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探讨端粒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片段扩增法对50例鼻咽癌组织标本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鼻咽癌慢性炎症,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阳性率均为100%,鼻咽癌端粒酶阳性率为87.5%。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  相似文献   

4.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了解端粒酶的激活是否人喉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中的必需因素; 探索端粒酶活性可否作为喉癌细胞存在的肿瘤学标志。方法: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喉鳞状细胞癌、癌旁组织、喉乳头状瘤、声带息肉及正常声带粘膜的端粒酶活性。并对3例全喉切除患者的癌组织及其周边组织粘膜的端粒酶活性进行了拓扑学分析。结果: 30 例(90-9 % ) 喉鳞状细胞癌、10 例(66-6 % ) 癌旁组织及2 例(100 % ) 喉乳头状瘤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结果; 而4 例声带息肉和5 例正常声带粘膜全部呈阴性。拓扑学分析表明不仅喉癌组织而且癌周边粘膜如手术切缘、声带、会厌等亦有酶活性检出。结论: 人喉鳞状细胞癌端粒酶活性阳性率高, 该酶的激活可能是喉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可能作为鉴别诊断喉癌与良性瘤的有用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应用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肝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TRAP-PCR定性技术对细针穿刺吸取原发性肝癌28例,肝转移癌6例,慢性肝病8例和正常肝组织标本4例,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原发性肝细胞癌28例中端粒酶表达阳性26例,阳性率92.8%;6例转移肝性癌中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6.7%;8例慢性肝病组织中有5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62.5%;正常肝组织端粒酶检测均为阴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检测阳性率与α-AFP水平无关。肝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细胞涂片阳性检出率,与组织活检病理诊断检出率无明显差别。结论 肝癌细胞中存在端粒酶活性表达,正常肝细胞中不表达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可能作为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肿瘤标志物。B超引导下细针穿刺吸取肝癌细胞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一种早期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敏感的方法。与细胞涂片检查相结合可提高肝癌的早期确诊率,并且可应用于高危人群的普查和肝癌治疗疗效评估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发性肿瘤拟制基因(P16)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基因2(Bcl-2)在不同分期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鼻咽部炎症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二步法检测40例不同分期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组织和16例鼻咽部慢性炎症组织中P16及Bcl-2蛋白的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鼻咽部炎症组织中高表达,癌组织中低表达,P16的表达与鼻咽癌的临床分期无明显关系,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鼻咽癌患者P16基因表达较无颈部淋巴结转移者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l-2蛋白在癌组织中高表达,炎症组织中低表达。结论 Bcl-2是在鼻咽部鳞状细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凋亡抑制基因,P16是鼻咽鳞状细胞癌中低表达的抑癌基因。  相似文献   

7.
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组织和正常子宫内膜组织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编码基因(calalytic protein subunit mRNA)的表达;结果:10例正常子宫内膜端粒酶阳性率为10%,12例癌前病变内膜中5例端粒酶阳性率为41.67%,36例子宫内膜癌中阳性率为80.56%,端粒酶活性在内膜癌、癌前病变与正常内膜中差异有显著性;端粒酶活性与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有关。结论: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组织端粒酶激活可望成为子宫内膜癌的分子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TRAP法)检测了42例胃癌,37例癌旁及27例正常组织(21例胃癌及6例消化性溃疡手术切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同时对胃癌组织端粒酶提取物进行梯度稀释,以检测其在活性大小。结果: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分别为95.2%(40/42)及54.1%(20/27),正常组织中未检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激活与患者性别,肿瘤的部  相似文献   

9.
鼻咽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PCR-ELISA)检测鼻咽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方法 PCR-ELISA地以高辛标记端粒重复段特异的探针与PCR变性产物杂交,通过ELIAS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鼻咽部组织中有22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73.3%;18例对照组中3例检出端粒酶活性,阳性率16.6%。结论 检测端粒酶活性对阐明鼻咽癌的发病机制、癌变危险性的估测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端粒酶亚单位表达水平与人胰腺癌发生的关系,以及表达与端粒酶活性高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RT-PCR,DNA测序等技术研究端粒酶亚单位在胰腺癌中的表达情况,用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胰腺癌标本中hTERT mRNA表达阳性率为83.3%,而癌旁组织为8.3%,两者有显著性差异。hTERT mRNA的表达是人端粒酶活性表达的关键性因素。hTR入TP1 mRNA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参与了胰腺癌的发生;hTERT mRNA表达水平的上调可能在胰腺癌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的端粒酶活性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喉癌和下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改良的银染端粒重复序列扩增法对58 例喉癌下咽癌组织、25 例癌旁组织和10 例癌前病变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58 例喉癌和下咽癌中53 例阳性, 阳性率914 % ; 25 例癌旁组织中3 例阳性, 阳性率12 % ; 10 例癌前病变中7 例阳性, 阳性率70 % 。结论: 端粒酶活化在喉癌、下咽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中表达极高, 对阐明喉癌和下咽癌的发病机理和癌变风险估计有重要意义, 有可能成为咽喉癌早期诊断的生物学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3.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Bcl-2和Bax蛋白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Bcl—2及Bax蛋白在鼻咽癌的表达情况及其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鼻咽泡状核细胞癌及低分化鳞癌组织标本和10例正常鼻咽黏膜组织标本进行了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产物检测。结果:①在正常鼻咽黏膜中,Bcl—2蛋白在大多数基底层细胞阳性而基底层以上细胞无表达、Bax则在全部黏膜上皮中表达;②Bcl—2在癌旁黏膜组织及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5.48%和90%(P<0.05),其中Bcl—2在泡状核细胞癌及低分化鳞癌的阳性率分别为97.5%和75%(P<0.05);②Bax在癌旁黏膜组织及鼻咽癌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96.77%和78.33%(P<0.05),其中泡状核细胞癌75%,低分化鳞状细胞癌85%(P>0.05)。结论:Bcl—2和Bax蛋白可能通过相互作用,调节鼻咽癌细胞凋亡,Bcl—2在泡状核细胞癌中的阳性率高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  相似文献   

