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嗜铬细胞瘤     
童玉  郭晓蕙  张挺 《中国医刊》2004,39(7):58-58
1 病例临床特点 此患者中年女性,因间断心悸、苍白10年,发现血压升高3年,以高血压待查收入院.患者在先前的7年中间断于情绪激动时发作心悸、面色苍白,口唇麻木,头痛,有便意,但未发现有血压升高表现.近3年的前2年中,间断血压升高,1年前血压持续性升高伴阵发加重,服降压药物效果不佳,同时上述心悸苍白的症状仍然持续存在.入院时一般情况好,常规体检无明显阳性发现.  相似文献   

2.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病人身上,并没有性别差异,而最常在40至50岁时被诊断出。它是一种由嗜铬细胞(chromaffin cells)形成的肿瘤,90%发生于肾上腺髓质,另有一部分则起源于胸腔或腹腔的交感神经节。因为它会分泌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所以临床上常会引起阵发性高血压、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  相似文献   

3.
嗜铬细胞瘤     
作者报告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医院泌尿科自1953年1月至1962年12月止10年内对8例嗜铬细胞瘤患者手术治疗的经过。其中肾上腺嗜铬细胞瘤6例,肾上腺外腹膜后嗜铬细胞瘤1例,胸内及椎陶孔内1例。除1例系恶性外,其余7例均属良性。8例中5例经手术切除后已彻底治愈,1例恶性肿瘤因无法根治,采用姑息性放射治疗,随访二年余尚生存。2例手术死亡。本病的临床表现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除极少数病例可能没有症状外,—般分二型;(1)阵  相似文献   

4.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它是发生在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和交感神经丛(亦称副神经节Paraganglion)的一种以分泌儿茶酚胺为主的内分泌性腺瘤病,由于循环内血管活性物质增高,临床表现主要为高血压(阵发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或持续性高血压阵发性加剧)、和或代谢紊乱、或少数病例无任何临床症状。过去只是根据临床症状来诊断本病,获得正确诊断的病例不多,大多数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晚  相似文献   

5.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是以高血压和代谢紊乱为主要表现的疾病,极少数可无任何临床症状。(无症状型)国内报告病例不多。我院外科自1962年9月至1976年7月曾遇到本病11例,均经手术切除。病理诊断10例为嗜铬细胞瘤,1例为嗜铬细胞瘤恶性变。5例位于右肾上腺,3例位于腹膜后嗜铬质群,3例位于膀胱壁。8例治愈,3例死亡。(病历摘要见附表)  相似文献   

6.
嗜铬细胞瘤     
嗜铬细胞瘤不是一种很罕见的疾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均经常报导,由于本病是以高血压及代谢紊乱为主的综合征群,在临床表现方面可以是症状型(如阵发性高血压、持续性高血压或高血压伴有代谢障碍等类型);也可以是无症状型,即平素无任何症状,一但因某些诱因(如外伤、手术刺激、特殊检查时、妊娠分娩过程、肤部包块反复按压检查时),而突然出现血压增高或循环急剧紊乱,经过进一步详细检查才确定是嗜铬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性地总结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方法:观察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41例,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全麻26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8例,硬膜外麻醉7例。入室后行心电图、血压、SPO2、CVP监测。结果: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病人术中管理关键在于肿瘤释放儿茶酚胺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危险期是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探查剥离肿瘤和肿瘤切除。结论: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风险极大,但是如果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改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管理,有效的控制血压,可使麻醉手术的死亡率显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回顾性地总结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 观察嗜铬细胞瘤手术病人41例,麻醉选择连续硬膜外阻滞加静吸复合全身麻醉26例,静吸复合全身麻醉8例,硬膜外麻醉7例。入室后行心电图、血压、SPO2、CVP监测。嗜铬细胞瘤切除术病人术中管理关键在于肿瘤释放儿茶酚胺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危险期是在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探查剥离肿瘤和肿瘤切除。结论 嗜铬细胞瘤手术的麻醉风险极大,但是如果选择适当的麻醉方法,重视改善术前准备,加强术中管理,有效地控制血压,可使麻醉手术的死亡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10.
<正> 本组3例临床表现均不典型,造成误诊。例1,女性,临床表现为阵发性高血压及多次出现发作性低血压和休克。后期病情加重,突然发生急腹症及重度休克,剖腹探查见右腹膜后血肿,由瘤体自发破裂出血所致,经抢救病情稳定,1985年10月8日二次手术摘除右肾上腺肿瘤如核桃大小,瘤体完整,腹膜后血肿已吸收。病理报告:嗜铬细胞瘤伴坏死。例2,男性,术前无症状,中上腹部可触及约4×5cm~2肿块,光滑,活动,质中。1988年1月7日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横结肠下、十二指肠阶段外,后与腹主动脉  相似文献   

