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于入院后给予地塞米松静脉点滴,10mg/天,连用1~2天,对照组无干预措施.新生儿出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在胎龄小于35周的小胎龄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2.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5.2%(x^2=4.739,P=0.029);而在胎龄满35周以上的较大胎龄的早产儿,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x^2=0.111,P=0.740).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预防效果.方法:将住院待产有早产可能的孕妇375例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213例,于入院后每间隔12h给予地塞米松肌肉注射5mg,连用3d;对照组162例,无干预措施,新生儿生后常规作头颅脑B超,了解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在胎龄<35w的小胎龄早产儿,观察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52.9%,显著低于对照组71%(P<0.05);而胎龄35w以上的较大胎龄早产儿,两组颅内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颅内出血有良好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脑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09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胎龄≤35周的322例早产儿作为观察对象,据产前是否有效应用地塞米松分为地塞米松组和对照组,出生后常规作头颅超声检查。【结果】地塞米松组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s,PVH-IVH)、重度PVH-IVH和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eriventricular leukomalacia,PVL)的患病率分别为6.1%、0.9%和4.8%,低于对照组的16.5%(χ2=8.627,P=0.03)、5.5%(χ2=6.556,P=0.01)和15.4%(χ2=10.255,P=0.001)。【结论】产前应用地塞米松能降低早产儿(≤35周)PVH-IVH和PVL的患病率,并能减轻PVH-IVH的严重程度,对早产儿脑损伤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生后近远期影响,为改善早产儿预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2月在盐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的289例早产儿资料。根据产前是否使用地塞米松分为干预组128例、对照组161例。按胎龄(GA)分成3个亚组:GA<30周、30~33+6周和>34周。对研究对象组一般资料及随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 <30周:干预组点状脑白质损伤和弥漫性脑白质损伤(PWMD+DWMD)、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493、4.493、4.305,t =2.454、5.832,P<0.05);1、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3.599、4.231、4.626、8.552、9.171、6.742,P<0.05)。30~33+6周:干预组PVL、PIVH-IVH发生率,3、6岁时个人社交行为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4.182、3.852,t=3.431、2.867,P<0.05);1、2、3、6岁的大运动行为评分、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346、2.975、6.446、5.392、2.541、4.683、1.871、6.043,P<0.05)。>34周:干预组2、3、6岁时大运动行为评分及精细动作行为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t=2.236、3.184、6.130、2.569、5.506、5.131,P<0.05),3、6岁个人社交行为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t=2.473、2.315,P<0.05)。结论 产前单疗程应用地塞米松对小胎龄早产儿脑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对早产儿远期运动行为有积极影响,但对早产儿远期个人社交行为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产前应用地塞米松对早产儿肺透明膜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分段(36—35周;34—28周)比较产前用药组与未用药组早产儿HMD发生情况;比较产前用药组用药时间HMD的发生情况;比较用药组与未用药组HMD肺氧合功能的差异及HMD病死率。结果 (1)≤34周中,产前用药组发生HMD情况高于未用药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36周中,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产前24小时内用药组发生HMD比产前24小时以上用药组多,差异有显著性。(3)用药组HMD发病患儿肺泡-动脉氧压差明显低于未用药组,差异有显著性。(4)用药组的HMD病死率比未用药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产前应用地塞米松预防HMD的最佳阶段为孕28-34周,最佳时间为产前24小时以上,能降低HND的发生率,减轻HMD的病情,对降低死亡率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翁文进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689-4690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4例早产颅内出血的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的62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和母亲的情况,同时筛选出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孕周有关,孕周越小颅内出血的发生率越高(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与体重、APGAR评分、出生后患儿发生抽搐、应用机械通气以及应用多巴胺有关,与母亲年龄及是否应用硫酸镁或糖皮质激素、感染、患儿的性别、是否有动脉导管未闭及呼吸暂停无关。结论:临床对小胎龄(孕周<35周)、低体重、宫内窘迫以及apgar评分低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出生后患儿抽搐、应用机械通气、应用多巴胺也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医护人员应及早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探讨围产期各种相关因素与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关系。选择2003年1月至2007年6月91例早产儿颅内出血患儿。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治疗91例无颅内出血早产儿作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筛选早产儿颅内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18个相关因素中两组患儿有8个围产因素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剐为孕周、出生体重、1分钟Apgar评分、胎盘异常、羊水异常、多胎、宫内窘迫和是否及时正确复苏;是早产儿颅内出血的易感因素。把这8个因素作为自变量引入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表明孕周、出生体重、宫内窘迫和1分钟Apgar评分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对孕周≤32周,出生体重低,有宫内窒息以及1分钟Apgar评分≤7分的早产儿应提高对其发生颅内出血可能的预见性,及早采取预防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CH)的相关影响因素并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0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检查结果分为ICH组(102例)与非ICH组(498例),分析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 102例ICH早产儿中,Ⅰ度占87.25%,Ⅱ度占8.82%,Ⅲ~Ⅳ度占3.92%。ICH组的产前地塞米松应用率低于非ICH组,宫内窘迫率高于非ICH组(P <0.05); ICH组的机械通气率、电解质紊乱率高于非ICH组,胎龄≥34周占比低于非ICH组(P <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胎龄<34周、电解质紊乱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OR>1, P <0.05)。结论宫内窘迫、机械通气等均为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应加强对高危孕妇的监测,并于产前适时使用地塞米松,以尽可能降低ICH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低血糖与母亲产前糖皮质激素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产科分娩的胎龄34+0~36+6周单胎晚期早产儿及其母亲病例资料,共计514例,最终396例纳入本研究.根据产前地塞米松给药剂量将早产儿分为未用激素、激素不足量(<4剂)和激素足量(4剂).根据首剂地塞...  相似文献   

11.
