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胃癌患者血浆可溶性P-选择素及血清唾液酸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胃癌患者血浆可溶性 P-选择素 (s P- se-lectin)和血清唾液酸 (SA)水平 ,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EL ISA法和快速比色法分别测定 4 5例胃癌患者 ,4 0例胃溃疡患者及 30例正常人血浆 s P- selectin和血清 SA水平 .结果 胃癌患者血浆 s P- selectin水平 (110± 6 ) mg· L- 1 及血清SA水平 (94 0± 5 2 ) mg· L- 1 显著高于胃溃疡患者 (2 3± 3) mg· L- 1 ,(5 80± 4 7) mg·L- 1及正常人群 (2 1± 5 ) mg·L- 1 ,(5 5 0± 38) mg· L- 1 (P<0 .0 1,P<0 .0 1) ;胃癌患者 s P- selectin水平有脏器转移者 (12 1± 4 ) mg· L- 1 与无脏器转移者 (10 4± 3)mg·L- 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而胃溃疡患者与正常人群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 .结论  s P- selectin和 SA均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两指标对于良、恶性溃疡的鉴别有一定价值 .另外 ,s P- selectin还可作为有无转移的一项辅助指标 .  相似文献   

2.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sE-选择素)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清sE-选择素水平.结果哮喘急性发作各组患者sE-选择素的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重度哮喘组sE-选择素的水平与轻、中度哮喘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 sE-选择素作为一个重要的免疫分子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过程,其水平的高低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P-选择素与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粘附分子是一组表达广泛、功能多样的跨膜糖蛋白 ,其中包括免疫球蛋白超家族 (ICAM - 1,VCAM - 1) ,选择素家族 (P -选择素 ,E -选择素 ,L-选择素 ) ,整合素家族 (β1,β2 ,β3亚族 ) ,血管附着家族 (LAM - 1,HCAM)四大类 ,分别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参与体内防御功能、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肿瘤浸润转移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其中 ,选择素家族的P -选择素是McEver等 1989年首先在激活的血小板及内皮细胞上发现 ,同年在Cel…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E-选择素(sE—selectin)水平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7月一2015年7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内科接诊的糖尿病前期患者4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40例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0例,分别为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以及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并选择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员4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人员进行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进行检测,比较4组患者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素水平,并分析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索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血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及糖化血红蛋白、可溶性P-选择素、E-选择素等指标比较,健康对照组<糖尿病前期组<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相反(P<0.05)。可溶性P-选择素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现正相关,可溶性E-选择素和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三酰甘油、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抵抗指数呈现正相关,与高密度脂蛋白呈现负相关。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可溶性E-选择素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关系紧密,通过检测二者对早期糖尿病进行诊断,及早进行治疗,防止病情出现恶化,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5.
创伤性休克大鼠重要脏器P-选择素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洪武  陈荣剑  黄宗海 《广东医学》2002,23(11):1139-1140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时重要脏器P-选择素的分布,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复制大鼠创伤性休克模型,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休克后20min和4h大鼠心脏,肝脏,肺脏及小肠P-选择素水平,结果:正常大鼠组大多数重要脏器的P-选择均有表达,其中肺脏中P-选择素浓度最高,休克后20min、心脏、肝脏,肺脏及小肠P-选择素水平较对照组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休克后4h,各个脏器的P-选择素含量显著升高,结论:创伤性休克可导体内重要脏器P-选择素大量表达,这与休克时存在明显的微循环紊乱和内皮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与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相关性,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来本院就诊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他健康志愿者80名作为对照组。(2)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查。(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研究组血清sP-选择素水平。结果(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问题检出率在29%左右,研究组SCL-90总分[(141.3±57)分、阳性项目数(35.1±20.5)分以及躯体化(1.78±0.57)分、焦虑(1.91±0.61)分、人际敏感(1.92±0.65)分和抑郁(1.93±0.63)分]四个因子分高于对照组[(114.9±31)分、(25.7±13.3)分、(1.69±0.49)分、(1.74±0.59)分、(1.78±0.74)分、(1.83±0.65)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SCL-90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性、偏执、精神病)与sP-选择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分别为0.553,0.673,0.457,0.750,0.698,0.333,0.509,0.312,0.331)。(3)心理问题检出组sP-选择素水平[(5018±1536)pg/ml]与相对正常组间sP-选择素水平[(3059±1091)pg/ml]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RA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RA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健康状况与其sP-选择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患者外周血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调节作用,以及对患者肺功能和日夜间症状的改善作用。