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多年以来,周围血中嗜酸粒胞细的增高与蠕虫感染之间的关系,已受到广泛注意。在人体血吸虫病、丝虫病、肺吸虫病、蛔虫病、旋毛虫病、内脏幼虫移行症等,这种关系是十分明显的;而大多数有组织阶段的蠕虫感染,通常都能引起某种程度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普通的热带性肺脏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至少部分地与隐性的丝虫感染有关(Neva 等1978) 。  相似文献   

2.
Weingarten于 194 3年首次将具有产生痉挛性支气管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两肺出现弥漫性斑片阴影的综合征命名为热带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tropicalpul monaryeosinophilia ,TPE)。 5 0年代后逐渐认识到丝虫感染是TPE的病因[1] 。本病在丝虫流行区域较常见 ,如印度、斯里兰卡等东南亚一些国家 ,非洲以及中国的沿海地区也是TPE高发区。由于从流行区到非流行区的移民或旅游 ,在西方国家也可见到TPE的病例。本病以男性为多见 ,男女比例 4∶1,年龄多在 2 0~ 4 0岁。1 病因  本病…  相似文献   

3.
作者指出,寄生虫感染与支气管哮喘间的关系是复杂的,热带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提高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1992-11~2005-02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53例,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多种多样,反应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中包括变态反应、感染、结缔组织疾病、肿瘤、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呼吸系统疾病。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18例表现为病程长、多系统累及,淋巴结肿大、脾大以及血栓的发生率高,白细胞、嗜酸粒细胞水平、免疫球蛋白(IgG)、C反应蛋白(CRP)水平较高。结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病因分布常广泛,临床表现各异,因此其诊断和鉴别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简称 T.E.)是热带和亚热带人群中一种慢性的肺部疾患,具有阵发性夜间咳嗽、哮喘、肺部浸润及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等特征,虽常见于世界某些地区,然而至今其病原学和发病机理尚不清楚。鉴于患者具有抗丝虫抗体,血清 IgE 明显增加以及抗丝虫药物治疗有效,推测此种病症系丝虫病的一种形式,是宿主对丝虫超敏反应的结果。不少患者活检标本发现了微丝蚴或其残骸,究竟病原体是人体丝虫抑或  相似文献   

6.
作者回顾性分析了1例合并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青年男性,因颈痛、四肢乏力入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患者既往有食物过敏史1年。患者入院时存在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头部MRI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迅速好转。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脑梗死的少见病因。当急性多发性脑梗死患者出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排除了其他导致脑梗死的病因后,需警惕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导致脑梗死可能。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合并脑梗死的患者建议糖皮质激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作者等(1982)曾报告,马来丝虫Ⅲ期幼虫感染雪貂后,可作为丝虫性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甚或其它潜隐性感染的致病机理的实验动物模型。本文旨在研究采用雷貂静脉内注射马来丝虫微丝蚴,是否可引起与Ⅲ期幼虫感染相同的典型的潜隐性丝虫感染,使  相似文献   

8.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是一组多病因引起的疾病,发病多与变态反应或异常的免疫反应有关,变态原可能是感染、外界吸入或自身免疫性的。本文报告1例老年男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肺结核的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观察了腹腔接种周期型马来丝虫后的长爪沙鼠血液和腹腔液中各型白细胞的变化,并初步分析了其与免疫反应的关系。 沙鼠接种丝虫后,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与嗜酸粒细胞均减少;腹腔液中由于细胞显著增多而呈乳白色,其中巨噬细胞、嗜酸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减少。血液中淋巴细胞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诊治方法。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对36例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有别于其他有原因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高可能为原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HES)的早期病变。结论建议对嗜酸粒细胞明显增高的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多器官损害,从本临床分析及文献看,强的松应是本病首选而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Ding Y  Li CJ 《中华内科杂志》2010,49(6):458-459
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这一概念最初于1968年提出,定义为一组具有类似临床特征的患者群,主要表现为慢性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嗜酸粒细胞浸润导致的器官损伤.1975年Chusid基于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建立了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的临床诊断标准.随着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研究进展,部分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已找到相应病因.近年来在神经科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神经系统疾病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一定的关联,希望临床医生能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热带性嗜酸细胞浸润症,流行于印度、斯里兰卡和东南亚以及中国沿海等地,是一种对人丝虫感染的异常过敏反应,主要累及肺部,肺功能为限制型障碍伴轻、中度气道阻塞,组织病理早期为嗜酸细胞性肺泡炎,缓慢进展至纤维化,丝虫特异性IgG、IgM、IgE 水平升高,为Ⅰ、Ⅲ、Ⅳ型免疫反应.用海群生治疗有效,部分患者无效,少数复发.  相似文献   

