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目的 探讨应用(足母)趾背皮瓣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大小与形状,设计以(足母)趾背动脉为血管蒂的(足母)趾背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皮肤软组织缺损8例10指.(足母)趾背皮瓣切取最大面积为3.5 cm×2.5 cm.结果 8例10指游离移植的(足母)趾背皮瓣全部成活.随访1~6个月,移植的(足母)趾背皮瓣颜色与手指相同,皮瓣薄,不臃肿,质地与手指相近,指纹生长良好,皮肤两点辨别觉恢复至6~8 mm.供足功能无影响.结论 (足母)趾背皮瓣是修复手指较小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皮瓣之一,具有外形美观、功能恢复好、成活率高、可满足患者心理需求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正> (足母)趾近节骨折是足部常见骨折之一,约占趾骨骨折的20%。传统的直伸位固定治疗,往往造成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我们自1980~1987年以来,用弓形夹板固定治疗(足母)趾近节骨折163例,随访114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Keller手术治疗中老年不同年龄组的(母)外翻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典的Keller手术.结果:35~55岁年龄组优9足,良4足,中1足,差1足,优良率86.7%;56~70岁年龄组优11足,良5足,中2足,差0足,优良率88.9%.35~55岁年龄组蹄外翻角和第Ⅰ、Ⅱ跖骨间角分别从术前(34±19)°和(17±1)°改善到术后的(13±6)°和(12±1)°.结论:Keller手术操作方法简单,疗效肯定,不但适用于老年患者,对35~55岁的中年患者只要有第1跖趾关节骨关节炎表现或者有关节半脱位的(母)外翻患者同样适合行Keller手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游离双侧(足母)趾腓侧皮瓣并联修复指腹皮肤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14年2月至2015年4月,笔者对10例10指指腹皮肤缺损的患者采用双侧游离(足母)指腓侧皮瓣并联修复创面。皮瓣以腓侧趾底动脉为供血动脉,切取面积为0.5 cm×1.5 cm~1.3 cm×2.8 cm。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术后10例10指并联皮瓣全部成活,经6~12个月随访(平均8个月),伤指外形恢复良好,无臃肿,质地佳,两点辨别觉为6~10 mm。供区瘢痕增生不明显,隐蔽性强,行走无影响。结论游离双侧(足母)趾腓侧皮瓣并联修复指腹创面,术后外形、感觉恢复满意,供区瘢痕隐蔽性强,无须取皮植皮增加瘢痕,功能美容双兼顾。  相似文献   

6.
第三趾主要血管神经的断层解剖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足趾再植及断层解剖学提供参考资料.方法:用30例(男18例,女12例)成人第三趾作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对趾跖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的位置、管径进行观测.结果: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大于0.34 mm和0.20 mm,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大于0.63 mm和0.53 mm.结论:神经与同名动脉基本上位于同一区内伴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断趾再植及断层解剖学提供断层参考资料。方法用30例成人第四趾(男16例、女14例),经组织学处理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结果趾跖腓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大于0.43 mm和0.65 mm,趾跖胫侧固有动脉和神经纵径和横径的平均值分别为0.55 mm和0.58 mm。结论神经与同名动脉基本上位于同一区内伴行。  相似文献   

8.
右足巨趾并趾一例陆云亭,齐建民商水县人民医院商水466100关键词右足巨趾症;并趾;病例报告巨趾症合并并趾甚为少见,将作者见到的1例右足巨趾并趾症报告如下。患者男,16岁,因右足掌第二、三趾肥大入院。病史:出生后发现右足第二、三趾并趾,比正常人稍长。...  相似文献   

9.
(足母)外翻((足母)囊炎)并非第一趾的单一病变,而是一个常伴有其余足趾畸形和症状的第一趾列复合畸形.其诊断标准为:①第一、二跖间角≥10°.②(足母)外翻角≥20°.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外伤性拇指缺失4例,采用游离足(足母)趾皮甲瓣与同足带趾屈伸肌腱的二趾趾骨移植术再造手拇指。手术成功二例,一例因术中发现第一跖背动脉为缺如型,而改施腹部皮管成形再造拇指术,另一例因第一跖背动脉为纤细型,而改施拇指残端清创缝合术。本文对基本手术方法,优缺点等做了初步介绍。  相似文献   

11.
拇趾屈肌腱及趾背腱膜的断面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解剖学及断趾再植提供拇趾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断面资料。方法 :用 2 4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拇趾 ,经组织学处理切片 ,用放大器进行观测。结果 :根据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形态 ,各分为三种类型。屈肌腱和趾背腱膜的截面积在 断面上最大 ,分别为 ( 1 6.5 0± 3.1 3) mm2和 ( 1 0 .32± 2 .5 0 ) mm2。结论 :对屈肌腱和趾背腱膜进行修复时 ,应注意它们不同断面的形态及面积变化。  相似文献   