11.
朱莉  张楠  王佑民  左春林 《安徽医学》2019,40(1):104-105
<正>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33岁,因"孕期发现血压升高2个月"于2016年10月25日入院。患者于孕24周在当地医院产检时发现血压升高,时测血压180/120 mmH g,诊断中孕合并高血压,予硝苯地平片口服,每天2次,每次10 mg,血压控制不理想,波动在200~150/140~110 mmH g。曾于2016年8月24日在本院产科检查,腹部B超提示左侧肾上腺可见42 mm×49 mm包块(见图1),就诊泌尿外科,建议终止妊娠,患者及家属拒绝。病  相似文献   

12.
嗜铬细胞瘤是起源于肾上腺隋质、交感神经节或其他部位的嗜铬组织,这种肿瘤持续或间断地释放大量儿酚胺,引起持续性或阵发性高血压和多个器官功能及代谢紊乱[1]。  相似文献   

13.
男,12岁。近两年来,小便后出现头痛、头晕、伴胸闷、恶心,有时呕吐。症状以晨起第一次小便后为著,无尿急、尿频、尿痛及肉眼血尿。查体及化验无阳性发现。于病儿小便前测其血压为16/14kPa,小便后即测血压达20/16kPa,并出现上述症状,持续约半分钟后血压恢复至16/14  相似文献   

14.
15.
由于肾上腺素受体抑制剂的制备和对儿茶酚胺的代谢过程的了解与应用,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有了显著的进展。国内1953—1963年共报告37例,我院自1964年10月至1972年4月经手术治疗的嗜铬细胞瘤有10例,兹分析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4岁,己婚。因间歇连无痛性肉眼血尿10个月。大量血尿三天入院。检查:T38.3℃,P124次/分,R24次/分,Bp90/70mmHg。面色苍白,心肺正常,肝脾不大。两肾、输尿管及膀胱区无压痛,未触及包块。阴道双合诊未触及包块。在检查过程中病人无不适感。血常规:Hb4.5g%,RBC200万,WBC12,600 N84%,L16%。尿常规:肉眼血尿,WBC(++)。入院后立即行膀胱镜检查,因大量血尿及血块未能观察清楚。在膀胱镜检查过程中,多次测病人血压均在正常范围。经抗感染、止血、输血等治疗两周后,再次行膀胱镜检查,发现  相似文献   

17.
18.
胡建伟  吴祥 《浙江医学》1997,19(3):156-157
嗜铬细胞瘤临床上并不十分少见,在高血压病人中约0.4%~2%的患者患有嗜铬细胞瘤。若能早期诊断,及时摘除肿瘤,则预后良好,常可获痊愈;若贻误诊断及治疗,可致严重的脑、心、肾等脏器损害。我院于1981年1月至1990年12月收治经病理证实的嗜铬细胞瘤23例,现报道分析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5例,女性8例,男女比为1.88:1。年  相似文献   

19.
<正> 患者李×,女,44岁,汉族,工人。住院号97—10794,以“发现血压高三年,加重一月”为主诉,门诊以“高血压原因待查”收住。1994年4月突发剧烈头痛,在当地医院及兰州军区总院就诊,测血压180/100mmHg,诊为“高血压、脑血管痉挛”间断服用“心痛定片,巯甲丙脯酸片”效果尚可,近一年来病情逐渐加重,患者虽服用“心痛定片及巯甲丙脯酸片”,血压仍急剧上下波动,伴发作性心悸故入院。既往无肾炎、肾盂肾炎、血尿病史,否认有高血压家族史。入院查体:血压120/90mmHg,神清,消瘦体型,除心尖  相似文献   

20.
1病历摘要患者,女,52岁(病例号135415),7年前排尿后出现晕厥,自觉头晕目眩,心前区疼痛,心悸,伴四肢麻木并有四肢苍白,数分钟后症状逐渐自行缓解。此后,排尿后时常发作。患者就诊于当地医院,按“心绞痛”治疗,但症状仍不见缓解。2002年,曾于1次发作后测血压达31·92/23·94 kPa(240/180mmHg),遂自行口服降压药物控制血压。05-04,患者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经B超、CT及其他相关检查,考虑“膀胱嗜铬细胞瘤”可能性大。患者病程中无明显消瘦及血尿。患者于2005-07-22入我院治疗。既往于2002年患脑室出血。体格检查:心率52次/min,平时血压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