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原因及现状,同时研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应对方案,控制感染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我院近年来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特点、危险因素并讨论其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 我院3年内医院的平均感染率为8.91%,主要以新生儿呼吸道感染为主,其次为胃肠道感染、脐部感染,其中呼吸道合施病毒、腺病毒是主要的致病菌,早产儿与足月儿具有较大的感染率差异性.结论 加强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和消毒隔离是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关键,早产儿医院感染的防治工作更应当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作相关分析,探讨母婴同室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的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2008-2010年我院3855例母婴同室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感染20例,感染率为0.51%,感染率呈逐年下降;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45.00%,早产儿医院感染率高于足月儿,两者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意义(P〈0.05);感染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3d内发生的占80.00%;母亲文化程度高低、分娩方式、羊水质量、病房内环境以及产妇无菌意识强弱等与医院感染率具有相关性(P=0.000)。结论呼吸道感染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首位,分娩方式、病房内环境质量以及产妇无菌意识等,是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因此,为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的医院感染率,必须建立有效的医院管理制度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258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医院感染率为1.2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2例,占63.4%;胃肠道感染39例,占24.2%;呼吸道感染12例,占7.5%;眼睑膜感染7例,占4.3%;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0.6%。其中住院时间〈7d 145例,占90.1%;住院7~14d 16例,占9.9%。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258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医院感染率为1.2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2例,占63.4%;胃肠道感染39例,占24.2%;呼吸道感染12例,占7.5%;眼睑膜感染7例,占4.3%;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0.6%。其中住院时间〈7d 145例,占90.1%;住院7~14d 16例,占9.9%。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5.
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母婴同室的新生儿医院感染情况,探讨降低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方法。方法对2005年-2007年本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5年-2007年9581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发生感染97例,感染率为1.01%,其中2005年37例、2006年32例、2007年28例。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占首位,占56.70%。结论预防与控制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需加强母婴同室病房的空气消毒及护理用品的消毒,加强医护人员手的消毒,做好呼吸道护理及基础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母婴同室后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及对策。方法:分析3751例母婴州室的新乍儿院内感染情况。结果:住院新牛儿医院感染率为1.09%(41/3751),娩出时窒息的新牛儿医院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新生儿(P〈0.01)。结论:建立医院感染监控网络,搞好消毒隔离,树立高度责任感,加强新生儿护理为控制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方法:回顾性调查我院12580例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情况,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本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161例,医院感染率为1.2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102例,占63.4%;胃肠道感染39例,占24.2%;呼吸道感染12例,占7.5%;眼睑膜感染7例,占4.3%;其他部位感染1例,占0.6%.其中住院时间<7d 145例,占90.1%;住院7~14d 16例,占9.9%.结论:基层医院应充分重视母婴同室新生儿医院感染的管理,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加强新生儿护理工作,防止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8.
母婴同室医院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某医院母婴同室病区(包括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3%,多数为呼吸道感染.通过加强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防范,2007年该院母婴同室病区(包括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生率下降到0.24%,仅发生1例呼吸道呼吸道感染.因此,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医疗质量的保障. 1 母婴同室病区医院感染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2~2004年我院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资料。结果83例新生儿医院感染中,以高危新生儿为主,其中早产儿、低体重儿、窒息儿分别占新生儿医院感染的36.14%、19.280h,39.76%,其他新生儿仅占4.42%;感染与孕周、体重、原发性疾病、是否母乳喂养及是否接受侵入性操作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以表皮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为主;感染的部位以胃肠道受累为主、其次是呼吸道、口腔黏膜。结论医院感染的新生儿以高危新生儿为主,要预防和控制新生儿的医院感染,应加强对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控,特别是加强对新生儿脐部、皮肤、口腔以及侵入性操作的管理。  相似文献   

10.
魏兴惠 《当代护士》2008,(3):107-10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管理,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期间的675例出院新生儿病历进行医院感染调查、统计分析。结果发生医院感染20例,感染率2.96%。不同住院天数的新生儿医院感染率无显著差异(χ2=7.09,p〉0.05),胎龄越小的早产儿感染率最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9.03,p〈0.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居多,其次是口腔和皮肤软组织、消化道。结论必须加强对早产儿的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及新生儿室消毒隔离制度。控制新生儿室陪伴进入和合理使用抗生素是减少新生儿室医院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发展性照顾对早产儿胃肠、免疫功能成熟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早产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护理措施,常规组在不能经口喂养期间给予非营养性吸吮,观察组给予发展性照顾,选取40例同期出生的足月儿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常规组早产儿血胃泌素( GAS)、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院内感染发生率,并比较早产儿与对照组IgM、IgG水平。结果出生时两组 G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生5 d常规组早产儿GAS为(115.59±25.87)ng/L,低于观察组的(138.52±26.62)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7,P<0.01);出生10 d常规组早产儿IgG、IgM分别为(83.56±21.17),(1.54±0.62) Ug/ml,观察组分别为(91.19±21.29),(1.78±0.62)Ug/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1.80,1.93;P>0.05);观察组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为(9.12±2.1)d,少于常规组的(12.00±2.1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8,P<0.01);观察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98‰,常规组为3.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4,P>0.01)。