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医学》1975,(3)
文摘0166针刺麻醉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中华医学杂志(8):453,1974本文报告107例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和临床资料。对针麻心内直视手术病例的选择提出了初步意见,介绍了提高针麻效果的一些手术上的改进措施,指出针麻心内直视手术的主要优点是能减免术后呼吸道症状和呼吸道并发症。强调要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的科学研究,进一步提高针麻镇痛的效果,使针麻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工作,更趋完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接受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患者和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患者手术前后脑电图 (EEG)的变化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对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接受心内直视手术患者 5 1例 ,分为 2组 ,A组 (n =2 6 )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者 ,B组 (n =2 5 )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的患者。A、B两组患者均在浅低温CPB心脏不停跳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 ;同时选择接受先天性动脉导管结扎术的患者 8例为C组 (n =8)。全部患者术前和术后 7d进行EEG检查。结果 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术后 7dEEG较术前明显变差 (P <0 0 1) ,与接受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的患者相比也明显变差 (P <0 0 1) ,但A、B两组间差异不显著 (P >0 0 5 )。结论 CPB下心内直视手术会造成患者EEG的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微创心内直视手术体外循环转流过程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微创心内直视手术89例的体外循环管理相关资料。结果89例患者手术顺利,体外循环过程平稳,术中组织灌注良好,术后恢复顺利,无并发症发生,无死亡病例。结论微创心内直视手术的体外循环转流技术对手术顺利进行可提供良好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21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15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者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度在(33±1)℃,均在心脏空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后顺利停机,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低,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空气栓塞,早期死亡率0.93%(2/21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应用于绝大部份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5.
报告3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体会,全部病例均采用中低温(25℃~30℃),强调手术室护士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巡回及术中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心跳直视手术在房间隔缺损(ASD)修补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170例ASD串者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不停心跳心内直视手术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70例手术均顺利,无死亡病例,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17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功能恢复良好,切口瘢痕小.结论 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内直视术式治疗ASD,临床应用安全、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ASD一种常规术式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对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室缺患儿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7月~2015年7月室间隔缺损患儿104例。两组患儿均选择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抽签法将室间隔缺损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2例,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舒适护理,对照组52例,手术治疗过程中配合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室间隔缺损患儿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所有患儿全部成功完成手术治疗,住院期间无术后死亡患儿,均顺利出院。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病例数、肺不张病例数、剧烈疼痛病例数、胸腔引流管引流量、患儿呼吸机辅助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过程中,配合给予患儿舒适护理,可降低患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更快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8.
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分析21例心内直视术后急性心包填塞的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生原因、预防、救治及其二次开胸的早期指征。方法:对1991年1月-2005年12月心内直视术(共1096例)后21例急性心包填塞二次开胸(发生率1.92%)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急性心包填塞患者经二次剖胸解除心包填塞后17例痊愈出院,4例死亡,二次剖胸手术死亡率为19.05%。二次剖胸手术者所患疾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6例,瓣膜病13例,大血管手术1例,心脏移植1例。结论:减少心内直视术后出血、渗血是避免术后发生急性心包填塞的关键,早期诊断并尽早行二次剖胸手术可明显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并分析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死亡病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患儿术后恢复快、切口小、住院时间短、疗效好。结论:腋下小切口可用于简单先天性心脏病的手术治疗,安全,美观,创伤小,恢复快,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心内直视手术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发生的危险因素,以提高心内直视手术后呼吸并发症的救治水平。