方法对40例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嗪治疗10d(1个疗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变化,并检测忠者肺功能和日夜间症状的变化;并以同期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经川芎嗪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血清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明显下降(均P〈0.01),且患者肺功能和日夜间症状均明显改善(均P〈0.01)。结论哮喘患者存在血清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的过量表达。川芎嗪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日夜间症状,其作用机制与抑制血清P-选择素和可溶性E-选择素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与其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的相关性,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1)将来本院就诊和治疗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10名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其他健康志愿者80名作为对照组.(2)分别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测查.(3)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方法检测研究组血清sP-选择素水平.结果 (1)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心理问题检出率在29%左右,研究组SCL-90总分[(141.3±57)分、阳性项目数(35.1±20.5)分以及躯体化(1.78±0.57)分、焦虑(1.91±0.61)分、人际敏感(1.92±0.65)分和抑郁(1.93±0.63)分]四个因子分高于对照组[(114.9±31)分、(25.7±13.3)分、(1.69±0.49)分、(1.74±0.59)分、(1.78±0.74)分、(1.83±0.65)分],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SCL-90各因子(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性、偏执、精神病)与sP-选择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正相关(r分别为0.553,0.673,0.457,0.750,0.698,0.333,0.509,0.312,0.331).(3)心理问题检出组sP-选择素水平[(5018±1536)pg/ml]与相对正常组间sP-选择素水平[(3059±1091)pg/ml]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结论 RA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RA患者的病情及心理健康状况与其sP-选择素水平呈一定程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可溶性P-、L-选择素在哮喘急性期、缓解期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哮喘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儿童哮喘急性期病例42例、缓解期病例18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2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L-选择素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清P-选择素浓度哮喘急性期组较缓解期组和健康儿童组明显增高(P〈0.01),而哮喘缓解期组和健康儿童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血清L-选择素浓度哮喘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较健康儿童组明显升高(P〈0.01),而哮喘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以反映气道炎症严重程度,L-选择素可反映儿童哮喘的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可溶性P-、L-选择素在哮喘急性期、缓解期患儿和健康儿童血清中的变化,探讨其在哮喘患儿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儿童哮喘急性期病例42例、缓解期病例18例及健康对照组儿童20例,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测定其血清可溶性P-、L-选择素浓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清P-选择素浓度哮喘急性期组较缓解期组和健康儿童组明显增高(P<0.01),而哮喘缓解期组和健康儿童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选择素浓度哮喘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较健康儿童组明显升高(P<0.01),而哮喘急性期组和缓解期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水平可以反映气道炎症严重程度,L-选择素可反映儿童哮喘的气道炎症及高反应性情况.  相似文献   

11.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了解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测量40例脑出血和60例脑梗死患者于发病后第3、7、14、21天血清胃泌素的含量,并与40例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发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随着病程延长逐步降低,峰值时间为第7天,第21天降至对照组范围。在各时间点疾病组间无明显差异。脑出血未破入脑室或无消化道出血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在第21天降至正常;而破入脑室或伴消化道出血者,在第21天时血清胃泌素仍高于正常对照组。血清胃泌素水平与出血量有关。结论:脑血管病患者于发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变化与临床有密切关系,这为应用抗酸剂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43例经CT证实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浆内皮素(ET)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观察缺血性脑卒中的ET变化,结果表明卒中的ET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对其中15例进行了治疗后的复查表明应用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和脑活素等治疗后,随着病情好转的同时ET含量可以下降(P<005)。认为ET在血浆中的含量可以做为观察缺血性卒中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白细胞黏附分子和血清中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18例,予巴曲酶3d(20BU)并予其他常规治疗;对照组18例,除未予巴曲酶外,余用药同巴曲酶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患者卒中后不同时间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1b、CD18、CD62L、CD54的表达以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巴曲酶治疗组卒中患者在发病24h后中性粒细胞CD11b的表达下降(P<0.05),单核细胞CD11b、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CD18、CD62L、CD54的表达及血清中可溶性ICAM-1、VCAM-1的水平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的影响有限,提示降低外周血黏附分子的表达可是巴曲酶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和脂蛋白(a)[Lp(a)]水平的变化。方法:收集辰溪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住院治疗的IVCD患者92例,包括脑血栓形成(CT)31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29例、脑动脉硬化(CA)32例,以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Hcy和Lp(a)水平并进行比较。