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赵洪春 《吉林医学》2014,(6):1255-1255
目的:探究胆汁性以及原发性的肝硬化疾病以及合并性自身免疫性肝炎疾病(以下简称PBC_AIH)的临床综合症状以及具体表现。方法:选择PBC_AIH患者98例,使用临床监测血清指标记录,器官组织的影像检测数据记录,肝硬化症状的临床表现记录以及合并性肝外部的免疫性病例表现记录,进行分析比对,利用科学的数据分析方式获得结果。结果:易发病年龄为57岁,其中82例患者接受了IgM、IgG以及IgA指标性检测,一部分患者显示IgM指标以及IgG指标提升。80例患者接受了SMA、AMA以及ANA指标检测,其中ANA以及AMA指标现阳性患者占据了大多数,SMA指标显示阳性患者也存在一些。结论:PBC_AIH病症的整体临床表现中合并性自身免疫感染占据了主导性,患者几乎均患有腹腔处淋巴组织肿大,所以在临床上利用腹腔处淋巴组织来进行诊断是具有十分明显的指导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黄敏  陈继红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2):86-89,107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认识,协助临床诊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49例PBC患者和61例AIH患者的临床、生化、免疫和肝脏组织学方面的特点。结果 PBC组和AIH组均为女性高发,两者均以乏力、食欲不振、黄疸、腹胀等症状常见,皮肤瘙痒为PBC组相对特异性症状;PBC组初诊为肝硬化者占48.8%(24/49),高于AIH组31.1%(19/61);PBC组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IgM、IgM/IgG水平、血脂异常及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明显高于AIH组(P<0.05);AIH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IgG水平及抗平滑肌抗体(ASMA)和抗肝肾微粒抗体(LKM)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组(P<0.05)。结论 PBC和AIH这两种疾病在临床、肝酶、免疫球蛋白、血脂代谢异常及自身抗体方面具有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性肝病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及任意两种疾病之间的重叠。同时具备AIH、PBC或硬化性胆管炎特征者称为重叠综合征(OS),AIH-PBC OS是OS中最常见的一种,若不及时治疗可迅速进展至肝硬化和肝功能衰竭。至今国内外对AIH-PBC OS的概念及诊断治疗均缺乏统一标准。巴黎标准是目前诊断AIH-PBC OS最常用的标准。AHI-PBC OS的治疗手段主要是结合AIH及PBC的治疗方案,熊去氧胆酸与免疫抑制剂联合治疗作为AIH-PBC OS的首选方案,对一线治疗方案无效或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的患者可以选用替代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患者,女,47岁.于2004年6月14日出现无原因乏力,尿色深黄,略有腹胀,无恶心、呕吐.于当地医院查丙氨酸转氨酶(ALT)250 U/L,查病毒指标均正常,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对症治疗17 d,肝功能有所好转后出院,此后肝功能始终未见正常,ALT波动在50~250 U/L,为进一步治疗入北京佑安医院.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重叠综合征(AIH-PBC)患者临床、血清学及病理特点,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36例AIH-PBC患者的临床特征、生化、免疫学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AIH-PBC患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常见症状为乏力、皮肤瘙痒和黄疸,肝功能出现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胺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不同程度升高,部分患者出现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清IgG和IgM升高,伴随自身抗体阳性.肝脏组织病理学显示:AIH-PBC患者可见肝小叶界面炎,汇管区淋巴细胞浸润,伴随不同程度小胆管病变,胆管肉芽肿性炎.结论 AIH-PBC患者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具有AIH和PBC两者的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病理学上同时存在肝小叶炎症和小胆管损害.  相似文献   

6.
