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新生儿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锁骨上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的可行性与优点。方法随机选择新生儿手术16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进针点位于锁骨中点内侧0·3~0·5cm,锁骨上约0·5cm,穿刺针针体与冠状面呈向前10°~15°,与矢状面呈40°~50°,针尖指向锁骨内1/3段中点。结果穿刺总成功率93·7%,首次穿刺成功率68·7%,进针深度(1·20±0·22)cm,全部顺利插入中心静脉导管,无气胸、无误穿动脉、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锁骨上锁骨中点内侧新进路行锁骨下静脉穿刺技术可有效、安全地应用于新生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时多大进针角度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方法:选取针与皮肤(冠状面)成30°、45°、60°三种角度进行观察比较。结果: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时30°进针总成功率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45°、60°进针,并发症少于45°、60°。结论:30°进针具有穿刺成功率高且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改良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的效果。方法将120例患者按置管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及改良组,各6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行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改良组采用改良右侧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两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及置管操作时间均要好于改良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较充分考虑了胸廓的变异及颈部血管的走向差异,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冯力  李朝阳  吴冬  敖杰  周伟  李震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78-187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右颈内静脉穿刺的经路。方法:择期全麻手术患者81例,调整手术床头低15°,头偏向左侧45°。采用便携式彩超高频探头、二维显像观察颈内静脉走行,观察其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及颈总动脉关系,测量颈内静脉内径;超声定位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结果: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以下,颈内静脉在位于胸锁乳突肌锁骨头内后面者占80%,位于内侧者占20%;在锁骨上缘水平,颈内静脉内径为1.692(±0.023)cm;其中男性颈内静脉纵轴与穿刺点与同侧乳头连线夹角偏内5.285°(±0.865°)。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试穿刺成功率100%,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7.5%。结论:超声定位下颈内静脉穿刺安全可靠,成功率高,并发症少;选择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平面,锁骨头前内侧为进针点,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进。方法 :179例患者采用原操作方法 ,5 87例患者采用改变穿刺点、穿刺方向、操作手势及置管长度的方法 ,对 2种穿刺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原操作方法一次置管成功率为 73% ,改进后为 89% ;原操作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 (5 3 4± 10 8)min ,改进后为 (4 1 3± 10 6 )min ;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 5 0 3% ,改进后为 1 19% ,差异均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改进后的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方法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中心静脉置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郭虹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6):700-701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组)和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对照组),并对一次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0.6%,并发症发生率为3.1%;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75.0%,并发症发生率为11.1%,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更合理、更安全,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向志碧  鲁冬梅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114-1114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技术操作及肿瘤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患者去枕仰卧、头偏向对侧,常规消毒,铺巾、局麻后,穿刺针从锁骨中点至中外1/3点锁骨下1~2cm范围内穿刺,针尖指向胸锁关节内上缘,针干与胸壁里15°~30°进针,回抽到静脉血后置入硅管,固定。结果:482例中穿刺成功率98.9%,平均留置导管时间56d,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6%。结论: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操作安全,成功率高,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8.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术的改良及116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并发症,探索锁骨下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的改良.方法 36例患者采用穿刺点为锁骨中点下缘下方2cm偏内1cm,向胸锁关节后上角穿刺;80例患者根据患者锁骨与肋骨的间隙,胸廓的前后径选择锁骨中点下方2cm左右偏内或外1cm,向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之间区域、颈总动脉内侧穿刺,比较2种穿刺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及并发症.结果 经典方法单针道穿刺置管20(36)例,成功率为55.6%,改进后单针道穿刺置管成功63(80)例,成功率为为78.8%,单针道穿刺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穿刺置管成功率分别为88.9%、98.8%;经典方法置管操作时间为(38.5±6.2)min,改进后为(26. 3±5.6)min;原方法并发症发生率19.4%,改进后为7.5%,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 改进的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进针点及进针方向较充分考虑了胸廓的变异及颈部血管的走向差异,可以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幼儿和新生儿的可行性.方法随机选择拟施行大手术的婴儿和新生儿43例,其中1岁以下婴儿39例、新生儿4例.全麻后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穿刺置管总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平均穿刺成功时间,平均穿刺置管完成时间,进针深度.结果穿刺置管成功41例(95.3%).一次穿刺成功23例(53.5%),平均穿刺成功时间(31.46±11.42)s,平均穿刺及置管完成时间(186.46± 52.68)s,平均进针深度(1.42±0.31)cm.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儿和新生儿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无并发症发生,是婴儿和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值得推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肾内科静脉穿刺困难病人使用留置针开放静脉时常规送管方法与固定针芯方法的成功率。方法入选成年首次静脉穿刺失败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固定组,每组各30例。常规组病人在针芯回血后压低穿刺角度继续进针约3-5 mm后退针芯,再继续将套管连针芯完全推进血管内;改良组病人在留置针针芯回血后压低针芯继续进针约1-2 mm后保持针芯相对固定,将套管向前推进血管内。记录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改良组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24),套管留置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固定针芯法用于静脉穿刺困难患者可明显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护理干预减轻静脉穿刺疼痛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减轻患者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和患者的满意度。