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对痛证病机的认识,大致可分虚实两端。实则邪气实,虚则正气虚。实痛多因邪气阻滞,经络气血不通所致,所谓“不通则痛”,治宜攻邪通利,使邪气去,闭阻开,“通则不痛”;虚痛多由于阴阳气血不足,失于温煦濡养所致,治宜扶正补益,视其虚之所在而补之,使正复则痛止。临床上对疼痛虚实的辨证,有一定规律可循。例如:剧烈疼痛为实,隐  相似文献   

2.
略论阴火与甘温除热(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三、肾虚阴火证与甘温除热法肾为水脏而藏精,包含命门,乃元阴、元阳之所在,为人先天之本。肾虚火病有阴阳之辨,由于肾中阴虚而致阳亢之火,仍属阳火,治宜滋肾潜阳,忌用温药,由于肾中阳虚已极,不能内守,而上飞外越之火,则属阴火,治宜温肾回阳,忌用凉药。至于肾中阴阳两虚,阴不潜阳,阳不守舍,以致虚阳浮游之火,虽亦可称之为阴火,但治法则宜温滋并用以引火归元。就肾虚阴火来说,前人大都以寒邪直中少阴,肾中阴寒太盛,微阳难以内守而上飞外越,宜用通脉四逆汤等主治的阴盛格阳证,  相似文献   

3.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经文,先贤及后世多从或治阴,或治阳分开来论述。如王冰注云;“所谓从阴引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张介宾注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高士宗注云:“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张志聪注云“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伤寒论》白通汤证相关条文,探讨其证病理机理。[方法]基于《伤寒论》315条的论述,分析其病理机理。[结果]白通汤证非教材所说的阴盛戴阳证,而是为预防虚阳上浮;白通加猪胆汁汤证亦非注家所言阴盛格阳,而是阴阳俱虚,服热药后一过性的阳气太盛而阴虚甚不可受纳大辛大热之品产生格拒。[结论]白通汤为预防虚阳上浮证而设,而白通加猪胆汁汤证是由于少阴病阴阳俱虚所致,加入猪胆汁一是引阳入阴,二是补益阴液,进而使机体达到"阴阳自和"。白通加猪胆汁汤为治疗虚阳上越而设,两证呈递进关系,疾病处于动态变化中,临床辨治用药必须做到分析病机,辨证求因,综合分析,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第七条说 :“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 ;无热恶寒者 ,发于阴也。发于阳 ,七日愈 ;发于阴 ,六日愈 ,以阳数七 ,阴数六故也。”关于“病发于阳病发于阴” ,历代注家有不同的看法 ,大致有如下几种意见。1 认为发于阳是发生阳径 ,发于阴是发于阴径  如钱潢说 :“发于阳者 ,病入阳径而发也 ;发于阴者 ,邪入阴径而发也 ,即《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胜则身热 ,阴胜则身寒’ ,阴阳更胜之变也。”2 认为发于阳是发于太阳 ,发于阴是发于少阴  如张隐庵说 :“此言太阳少阴之标阳标阴为病也 ,以寒邪而病太阳之标阳 ,故发热恶寒而发于太…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是以研究辨证论治理论为主要内容的医学典籍,辩证法思想,丰富具体,特别是常与变这一对立统一的辨证观点贯串全书。本文试图从六经证治的常与变,来探讨它的辩证法思想。一、辨阴阳不拘发热有无六经首分阴阳,辨证第一要务是明察阴病阳病。辨别阴阳的原则,依据发热有无。“发热恶寒者,发于阳,无热恶寒者,发于阴,”太阳、阳明、少阳均有发热证状为三阳病证,太阴、少阴、厥阴皆不发热为三阴病证。但太阳伤寒会出现“未发热”而“恶寒”的证候,则不可暂时无热误认为阴证;少阴病亦有“反发热”之象,又不可因发热误  相似文献   

