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TNF),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VMC)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42例心肌炎患者(VMC组)和42名健康人(对照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6、IL-8,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TNF,采用ABC免疫酶染色法测定T细胞亚群.比较两组的各个检测指标.结果 VMC组IL-6、IL-8、TNF显著高于对照组,T细胞亚群中CD4、CD8明显低于对照组,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IL-6、IL-8、TNF参与了发病,一系列细胞因子介导的免疫、炎性反应、免疫调节功能的失衡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临床医学工程》2021,(1):83-84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布地奈德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D3+、 CD4+、 CD4+/CD8+水平提高,CD8+水平降低(P <0.05);实验组的CD3+、 CD4+、 CD4+/CD8+水平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两组的血清IL-12、 IL-1β、 CRP、 TNF-α水平降低,且实验组的血清IL-12、 IL-1β、 CRP、 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儿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布地奈德辅助治疗支气管哮喘患儿的效果满意,可有效改善血清T淋巴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茶碱是一种传统的平喘药物 ,近年来发现茶碱在低浓度 ( 5~ 10mg/L)时 ,除了具有扩张支气管平滑肌的作用外 ,还具有抗炎的药理作用[1] 。为此 ,我们检测了各 30例哮喘患者应用茶碱控释片—安释定和博利康尼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中的总T淋巴细胞CD3、辅助性T淋巴细胞CD4 、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以初步探讨茶碱的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支气管哮喘 60例 ,均为 1996年至1997年我院门诊及住院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哮喘诊断标准[2 ] 。采用随机分组方式分为A组 (实验组 ) 30例 ,男 14例 ,女 16… 相似文献
6.
陈海兵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2):201-204
目的 探讨婴幼儿25羟基维生素D、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和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5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另外选择同期体检的5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25(OH) D、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二者水平与毛细支气管炎发病风险和病情程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CD3+、CD4+、CD4+/CD8+、25(OH) 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4+/CD8+、25(OH) D与婴幼儿毛细支气管炎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CD3+与病情严重程度评分无显著相关性(P>0.05),CD4+、CD4+/CD8+、25(OH) D与病情程度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0.688、-0.784、... 相似文献
7.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免疫功能与哮喘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我们通过检测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和IgE水平,以探讨T细胞免疫功能失衡在本病中的临床意义。临床资料1.检测对象:46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来自我院儿科门诊或住院部,其诊断均符合1993年第三届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男性28例,女性18例,年龄1.5~12岁,平均5.3岁;其中6岁以下32例,>6岁14例;首发年龄≤3岁30例;病程最长9年。2.方法:全部患儿均采取同份清晨空腹静脉血血清作检测。(1)T细胞亚群T1、T4、T8和T1/T2检测:应用荧光免疫法(试剂盒由武汉生物制 相似文献
8.
早产儿辅助性T细胞亚群功能特点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早产儿辅助性T细胞(Th)亚群功能特点。[方法]以足月新生儿为对照,ELISA法检测21例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产生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IL-2,IL-4和IL-6)水平。[结果]早产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产生INF-γ,IL-2,IL-4和IL-6水平均明显低于足月儿,尤以IFN-γ和IL-2更为突出。[结论]早产儿Th(包括Th1和Th2)功能明显低于足月儿,但其Th1/Th2状态与足月儿相似,即Th2亚群功能占优势,相对强于Th1亚群功能。 相似文献
9.
