蛋白和衍生肽结合到细菌细胞壁肽聚糖蛋白的原理,发明一种检测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方法,并检验其可行性。方法 在通过滤过器吸取血小板标本的过程中,肽聚糖蛋白或多肽将细菌俘获。根据肽聚糖结合蛋白家族序列分析,用标记生物素合成四种多肽,用标准酶法,使 相似文献
8.
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核酸检测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小板制品中细菌污染的C t值用于血液细菌污染筛查的可行性。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单采血小板样本740份,包括420份阳性样本及320份阴性样本。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检测结果,确定最佳工作点的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通过对检测结果C t值分析,确定最佳工作点即C t值在31.97时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9.4%和99.3%。通过对不同诊断点的结果分析初步确定C t值<31.97时发阳性报告,>33.00时发阴性报告,之间则为疑似样本。结论通过ROC曲线分析证实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法是一种高效、可靠、便于临床应用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9.
10.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0,(5)
长期输注血小板可致输血小板失效,已证明这是由于血小板中加杂白细胞引起HLA抗体所致,本文报道两种除去浓缩血小板(PCs)中白细胞的方法.用常规方法制备血小板,滤前将6份PCs混合.经醋酸纤维素(CA)滤器过滤的血小板,滤前须用前列腺素E_2(PGl_2)作短暂失活处理;经棉毛 相似文献
11.
12.
周庆申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2003,26(1)
背景和目的 尽管在血液制品中细菌污染检测的方法得到了改进,细菌性浓毒血症仍然是输血的主要风险因素。奉项研究目的在于调查不同的皮肤消毒方式对于降低浓缩血小板中细菌污染率的效果。材料和方法 在2次以10个月为期限的时间 相似文献
13.
14.
为探讨细菌和真菌在常规保存条件下的浓缩血小板中生长繁殖状况,为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与灭活方法提供依据,在实验室采取血小板中人工污染菌和活菌计数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污染后血小板在常规保存条件下(22±2)℃,最长保存期7d内每日含菌量变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均在第2、3d表现出迅猛的增殖高峰,第4d以后增殖趋于平缓。白色念珠菌增殖速度较为平缓,但亦呈持续增殖趋势。结论,细菌与真菌均可在常规保存条件下的血小板中持续生长,保存时间越长,发生输血后并发症的可能性越大。 相似文献
15.
《中国输血杂志》2017,(7)
目的建立符合自动化检测要求的核酸扩增法检测细菌的方法,并初步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制品的细菌检测。方法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自动化改造,使用不同菌株评估改良后的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并将该方法应用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的检测。结果对细菌DNA提取方法进行改造,满足了自动化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灵敏度分别可达10、150、65、15 CFU/m L。使用灭菌水检测50次,均未发现非特异性检测产物。该方法和细菌培养方法同时能从100例手工浓缩血小板中检出1例细菌阳性标本。结论细菌基因组16S DNA检测方法能快速灵敏地检出血小板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细菌,应用于手工浓缩血小板检测能获得与细菌培养相同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加拿大,Héma Québec(HQ)和加拿大血液服务处(CBS)两个供血机构都会用一种自动细菌检测系统(BacT/ALERT,bioMérieux)进行单采血小板细菌检测。研究设计与方法:标准和3D BacT/ALERT系统的确认包括在单采血小板中添加系列浓度的细菌浓聚物,浓度范围为10~10^2cfu/ml。在2006年2月,在HQ和CBS筛查了大于95%的单采血小板的细菌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17.
流式细胞术检测浓缩血小板中微量白细胞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流式细胞术(FCM)荧光微球绝对计数法在浓缩血小板微量白细胞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两种FCM方法(LeucoCOUNT和Leuco-Finder)计数浓缩血小板样本中微量白细胞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样本量与试剂量的最适比例。结果两种FCM法白细胞检测值与期望值均具高度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r)分别为0.9988(LeucoCOUNT)和0.9986(Leuco-Finder)。微量白细胞计数<70/μl时,样本量增加到总量的64%(700μl样本+400μl LeucoCOUNT试剂)为最适比例。结论流式细胞术荧光微球绝对计数法是一种快速、稳定、客观、精确的检测微量细胞数的方法,FCM法LeucoCOUNT和Leuco-Finder均适合于作为去白细胞浓缩血小板制剂的质控方法。 相似文献
18.
PGD血小板细菌污染检测系统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PGD检测系统用于混合血小板制品细菌污染检测的效果。方法分别将配制后经浓缩血小板稀释为101、103和105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菌悬液进行PGD检测限的评估;将上述菌株分别接种于浓缩血小板中制成菌液浓度为101、103CFU/ml的模拟细菌污染浓缩血小板,经22℃振荡保存24、72、120 h后分别用PGD法和Bact/ALERT法进行细菌检测,比较2种方法的细菌污染检测限和阳性反应时间。结果 PGD法对大肠埃希菌的检测限为105CFU/ml,表皮葡萄球菌为103CFU/ml;将103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别接种到浓缩血小板,24 h后PGD检测均为阴性,72 h后均为阳性,而Bact/ALERT法检测在10 h均呈阳性反应;将105CFU/ml的大肠埃希菌和表皮葡萄球菌接种浓缩血小板4 h后PGD检测均为阳性,Bact/ALERT法在3—6 h内均呈阳性反应。结论 PGD检测系统对血小板细菌污染的检测限为(103—105)CFU/ml,适用于医院输血部门在血小板输血前的快速细菌检测。 相似文献
19.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1990,(1)
1986年,由于当时输血小板引起脓毒症死亡者的增加,FDA将血小板保存期从7天缩短至5天.本文报道1例26岁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患者,因输注7单位血小板后产生脓毒性休克.患者血培养见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生长.作者研究了CLX和PL-732血袋保存的血小板中接种两种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 相似文献
20.
浓缩血小板液中细胞因子含量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在保存过程中细胞因子含量的变化,应用PRP法,BC法及SD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于常规条件下保存,间隔取样检测保存期内细胞因子如IL-1β,IL-6,IL-8,TNFα等的含量,结果发现浓缩血小板在保存期内随保存时间的延长,细胞因子含量不断升高,而且浓缩血小板中细胞因子含量与其中混杂的白细胞数直接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