Wang CP  Yang YP  Ma XM  Feng YY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3):1645-1646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AIH)是两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肝病,具有各自特有的临床表现,但近年来发现部分患者同时具有这两种疾病的特点,称之为“重叠综合征”,本文对11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生化及治疗反应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刘静  孟祥伟 《吉林医学》2009,30(1):85-87
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tme liver diseases)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的抗原丧失免疫耐受,从而诱发了肝脏受到免疫攻击而导致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影像学和组织病理学特点可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及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s OS)。近年来,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有了较大进展,早期诊断及治疗对这些疾病发展及预后至关重要。由于MH及PBC较PSC及OS常见,因此尤其要重视对MH及PBC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IL-1、IL-6、IL-10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和序列特异性PCR(SSP)法,分析77例PBC患者及16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组DNA IL-1( 3 953)、IL-1受体拮抗剂(IL-1RN)、IL-6启动子(-174)、IL-10启动子(-592、-819、-1082)基因多态性,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PBC组IL-1RN 1,1等位基因携带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0.9%vs 79.4%,P=0.026),IL-1RN1,2等位基因携带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5%vs 18.8%,P=0.013),IL-1RN*2等位基因携带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6).160例健康对照者IL-6-174等位基因全部为GG纯合子;PBC患者中有4例为GC杂合子,其余73例均为GG纯合子(P=0.0036);C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38).IL-1 3 953及IL-10启动子-1082、-819和-592基因多态性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IL-1RN和IL-6-174基因多态性可能与中国人PBC的易感性相关,而IL-1( 3953)及IL-10启动子基因多态性与之不相关.  相似文献   

9.
10.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与自身免疫有关的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清楚。中医学中没有其病名,根据疾病阶段及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胁痛""积聚""黄疸""鼓胀"等病症。近年来,中医辨证论治在PBC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病机复杂,辨证标准至今尚未统一。因此,有必要运用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来加强中医对PBC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BACKGROUND: Autoimmune hepatitis (AIH) and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are two autoimmune diseases of unknown etiology. Genetic factors appear to be involve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both diseases. Vitamin D has been shown to exert multiple immunomodulatory effects, which acts through its own receptor (VDR). Polymorphisms of VDR had been implicated in several autoimmune diseases.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alysis,RFLP)法分析49例AIH、58例PB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基因组DNA VDR外显子2和外显子7~外显子9处限制性内切酶FokⅠ、BsmⅠ、ApaⅠ和TaqⅠ基因多态性,并与16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FokⅠ基因多态性与AIH相关,AIH患者ff表型携带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34.7%vs18.8%,P=0.019);BsmI基因多态性与PBC相关,PBC患者携带Bb表型者较正常人明显降低(5.2%vs17.5%,P=0.021),而bb表型者明显升高(94.8%vs80.6%,P=0.01)。结论研究结果表明VDR基因多态性与中国人AIH、PBC发病间存在基因连锁。虽然VDR基因表型分布不同,但不同人种,包括高加索人均存在相似的基因连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华北地区Fas-670和FasL-844基因多态性是否与胃癌易感性有关联。方法 提取234例胃癌患者及321例健康献血者外周血基因组DNA,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确定Fas-670和FasL-844基因型。结果 Fas-670和FasL-844基因型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Fas-670和FasL-8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分层分析显示,在吸烟人群中,相对于携带Fas-670AA基因型而言,携带Fas-670GA基因型患胃癌的风险高(OR=2.438, 95% CI 1.067~5.569)。结论 在华北地区,FasL-844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风险无相关性, 而Fas-670GA基因型吸烟者有较高的患胃癌风险。  相似文献   

15.