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分成两组传统组和实验组。传统组选择穿刺角度15°~30°,而实验组选择40°~60°。结果:两组方法穿刺疼痛调查发现,增大穿刺角度可减轻患者穿刺疼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静脉穿刺选择40°~60°的角度进针可减轻患者疼痛,利于护患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ICU的可行性。方法:选择ICU中需行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346例,经锁骨上途径组183例和经锁骨下途径组163例,在局麻下完成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经锁骨上途径组比锁骨下途径穿刺组操作时间短(P<0.05),进针深度较浅(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P<0.05),并发症较少(P<0.05),两组总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骨上途径用于ICU中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快速,安全,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大角度进针静脉穿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临床最常用的护理操作技术常规静脉穿刺存在一针成功率低等不足。笔者根据多年临床体会 ,发现将静脉穿刺角度加大至 35°~ 40°,改进操作步骤 ,可以提高静脉穿刺速度和一针成功率 ,降低穿刺后皮下瘀血率。为进一步验证其可行性 ,我们于 1995年 11月至 1997年 11月进行了前瞻性对比研究。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接受静脉输液者共 16 30例次 ,均为住院患者(皆无循环衰竭和凝血机能障碍 ) ,随机分两组 ,大角度静脉穿刺组 (实验组 ) 815例次 ,其中男 6 6 8例次 ,女 147例次 ;年龄 32岁~ 74岁 (平均 5 2岁 )。常规静脉穿刺组 (对照组 ) 81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幼儿和新生儿的可行性。方法 随机选择拟施行大手术的婴儿和新生儿 43例 ,其中 1岁以下婴儿 3 9例、新生儿 4例。全麻后经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穿刺置管总成功率 ,一次穿刺成功率 ,平均穿刺成功时间 ,平均穿刺置管完成时间 ,进针深度。结果 穿刺置管成功41例 (95 .3 % )。一次穿刺成功 2 3例 (5 3 .5 % ) ,平均穿刺成功时间 (3 1 .46± 1 1 .42 ) s,平均穿刺及置管完成时间 (1 86.46± 5 2 .68) s,平均进针深度 (1 .42± 0 .3 1 ) cm。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皮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用于婴儿和新生儿总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 ,无并发症发生 ,是婴儿和新生儿中心静脉置管值得推荐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锁骨上途径行锁骨下静脉置管、锁骨下途经锁骨下静脉置管与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进行比较,评价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术用于5岁以下小儿的可行性.方法:选择拟施各种手术5岁以下的小儿180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0例,Ⅰ组为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穿刺置管;Ⅱ组为经锁骨下途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Ⅲ组为经锁骨上途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观察记录总穿刺成功率、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穿刺成功时间、置管完成时间及并发症.结果:Ⅰ组穿刺总成功率为100.0%,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6.7%,均显著高于Ⅱ组(91.7%和51.7%)和Ⅲ组(93.3%和58.3%);Ⅰ组穿刺成功时间(18±5)s、插管完成时间为(134±39)s,均短于Ⅱ组(65±21)s和(257±68)s、Ⅲ组(51±16)s和(184±53)s;Ⅱ组误穿动脉2例,置管困难3例;Ⅲ组误穿动脉3例;Ⅰ组无误穿动脉,无气胸、血胸及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高位前路颈内静脉置管用于5岁以下小儿具有操作易,安全性大,穿刺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高等特点,是小儿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有实用价值并可推广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应用于血液透析治疗中,从而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实验组227例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209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97.7%,总穿刺成功率为99.1%;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80.4%,总穿刺成功率为88.5%。实验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为10.1%,对照组为21.5%,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但两组留置时间、血流量、KT/V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穿刺的成功率,从而减少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渊  江福斌  郑尚丽 《西部医学》2006,18(1):119-120
目的寻求简单、方便、适用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方法试验组60例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结果试验组一针穿刺成功率为83.33%,两针穿刺成功率6.67%,三针以上穿刺成功率10%,穿刺总成功率为100%;整个穿刺置管时间(236.48±12.39)秒,无并发症。对照组一针成功率为0,两针成功率8.33%,三针成功率28.33%,反复穿刺成功率53.34%,有4例置入颈内静脉,穿刺总成功率90%,穿刺失败率10%;穿刺置管时间(1480.08±535.2)秒,误伤锁骨下动脉6例,气胸3例,未出现其它并发症。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简单、方便,明显提高了抢救危重病患者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锁骨下静脉与经颈内静脉置入双腔管在置管时及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310例经锁骨下静脉与260例经颈内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采取对照法观察两种置管途径在置管时及留置期间的相关并发症等。结果锁骨下静脉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1%,颈内静脉置管一次成功率90%,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33·5±10·2)天,颈内静脉置管留置时间为(18±9·7)天;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6%,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锁骨下静脉置管留置时间长于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并发感染的发生率低于颈内静脉置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IMSV)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感染预防措施.方法600例手术病人,采用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结果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成功率为98.2%.并发症:无出现导管相关性感染,无气胸、血胸、臂丛神经损伤;误穿锁骨下动脉5例,经局部压迫未造成血肿.结论改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法,操作容易,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有一定作用,可为中心静脉穿刺提供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简道林 《陕西医学杂志》2002,31(12):1080-1081
目的 :探讨以斜角肌间沟为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方法。方法 :40例右侧穿刺成年患者 ,仰卧头低位。左手食指扪清并按压住斜角肌间沟中下部 ,于锁骨上约 2 cm,紧靠食指前端的前斜角肌外缘进针。针干经前斜角肌浅面 ,胸锁乳突肌深面 ,与矢状面成 45o角 ,针尾低于冠状面 1 0~ 1 5o,朝胸锁关节稍外侧进针 ,J形导丝法置管 1 2 cm于体内。结果 :1次和 3次穿刺成功率分别为 90 %和 97.5% ,进针深度 4.2± 0 .6 cm。结论 :以斜角肌肌间沟为进针解剖标志的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解剖标志易于确定 ,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