比较有无梗死灶的TIA患者血清Hey和Lp(a)水平,分析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的相关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组IVCD患者血清Hey[cT组:(22.8±10.5)μmol/L;TIA组:(21.1±9.3)μmol/L;CA组:(18.3±8.6)μmol/L;对照组:(12.2±5.1)la,mol/L]与Lp(a)[cT组:(331.5±127.6)mg/L;TIA组:(258.3±97.7)mg/L;cA组:(226.5±80.3)mg/L;对照组:(137.0±61.9)mg/L]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TIA患者伴有梗死灶者血清Hey和Lp(a)的水平均高于无梗死灶者(P〈0.05)。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无相关(P〉0.05)。结论:ICVD患者血清Hcy、Lp(a)水平显著升高,测定ICVD患者血清Hcy和Lp(a)水平可以指导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5.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血液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循环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提高临床救治水平。方法:使用LH-450型脑血管动力学检测仪,对53例脑梗塞患者,34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和28例正常人脑血流量,脑血管阻力等血液动力学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h内血压变化与其早期病死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变化与早期病死率(1个月)及病死原因之间的关系。方法: 研究3年来第一次确诊急性脑卒中患者46,监测发病24 h内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随访1个月。结果: 急性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与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成"U"关系。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有一个最佳血压:缺血性为121~140/81~90 mmHg,出血性为141~160/91~100 mmHg,大于或小于该血压病死率均增高(P<0.05~P<0.01)。发病24 h内收缩压低于等于"U"形线低点的患者最常见的病死原因是心血管疾病,高于"U"形线低点的则是严重脑损伤。结论: 急性缺血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24 h内血压过低或过高均与早期病死率增加有关,血压低者高病死率与心脏疾病有关;血压高者高病死率与脑水肿致严重脑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52例,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46例,急性脑梗死806例[根据TOAST分型标准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A组)484例,心源性脑栓塞(B组)92例,小动脉性脑梗死(C组)166例,不明原因脑梗死(D组)64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比较各组CMBs发生率、严重程度及比较初发、复发患者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组、C组的年龄及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脑白质病患者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B组糖尿病史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TIA组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脑梗死患者4个分组CMBs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组CMBs分布在Ⅱ、Ⅲ、Ⅳ级的比例接近,B组集中分布于Ⅱ级,C组Ⅳ级多见,D组及TIA组以Ⅱ级多见。初发急性梗死患者的CMBs发生率明显低于复发患者(P<0.05)。A组、C组初发急性梗死患者CMBs发生率明显低于复发患者(P<0.05)。结论:不同类型的急性脑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CMBs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差异较大,另外在初发、复发型脑梗死患者中的CMBs发生率也不尽相同,这可能与CMBs不同的影响因素差别大有关。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①目的观察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变化的规律,探讨其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②方法对110例经颅脑CT检查确诊的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进行了连续7d的动态观察,并与100例普外科住院病人血压变化进行了比较.③结果脑卒中组与对照组病人均以入院后首次血压(FBP)为最高,不采取任何降压措施,脑卒中组病人血压迅速下降,4~5d达低值,以后血压在此水平上下波动;24h内下降幅度以发病前有高血压者为著(F=5.47,q=3.70,P<0.01).入院后第10天仅有1/3的病人血压仍呈高水平,而对照组血压下降不明显.④结论脑卒中病人急性期血压存在着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规律,急性期降压应慎重.  相似文献   

19.
黄莹  展群岭  李富兰  梁秀梅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563-1565,1569
目的:采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与非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Willis环进行分析,探讨Willis环变异与后循环TIA的关系。方法:使用脑血管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后循环TIA患者31例与非后循环TIA患者31例脑血管进行分析,并根据患者Willis环的情况将其分为完整型、部分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分析Willis环变异分布情况。结果:2组大脑Willis环均有不同程度变异,其中后循环TIA患者中后循环不完整型变异较多见。2组患者的后循环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前循环的完整型和不完整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illis环的完整性与后循环TIA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老年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发生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与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serum homocysteine, 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177例住院的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老年患者,并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1]中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将病例分成PSD组96例和非PSD组(对照组)81例。对所有入选患者在入院的次日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比较两组患者血清Hcy的水平,并与PSD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卒中抑郁组与卒中后非抑郁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别(21.44±7.35)μmol/L、(10.69±3.32)μ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卒中后抑郁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抑郁程度(r=0.428,P<0.01)相关。结论 卒中急性期血清Hcy水平与卒中急性期抑郁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