胡玲  谷磊  刘蓓蓓  高成城 《疑难病杂志》2014,(11):1123-1125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A)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2月住院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86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为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者血清ANA,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AMA)、SP100、SLA/LP、LC-1、LK-M、gp-210,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AMA检出率为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81%(5/86)(χ2=6.25,P<0.05)。ANA中的着丝点型、核膜型及核多点型检出率分别为35.00%(14/40)、30.00%(12/40)和22.50%(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630k(10/86)、5.81%(5/86)和3.49%(3/86)(χ2=6.25,P<0.05)。ANA中的着丝点型、核膜型及核多点型检出率分别为35.00%(14/40)、30.00%(12/40)和22.50%(9/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1.630k(10/86)、5.81%(5/86)和3.49%(3/86)(χ2=2.725、6.780、2.876,P<0.05)。观察组SP100、SLA/LP、LC-1、LK-M、gp-210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0.00%、22.50%、17.50%、10.00%、15.00%vs.3.490k、1.16%、4.65%、2.33%、3.49%,均P<0.05)。ANA检测观察组灵敏度和特异度及符合率分别为92.500k(37/40)、87.50%(35/40)、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88%(73/86)、77.91%(67/86)、87.21%(75/86)(P<0.05)。结论临床采用ANA和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抗体谱联合检测,可提高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检出率,为其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肝组织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研究屡有报导。大多数作者认为乙型肝炎在肝硬化、肝癌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但有的流行病学研究则认为在某些地区,肝炎不是肝癌的病因。我省是肝癌高发区之一,关于这方面尚未见有报道。本文应用免疫酶法标记定位观察肝硬化、肝癌病人肝组织中HBsAg,以探讨本地区肝炎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与分析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196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随访3年,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长期吸烟史、肝癌家族史、其他肿瘤家族史、糖尿病、抗病毒治疗及HBVDNA水平均会影响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发生。而长期吸烟史、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为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长期吸烟史、伴有糖尿病、未予以抗病毒治疗及HBVDNA阳性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上需予以注意与预防,防止原发性肝癌(HCC)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胆汁性肝硬化(PBC)与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及病理组织学特点,为制定AIH/PBC重叠综合征临床诊断的参考标准及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135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其中AIH患者49例、PBC患者43例、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43例,检测各类型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和组织病理学等指标,并对AIH/PBC患者行不同的治疗方案,分别给予患者熊去氧胆酸、泼尼松及熊去氧胆酸和泼尼松联合治疗,评价各治疗方案的有效性。结果:生化指标,AIH/PBC组患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和IgM水平显著高于AIH组(P<0.05), AIH/PBC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活性和IgG水平显著高于PBC组(P<0.05)。自身抗体指标,与AIH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线粒体抗体(AMA)和M2型线粒体抗体(AMA M2)检出率增高(P<0.05);与PBC组比较,AIH/PBC组患者抗核抗体(ANA)和抗平滑肌抗体(SMA)检出率增高(P<0.05)。病理学检查,AIH/PBC组患者存在高发生率的碎屑样坏死(100.00%)、肝细胞玫瑰花环样改变(83.72%)及胆管病变(69.77%)。对AIH/PBC患者实施联合用药组有效率为85.7%,显著于各种单独用药组(P<0.05)。结论:AIH/PBC重叠综合征患者的生物化学、免疫学指标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兼有AIH和PBC患者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其诊断依据。泼尼松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AIH/PBC综合征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肝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乙肝肝硬化患者114例,其中Child pugh分级A级42例、B级38例和C级34例,分别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 11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中有38例(其中A级10例、B级12例和C级16例)患者有情绪障碍,占33.33%。Child pugh A级、B级和C级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分别为23.81%、31.58%、和47.06%,Child pugh C级患者情绪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病情较轻的A级和B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Child pugh C级患者HAMA和HAMD各项目评分明显高于A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抑郁情绪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865,P=0.005)结论研究表明乙肝肝硬化患者存在一定比例的情绪障碍,且乙肝肝硬化患者情绪障碍发生与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指标定量检测的变化,以期 为乙型肝炎后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临床指导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 年2 月—2016 年 2 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及唐山市传染病医院住院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癌的患者59 例,选择82 例同期住院的单纯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两组乙肝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 HBeAb、HBV DNA 的差异。结果 肝硬化并发肝癌组HBsAg、HBeAg 的含量低于单纯肝硬化组,差异有统 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HBsAb、HBeAb 及HBV DNA 的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随 着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病情的进展,HBsAg、HBeAg 含量可能会逐渐降低,但这并不意味着病情得到控制或好 转,有可能进展为肝癌,所以对病毒载量较低的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仍需积极抗病毒治疗,且应至少3 个月 复查1 次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定量检测,以提高早期肝癌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