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检测猪链球菌2型胞外因子(EF)的PCR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猪链球菌2型的ef基因和ef^*基因合成了一对可扩增长度为626bp目的片段的引物,成功地建立了检测胞外因子(EF)的PCR方法。用HaeⅡ内切酶进行酶切,获得了与预期一致的354bp和272bp的两个片段,并进行了PCR的牧民性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对马腺疫链球菌兽疫亚种、猪丹毒杆菌、猪肺疫巴氏杆菌和猪肺炎霉形体的PCR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检测的敏感度可达100个细菌。另外,对9株猪链球菌2型菌株进行了检测,7株呈EF阳性,1株呈EF^*阳性,1株呈EF阴性;对15份正常屠宰猪扁桃体分离物的检测结果1份为阳性。实验结果表明此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很高,可作为EF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会宁鼠疫自然疫源地是甘宁黄土高原阿拉善黄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为该疫源地的西部边缘区,疫源面积37000ha,占整个疫源面积的12.91%,疫史可追溯到1738年,1962年人间鼠疫为最后一次流行,共发病26人,死亡11人,并从人尸和沙狐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1963年从主要宿主阿拉善黄鼠及其主要媒介方形黄鼠蚤蒙古亚种体内分离到鼠疫杆菌。动物间鼠疫的流行在时间分布上仅限于阿拉善黄鼠地面活动的4 ̄8  相似文献   

3.
泽库县鼠疫流行动态浅析郭海舟辛培仁陈占才泽库县系黄南州所属牧业县之一,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县历史上曾有过疑似鼠疫的流行。1978年该县多禾茂地区发生一起人间鼠疫,并首次从自毙旱獭体内分离出鼠疫杆菌,从而判定该县为鼠疫自然疫源县。其后在全县经过14年计6...  相似文献   

4.
1990~2001年广西炭疽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同时,也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具有明显的地方性特点。自1956年将炭疽列入疫情报告以来,广西炭疽每年均有发生,从未间断,发病居全国第三、四位。本文就广西近12年来人间炭疽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仅供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鼠疫杆菌在自然界保存机制的研究动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鼠疫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鼠疫杆菌在自然界如何保存,又以何种机制引起动物间流行。鼠疫杆菌的发现和鼠疫自然疫源性理论的建立,为揭开这一谜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各国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提出了很多假说,但都很难对鼠疫的某些现象作出全面合理的解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理论”的束缚,从更科学的角度去认识自然规律,使鼠疫自然疫源性理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鼠疫杆菌在自然界保存学说,随着自然疫源性疾病理论的发展而发展[1] 。概括起来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虫媒传染病为基础,认为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是…  相似文献   

6.
一起鸭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4月22日,我县桃曲乡部分村民因食用熟猪肝猪肺而引起食物中毒,经调查证实为鸭沙门氏菌所致,现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表现4月22日上午,桃曲乡市联庄村民李贵生从商贩王巨处买回熟猪肝猪肺2斤,于当日中午食用,食前未经再煮,致使12位食用者下午皆出现恶心  相似文献   

7.
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通过跳蚤传播,流行在啮齿动物中间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动物间不同类型的鼠疫,具有特定的地区、宿主、媒介、流行和保存的规律。并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染病的鼠、蚤或其他途径,将鼠疫细菌传给人,造成人间鼠疫。我们查阅1948—2005年全国分离到鼠疫菌为依据,发现自然感染鼠疫菌的节肢动物有58种。特依蚤类分类及分布整理之。  相似文献   

8.
贵州省人间布鲁杆菌病流行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是属于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20世纪20- 40年代,布病在世界范围内大流行,有近170个国家、地区向世界卫生组织(WHO)上报布病疫情。我国在建国后的  相似文献   

9.
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主要在草食动物中发生和流行,人感染发病一般在动物发病流行之后,因接触或食用病死动物肉、皮毛、宰杀发病动物等而感染。据历史资料记载。1923年德兴等县炭疽病在人畜中流行;1948年,临川县2500余头耕牛死于炭疽病。  相似文献   

10.
肾综合征出出热(HFRS)又称流行性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出血及肾损害为特征的一类全球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宜春市是江西省HFRS主要流行地区。  相似文献   

11.
布鲁杆菌病是由布鲁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传染病,主要传染源为牛、羊、猪等家畜.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国,国内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生,但主要流行于牧区、半牧区,农业地区次之,而城市发病率和感染率则很低.  相似文献   