7.
痧症     
痧症病因的认识痧是空气污浊,地气熏蒸所形成的一种病毒(天地厉气),所谓风、湿、火三气相搏侵犯人体而为病。《养生镜》说:“天有八风之邪,地有湿热之气,人贪酒色,容易感邪。故在夏、秋之时,痧证扰之。若在春、冬兼有犯之者,其风、湿、热三气什揉,清阳不分,升降不利,遂其所触而发也”。说明了容易犯痧的人是因为元气过虚,肺胃太弱,阳气不能卫其表,则毒邪乘虚而入,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痧分阴阳一、阳痧即急痧,常见于夏、秋之际,  相似文献   

8.
余治咯血之体会:一是治血证首须辨患者本身之气血盛衰.即辨其阴、阳、寒、热、虚、实及各脏腑之功能.二是血证是以见血为主症,而血之颜色关系证侯之新、久、虚、实.如阳证血色多鲜红,阴证血色多紫黯,须分辨清楚.三是治血之法,宜参以寒治热、以热治寒、调气和血原则.而更宜着重于调气和血,此是治咯血之良法.  相似文献   

9.
六经"开、阖、枢"理论由《素问· 阴阳离合论篇》首次提出,是《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源于四时阴阳气数离合的变化,因三阴三阳的气数不等,各有出入,而反映出"开、阖、枢"的具体表现形式,四时阴阳变化的过程就是通过"开、阖、枢"的功能形式来完成的.及与人体之阴阳"开、阖、枢",则是对六经气化功能状态的高度概括,阴阳"离"则有开、有阖、有枢,阴阳"合"则为一阴一阳.阴阳的"离"与"合"既分工又合作,分则三,合则为一."开、阖、枢"是以六经的标本中气为物质基础,以气机的升降出入为功能状态.太阳为老阳、巨阳,守正御邪,气机为开,因此而敷布营卫,通畅津液;阳明为"两阳合明",多气多血,气机为阖,而善蓄能纳阳,腐熟水谷;少阳为初生之阳,生机盎然,气机为枢,主枢转阴阳,沟通表里,贯通上下,畅达脾胃;太阴为老阴,老成持重,居阴之表,气机为开,而主运化精微,化生营气,吐故纳新;厥阴为"两阴交尽",阴气盛极,气机为阖,故主阖禁阴气,藏血舍魂,蕴以生阳;少阴为初生之阴,心肾朋居,水火并蓄,气机为枢,而能既济水火,交通心肾.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对六经病辨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之腹痛与腹中痛在病位、病因、病机、治法方面均有所差异。腹痛病位偏于脐下,病因多属寒中,乃阴寒之邪搏结肠胃,多为阳气不足之证,治疗当以温字立法。寒湿滞于下焦,充斥肠间所致腹痛,治宜温涩之桃花汤;阴寒之气内盛,水势泛滥所致腹痛,治宜温化之真武汤;阳气虚极,阴阳几近离绝所致腹痛,治宜温通之通脉四逆汤。腹中痛病位在腹痛之上,多在脐上,亦可攻于心下,病因多为气血津液失和所致,治疗应以和字立法。里虚脉急,虚劳不足所致腹中痛,治宜和阴阳之小建中汤;邪正相搏,结于胁下所致腹中痛,治宜和表里之小柴胡汤;寒热分踞胸胃上下,阴阳不交所致腹中痛,治宜和寒温之黄连汤;肝气郁结,阳郁湿阻所致腹中痛,治宜和气机之四逆散。  相似文献   

