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五官科围手术期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方法本科自2014年3月起试行医护一体化护理服务模式,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在本科接受手术治疗的160例意外损伤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责任制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对照组及观察组术前等待天数、住院天数、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人员自我工作满意度差异。结果医护一体化模式试行后,观察组的术前等待天数(1.30±1.09)和住院天数(6.04±1.62)较对照组的(3.34±1.57)和(8.09±1.94)均有下降(P0.05);观察组患儿及家属满意度评分(94.01±3.91)较对照组的(85.36±4.55)有明显提升(P0.05);观察组护理人员自我工作满意度MMSS条目平均得分(3.90±0.64)高于对照组的(3.16±0.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模式在五官科围手术护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缩短患儿术前等待天数和住院天数,提高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增加护理人员自我工作满意度,值得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地市级医院骨科快速康复中的效果。方法本科自2015年开始采用医护一体化护理模式,患者住院期间由医生护士共同参与管理,共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使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贯穿患者住院的全过程。比较使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后与使用前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患者满意度。结果 2016年患者平均住院日(10.81±0.70)d显著低于2014年的(12.55±1.89)d,患者满意度得分(97.43±0.86)分显著高于2014年的(95.19±1.9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在骨科患者中的应用,可增进医护协助,促进护士专业知识的提高,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快速康复,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在内分泌代谢科实施亚专业化护理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效果。方法通过划分亚专业护理小组,医护一体开展多项新业务、新技术,对亚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实施亚专业护理的工作模式。分析实施该工作模式前(2006年~2009年)后(2010年~2013年)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和患者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亚专业护理模式以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没有差异(P0.05),患者满意度有所提高(P0.05)。护理人员参会人次、发表论文数和申报科研项也有所提高(P0.01或P0.05)。结论在内分泌代谢科成立护理亚专业小组,可以提高病房的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提高护士的科研能力。  相似文献   

4.
蒋科 《当代护士》2016,(4):42-44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4月在本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室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的60例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观察组采取医护一体化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满意度、并发症发生率、平均住院日、康复知识掌握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满意度、康复知识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行主动脉球囊反搏术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能促进护理人员积极主动观察病情,提高医护配合程度、护理服务质量及护士整体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在CCU的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康复知识掌握程度,对提高医疗及护理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对儿科患者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方法:2012年12月~2013年11月在我科实行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改革,比较医护一体化实施前(对照组)、实施后(观察组)1年患儿的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日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模式能缩短平均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从而可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责任制在基层医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设置护理岗位层级,制定各岗位职责,强化护士岗位培训,实施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模式等护理方法。结果实施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医生对护士工作满意度、临床护理质量均明显提高,护理不良事件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护理模式是一种优化组合的护理工作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密切了医护配合程度,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临床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医护患一体化模式在头颈肿瘤病房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构建并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进行医护联合查房,健康教育路径,流程再造,临床科研医护合作;2010年7月至2011年6月未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比较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前后医生对护理工作了解率、护士对治疗方案了解率、护士对科研的兴趣和方法掌握情况、患者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满意度.结果 实施前,医生对护理工作的了解率、护士对治疗方案的了解率、患者满意度分别为80.0%,85.0%,87.5%,实施后上述指标分别提高至100.0%,99.0%,95.8%,实施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8.720,15.231,4.364;P <0.05);实施后护士对科研有兴趣、文献查阅方法的掌握率和论文撰写方法的掌握率分别为100.0%,100.0%,75.0%,均高于实施前的35.0%,35.0%,3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9.259,19.259,6.465;P <0.05).结论 实施医护患一体化模式有利于医护沟通,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健康教育的知晓率,促进护士对科研知识的掌握,培养科研兴趣,提升护理质量,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内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开展医护一体化分层级责任制整体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设置护理岗位层级,制订层级岗位职责,强化护士层级培训,实施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等方法。结果医疗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生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护士职业满意度均较实施前明显提高(P<0.01或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创新了整体护理模式,调动了护理人员积极主动性,提高了医护配合程度,提升了优质护理服务质量及护士群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规范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评价临床护理路径在消化性溃疡病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住院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162例,依据护理病历的书写要求,自行设计规范化的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并严格执行表中的护理内容。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患者的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健康知识评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后消化性溃疡病患者的平均住院日由(10.9±3.6)d降至(8.8±3.1)d,住院费用由(8759.7±519.2)元降至(8264.5±574.3)元,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均有显著降低。患者健康知识合格率由75.3%升至86.4%,患者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由77.8%升至91.4%。患者的健康知识得分和对护理人员满意度均有显著提高。结论:遵循临床护理路径可降低平均住院日和住院费用,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模式在心内科单病种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6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120例单病种心力衰竭患者为对照组,将2017年1月—6月在本科住院的116例单病种心力衰竭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模式应用于纳入单病种管理的患者中,观察组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应用于纳入单病种质量管理的患者中。比较两组患者平均住院日、平均住院费用、护士专科理论水平和医护患三方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日为(9.13±3.20) d,少于对照组的(10.31±3.01) d(P 0.05);观察组的平均住院费用(8 571.12±4 222.69)元,少于对照组的(10 158.93±5 276.04)元(P 0.05);观察组护士的专科理论考试成绩为(86.46±3.46)分,高于对照组(78.86±4.9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通过在单病种质量管理体系中采用医护一体化模式,能更好地完成单病种质量管理,有效地减少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提高医护患的满意度,同时使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院综合ICU医院感染的现状,为医院感染监测与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判定分析。结果共调查329例住院病例,其中感染病例47例(77例次),感染率14.29%(例次感染率23.40%),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其次为泌尿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为泌尿插管、中心静脉插管和应用人工呼吸机,医院感染病例的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结论 ICU医院感染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切实做好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医患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Nursing finds itself in evolving health and social care systems that will radically change the delivery of care and require new knowledge and ways of knowing. Integrated health and social care teams are becoming the norm. The traditional models of nurse knowledge and learning, based on medical models and the natural sciences, will not serve the needs of patients or nurses in this modernised framework of integrated care.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way in which nursing knowledge has been evaluated and offers suggestions for its continued development that are drawn from the experience of patients.  相似文献   

