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方法:取糖尿病36例和非糖尿病38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预后。结果: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高于非DM组,DM组患者无痛性AMI发生率高,DM组发生AM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结论:DM合并AM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多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高,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早期发现及时治疗,以改善DM合并AMI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两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出现无痛型心肌梗死、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组(B组)。结论: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及合并症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严格控制血糖,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尤其是急性左心衰及心源性休克,可明显降低本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刘忆  许文灿  林楚佳 《河北医学》2006,12(8):725-727
目的:探讨糖尿病(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 I)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取糖尿病和非糖尿病各36例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对比分析其临床症状、体征、并发症及预后。结果:DM组发生多部位梗死高于非DM(P<0.05),DM组患者无痛性AM I发生率高(占44.4%),DM组发生AM I时并发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非DM组(P<0.05),主要死因为泵衰竭、室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降低病死率。结论:DM合并AM I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无痛性多见,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等并发症,病死率高,及时治疗、积极控制血压、血糖等以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和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异常组和糖尿病组,对各组住院期间临床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糖异常组和糖尿病组的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糖代谢异常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搜集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糖尿病病史和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分为血糖正常组、血糖异常组和糖尿病组,对各组住院期间临床死亡、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糖异常组和糖尿病组的病死率、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组。结论:糖代谢异常与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P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T2DM组),35例老年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NT2DM组)。分析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心电图特点。结果老年2型糖尿病易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主要临床表现为牙痛、恶心呕吐、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电图易出现室性心律失常、sT段不明显抬高,其并发症多、病死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提高对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认识,积极控制糖尿病,及时确诊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金龙  邵亚婷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519-2520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NI)的特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筛选糖尿病合并ANI患者各37例,对比观察其临床特点及并发症。结果:糖尿病患者合并ANI是以无痛性居多,占32.4%,非糖尿病者占21.6%(P〈0.05)。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及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发生率,糖尿病组病死率为非糖尿病组的2.33倍。结论:糖尿病患者合并ANI较非糖尿病者预后差,须给予充分重视及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8.
赵玉霞 《中原医刊》2007,34(7):59-59
目的分析糖尿病(DM)并发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将30例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A组,同期50例非糖尿病急性心梗死患者作为B组,比较两组发病时主要症状,并发症和病死率等因素分布情况。结果A组发生无痛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体克等并发症高于B组。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无痛型较多且病情较重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合并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并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疾病过程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对比分析30例有糖尿病和35例无糖尿病的AMI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组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慢性心肌缺血史者比例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无痛性AMI者高于无糖尿病组(P<0.01),出现脑卒中、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速与室颤并发症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合并糖尿病组的AMI患者具有更高的冠心病易患因素,严重心脏并发症较多,近期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糖化血红蛋白(HbAlc)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择2008年6月-2011年6月汤阴县人民医院心内科因急性心肌梗死(均符合WHO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住院的患者,发病时间〈12h、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72例。按糖化血红蛋白(HbAlc)控制标准分成2组,A组164例(HbAlc≥6.5%),B组106例(HbAlc〈6.5%),分析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A组患者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明高于B组(P〈0.05),发生心室颤动及室性心动过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Alc水平升高是影响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及病死率的预测因素,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严格积极地控制血糖,有助于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预防。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合并心肌梗死患者(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冠脉病变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7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对比分析其冠脉病变特点、临床症状和梗死部位。结果 DM组血糖(BG)、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均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患者冠状动脉双支、三支病变和中度、重度狭窄程度发生率明显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患者高血压、非典型胸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NDM组(P〈0.05或P〈0.01);DM组心肌多部位梗死和无Q波型发生率与NDM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冠脉病变和临床症状比非糖尿病心肌梗死患者严重。  相似文献   

12.
徐黎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891-2892
目的 探讨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我院2009 年11 月-2010 年3 月收治的58 例2 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住院的2 型糖尿病患者58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 组患者在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多脏器衰竭、感染、死亡等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 组患者血糖、血脂检查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具有症状不典型、病情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方法236例首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梗死部位分为A组(前壁心肌梗死组)120例,B组(下壁心肌梗死组)116例。比较两组间住院病死率、死亡原因及存活患者出院时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A组患者住院病死率显著高于B组患者(P<0.05)。A组患者因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5)。存活患者出院时B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近期预后较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差,原因可能与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血管狭窄程度较重及梗死面积较大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将入选的480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糖尿病组(DM组)和非糖尿病组(NDM组),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1)危险因素比较:2组患者性别、高血压病史、TC、LDL-C、阳性家族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肥胖患者比例及TG水平均高于NDM组,吸烟患者少于NDM组(P<0.05)。(2)临床表现比较:2组患者典型胸痛症状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均多于NDM组(P<0.05)。(3)冠状动脉造影结果:2组患者LAD、LCX、RCA分布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组患者LM、三支及弥漫性血管病变方面多于NDM组(P<0.05)。(4)2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积分比较,1分、2分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分、4分、5分比例差异显著(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心肌梗死发病率高,临床并发症多,冠状动脉病变弥漫且狭窄程度严重,累及左主干较多。临床积极早期干预血糖有利于冠心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6.
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地了解无论是否伴有糖尿病,血糖浓度增高对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死率及心梗后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影响。方法:1990年1月~2000年10月我院心肌梗塞住院病人100例,将入院时血糖浓度<6.6mmol/L作为A组。入院时血糖浓度增高在6.6~11.1mmol/L为B组。入院时血糖浓度>11.1mmol/L为C组,分别计算各组发生心衰、心源性休克的百分率及住院病死率。结果:A组心衰发生率10.71%,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57%,住院病死率3.57%;B组心衰发生率41.18%,心源性休克发生率29.41%,住院病死率26.47%;C组心衰发生率52.63%,心源性休克发生率31.58%,住院病死率26.32%。B组、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比A组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而B组与C组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血糖浓度增高,心衰、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7.
刘洁 《中外医疗》2016,(18):13-15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期间该院收治的92例老年AM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与否将患者分为并发组32例和未并发组60例,回顾性分析并发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同时,将32例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16例和对照组16例;对照组行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评价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既往有脑梗死、心肌梗死、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均是老年AMI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危险因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81.25%,对照组为62.5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AMI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可能危险因素除心肌梗死相关面积、部位及病变支数外,包括既往有脑梗死史、心肌梗死史、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慢性肾功能不全及室性心动过速;临床治疗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效果较内科保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病情转归。方法:对12年来收治的1733例AMI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CS患者转归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2年来共收治CS患者118例,占总AMI患者6.8%,早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15例,存活13例,死亡2例。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早期行PCI治疗是影响CS转归的保护因子(P〈0.05),可以降低AMI后CS患者的死亡率。患者女性、陈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高血压、糖尿病、广泛前壁梗死为AMI后CS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AMI后CS患者有上述相关危险因素者,住院期间病死率明显增高,而早期行PCI治疗可以降低患者住院期间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刘伟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2):1409-14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血Hcy、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DM组)及同期住院非糖尿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非DM组)为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住院的稳定性心绞痛患者3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Hcy、hs-CRP浓度,经正规治疗并随访3个月,观察再发心绞痛、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分组比较标志物浓度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DM组、非DM组血Hcy与hs-CRP浓度均较对照组高(P〈0.01),另外DM组二者浓度均较非DM组高(P〈0.05),DM组血Hcy与hs-CRP浓度呈正相关。在随访中,DM组与非DM组再发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及心脏性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而DM组又高于非DM组(P〈0.05)。结论:血Hcy、hs-CRP浓度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且与患者病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