11.
五脏皆有气、血、阴、阳,肝亦有其气、血、阴、阳。肝主疏泄而藏血,体阴而用阳,自《内经》起即不乏有关肝气虚与肝阳虚的论述。近代秦伯未则明确指出:“肝虚证有属于血亏而体不充者,也有属于气衰而用不强者,应包括气、血、阴、阳在内。即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然世人多偏于肝阴血之不足,略于肝阳气之衰微,以致影响脏象学说与阴阳学说的完整性。为进一步阐明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本质,本文总结了近年肝气虚与肝阳虚证的实验与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从心辨证治失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心主精神、思维、意识活动 ,心神失调 ,阳不入阴 ,神不守舍 ,可致失眠。引起心神失调的原因很多 ,例如心的阴阳气血诸虚不足 ,火热痰浊瘀血等病邪或病理产物的干扰 ,脾胃肝肾等脏腑疾病的传变或相兼 ,皆可影响心神 ,因此从心辨证 ,对治疗失眠病证有着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1 心之实证1.1 邪热扰心七情郁结 ,五志化火 ,或脏气过度亢盛 ,或过食辛辣燥热食物 ,或过服辛燥药品 ,均可致心火亢盛。心中火旺 ,心神被扰 ,心阳浮动 ,阳不入阴 ,神不守舍 ,则引起失眠多梦。与此同时 ,热扰心脉 ,加快心跳 ,可引起心悸怔忡 ;热扰胸膈 ,可致心烦不安 ,胸…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期临床实践,总结了支气管扩张症基本病机为痰瘀毒痹积损,正虚邪实间杂并相互影响。正虚为肺气虚、脾气虚、气阴两虚等,日久不复而又生痰、瘀;邪实为痰热、痰浊、瘀血,日久累积酿毒、痹阻肺气,复伤肺之形气。常见证候为实证类(痰热壅肺证、痰浊阻肺证)、正虚邪恋类(肺气虚证、肺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兼证类(血瘀证)三证类六证候,急性加重期则以实证类为主而常兼虚证,缓解期则为正虚邪恋而常兼实证。  相似文献   

14.
刘道新  臧云彩 《中医学报》2019,34(12):2530-2533
上热下寒证以上焦现热证、下焦现寒证为特点,属寒热错杂证之一。《伤寒论》中涉及上热下寒证的证候及治则有:热扰胸膈、中焦脾寒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栀子干姜汤;胸热腹寒、胃失和降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黄连汤;少阳不和、胆热脾寒证,治宜清泻少阳、温补脾胃,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火热上炎、肾阳不足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附子泻心汤;寒热格拒、阴阳不交证,治宜苦寒泻降、辛温通阳,方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肺热脾寒、外寒郁闭证,治宜清上温下、发越郁阳,方选麻黄升麻汤;脾肾阳虚、肝胃郁热证,治宜清上温下,方选乌梅丸;阳热内郁、外寒束表证,治宜清里热、散外寒,方选白虎加桂枝汤;阴虚火旺、阳不下达证,治宜滋阴降火,方选黄连阿胶汤;少阳郁滞、气机不畅证,治宜疏通三焦、调和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脾胃失和、升降不利证,治宜温补脾胃、升清降浊,方可选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下焦虚寒、格阳于上证,治宜破阴回阳、交通阴阳,方选白通汤。由于上热下寒证病机复杂多样,治疗时当详辨细审,针对不同病机选方用药,则上热下寒证自解。  相似文献   