15.
采用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对10例正常膀胱组织、6例膀胱炎症组织、45 膀胱癌组织和癌旁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正常膀胱组织无端粒酶活性,1例膀胱炎症组织端粒酶活性阳性。膀胱癌嘀 酶活性阳性率86.2%,癌旁组织阳性率为26.7%。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分期级呈正相关,认为端粒酶活性与膀胱癌浸润发展密切相关,癌旁组织端粒酶活化提示肿瘤微浸润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在子宫颈癌组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放疗前后端粒酶活 性的检测对于放疗疗效的判定及预后评估的意义。方法:采用 PCR-TRAP方法检测 24例 放疗前后子宫颈癌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4例宫颈癌组织中,放疗前有23例端粒 酶检测阳性,阳性率 95. 8%,放疗后有 15例端粒酶检测阳性,阳性率 62. 5%。结论:端粒酶 活性表达在子宫颈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放疗前后端粒酶活性的测定,对于放疗效果及结局的早期预测可能是一种有用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染色和活检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诊断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2例手术后食管癌组织和16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组织,61例食管癌和20例癌旁碘不染区病变,内镜活检组织,30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手术后42例食管癌组织中有37例(88.1%)端粒酶阳性。癌旁碘不染区16例病变中有12例(75%)端粒酶阳性,其中,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4例,鳞状细胞癌7例。内镜活检61例食管癌组织中54例(25%)端粒酶阳性,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鳞状细胞癌2例。30例正常对照无1例端粒酶阳性。结论:卢戈液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不仅对食管癌的累及范围和早期食管癌诊断有帮助,而且对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志兴  马韵  刘懿霄  徐华 《重庆医学》2013,(27):3272-3274
目的观察叉头蛋白3(FoxP3)在鼻咽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调节性T(Treg)细胞在鼻咽癌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FoxP3在57例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和22例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中的表达情况及CD8在鼻咽癌中的表达。结果在鼻咽癌组中FoxP3阳性Treg细胞数(105.05±52.22)显著高于鼻咽部黏膜慢性炎症(6.35±6.06),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oxP3阳性Treg细胞的数量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P<0.05)。结论在鼻咽非角化鳞状细胞癌中,FoxP3阳性Treg细胞的增殖可能抑制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并为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53和P21蛋白在鼻咽癌(NPC)、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中表达的差异,及其与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材料与方法:首程放疗前的NPC病人100例,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对照组各20例,用SP法进行P53和P21蛋白免疫组化染色,P53阳性细胞的标准为:癌巢内肿瘤细胞核有棕色沉着的细胞;P21阳性细胞的标准为:癌巢内肿瘤细胞浆有棕色沉着的细胞。结果:在鼻咽癌、癌旁组织和鼻咽慢性炎症组织中,P5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78.0%、35.0%和0.0%,P=0.001;P21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83.0%、75.0%和65.0%,P=0.170。在鼻咽癌原发灶早期(T1+2)和晚期(T3+4),颈结阴性和阳性及临床早期(Ⅰ Ⅱ)和临床晚期(Ⅲ Ⅳ)各组中,P53蛋白和P21蛋白的阳性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P53基因的突变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P53蛋白可能是鼻咽癌癌病变的指标;P21的突变可能与鼻咽癌的发生无明显的关系,P53蛋白和P21蛋白的阳性率与鼻咽癌原发灶的早晚,颈结转移,和临床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hTR、hTERT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是否与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深入了解端粒酶基因对端粒酶活性的调控是在基因水平还是在转录水平。方法:采用TRAP-PCR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68例肺癌组织、68例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端粒酶基因hTR和hTERT的表达。结果:68例肺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率79%,HTR阳性率为98.5%,HTERT阳性率为91.2%。68例癌旁组织中,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且大多数癌旁组织均表达HTR(91.2%),而HTERT在68例癌旁组织中仅7例为阳性。结论:肺癌组织中表达高频率的端粒酶活性而癌旁组织无一例表达端粒酶阳性说明了端粒酶的活性是肺癌发生发展所必须的。与HTR相比,HTERT同端粒酶具有更市制一致性,其一致率为88.9%。HTR与HTERT可能是在转录后或翻译水平对端粒酶进行调控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