13.
蠕虫感染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Action和Rao(1933)报告,微丝蚴携带者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不表现任何淋巴管阻塞的症状。Bhaduri等(1957)认为嗜酸粒细胞与丝虫病各种类型的临床症状无明显的关系,而Danaraj等(1957)发现了热带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和班氏丝虫病之间在流行病学上的关系。葡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授与患者对恶性疟感染产生抵抗力,这种酶的缺乏是受伴  相似文献   

14.
<正>阿托伐他汀为常用降脂药物,该药引起嗜酸粒细胞增多罕见。本文报告1例阿托伐他汀致嗜酸粒细胞增多的病例,以引起临床医师对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病因的重视。临床资料患者男,60岁。因腹痛近2个月、嗜酸粒细胞增多2 d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2011年8月,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高血  相似文献   

15.
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常与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和肿瘤非特异性反应有关,本病起病隐匿,可以累及全身所有组织,临床表现不典型时极易误诊,本文报告嗜酸粒细胞增多症误诊为支原体肺炎合并肝炎1例。  相似文献   

16.
蠕虫感染患者治疗后常发生嗜酸粒细胞增多症,为确定其特点和原因,作者研究了47例经乙胺嗪治疗的班氏丝虫患者和8例经硝唑咪治疗的曼氏血吸虫患者。血吸虫病患者组男性7例,女性1例,年龄22~24岁,感染数月至数年,粪便虫卵量为60~1800个/克。丝虫病患者组年龄6~  相似文献   

17.
单纯性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由Loffler于1932年首先报告,故又称Loffler(吕弗琉)综合征。1 病因病理及发病机理本综合征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现代认为可能是寄生虫感染和某些药物  相似文献   

18.
特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亦称播散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disease).播散性嗜酸粒细胞胶原病(disseminated eosinophilic collage disease)是原因不明的嗜酸粒细胞持续增多(>1.50×109)6个月以上,并伴有脏器损害.  相似文献   

19.
嗜酸粒细胞性肺病(eosinophilic lung diseases,ELD)是指以气道和(或)肺实质嗜酸粒细胞增多为特征的一组异质性临床疾病,伴有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1].以前与ELD相关的名称较多,如嗜酸粒细胞肺浸润、肺嗜酸粒细胞增多症、嗜酸粒细胞性肺炎和肺嗜酸粒细胞综合征等,但目前多以ELD代替[2-5].  相似文献   

20.
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水嗜酸粒细胞增多症 (pleural fluid eosinophilia,PFE,也称嗜酸性胸水 )不是独立的疾病 ,而是一组伴有胸水白细胞分类嗜酸粒细胞超过 10 %的临床综合征 ,可伴有或不伴有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病因不同而临床表现、预后各异。虽然其不能作为一个独立的诊断 ,但它的出现能缩小渗出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范围。1 流行病学自从 Harmsen于 1894年报告了第 1例 PFE后 ,该病越来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其发生率约占渗出性胸水的 6 .0 - 12 .6 %。 Adelman[1 ] 总结了 34 3例 PFE,发现有 74%是由特发性胸腔积液、气胸及胸腔感染引起的 (见表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