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脏外科数据库收集本院在1996年1月至2004年3 月期间ICU收治的52例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采用配比方法按1∶6选择同期手术、病种类似而术后未发生ARDS的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各影响因素的作用大小。结果本组 ARDS患者死亡率为21.2%。经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肾功能不全(OR=6.443)、肥胖 (OR=14.331)、术前存在合并疾病(OR=11.455)、围术期出现了意外情况(OR=7.988)、术后引流多 (OR=3.804)、术后输血量大(OR=9.763)等是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具有 ARDS高危因素的心内直视手术患者,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对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发生ARDS及对早期诊断和处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点 ,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 :自 1997年 3月~ 2 0 0 1年 3月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 41例。其中先心室间隔缺损 2 5例 ,房间隔缺损 16例。结果 :本组病例术中经过顺利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 6 5 .6 4± 2 0 .80min ,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 ,于术后 10~ 14d痊愈出院。结论 :该方法避免了主动脉阻断造成的心肌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 ,心肌保护作用良好 ,适用于简单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节约用血的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节约用血措施和方法 ,以实现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少输血或不输血。方法 :围术期采用 8项综合血液保护措施 ,即 ( 1)止血芳酸的应用 ;( 2 )开、关胸时维持足够的麻醉深度 ;( 3)完善外科操作技术 ;( 4 )尽可能采用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 ;( 5 )停体外循环前肛温恢复到 35℃以上 ;( 6 )机器余血全部回输 ;( 7)术后镇静 ,避免血压过高 ;( 8)术后应用PEEP ,以减少胸骨后创面的渗血或出血 ;( 9)术后静脉高营养支持。结果 :实验组 80例心脏手术中、较对照组少输血 186 0 0ml ,其中 32例手术实现了心内直视手术不异体输血。结论 :严格采用血液保护措施 ,不仅能减少心内直视手术中的用血量 ,而且在部分病人中能达到不输异体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防治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7年12月504例术前无心律失常患者行心内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早期并发各种类型心律失常201例,发生率为39.9%,其中激动起源异常者167例(占83.1%),激动传导异常者36例(占17.9%).结论:注重术前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避免术中损伤传导系统,减少术后肺炎、心包填塞等诱发因素是防止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心律失常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ECC)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急症的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介入技术和适应证.方法 对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接受纤支镜急性介入诊疗的23例急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均经急诊检查、治疗获得准确判断和有效处理.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手术围术期急症纤支镜介入可成为一个重要的辅助诊疗措施.  相似文献   

15.
杨利群 《护理研究》2005,19(3):508-508
中心静脉压(CVP)是测定位于胸腔内的上、下腔静脉或右心房内的压力,是评估血容量、右心前负荷及右心功能的重要指标。在临床上常用于脱水、失血和血容量不足,各类重症休克、心力衰竭和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以及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等各类手术和其他危重病人。我院从1998年开始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病人常规行中心静脉穿刺测压。现将2例在术中行CVP监测管理失误的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高原地区由于特殊的低氧分压环境 ,尚难以常规开展体外循环 (CPB)心内直视手术。我院 (地处西藏高原 ,平均海拔370 0m)进行CPB心内直视手术的结果显示 ,高原地区CPB术后心、肺功能损伤明显重于平原地区 ,肺动脉高压是高原地区开展CPB心内直视手术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现回顾性分析我院于 2 0 0 1年 6月至 2 0 0 1年 1 1月在围术期放置漂浮导管进行CPB心内直视手术的 2 3例病人 ,将有关漂浮导管应用情况与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2 3例中 ,男 9例 ,女 1 4例 ;年龄 1 .8~ 38岁 ,平均 1 2 .6岁 ;汉族 1 0例 ,藏族 1 3例…  相似文献   

17.
胡春燕 《全科护理》2012,(34):3205-320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对178例患儿行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同时加强护理配合。[结果]178例患儿心内直视手术过程顺利,1例因低心排死亡,其余患儿生存至今,无相应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强体外循环下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80例4岁以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80例患儿手术经过基本顺利,未发生与体外循环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主动脉开放后自动复跳75例,电击复跳5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下先心病矫治手术技术安全、可行,随着各种诊断技术的提高,以往被视为无法生存的许多复杂重症先心病患儿,可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告3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在体外循环下施行心内直视手术的配合体会,全部病例均采用中低温(25度-30度),强调手术室护士在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巡回及术中配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监测在心内直视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方法总结心内直视手术患者进行中心静脉压监测的意义、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经验。结果本组73例病例经过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和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护理,均顺利度过手术危险期,未出现术后并发症,在置管过程中无1例发生感染等置管并发症。结论中心静脉压监测为心内直视手术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