13.
The Center for Integrated Health Care capitalizes on the abilities, drive, and autonomy of advanced practice nurses, resulting in an exciting, timely academic nursing center exemplar. People with severe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es receive care that is targeted specifically to a population with chronic mental illnesses and tailored to the unique individual by integrating primary and mental health care. This Center is a partnership between Thresholds, a psychosocial rehabilitation center, staff and 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 College of Nursing faculty. The Center's goals are to provide quality care, support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nursing and other health professional learners, and generate new knowledge related to the integration of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are. To achieve long-term sustainability, the Center must partner with a federally qualified health center.  相似文献   

14.
Nurse-managed centers have been at the forefront of providing ambulatory care alternatives for underserved populations lacking access to care. Following this model, the Center for Integrated Health Care of the College of Nursing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in Chicago delivers primary and mental health care services to a population of people with serious and persistent mental illness. The authors' experience illustrates the many rewards and challenges that nurse-managed centers face.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ir center's model of integrated care, examines selected performance indicators, and discusses the implication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ahead.  相似文献   

15.
目的将细节思维管理方法应用于ICU护理工作中,以提高危重病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方法通过细节思维方法找出护理问题的细节根源,解决临床护理问题,将细节思维管理贯穿于落实核心制度,执行制度管理,实施细节管理,规范护理流程。结果实施细节思维管理后,护理管理质量评分由实施前的93.63分提高到实施后的98.31分;护理文件质量评分由92.33分提高到98.56分,护理记录书写返修率为零,护理文件书写符合率达100%;基础护理质量合格率由90.26%提高到97.6%,难免压疮发生率由1.6%下降到0.023%,压疮发生率为零;患者满意度由80.52%上升到90.18%;护士工作满意度由72.55%上升到90.19%。护理夜查房不良条数从每年29条减少到9条。结论在ICU护理工作中运用细节思维管理方法,减少了护理缺陷与纠纷,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培养了护士临床思维意识,优化了护理管理流程,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ICU患者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俊辉  李晓红  杨俐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18):1665-1667
目的 探讨ICU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特点及危险因素,降低其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 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对医院2009年1~12月ICU住院的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情况进行调查,用ASIS调整法调整医院感染发病率.结果 602例ICU住院>48 h的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7例,医院感染率11.13%,例次感染101例,例次感染率...  相似文献   

17.
压疮伤口小组在护理管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压疮护理管理科学化的方法。方法成立伤口小组,制订压疮危险评估表、压疮情况报告表及会诊制度,并将会诊结果及时汇总,随时向护理部汇报,使护理部能及时纵观全院的压疮伤口情况。结果压疮伤口小组成立两年内,共会诊980例病人,其中会诊压疮793例,治愈740例,好转13例,未愈出院或死亡40例;会诊压疮危险评估187例,发生难免压疮1例,平均每周到各相关科室会诊10-28人次。与小组成立之前相比,治愈压疮天数减少4~6d,好转压疮天数减少3~6d,病人住院期间因压疮产生的住院费用减少50~137元。结论压疮伤口小组的建立对压疮护理管理具有积极的督促作用,为临床护士提供了压疮护理新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重症监护室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防治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2月我院ICU病房的86例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5.3%,其中老年人居多;医院感染部位最多的为下呼吸道感染;感染疾病中最多的是恶性肿瘤;感染致病菌最多的为真菌类;易感因素中有滥用抗生素等。结论ICU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与患者年龄、病情危重程度等因素相关。应采取加强ICU病室管理、严格无菌操作、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综合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暴露是指医护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工作时,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皮肤或黏膜,或被污染的针头、玻璃片等锐器刺破皮肤而导致感染的可能性。调查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环节,对建立健全职业暴露规范化管理提供预防措施的依据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对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认知率的影响。方法对92例牙周病患者进行系统口腔护理干预,患者在干预前后各填一份自行设计的包含10项调查指标的口腔保健知识调查表,分析比较进行干预前后口腔保健知识认知水平的差异。结果牙周病患者进行系统口腔护理干预后口腔保健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10个指标中有9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系统口腔护理措施可有效地提高牙周病患者口腔保健知识的认知率及口腔健康观念和行为的转变,利于牙周病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