自 1999年 5月至 2 0 0 0年 8月 ,我们对成都市妇幼保健院、四川省第四人民医院 2 3例儿童哮喘进行了卡介苗多糖核酸(PSN)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的检测。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根据 1993年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 ,在门诊及部分住院病儿中诊断为儿童哮喘 2 3例 (男15例 ,女 8例 ) ,年龄在 3~ 10岁 ,发病季节全年平均有 ,以秋冬季为多。对以上患儿给予 PSN治疗 ,采取自身对照。治疗 :用 PSN针剂肌注 ,隔日 1次 ,每次 l ml(0 .5 mg) ,用药 18次为 1个疗程 ,连用 1~ 3个疗程。在治疗过程中及之后 3个月禁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MP)患儿T细胞亚群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临床确诊的MP患儿80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50例做对照,病程3~7 d,清晨取空腹静脉血3.0 m l,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T细胞亚群CD3、CD4、CD8的百分数。结果:MP患儿CD4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D3、CD8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肺炎越重,CD4、CD4/CD8下降越明显。结论:MP患儿可合并多器官损伤,与细胞免疫功能紊乱有关,CD4、CD4/CD8下降程度与病情轻重和损伤器官的多少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治疗前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激素治疗耐药的关系。【方法】31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于治疗前抽取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植物血凝素刺激其生长,取其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夹心法检测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激素治疗8周后根据治疗反应分为激素敏感组(17例)及激素耐药组(14例)。2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激素敏感组治疗前外周血IL-4水平明显高于激素耐药组(P<0.01);IFN-γ水平在激素敏感组及激素耐药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儿外周血Th2降低与激素耐药呈正相关。调节或纠正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失衡的Th1/Th2细胞因子网络,可以试图改变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治疗中存在的激素耐药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重症手足口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分析2018年1月—2020年4月在我院诊治的97例手足口病患儿资料,按病情分为重症组(25例),轻症组(72例);纳入同期50例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CD3+ T细胞、CD4+ T细胞、CD8+ T细胞)、NK细胞及细胞因子(TNF-α、IL-23、IL-22、IL-17)水平。对比上述指标在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之间,重症组不同感染类型(Cox A16型、EV 71型、其他型)组间,重症组急性期组与恢复期组间及重症组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间的差异。分析4项细胞因子预测患儿预后的效能。结果 CD3+ T细胞、CD4+ T细胞、NK细胞水平从高到低均依次为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CD8+ T细胞水平从低到高依次为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血清TNF-α、IL-23、IL-22、IL-17水平从低到高均依次为对照组、轻症组、重症组。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重症组不同感染类型组间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恢复期组相比,急性期组CD3+ T细胞、CD4+ T细胞、NK细胞水平更低,CD8+ T细胞、TNF-α、IL-23、IL-22、IL-17水平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CD3+ T细胞、CD4+ T细胞、NK细胞水平更低,CD8+ T细胞、TNF-α、IL-23、IL-22、IL-17水平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项细胞因子联合预测不良预后敏感度为83.33%,准确度为71.43%。结论 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和细胞因子水平有助于手足口病病情判断,可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进行预后预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严重程度与发生哮喘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和临床随访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7年12月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住院治疗患儿162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统计哮喘发生率,观察其严重程度与哮喘发生的相关因素(患病情况、父母吸烟情况、家族病史、生活环境等),采用Logistic统计学方法对各可能因素与哮喘发生之间的关系及相关程度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62例转为哮喘47例(29.01%),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44例转为哮喘18例(40.91%),轻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118例转为哮喘29例(24.58%),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毛细支气管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患儿、家族病史等与继发哮喘显著相关(Pa<0.01)。结论:重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易发展为哮喘,被动吸烟、过敏性体质和哮喘家族史是哮喘发生、发展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108例食管鳞癌患者(食管鳞癌组)术前检测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并与50例健康献血者(对照组)对比,分析食管鳞癌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食管鳞癌组患者外周血CD3^+ 、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90;P=0.320);CD4^+和CD8^+水平显著增高(P=0.001;P〈0.001),由于CD8^+增高的程度大于CDZ增高的程度,使得CDgCDs~较对照组降低(P〈0.001)。(2)早期食管鳞癌患者外周血CD4^+/CD8^+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2);中晚期食管鳞癌患者CDgCDs~进一步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与早期食管鳞癌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8)。(3)有淋巴结转移食管鳞癌患者CD4^+和CD4^+/CD8^+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P均〈0.001),CD8^+和NK细胞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05)。结论食管鳞癌患者存在免疫功能低下,随着肿瘤的进展免疫功能进一步受到削弱;监测CD4^+/CD8^+的变化可作为食管鳞癌病情进展的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采用激素吸入治疗预防婴幼儿哮喘的疗效。方法: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以丙酸氟替卡松吸入治疗,急性期每日2次,每次1揿(125μg),出院后每日早晨1次,每次1揿(125μg),连续半年;对照组(50例)未作激素吸入治疗,两组患儿出院后随访8~15个月。结果:观察组喘息发作14例(14/52),占26.92%,对照组22例(22/47),占46.8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转为婴儿哮喘7例(7/52),占13.46%,对照组15例(15/47),占31.91%,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给予激素吸入治疗,可显著减少喘息发作和降低婴幼儿哮喘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不同类型过敏原对哮喘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以期为哮喘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47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进行过敏原筛查,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CD3、CD4、CD8、CD4/CD8水平。结果 本研究中哮喘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1岁11个月,男性患儿(72.1%)较女性患儿(27.9%)多,儿童过敏性哮喘以环境过敏阳性为主。环境过敏原阳性组外周血CD4水平与过敏原阴性患儿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7,P=0.006)。不同类型过敏原哮喘患儿外周血CD3、CD8、CD4/CD8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环境过敏原致敏更易影响哮喘儿童免疫功能的改变,造成CD4 T淋巴细胞平衡失调,在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判断和临床防治中应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主要研究黄芪颗粒对急性发作期哮喘病儿临床疗效、外周血淋巴细胞及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急性发作期哮喘病儿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哮喘病儿在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黄芪颗粒,对照组采用单纯西药治疗。检测治疗前、后病儿外周血CD4、CD8、白细胞介素4(IL-4)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D4+上升,CD8+下降,CD4+/CD8+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IL-4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IL-12明显上升(P>0.05),与对照组比较IL-4、IL-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颗粒能有效调节哮喘患儿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较好的辅助治疗小儿哮喘。 相似文献
18.