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 lar hemorrhage,PV-IVH)特点及影响因素,寻求降低早产儿PV-IVH发生率及严重度的有效方法。方法:72例胎龄28~35周早产儿于生后24 h内、满1、2、3、5、7 d,分别行颅脑超声检查。结果: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为69.4%,重度PV-IVH发生率为31.9%;92%PV-IVH在宫内、产时或生后24 h之内发生;30%进一步发展;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除表现为神经系统症状外无其他特异性临床表现。②机械通气、胎龄和地塞米松是与早产儿PV-IVH有关的独立因素。结论:①早产儿PV-IVH发生率高,发生时间早,会进一步发展,常无典型症状及体征,应早期、续贯监测。②防治措施为积极预防早产;产前积极使用地塞米松;减少机械通气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眼底检查对高危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的预测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在矫正胎龄45周内已行头颅CT/MRI及眼底检查的423例高危儿病例。 【结果】 颅内出血122例、眼底出血202例,眼底出血高危儿202例中头颅CT/MRI证实有颅内出血109人 (53.96%),无眼底出血高危儿中颅内出血13人(3.0%),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颅内出血高危儿的眼底出血程度与无颅内出血高危儿的眼底出血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颅内出血与眼底出血两者之间密切相关(R=62.02,P=0.000)。 【结论】 高危儿行眼底检查有助于预测其颅内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国产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早产儿贫血的疗效及副作用。[方法]将符合研究条件的56例早产儿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和大剂量组、小剂量组。大、小剂量组于生后第8 d给予rhuEPO治疗,剂量分别为500 U/(kg·周)和250 U/(kg·周),每周分3次皮下注射,共6周。三组均于治疗一周后予口服元素铁6 mg/(kg·d)。[结果]三组早产儿生后血色素和红细胞压积均逐渐下降,大剂量组下降幅度最小,对照组下降最明显, 三组差异均有显著性;大、小剂量组于治疗一周后网织红细胞即明显上升,于第4、5、6、7、8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0.01);三组血清铁蛋白生后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三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于生后第8周(停药后1周)三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与小剂量组输血例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大剂量组输血例数较小剂量组和对照组减少, 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用药组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国产rhuEPO辅以铁剂可有效防治早产儿贫血,减少输血次数,且500U/(kg·周)效果优于250 U/(kg·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产生原因。方法:对收治的39例新生儿(男27例,女12例,早产儿31例,足月儿8例)行头颅CT检查诊断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脑室内出血(脑室扩张)4例,单纯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4例,硬膜外、颞叶、枕叶出血(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结论:及时适时选择剖宫产,避免使用产钳和负压吸引助产阴道分娩的不安全做法,做好产前保健,提高早产儿胎龄及体重,避免早产。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不典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临床性质,提高对不典型颅内出血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研究2000-2004年128例头颅CT确诊新生儿颅内出血病例,选取不典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不典型颅内出血43例,占新生儿颅内出血33.59%,43例不典型病例中,有窒息史 35例,早产38例,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9例,嗜睡并肌张力低下12例,嗜睡并肌张力增高9 例,单纯肌张力降低者8例,单纯肌张力增高者7例,单纯痛苦面容并肌张力增高4例,单纯嗜睡者 2例,无症状体征1例。结论不典型新生儿颅内出血往往临床表现较少,而且表现似乎是轻症, 易漏诊,应引起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方法:对7年间所诊断的33例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临床资料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多见(26例),其次为硬膜下出血(21例)、脑内出血(16例),脑室内出血少见(5例);多部位混合出血多见,有两个以上出血部位者23例,占69.7%,可出现大片脑梗塞及脑缺氧缺血性病变、脑水肿.硬膜下血肿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吸收较完全;脑内血肿范围较大,特别是伴有大片脑梗塞者可有脑软化灶和后遗症.结论:婴儿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致颅内出血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CT能起到定位定性的作用,并且对临床的疗效观察和预后判断等方面亦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产儿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ICH)相关因素,为预防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PIVH)、脑实质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3月住院的确诊ICH的早产儿为病例组,同期住院非ICH早产儿为对照组,对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研究。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宫内窘迫、胎龄小于34周、机械通气、电解质紊乱为早产儿ICH独立危险因素,产前应用地塞米松是ICH的有利因素。结论加强对高危孕产妇孕期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妊娠合并症,产前适时应用地塞米松等可减少早产儿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早产儿颅内出血相关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危住院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颅脑超声,对320例高危早产儿进行了颅内出血筛查,对颅内出血的可能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①共检出颅内出血56例(17.50%),其中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eriventricular-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 PIVH)50例(15.63%),PIVH中66%为Ⅰ度出血,20%为Ⅲ~Ⅳ度严重出血;②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机械通气治疗、高浓度氧疗、代谢性酸中毒是颅内出血的高风险因素,而母产前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以减少颅内出血的发生。将上述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后发现胎龄、窒息和/或宫内窘迫对高危早产儿颅内出血的发生有重要的作用。【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避免宫内缺氧和窒息是减少颅内出血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