12.
臀上皮神经相关腰痛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臀上皮神经损伤引发腰痛的机理,对20具成人尸体(男性14具,女性6具,左右合计40侧)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共观测到138支臀上皮神经,其穿出筋膜处时的横径平均为1.59±0.048mm;发现皮神经穿出筋膜处的卵圆形孔隙27个,其横、直径分别为平均1.79±0.114mm和2.34±0.107mm;在皮神经穿出卵圆孔隙处的剩余空间、周围见有脂肪组织。观察认为,此处即为可引起脂肪组织疝出、嵌顿而压迫神经引发腰痛的薄弱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隐神经、腓浅与腓深神经阻滞麻醉及大隐静脉切开术的顺利进行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64例成人整尸(男41女23)的128侧下肢观察大隐静脉,隐神经和腓横神经等结构在踝前的位置及与临近结构的关系;测量大隐静脉,足背动脉等血管的外径,隐神经等神经的厚度,宽度及深度、它们与内,外踝,踝前的肌腱等结构的距离及彼此之间的距离。结果与结论:①大隐静脉经内踩前外侧上行至小腿,在内踩平面位置表浅而恒定,是理想的静脉切开的部位;大隐静脉距内踩前缘最突出点约1cm,距胫骨前肌腱约1.5cm,且关系较恒定,可以此二结构作为大隐静脉的标志,多数情况静脉通过此二结构连线内侧2/5与外侧3/5交点的深面;足背动脉在伸肌支持带深面且距大隐静脉在2.5cm以上,静脉切开不会伤及动脉,且因动、静脉关系较恒定而可根据动脉搏动确定静脉位置。②腓浅神经均于浅筋膜内经踝关节前方下行分布于足背、趾背皮肤,在踝前均行于足背动脉外侧,可用动脉搏动点作为神经阻滞定位标志;多数情况为腓浅神经的两终支经踝关节前方下降,故阻滞时最好在踝间连线平面从动脉搏动点进针向外踝方向注药同时阻滞两个终支;腓浅神经多与隐神经及腓肠神经终末支有吻合,故足背、趾背手术最好同时阻滞此三神经。③腓深神经虽然分布于皮肤的范围很窄,但可能与腓浅神经有吻合,故作腓浅神经阻滞时最好同时阻断腓深神经;腓深神经与足背动脉伴行,阻滞时以动脉作标志即可。④足背动脉在踝前位置较恒定,恰位于两踝间中点,可作为踝前神经阻滞的标志点。  相似文献   

14.
股神经与闭孔神经肌支的定位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大腿部创伤修复及肌瓣移植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采用解剖剥离测量方法,对36具(共72侧)成人下肢标本的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进行自身比例定位研究。结果:①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以1支型出现率最多;②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主要集中于大腿的1段和2段;③股神经和闭孔神经发出的各肌支进入各肌的区位,均有倾向于以神经干为轴心近距离分布的规律。结论:确定了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肌支的危险区段和危  相似文献   

15.
将猪蹄甲散等5种中药和孟氏液作为创面止血剂,在家兔股动脉上进行止血试验。结果证明,猪蹄甲散的止血时间是3.63±0.68min,明显短于其它各组,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01),另外,猪蹄甲散无毒且有一定的抗炎作用。文中还讨论了猪蹄甲散的临床作用、止血机理。  相似文献   

16.
经对足底内、外侧神经及其主要分支的始部之径线、分布、血供,以及足底内、外侧神经和足底神经弓体表定位进行研究,发现在足底后外侧三角区无较大神经分布,可作为足底手术入路的首选部位。从而为行足底局部手术、麻醉,提供了形态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自1985年9月到1989年3月,作者为11例无再植条件的末节断指及手外伤后末节部分或全部缺如的病人,分别采用指甲瓣或趾甲瓣移植术修复指甲缺损,获得了较好效果。文中详细讨论了该术式的适应症及手术要点。  相似文献   

18.
用105例前臂标本,对旋前方肌的动脉和神经进行了观测。旋前方肌的血液来源于骨间前动脉终末段,以及桡动脉和尺动脉的旋前方肌支。前者是营养该肌的主要血管,恒定出现,平均口轻成人为1.55±0.05mm,儿童为1.01±0.04mm。神经支配来源于骨间前神经的终末段。该神经与同名动脉伴行,在肌上缘处,多数(86.67±3.32%)位于动脉的桡侧,在下行中逐渐移至动脉的前面。该段平均宽度:成人1.20±0.04mm;儿童0.86±0.03mm。平均厚度:成人为0.54±0.02mm;儿童为0.39±0.02mm。骨间前动脉和神经的终末段皆在旋前方肌的中部深面分为浅、深两支。浅支穿深层肌纤维,走行于浅深两肌层之间,主要分布于浅层肌。深支下行于深层肌的深面,主要分布于深层肌的下部。对部分项目还进行了年龄组、侧别及性别的比较。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1例人的截肢和37例 Wistar 大鼠的材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外周躯体组织中 SP、VIP、NPY 肽能神经的分布.见3种肽能神经及其终末分支,穿行于外周躯体组织的深浅层各种组织之间.它们一般为细的无髓纤维,呈串珠状,围绕血管分布.SP 和 VIP 肽能神经在皮肤、皮下血管、汗腺和毛囊中广泛分布,而在躯体肌肉中比较稀疏.NPY 免疫反应神经在深筋膜及骨骼中的血管上很多,但在皮下组织中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