结论发展性照顾可促进早产儿胃泌素的释放,促进胃肠功能成熟及体重增长,但短期对免疫功能无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肌无力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机制。方法:对1457例重症肌无力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病死率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医院感染发生率为8.85%,男女间医院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55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为最高(P〈0.05);发生感染高峰时间为入院30d内(P〈0.01);以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高(P〈0.01);感染菌种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P〈0.01);Ⅲ型、Ⅳ型与Ⅰ型、Ⅱ型重症肌无力患者医院感染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有侵袭性操作者较未行侵袭性操作者医院感染发生率明显升高(P〈0.01)。结论:重症肌无力患者在年龄、入院时间、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侵袭性操作等方面与医院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早产儿脑室内出血(IVH)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西安高新医院分娩后收住新生儿病区及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早产儿126例,根据床旁颅脑B超、临床诊断结果,将其分为脑室内出血组(72例)和无脑室内出血组(54例),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胎龄〉32周或体质量〉1500g的早产儿(χ2=9.78,P〈0.05;χ2=18.81,P〈0.01)。②阴道分娩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剖宫产者(χ2=13.21,P〈0.01);存在高危因素早产儿的脑室内出血发生率明显高于无高危因素的早产儿(χ2=21.30,P〈0.01)。③围生期窒息和机械通气等因素与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密切相关。结论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围生期窒息、机械通气等是早产儿脑室内出血发生的高危因素;减少早产、低体质量儿的出生率,可有效降低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和新生儿死亡率;颅脑B超可做为早产儿脑室内出血的筛查、早期诊断和跟踪随访的重要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新生儿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病原菌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2012年1月-12月住院48 h以上的新生儿进行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及感染因素分析。结果新生儿共发生54例医院感染,感染发病率为1.25%,发生部位依次为呼吸道(占66.7%)、胃肠道(占18.5%)、皮肤软组织(占9.2%)。出生体质量越低(χ^2Trend=126.88,P〈0.001)、住院时间越长(χ^2Trend=106.89,P〈0.001),发生医院感染的比例或风险越高;有侵袭性操作的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增高(χ^2=5.338,P=0.021);新生儿医院感染与性别无关(χ^2=0.984,P=0.321)。在54例新生儿医院感染患儿体内共分离出54株病原菌,其中G+菌23株,占42.6%,主要G+菌对青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普遍耐药;G-菌31株,占57.4%,G-菌对第3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性最高。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较低,出生体质量、住院时间及侵袭性操作是新生儿发生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危重新生儿喂养方式与胃肠功能衰竭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2009-01-2009-12对河北省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26例危重新生儿开展前瞻性研究。随机将早产儿和足月儿分为按需喂养组和微量喂养组。比较两种不同喂养方式发生胃肠功能衰竭的情况。结果微量喂养儿胃肠功能衰竭发生率明显低于按需喂养儿(P〈0.05),早产儿发生率明显高于足月儿(P〈0.05)。结论危重新生儿提倡生后6 h从稀释奶开始,微量喂养,逐渐过渡至全奶。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原因。【方法】将2010年7月至2012年7月在本院新生儿科住院的224例双胎早产儿,根据胎龄分为≤32周,~34周,~37周组,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1500 g,~2500 g,≥2500 g组。比较各组患儿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贫血、呼吸衰竭、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低血糖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出生体质量越低,发生率越高;呼吸暂停在不同胎龄及出生体质量双胎早产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4例患儿中死亡15例,病死率为6.7%。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病死率越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双胎早产儿孕母的保健工作,降低早产儿及低出生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加强双胎早产儿常见并发症的防治,以降低其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lowbirthweightinfant,VLBWI)院内感染特征,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2年1~6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58例VLBWI感染发生情况、感染特征及感染发生的原因。结果58例WLBWI住院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率为60.34%,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氏阳性菌(占88.47%),以肺部感染(占82.90%)为主;感染时间主要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经外周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vinsertedcentralcatheter,PICC)、阿氏评分≤7分、使用氟康唑及胎膜早破的VLBWI感染率较高(均P〈o.05)。结论VLBWI感染发生率较高,主要为肺部感染,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出生后21d内;机械通气、PICC、阿氏评分低、胎膜早破等是VLBWI感染的主要因素。应加强VLBWI出生后3W内的感染控制,尽量减少对患儿的侵入性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围生期保健,降低早产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早产儿感染性疾病(I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162例早产儿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疾病及感染与否分为3组,ID组(n=46),NID组(n=66),对照组(n=50),比较治疗前后的hs-CRP、血细胞参数(WBC、PLT、NGR%、ESR)、感染阳性检出率及不同病原体hs-CRP水平。结果 (1)3组一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ID组的hs-CRP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WBC,而NID组的WBC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hs-CR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较之病毒、支原体等其他病原体,细菌感染的hs-CRP水平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G+菌与G-菌感染比较,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内比较:较之治疗前,ID组治疗后的hs-CRP、WBC、NGR%、ESR,NID组的hs-CRP、WBC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D组的PLT,NID组的PLT、NGR%、ESR,对照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ID组、NID组的hs-CRP、WBC明显高于对照组,ID组的NGR%、ESR明显高于NID组、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ID组与对照组的NGR%、ESR,各组的PLT以及治疗后各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CRP虽可作为早产儿ID,尤其是细菌感染的早期诊断指标,但实际应用中仍需结合临床表现以及其他非特异性指标,以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脐部暴露法在早产儿脐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93例早产儿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195例,对照组198例,实验组早产儿采用脐部暴露法,对照组采用脐部包扎法。比较两组早产儿脐带脱落和脐部愈合时间,脐炎,脐部红肿、出血,呼吸改变等情况。结果两组早产儿脐带脱落和脐部愈合时间及脐炎,脐部出血、红肿,呼吸改变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早产儿脐带脱落和脐部愈合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脐炎,脐部出血、红肿,呼吸改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使用脐部暴露法有利于促进早产儿脐带早干燥、早脱落,降低早产儿脐部感染发生率,是安全、有效的早产儿脐部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