1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属于中医学"疫病"范畴。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省市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坚持中西医结合原则,陆续制定了各省市的中医药防治方案,三因制宜,分期分型辨证并不断完善。笔者全面收集并整理相关信息,基于病因病机分析了各省市中医药防治方案,认为此次疫病是外感疫气,病位主要在肺卫,病邪主要表现为"毒、湿、热、虚、寒"。此"毒"即为疫气,武汉遇暖冬,非其时而有其气而发疫,一气一病,播散流行,治疫必先治毒;"湿"邪之地在南北方各占一半,东西部均有,在南方源于季节和地域,在北方可由寒挟杂,治疗均应祛湿;"热"主要见于南方,为南方常见的病邪,亦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而在北方热与湿同现,主要是因湿毒入里,湿郁化热,治热均以清为主;"虚"则主要在北方,北方冬季多寒,易伤正致虚,或邪正交争激烈,伤阳伤阴致虚,宜祛邪为标,扶正为本;"寒"见于北方和南方山区,寒气过甚,易伤阳伤正,故尤其要注重预防,且以补正气为主。中医防疫治疫应三因制宜,重视预防,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16.
李前前  韩雪  孙凤平 《中医学报》2020,35(6):1240-1243
手足口病的发病基础为正虚邪入。出疹期:邪在三阳,病位在表,病性属实证、热证,外有表邪,内有郁热,治以解肌透邪、兼清郁热,方用大柴胡汤加减;神经系统受累期:病机属正气虚弱,风邪内侵,治以扶正祛风,调和营卫,方予《古今验录》续命汤;心肺功能衰竭前期:邪入三阴、病在六经,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如不及时救治将迅速转入心肺功能衰竭期,故当治以祛风散邪、回阳救逆,方用《古今验录》续命汤合小续命汤;心肺功能衰竭期:邪热内闭、元气衰竭,此时需急挽垂绝之阳,救暴脱之阴,同时透发外散内闭之阳热,使得营阴不被耗灼,则病情向愈,方宜选小续命汤合四逆汤、真武汤、理中汤。恢复期:气血虚弱,正虚邪恋,治以益气活血、祛风扶正,方用千金续命汤加减。  相似文献   

17.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是妇科多发病及常见病,该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治疗后复发率高,严重影响女性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黄健玲教授认为本病多因肾虚、脾虚、血热、血瘀,血海蓄溢失常,冲任二脉不能制约经血,以致经血非时而下而发病。根据临床观察,虚、热、瘀三者又与心、肾、子宫生殖节律的功能失常有关。治疗时,出血期本着急则治标,以控制出血为主,但在"塞流"止血的同时,还必须结合"澄源"求因。在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立法组方,常见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肝肾阴虚型、气阴两虚型、血热型、血瘀型,且结合月经周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期施治,即经后期治宜滋补肝肾精血,促动阴长;排卵前期治宜活血化瘀理气,阴阳并重;排卵后期治宜补肾助阳,重在阳长;经前期治宜活血通经,补理兼施;月经期以调经为主,重在转化除旧。黄教授临证时处方用药巧妙,并辨证运用中医特色疗法,以达阴阳平和,调节脏腑藏泄,疏导经脉胞宫,取得显著临床疗效,值得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徐经世认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以“湿阻热蕴,热极成毒”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宜分轻重,分期论治;同时还要遵循“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治疗原则。早期轻症患者应注意“宣透”,即恢复肺的宣发肃降之功能并透邪外出;重症患者当遵“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旨,标本兼顾,扶正祛邪并施;危重患者则应区分闭证与脱证的不同,配合西医支持治疗,相互协同;恢复期患者则应注重饮食调养,劳逸有度,做好形神修养,实现自我康复。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急症的基本特点为大实大虚,邪正消长多变;多脏同病,但有主次先后;多病证,但又同中有异。急症的病机要点为:①内外合邪,因果夹杂;②病理因素责之风火(热)痰瘀,常可转化并见;③邪盛酿毒,有外受、内生之别;④邪实机闭是急症阴竭阳脱、气血消亡的基础;⑤病性多实,但常虑实夹杂;⑥病机之间的演变转化,可致多证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中医临床中,往往见到以心烦易怒、头痛眩晕、形寒肢冷、腰膝酸软、失眠多梦为主诉的患者,中医认为虚阳上浮证。在《易》则为水火未济之象。在正常状态下,人体阴阳平衡而呈水火既济之象。鉴于虚阳上浮证临床表现复杂,可见于多种疾病,而采用桂附八味丸以引火归原多不理想。笔者对《周易》水火既济、火水未济二卦进行了探讨,发现水火未济(虚阳上浮证)与人体五脏功能失调有关,采用前贤温、引、达三法,自拟归原汤导肾中游之火下行以归坎火之中,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