12.
编 者 按     
<正>布鲁氏菌病(Brucellosis)简称布病,是由自然疫源性布鲁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可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羊种、牛种和猪种是致病性布鲁氏菌的主要种型,该病在我国黄河以北地区流行广泛,是主要的流行疫区。犬种布鲁氏菌偶也致人病,但症状表现轻微。布鲁氏菌入侵动物机体后,主要导致生殖和淋巴系统被感染,表现为流产、不孕不育、睾丸炎等症状;感染人则呈现持续性的感染、关节痛、波浪热、肝脾肿  相似文献   

13.
正鼠疫是由鼠疫杆菌(耶尔森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为一种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1894年耶尔森和北里柴三郎两位生物学家成功分离和鉴定出鼠疫杆菌的存在,建立起了常规的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方法。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鼠疫杆菌的检测与疾病诊断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逐步出现了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快速检测方法。1病原学检测鼠疫杆菌的四步检验法,即显微镜涂片检查、分离  相似文献   

14.
关于青海省河南县达乌尔鼠兔作为鼠疫染疫动物的修正张文生(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西宁811602)由于1953年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河南县)尕马滩地区(即原克萨木地区)因当地牧民捡拾死狐而引起疑似人间鼠疫流行,于1954年中央民族卫生工作...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上通辽地区的人、鼠间鼠疫流行是相当严重的。据史料记载,仅从1918~1958年的41年间,就有35个年份有人间鼠疫流行。共发生 31 401人,死亡 26 083人,波及 266个自然屯。在1947~1948年鼠疫大流行期间,仅通辽市就死亡近万人,占该次我国东北地区鼠疫大流行死亡人数的三分之一。从1948年到1960年,共发现动物鼠疫疫点113个,检出染疫啮齿类动物276只,染疫媒介类1891匹。1疫源地现状 从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之日起,该地区即开始了有组织的全民防治鼠疫工作。主要在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的河套地区,是内蒙古 高原长爪沙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组成部分。近半个世纪以 来,随着以农田水利建设为主的人类经济活动的逐渐加剧,使 那里的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已不具备保存鼠疫自 然疫源性的条件。本文旨在回顾该地区环境变迁过程的基础 上,以大量的调查资料论证疫源性消除的根本原因及依据。 1 疫史及自然概况 于本世纪的1917、1920、1921、1941年,曾于河套平原发生 过人类鼠疫流行。据疫史考证,其中有当地原发性腺鼠疫病 例,说明早年…  相似文献   

17.
老年不动杆菌肺部感染36例临床分析许先荣刘银浙江省萧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内科(311241)罗秋平浙江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呼吸内科(310003)不动杆菌肺部感染是革兰阴性杆菌肺部感染中少见的一种疾病,近年来该菌所引起的院内感染日渐增多。我们自1995年1月...  相似文献   

18.
<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一类无需依靠人类即能在自然界中持续流行的传染病,自然疫源地即是指存在自然疫源性疾病病原体的区域。旱獭、鼠类、蜱类和蚤类等多种疫源动物和传播媒介广泛分布于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1],历史上该地区曾发生过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如鼠疫、蜱传回归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CCHF)、流行性斑疹伤寒等[2];同时该地区是我国“一带一路”战略通往中亚乃至欧洲的陆地门户纽带,随着国际铁路、航线及海运的陆续开通,自然疫源性疾病跨区域远距离传播的风险居高不下。进入21世纪以来,新疆多数自然疫源性疾病在人类之间的传播流行得到了显著控制。但是,自然疫源性疾病在动物之间的传播流行仍持续稳定存在,而且疫源地范围有不断扩大趋势,且传播给人类的风险居高不下。因此,调查了解塔里木盆地及其邻近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明确其病原体种类、分布,以及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播媒介分布特征等,对该地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鼠疫是鼠疫菌引起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历史上曾有多次严重流行,死亡人数以亿万计。鼠疫自然疫源地除澳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我国存在世界面积最大,最复杂多样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中国鼠疫主要流行区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青藏高原、东南沿海和滇南等地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酒泉市市售羊肉多杀性巴氏杆菌污染情况,为该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9年3-9月和2020年5-9月从酒泉市不同地区随机采集市售羊肉样品共257份,对样品中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结果 257份被检测样品中有16份样品(6.22%)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阳性,其中2019年和2020年调查样品检出率分别为9.17%和3.65%;且农贸市场来源样品检出率高于超市和屠宰场,分别为8.49%、4.55%和3.13%。PCR法鉴定结果共发现3种血清型,其中A型、B型和D型所占比例分别为56.25%、31.25%和12.50%;分离获得菌株对14种常见抗生素耐药率为0.0%~100.0%,对林可霉素和甲氧嘧啶耐药率最高,分别为100.0%和81.25%。结论 酒泉市市售羊肉多杀性巴氏杆菌污染情况较为严重,且分离菌株对部分抗生素耐药性严重,相关部门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