《Vaccine》2022,40(48):6963-6970
BackgroundThe pandemic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s a major global public health concern and several protective vaccines, or preventive/therapeutic approaches have been developed. Sinovac-CoronaVac, an inactivated whole virus vaccine, can protect against severe COVID-19 disease and hospitalization, but less is known whether it elicits long-term T cell responses and provides prolonged protection.MethodsThis is a longitudinal surveillance study of SARS-CoV-2 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specific IgG levels, neutralizing antibody levels (NAb), T cell subsets and activation, and memory B cells of 335 participants who received two doses of CoronaVac. SARS-CoV-2 RBD-specific IgG levels were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while NAb were measured against two strains of SARS-CoV-2, the Wuhan and Delta variants. Activated T cells and subsets were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Memory B and T cells were evaluated by enzyme-linked immune absorbent spot (ELISpot).FindingsTwo doses of CoronaVac elicited serum anti-RBD antibody response, elevated B cells with NAb capacity and CD4+ T cell-, but not CD8+ T cell-responses. Among the CD4+ T cells, CoronaVac activated mainly Th2 (CD4+ T) cells. Serum antibody levels significantly declined three months after the second dose.InterpretationCoronaVac mainly activated B cells but T cells, especially Th1 cells, were poorly activated. Activated T cells were mainly Th2 biased, demonstrating development of effector B cells but not long-lasting memory plasma cells. Taken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protection with CoronaVac is short-lived and that a third booster dose of vaccine may improve protec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NKT细胞表达率的变化,探讨乳腺癌患者免疫状况与肿瘤分期的关系以及免疫指标变化在治疗前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荧光标记法与多参数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正常女性和120例乳腺癌患者的总T淋巴细胞(CD3+)、T辅助/T诱导细胞(CD3+CD4+)、T抑制/细胞毒细胞(CD3+CD8+)、自然杀伤细胞(NK)、NK样T细胞(NKT)的表达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患者治疗前CD3+、CD3+CD4、CD3+CD8+、CD4+/CD8+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NK、NKT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乳腺癌患者CD3+、CD3+CD4、CD3+CD8+、NK、NKT表达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综合治疗后乳腺癌组各项免疫指标均恢复到正常值。结论: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检测对判断乳腺癌患者的病情、临床分期有一定意义;经过治疗后能够有效地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毛细支气管炎后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进行筛查.方法 收集毛细支气管炎患儿220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对性别、治疗方法、免疫接种、特异性体质、喂养方式、哮喘家族史等进行调查统计,筛选毛细支气管炎后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哮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时接种卡介苗、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的患儿哮喘发生率低于未按时接种卡介苗及未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者(P<0.01),有特异性体质、有哮喘家族史的患儿哮喘发生率高于无特异性体质及无哮喘家族史者(P<0.01),肥胖患儿哮喘发生率高于非肥胖者(P<0.05),母乳喂养>4个月患儿哮喘发生率低于非母乳喂养>4个月者(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有哮喘家族史、肥胖、有特异性体质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使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治疗、按时接种卡介苗、母乳喂养>4个月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保护因素.结论 有哮喘家族史、有特异性体质、肥胖是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发生哮喘的危险因素,免疫球蛋白治疗及按时接种卡介苗是减少哮喘发生的保护因素,尤其值得应用在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中.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